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小鼠膀胱肿瘤原位模型的建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45110发布日期:2019-05-24 20:35阅读:125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小鼠膀胱肿瘤原位模型的建立方法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小鼠膀胱肿瘤原位模型的建立方法。



背景技术:

膀胱癌是指发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恶性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身十大常见肿瘤之一,占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而在西方其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居第2位,2012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膀胱癌的发病率为6.61/10万,列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9位,膀胱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于儿童,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发年龄50~70岁,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既往将膀胱黏膜上皮称为移行细胞,1998年who与国际泌尿病理学会联合建议用尿路上皮一词代替移行细胞一词,以区别于在鼻腔以及卵巢内的移行上皮,使尿路上皮成为尿路系统的专有名词,2004年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中尿路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中膀胱癌的病理类型包括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鳞状细胞癌、膀胱腺癌,其他罕见的还有膀胱透明细胞癌、膀胱小细胞癌、膀胱类癌,其中最常见的是膀胱尿路上皮癌,约占膀胱癌患者总数的90%以上,通常所说的膀胱癌就是指膀胱尿路上皮癌,既往被称为膀胱移行细胞癌。

现有的小鼠膀胱排空装置,需要通过人工将小鼠膀胱内的尿液或者注射液,通过静脉滞留针以及针管将其抽出体外,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因为难以将其内部液体抽取干净导致实验的可参考价值低,并且在抽取时,有可能因为实验人员操作不当,造成液体泄漏等情况,如果泄露的液体接触实验人员的皮肤,有可能造成局部感染等症状,长时间的操作也容易使实验人员造成劳动强度过大等问题。

通过该发明使小鼠体内生成膀胱癌建模,通过对实现小鼠内的膀胱癌建模进行观察实验,做到降低人体膀胱癌的发病率,以及提高人体膀胱癌的治理效果,鉴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小鼠膀胱肿瘤原位模型的建立方法。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小鼠膀胱肿瘤原位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骤s1、固定小鼠;步骤s2、预处理;步骤s3、对小鼠进行消毒;步骤s4、排空小鼠膀胱;步骤s5、清洗装置;步骤s6、对装置进行烘干;步骤s7、注射药物;步骤s8、对其进行观察。

步骤s1:将需要对其进行实验的小鼠放置在实验操作台上,并对其四肢进行固定。

步骤s2:对需要进行实验的小鼠,按照注射计量以及观察时间进行分组,并制备好需要对小鼠膀胱粘膜进行预处理的胶原酶。

步骤s3:对小鼠局部进行消毒处理,防止在注射期间,因外界因素影响,降低实验的参考价值。

步骤s4:将实验用小鼠膀胱内的尿液进行排空。

步骤s5:将注射装置进行清洗。

步骤s6:对清洗过后的装置进行烘干,并对其进行消毒。

步骤s7:将胶原酶注射至小鼠膀胱内,并将其分成三组观察对象,分别为5分钟、10分钟和20分钟的对比组。

步骤s8:观察实验组的成瘤率以及生存情况,并实时进行记录。

更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通过消毒后的针头或者夹板,将小鼠的四肢固定在实验操作台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实验小鼠的取样个数为30只,每组分别为10只。

更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中通过小鼠膀胱排空装置,将其尿液进行排出。

更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6中对清洗后的装置,可通过自然凉干或者对其进行风干。

更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7中胶原酶的浓度为1mg/ml的胶原酶。

更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8中实验室以及观察室内温度以18℃~25℃之间为最佳实验温度。

