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脑脊液自动冲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92116发布日期:2020-07-14 17:20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脑脊液自动冲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脑脊液自动冲洗装置。



背景技术:

中枢神经感染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针对这种病症,可以通过进行脑脊液置换术进行治疗,以稀释脑脊液中的病原体,利于控制感染,同时避免蛛网膜粘连。

临床上常用的脑脊液置换术,是间接借助腰大池引流管来完成。腰大池引流管的末端连接有三通开关,三通开关的第一端装有朝外的引流单向阀,并连接引流瓶,将脑脊液引流至引流瓶。三通开关的第二端用于连接测压装置,测量脑脊液的压力,同时也可以用于连接冲洗装置,进行脑脊液冲洗、指环及鞘内注射抗生素。在进行脑脊液置换术时,先将三通开关的第二端关闭,将三通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三端连通,缓慢将一定量(5ml)脑脊液引流至引流瓶,然后关闭三通开关的第一端,将三通开关的第二端和第三端连通,将一定量(5ml)生理盐水冲洗至蛛网膜下腔。不断重复上述操作,以使每天进行冲洗量视患者状况保持在100~200ml左右,同时要保证引流量和冲洗量一致,使脑脊液总量保持恒定,避免因脑脊液压力波动过大出现脑疝等致命并发症。

但是现有的脑脊液置换术具有诸多缺点,操作繁琐,需要医务人员时刻关注脑脊液的引流量或冲洗量;在引流量或冲洗量达到一定量(5ml)时,需要马上对三通开关进行切换,否则会出现引流过大形成低颅压或冲洗过量形成高颅压,因此需要医务人员进行频繁操作,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因此,亟需一种操作简便、能够自动冲洗的脑脊液置换装置,提高操作效率,避免出现致命并发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脑脊液自动冲洗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脑脊液自动冲洗装置,包括:

冲洗装置,所述冲洗装置包括第一管道、第一转轮、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所述第一管道环绕所述第一转轮,所述第一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一管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出液口连接,所述第一转轮包括n个对称设置的第一间隔臂,所述第一间隔臂将所述第一管道分成n-1个第一腔室,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自然数;

引流装置,所述引流装置包括第二管道、第二转轮、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二管道环绕所述第二转轮,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出液口连接,所述第二转轮包括n个对称设置的第二间隔臂,所述第二间隔臂将所述第二管道分成n-1个第二腔室,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自然数;

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冲洗装置的所述第一转轮连接,所述动力装置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引流装置的所述第二转轮连接,所述第一转轮和所述第二转轮同时旋转

第一进液管道,所述第一进液管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接;

第二进液管道,所述第二进液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液口连接;

第一出液管道,所述第一出液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液口连接;

第二出液管道,所述第二出液管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进液口连接;

连接阀,所述连接阀包括第一进液端、第一出液端、第二进液端和第二出液端,所述第一进液端和所述第二出液端位于所述连接阀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出液端和所述第二进液端位于所述连接阀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进液端与所述第二进液管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出液端与第三进液管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进液端与第三出液管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出液端与所述第二出液管道的第一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阀还包括附加端,所述附加端设置在所述连接阀的第三端。

优选地,n=3。

优选地,还包括:

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二进液管道,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口对应所述第二进液管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口对应所述第二进液管道的第二端。

优选的,还包括:

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出液管道,所述第二单向阀的第一端对应所述第二出液管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单向阀的第二端对应所述第二出液管道的第二端。

优选地,还包括:

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设置在第一进液管道,所述第三单向阀的第一端对应所述第一进液管道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单向阀的第二端对应所述第一进液管道的第二端。

优选地,还包括:

第四单向阀,所述第四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一出液管道,所述第四单向阀的第一端对应所述第一出液管道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单向阀的第二端对应所述第一出液管道的第二端。

优选地,还包括:

第五单向阀,所述第五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三进液管道,所述第五单向阀的第一端对应所述第三进液管道的第一端,所述第五单向阀的第二端对应所述第三进液管道的第二端。

优选地,还包括:

第六单向阀,所述第六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三出液管道,所述第六单向阀的第一端对应所述第三出液管道的第一端,所述第六单向阀的第二端对应所述第三出液管道的第二端。

优选地,还包括:

冲洗存储装置,所述冲洗存储装置与所述第一进液管道的第一端连接;

引流存储装置,所述引流存储装置与所述第一出液管道的第二端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

