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取样导尿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66573发布日期:2019-11-19 20:31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取样导尿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具,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取样导尿管。



背景技术:

目前,导尿管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和术后护理。其作用原理是:导尿管经由尿道插入膀胱,以便于引流尿液从排液腔流出,现有的导尿管通常为双腔及三腔结构,双腔是指具有排液腔和球囊充起腔,三腔是指同时具有排液腔、球囊充起腔和注药腔。

注药腔(也叫冲洗腔),用于手术或术后冲洗膀胱,或用于术后对膀胱给药。

排液腔(排尿腔),用于导流膀胱的尿液。

球囊充起腔,用于对球囊充起,使导尿管留在膀胱内。

导管材质:一般使用天然橡胶、聚氯乙烯或硅橡胶。

现有导尿管没有专用取样腔,取样时只能从排液腔中收取,由于排液腔的流量大及流速快等具有不可控性,在限量取样过程中容易溢出弄脏取样容器及环境,产生细菌感染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取样导尿管,使医护人员方便取样尿液,同时减少污染环境和细菌感染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取样导尿管,包括导管本体、在导管本体的前端设有进尿口,在导管本体的后端设有排尿口,在导管本体内设有排尿腔道,进尿口通过排尿腔道与排尿口相通,在导管本体的前端还设有球囊,球囊通过球囊充起口与球囊腔道相通,球囊腔道与导管本体后端的球囊内进入口相通,所述的球囊腔道在导管本体上形成一条独立的流通管道,所述的导管本体上还包括取样腔道,取样腔道一端连接到排尿腔道中,另一端设有取样口,排尿腔道通过取样腔道与取样口相通,所述的取样口内设有橡胶塞。

所述的导管本体后端还设有一条注药腔,注药腔贯通本体,在导管本体上形成一条独立的流通管道与进尿口相通。

所述的导管本体中还独立设有一条注药腔,注药腔在导管本体前端进尿口处设有出药口,后端设有注药口。

所述的球囊充起口内设有橡胶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增设取样口及与取样口相通的取样腔道,取样腔道联通排尿腔道,通过在取样口的橡胶塞上刺孔,以保证密封和提供取样通道,使得医护人员在取样尿液化验时,尿液的流速及流量有了可控性,从而有效地避免卫生问题及细菌感染,达到保证取样尿液取样过程不受污染的作用等,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生产成本低、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双腔取样导尿管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沿a-a线的切面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局部剖切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三腔取样导尿管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沿a-a线的切面示意图;

图6为图4的b局部剖切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独立注药腔式三腔取样导尿管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沿a-a线的切面示意图。

图中:1导管本体、2排尿腔道、3进尿口、4球囊、5球囊腔道、6球囊充起口、7取样腔道、8注药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通过在现有的导尿管上设置一条取样腔,方便医护人员取样尿液化验使用,通过在取样口的橡胶塞上刺孔,以保证密封和提供取样通道,以保证尿液的流速及流量的可控性,从而达到有效地避免卫生问题及细菌感染等,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生产成本低、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实施例1

如图1、2和3所示,一种新型取样导尿管,包括导管本体1、在导管本体1的前端设有进尿口3,在导管本体1的后端设有排尿口,在导管本体1内设有排尿腔道2,进尿口3通过排尿腔道2与排尿口相通,在导管本体1的前端还设有球囊4,球囊4通过球囊充起口6与球囊腔道5相通,球囊腔道5与导管本体1后端的球囊内进入口相通,所述的球囊腔道5在导管本体1上形成一条独立的流通管道,所述的导管本体1上还包括取样腔道7,取样腔道7一端连接到排尿腔道2中,另一端设有取样口,排尿腔道2通过取样腔道7与取样口相通,所述的取样口内设有橡胶塞,橡胶塞可以密封住取样腔道7的取样口端,在取样口的橡胶塞上刺孔,可以提供取样口与取样腔道7相互连通的取样通道。

所述的球囊充起口6内设有橡胶塞保证密封,通过给球囊充起口6内的橡胶塞刺孔,提供球囊4充起的通道。

实施例2

如图4、5和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的导管本体(1)后端还设有一条注药腔(8),注药腔(8)贯通本体(1),在导管本体(1)上形成一条独立的流通管道与进尿口(3)相通。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如图7和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的导管本体(1)中还独立设有一条注药腔(8),注药腔(8)在导管本体(1)前端进尿口(3)处设有出药口,后端设有注药口。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使用时,需用止水夹将排尿腔道2的排尿口锥形接口端夹紧,将收集容器接口插入取样腔道7的取样口上取样即可。

以上通过示例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公开的特定形式,应当理解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所有变形或者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