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穴位发热敷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98400发布日期:2019-11-25 22:06阅读:9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穴位发热敷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敷贴领域,具体是一种穴位发热敷贴。



背景技术: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人们制成了穴位敷贴专用于穴位疗法的治疗过程中。

现有的穴位敷贴不能进行自发热,较低的温度难以使药物发挥最大的疗效,从而导致敷贴治疗的效果不明显,同时药效未达到也是药物的一种浪费;穴位敷贴通常是整张敷贴在患者的穴位处,当患者敷贴完成后,皮肤表层可能残留粘性物质还需要进行清洗,给敷贴治疗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常见的穴位敷贴的透气性较差,导致敷贴部位易出汗,而汗液难以及时散出,长期积累易导致穴位处滋生细菌,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穴位发热敷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穴位发热敷贴,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穴位敷贴不能进行自发热,较低的温度难以使药物发挥最大的疗效,从而导致敷贴治疗的效果不明显,同时药效未达到也是药物的一种浪费;穴位敷贴通常是整张敷贴在患者的穴位处,当患者敷贴完成后,皮肤表层可能残留粘性物质还需要进行清洗,给敷贴治疗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常见的穴位敷贴的透气性较差,导致敷贴部位易出汗,而汗液难以及时散出,长期积累易导致穴位处滋生细菌,影响治疗的效果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穴位发热敷贴,包括外袋和独立包装且位于外袋内部的敷贴本体,所述敷贴本体包括发热层,所述发热层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药包,所述药包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调节层,所述调节层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抗菌层,所述抗菌层的下表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黏贴层,所述敷贴本体的侧面胶贴有第一固定层,所述第一固定层的侧面缝制有扣环,所述敷贴本体的另一侧面胶贴有第二固定层,所述第二固定层的侧面缝制有固定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袋是一种密封不透气的pe材质的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黏贴层包括粘贴层,所述粘贴层的下表面黏贴有保护贴膜,所述粘贴层是一种明胶材质的构件,所述保护贴膜是一种硅油纸材质的构件,所述黏贴层的宽度为敷贴本体的宽度的六分之一。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药包包括药物层,所述药物层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不干胶,所述药物层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无纺布,所述药包与发热层之间通过不干胶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调节层包括透气层,所述透气层的下表面缝制有吸水层,所述透气层是一种高弹性纤维材质的构件,所述吸水层是一种高分子吸水树脂纤维材质的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发热层包括发热包,所述发热包的内部填充有发热材料,所述发热包的上表面横向缝制有相互平行的三条横向缝纫线,所述发热包的上表面纵向缝制有一条纵向缝纫线,所述发热材料的内部填充物是一种由铁粉、活性炭、蛭石、无机盐和水组成的聚合物。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抗菌层是一种甲壳素纤维材质的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小面积的黏贴层即可将敷贴粘贴在皮肤表层,且同时使用扣环和固定扣进行加固,不仅减少了传统的敷贴完成后残留大量粘性物质的问题,还保证了敷贴的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发热层,能够在敷贴的过程中对药包进行加热,从而使药包能够发挥最大的药效,避免了药物浪费的现象,优化了敷贴的治疗效果,使敷贴更适用于穴位敷贴治疗过程。

3、本实用新型甲壳素纤维材质的抗菌层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避免了敷贴穴位细菌的滋生;高弹性纤维材质的透气层的透气性较强,能够敷贴部位的空气正常的流通,提高了患者敷贴的舒适度;高分子吸水树脂纤维材质的吸水层具有良好的吸水性,有效的吸收敷贴穴位的可能存在的水份;三者相互配合使用,提高了敷贴使用的舒适度,避免了细菌滋生影响敷贴效果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穴位发热敷贴中的敷贴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穴位发热敷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a断面的剖视图;