插入管,所述插入管包括所述第三进液管道和所述第三出液管道,所述第三进液管道和所述第三出液管道对称设置在所述插入管的内部。

优选地,在所述插入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三进液管道和所述第三出液管道向外延伸,所述插入管呈“y”形。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脑脊液自动冲洗装置,通过同步运动的冲洗装置和引流装置,使得脑脊液和冲洗液能够恒量置换,并且自动自动进行,无需人工操作,节省医务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避免因人工操作失误导致的并发症;可以通过调节冲洗装置和引流装置的各自转轮的间隔臂的数量,调节冲洗置换量的大小,能够维持颅内压的相对平衡,避免因颅内压出现波动而引起的脑疝和低颅压等致命并发症;装置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动力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插入管的剖视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冲洗装置1;第一管道2;第一转轮3;第一进液口4;第一出液口5;第一间隔臂6;第一腔室7;引流装置8;第二管道9;第二转轮10;第二进液口11;第二出液口12;第二间隔臂13;第二腔室14;动力装置15;第一进液管道16;第二进液管道17;第一出液管道18;第二出液管道19;第三进液管道20;第三出液管道21;连接阀22;第一进液端23;第一出液端24;第二进液端25;第二出液端26;附加端27;冲洗存储装置28;引流存储装置29;第一单向阀30;第二单向阀31;第三单向阀32;第四单向阀33;第五单向阀34;第六单向阀35;插入管3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2所示,一种脑脊液自动冲洗装置,包括冲洗装置1、引流装置2和连接阀22,连接阀22分别通过管道与冲洗装置1、引流装置2进行连接。

冲洗装置1包括第一管道2、第一转轮3、第一进液口4、第一出液口5,第一管道2呈环形设置在冲洗装置1的内部,第一管道1的第一端与第一进液口4的出口端连接,第一管道2的第二端与第一出液口5的进口端连接,第一转轮3的的轴心与第一管道2形成的环形的圆心为同一点,即第一管道2环绕第一转轮3设置。

第一转轮3设置有n个对称设置地第一间隔臂6,第一间隔臂6的端部挤压第一管道2,相邻两个第一间隔臂6共同挤压第一管道2,并使第一管道2形成n-1个第一腔室7,第一腔室7的体积恒定。

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自然数。

进一步地,n个第一间隔臂挤压第一管道2,使第一管道2变成n+1个腔室,其中,至少包括n-1个完整的第一腔室7。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以n=3为例进行说明,即第一转轮3包括3个第一间隔臂6,相邻两个第一间隔臂6形成的圆心角为120°,并且使第一管道2形成2个第一腔室7。

进一步地,在第一转轮3转动过程中,第一管道2始终保持至少1个完整的第一腔室7,1个体积逐渐减少的第一腔室7和1个体积逐渐增大的第一腔室7,并且体积逐渐减少的第一腔室7的体积和体积逐渐增大的第一腔室7的体积之和等于体积完整的第一腔室7。

引流装置8包括第二管道9、第二转轮10、第二进液口11、第二出液口12,第二管道9呈环形设置在引流装置8的内部,第二管道9的第一端与第二进液口11的出口端连接,第二管道9的第二端与第二出液口12的进口端连接,第二转轮10的的轴心与第二管道9形成的环形的圆心为同一点,即第二管道9环绕第二转轮10设置。

第二转轮10设置有n个对称设置地第二间隔臂13,第二间隔臂13的端部挤压第二管道9,相邻两个第二间隔臂13共同挤压第二管道9,并使第二管道9形成n-1个第二腔室14,第二腔室14的体积恒定。

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自然数。

进一步地,n个第一间隔臂挤压第二管道9,使第二管道9变成n+1个腔室,其中,至少包括n-1个完整的第二腔室14。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以n=3为例进行说明,即第二转轮10包括3个第二间隔臂13,相邻两个第二间隔臂13形成的圆心角为120°,并且使第二管道9形成2个第二腔室14。

进一步地,在第二转轮10转动过程中,第二管道9始终保持至少1个完整的第二腔室14,1个体积逐渐减少的第二腔室14和1个体积逐渐增大的第二腔室14,并且体积逐渐减少的第二腔室14的体积和体积逐渐增大的第二腔室14的体积之和等于体积完整的第二腔室14。

动力装置15的第一输出端与冲洗装置1的第一转轮3连接,动力装置15的第二输出端与引流装置8的第二转轮10连接,第一转轮3和第二转轮10在动力装置15的作用下同时旋转。