更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8中的观察时间,以四周为参考时间。

利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制作的小鼠膀胱癌模型的建立方法,通过该发明使小鼠体内生成膀胱癌建模,通过对实现小鼠内的膀胱癌建模进行观察实验,做到降低人体膀胱癌的发病率,以及提高人体膀胱癌的治理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一种新型小鼠膀胱肿瘤原位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骤s1、固定小鼠;步骤s2、预处理;步骤s3、对小鼠进行消毒;步骤s4、排空小鼠膀胱;步骤s5、清洗装置;步骤s6、对装置进行烘干;步骤s7、注射药物;步骤s8、对其进行观察,步骤s1:将需要对其进行实验的小鼠放置在实验操作台上,并对其四肢进行固定,步骤s2:对需要进行实验的小鼠,按照注射计量以及观察时间进行分组,并制备好需要对小鼠膀胱粘膜进行预处理的胶原酶,步骤s3:对小鼠局部进行消毒处理,防止在注射期间,因外界因素影响,降低实验的参考价值,步骤s4:将实验用小鼠膀胱内的尿液进行排空,步骤s5:将注射装置进行清洗,步骤s6:对清洗过后的装置进行烘干,并对其进行消毒,步骤s7:将胶原酶注射至小鼠膀胱内,并将其分成三组观察对象,分别为5分钟、10分钟和20分钟的对比组,步骤s8:观察实验组的成瘤率以及生存情况,并实时进行记录,所述步骤s1中通过消毒后的针头或者夹板,将小鼠的四肢固定在实验操作台上,所述步骤s2中实验小鼠的取样个数为30只,每组分别为10只,所述步骤s4中通过小鼠膀胱排空装置,将其尿液进行排出,所述步骤s6中对清洗后的装置,可通过自然凉干或者对其进行风干,所述步骤s7中胶原酶的浓度为1mg/ml的胶原酶,所述步骤s8中实验室以及观察室内温度以18℃~25℃之间为最佳实验温度。

本实施方案的特点为,包括:一种新型小鼠膀胱肿瘤原位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步骤s1、固定小鼠;步骤s2、预处理;步骤s3、对小鼠进行消毒;步骤s4、排空小鼠膀胱;步骤s5、清洗装置;步骤s6、对装置进行烘干;步骤s7、注射药物;步骤s8、对其进行观察,步骤s1:将需要对其进行实验的小鼠放置在实验操作台上,并对其四肢进行固定,步骤s2:对需要进行实验的小鼠,按照注射计量以及观察时间进行分组,并制备好需要对小鼠膀胱粘膜进行预处理的胶原酶,步骤s3:对小鼠局部进行消毒处理,防止在注射期间,因外界因素影响,降低实验的参考价值,步骤s4:将实验用小鼠膀胱内的尿液进行排空,步骤s5:将注射装置进行清洗,步骤s6:对清洗过后的装置进行烘干,并对其进行消毒,步骤s7:将胶原酶注射至小鼠膀胱内,并将其分成三组观察对象,分别为5分钟、10分钟和20分钟的对比组,步骤s8:观察实验组的成瘤率以及生存情况,并实时进行记录,通过该发明使小鼠体内生成膀胱癌建模,通过对实现小鼠内的膀胱癌建模进行观察实验,做到降低人体膀胱癌的发病率,以及提高人体膀胱癌的治理效果。

实施例:将需要对其进行实验的小鼠放置在实验操作台上,并对其四肢进行固定,将固定在实验操作台上的小鼠,按照胶原酶的注射剂量以及观察时间对其进行分组,做好标记,并提前制备好需要对小鼠膀胱粘膜进行预处理的胶原酶,准备事项做好以后,对固定在实验台上的小鼠进行局部消毒处理,在对其进行膀胱排空,或者注射期间,避免因外界的细菌或其他因素影响,降低本次实验的参考价值,通过小鼠膀胱排空装置,将小鼠膀胱内的尿液进行排空后,当小鼠膀胱内的尿液排空以后,将排空装置进行清洗,清洗完毕后,将其放置鼓风干燥机中进行烘干,并对其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再次运用时造成小鼠交叉感染,然后将胶原酶注射至小鼠膀胱内,对其小鼠膀胱粘膜进行5分钟、10分钟以及20分钟的预处理,然后进行为期四周的观察期,观察实验组小鼠体内的成瘤率以及生存情况,并将其实时进行记录。

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发现:小鼠膀胱癌细胞在膀胱原位种植肿瘤后第1周,3个不同处理时长组均可见成瘤,成瘤率从高到低为20分钟组>10分钟组>5分钟组,分别为40%、33.3%、16.7%,第2周,10分钟和20分钟组均已完全成瘤,5分钟组只有50%成瘤,第3周,5分钟组成瘤率上升为66.7%,直到第4周未见成瘤增加。

对于小鼠生存方面的情况观察发现:5分钟组及10分钟组在4周内均未出现死亡现象,20分钟组第2天死亡1只,考虑ii型胶原酶处理过度所致,第3周内,20分钟组再次死亡1只小鼠,第4周内又死亡了3只,可见,相比于5分钟和10分钟处理组,在4周内,10分钟组成瘤率比5分钟组高,与20分钟组成瘤率相当,死亡率方面,5分钟及10分钟组死亡率均为0,远远好于20分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发明的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