图5为一种穴位发热敷贴中发热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袋;2、敷贴本体;3、发热层;301、发热包;302、发热材料;303、横向缝纫线;304、纵向缝纫线;4、药包;401、不干胶;402、药物层;403、无纺布;5、调节层;501、透气层;502、吸水层;6、抗菌层;7、黏贴层;701、粘贴层;702、保护贴膜;8、第一固定层;9、扣环;10、第二固定层;11、固定扣。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穴位发热敷贴,包括外袋1和独立包装且位于外袋1内部的敷贴本体2,敷贴本体2包括发热层3,发热层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药包4,药包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调节层5,调节层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抗菌层6,抗菌层6的下表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黏贴层7,敷贴本体2的侧面胶贴有第一固定层8,第一固定层8的侧面缝制有扣环9,敷贴本体2的另一侧面胶贴有第二固定层10,第二固定层10的侧面缝制有固定扣11。

为了保证敷贴的密封性,外袋1是一种密封不透气的pe材质的构件。

为了便于粘贴敷贴,黏贴层7包括粘贴层701,粘贴层701的下表面黏贴有保护贴膜702,粘贴层701是一种明胶材质的构件,保护贴膜702是一种硅油纸材质的构件,黏贴层7的宽度为敷贴本体2的宽度的六分之一。

为了保证敷贴的疗效,药包4包括药物层402,药物层40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不干胶401,药物层40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无纺布403,药包4与发热层3之间通过不干胶401固定连接。

为了提高敷贴的透气和吸水性,调节层5包括透气层501,透气层501的下表面缝制有吸水层502,透气层501是一种高弹性纤维材质的构件,吸水层502是一种高分子吸水树脂纤维材质的构件。

为了提高敷贴的治疗效果,发热层3包括发热包301,发热包301的内部填充有发热材料302,发热包301的上表面横向缝制有相互平行的三条横向缝纫线303,发热包301的上表面纵向缝制有一条纵向缝纫线304,发热材料302的内部填充物是一种由铁粉、活性炭、蛭石、无机盐和水组成的聚合物。

为了提高敷贴的抗菌性能,抗菌层6是一种甲壳素纤维材质的构件。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本穴位发热敷贴的时,首先撕开外袋1,然后取出外袋1内部的敷贴本体2,再撕下保护贴膜702,此时粘贴层701裸露出来,患者将敷贴本体2通过粘贴层701粘贴在需要热敷的穴位的表皮上,然后将扣环9固定在固定扣11上,即可完成敷贴与穴位的贴合操作;通过小面积的黏贴层7即可将敷贴粘贴在皮肤表层,且同时使用扣环9和固定扣11进行加固,不仅减少了传统的敷贴完成后残留大量粘性物质的问题,还保证了敷贴的稳定性;当敷贴本体2取出后,发热层3便能够与外界空气接触,此时发热材料302与空气反应开始发热,发热是空气中的氧气与铁粉发生反应产生氧化铁,铁被腐蚀的时候会释放出热量;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住空气中的水分,保证氧化过程顺利进行;它还有导热功能,因此它能均匀散热;无机盐和水能催化铁粉腐蚀;蛭石在加热的时候会膨胀,它很轻吸水能力强,能够与活性炭一起将铁粉分散开来,发热太快灼伤患者皮肤;发热层3能够将热量传递给药包4,从而能够使药包4发挥最大的疗效;通过发热层3,能够在敷贴的过程中对药包进行加热,从而使药包4能够发挥最大的药效,避免了药物浪费的现象,优化了敷贴的治疗效果,使敷贴更适用于穴位敷贴治疗过程;甲壳素纤维材质的抗菌层6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避免了敷贴穴位细菌的滋生;高弹性纤维材质的透气层501的透气性较强,能够敷贴部位的空气正常的流通,提高了患者敷贴的舒适度;高分子吸水树脂纤维材质的吸水层502具有良好的吸水性,有效的吸收敷贴穴位的可能存在的水份;三者相互配合使用,提高了敷贴使用的舒适度,避免了细菌滋生影响敷贴效果的问题。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