动力装置15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同或相反,使得第一转轮3和第二转轮10能够进行同向或反向旋转,使得冲洗装置1进液冲洗的同时,引流装置8进行引流。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以动力装置15为马达进行说明,动力装置15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为马达的转轴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转轮3和第二转轮10进行同向旋转。

进一步地,动力装置15为减速马达。

进一步地,动力装置15还连接有数据处理装置,如带有显示屏的单片机,能够对动力装置15的转速、频率、相邻两次旋转间隔的时间等参数进行调整,可以记录一定时间内动力装置15的旋转频率、旋转次数,通过旋转次数可以计算得到冲洗量和引流量。

连接阀22包括第一进液端23、第一出液端24、第二进液端25和第二出液端26,第一进液端23和第二出液端26设置在连接阀22的第一端,第一出液端24和第二进液端25设置在连接阀22的第二端,第一进液端23与第一出液端24连通,第二进液端25和第二出液端26连通。

冲洗装置1通过第一进液管道16与冲洗存储装置28连接,冲洗装置1通过第二进液管道17与连接阀22连接,引流装置8通过第一出液管道18与冲洗存储装置29连接,引流装置8通过第二出液管道19与连接阀22连接,连接阀22通过第三进液管道20和第三出液管道21与腰椎连接。

第一进液管道16的第一端与冲洗存储装置28连接,第一进液管道16的第二端与冲洗装置1的第一进液口4的进口端连接。

第二进液管道17的第一端与冲洗装置1的第一出液口5的出口端连接,第二进液管道17的第二端与连接阀22的第一进液端23连接。

第三进液管道20的第一端与连接阀22的第一出液端24连接,第三进液管道20的第二端插入腰椎。

第一出液管道18的第一端与引流装置8的第二出液口12的出口端连接,第一出液管道18的第二端与引流存储装置29连接。

第二出液管道19的第一端与连接阀22的第二出液端26连接,第二出液管道19的第二端与引流装置8的第二进液口11的进口端连接。

第三出液管道21的第一端插入腰椎,第三出液管道21的第二端与连接阀22的第二进液端25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阀22还包括附加端27,附加端27设置在连接阀22的第三端。

进一步地,连接阀22具有切换开关,切换开关使得连接阀22具有三种状态,第一状态为连接阀22关闭状态;第二状态为第一进液端23和第一出液端24连通,第二进液端25与第二出液端26连通;第三状态为第一出液端24、第二进液端25分别与附加端27连通。在连接阀22为第三状态下,可以通过附加端27检测脑脊液的压力。

进一步地,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附加端27可以直接与第二进液端25、第二出液端26形成一个“t”形管路,用于通过附加端7检测脑脊液的压力。

进一步地,冲洗存储装置28为含有生理盐水的冲洗袋。

进一步地,引流存储装置29为引流袋。

进一步地,第一进液管道16、第二进液管道17、第三进液管道20、第一出液管道18、第二出液管道19和第三出液管道21为硅胶管。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将脑脊液自动冲洗装置的各部件进行安装,将冲洗存储装置28设置在高处,将引流存储装置29设置在低处;将第三进液管道20和第三出液管道21插入穿刺好的腰椎;动力装置15开始动作,使得第一转轮3和第二转轮10同步旋转;脑脊液依次通过第三出液管道21、第二进液端25、第二出液端26、第二出液管道19、第二进液口11进入第二管道9内,第二管道9内的脑脊液在第二转轮10的作用下进入第二腔室14,并随着第二转轮10的旋转,脑脊液从第二腔室14依次通过第二出液口12、第一出液管道18进入引流存储装置29;冲洗液从冲洗存储装置28依次通过第一进液管道16、第一进液口4进入第一管道2内,第一管道2内的冲洗液在第一转轮3的作用下进入第一腔室7,并随着第一转轮3的旋转,冲洗液从第一腔室7依次通过第一出液口5、第二进液管道17、第一进液端23、第一出液端24、第三进液管道20进入腰椎内;此时,冲洗液进入腰椎内的量与脑脊液流出腰椎的量相同,保证颅内压不会出现较大波动,避免形成低颅压或高颅压;通过对动力装置15进行记录,可以实时获取冲洗量和引流量。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同步运动的冲洗装置和引流装置,使得脑脊液和冲洗液能够恒量置换,并且自动自动进行,无需人工操作,节省医务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避免因人工操作失误导致的并发症;可以通过调节冲洗装置和引流装置的各自转轮的间隔臂的数量,调节冲洗置换量的大小,能够维持颅内压的相对平衡,避免因颅内压出现波动而引起的脑疝和低颅压等致命并发症;装置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各管道上还设置有单向阀。

