眼内荧光圈套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89906发布日期:2020-01-03 10:08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眼内荧光圈套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眼内荧光圈套匙。



背景技术:

眼外伤的患者经常合并眼内异物和晶状体脱位,在摘除脱位的晶状体过程中,晶状体不容易固定,碎核块容易后坠入玻璃体腔或者在玻璃体腔四处游动,容易损伤视网膜,并降低手术的效率。在摘除眼内异物时,因异物大小形状各异,目前市面上的23g眼内显微异物镊具有开合口径小、抓取不牢固、容易导致异物滑脱下坠,造成医源性损伤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直径大小的、便于固定的眼内荧光圈套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眼内荧光圈套匙,包括手柄、套管、滑钮、荧光线;所述的套管的内端固定在手柄的一端且套管内腔与手柄内腔连通,荧光线对折后的自由端从套管的外端穿入并伸入手柄内腔与滑接在手柄上的滑钮连接,荧光线的对折端形成一个圆形的圈套且该圈套位于套管之外,用于套取异物。

所述的荧光线上的圈套与套管呈120°夹角。

所述的荧光线对折后自由端的两条荧光线皆与滑钮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滑钮,可调节荧光线上圈套的直径的大小,便于套取不同大小的眼内异物;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涂有荧光物质的环氧树脂材料,具有自发光性和一定的柔韧性,制作一种可调节直径大小的23g眼内荧光圈套匙,使用时无需外接光源,可经23g(0.6mm)的平坦部巩膜切口伸入玻璃体腔,托举脱位的晶状体,减少晶状体后坠可能,提高手术效率,并在自发荧光的照明下,协助异物镊夹取异物,将其收集,送入前房并顺利取出,减少医源性的损伤,具有可调节直径大小、抓取牢固的优点。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圈套收缩后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圈套伸出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眼内荧光圈套匙,包括手柄1、套管2、滑钮3、荧光线4。

所述的套管2的内端固定在手柄1的一端且套管2内腔与手柄1内腔连通,所述的荧光线4对折后自由端的从套管2的外端穿入并伸入手柄1内腔,其中,所述的荧光线4对折后自由端的两条荧光线皆与滑钮3连接,荧光线4的对折端形成一个圆形的圈套41且该圈套41位于套管2之外,用于套取异物,荧光线4上的圈套41与套管2呈120°夹角。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如图4所示,所述的圈套41回收状态:圈套41回收在23g直径的金属套管2中,金属套管2长40mm,外径0.55-0.64mm(23g针头粗细)握持端滑钮3往复式推动,控制内径圈匙伸出的长度和套圈41的直径大小。

如图5所示,圈套41伸展状态:滑钮3推动圈套41滑出,可根据异物或晶体核碎块的大小调整圈套41直径(3-10mm),伸出的圈套41和金属套管3呈120度角,便于握持异物或托举晶状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