如图3所示,一种脑脊液自动冲洗装置,包括如实施例1所述的冲洗装置1、引流装置8、连接阀22、冲洗存储装置28、引流存储装置29、第一进液管道16、第二进液管道17、第三进液管道20、第一出液管道18、第二出液管道19和第三出液管道21。

脑脊液自动冲洗装置的各部件连接关系同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脑脊液自动冲洗装置,还包括第一单向阀30、第二单向阀31、第三单向阀32、第四单向阀33、第五单向阀34和第六单向阀35。

第一单向阀30设置在第二进液管道17上,并且第一单向阀30的进口端对应第二进液管道17的第一端,第一单向阀30的出口端对应第二进液管道17的第二端。

第二单向阀31设置在第二出液管道19上,并且第二单向阀31的进口端对应第二出液管道19的第一端,第二单向阀31的出口端对应第二出液管道19的第二端。

第三单向阀32设置在第一出液管道16上,并且第三单向阀32的进口端对应第一出液管道16的第一端,第三单向阀32的出口端对应第一出液管道16的第二端。

第四单向阀33设置在第一出液管道18上,并且第四单向阀33的进口端对应第一出液管道18的第一端,第四单向阀33的出口端对应第一出液管道18的第二端。

第五单向阀34设置在第三进液管道20上,并且第五单向阀34的进口端对应第三进液管道20的第一端,第五单向阀34的出口端对应第三进液管道20的第二端。

第六单向阀35设置在第三出液管道21上,并且第六单向阀35的进口端对应第三出液管道21的第一端,第六单向阀35的出口端对应第三出液管道21的第二端。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每个管道上均对应设置一个单向阀,使得冲洗液或引流液(脑脊液)不会出现回流状况,避免出现因回流导致的颅内压波动较大,形成低颅压或高颅压等现象。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还包括插入管。

如图4所示,一种脑脊液自动冲洗装置,包括如实施例2所述的冲洗装置1、引流装置8、连接阀22、冲洗存储装置28、引流存储装置29、第一进液管道16、第二进液管道17、第三进液管道20、第一出液管道18、第二出液管道19、第三出液管道21和多个单向阀。

脑脊液自动冲洗装置的各部件连接关系同实施例2,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脑脊液自动冲洗装置还包括插入管36,插入管36为插入腰椎的管道,插入管36内含有第三进液管道20和第三出液管道21,且第三进液管道20和第三出液管道21互不连通。

第三进液管道20和第三出液管道21对称设置。

插入管36呈“y”形,插入管36的第一端分别向外延伸出第三进液管道20和第三出液管道21,用于分别与连接阀22的第一出液端24和第二进液端25进行连接。

插入管36的第二端插入腰椎,并且插入管36的第三进液管道20和第三出液管道21相互之间不干扰。

进一步地,插入管36为一体式管。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将脑脊液自动冲洗装置的各部件进行安装,将冲洗存储装置28设置在高处,将引流存储装置29设置在低处;将插入管36插入穿刺好的腰椎;动力装置15开始动作,使得第一转轮3和第二转轮10同步旋转;脑脊液依次通过第三出液管道21、第二进液端25、第二出液端26、第二出液管道19、第二进液口11进入第二管道9内,第二管道9内的脑脊液在第二转轮10的作用下进入第二腔室14,并随着第二转轮10的旋转,脑脊液从第二腔室14依次通过第二出液口12、第一出液管道18进入引流存储装置29;冲洗液从冲洗存储装置28依次通过第一进液管道16、第一进液口4进入第一管道2内,第一管道2内的冲洗液在第一转轮3的作用下进入第一腔室7,并随着第一转轮3的旋转,冲洗液从第一腔室7依次通过第一出液口5、第二进液管道17、第一进液端23、第一出液端24、第三进液管道20进入腰椎内;此时,冲洗液进入腰椎内的量与脑脊液流出腰椎的量相同,保证颅内压不会出现较大波动,避免形成低颅压或高颅压;通过对动力装置15进行记录,可以实时获取冲洗量和引流量。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仅向腰椎内插入一个管,减少向腰椎内拆入的管路的数量,并且减少了多条管路占用的体积;此外,第三进液管道和第三出液管道相互之间不会出现缠绕、交叉等现象,避免出现堵塞管路等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