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23081发布日期:2019-08-03 10:41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眼底相机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眼底相机。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对人眼的检测设备越来越多。其中,在进行人眼检查时,需要对眼睛成像。采用眼底照相系统进行眼底成像时,需要光源进入人眼,接收经人眼反射的光进行成像分析。在相关技术中,由于不同人的眼睛的屈光度不同,眼底照相系统在采集眼底图像时需要不同的焦距的检测设备进行检测。这就使得眼底照相系统的适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出了一种眼底相机,可以有效地提高眼底相机的适用性,使得眼底相机的应用更加广泛。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眼底相机,包括成像光路、照明单元和成像单元;

所述成像光路的光轴与所述成像单元的光轴共线;

所述照明单元偏离所述成像光路的光轴设置,用于在采集目标眼底的图像时,对所述目标眼底提供照明光束;

所述成像光路,用于会聚来自所述目标眼底的反射光束,并将会聚到的反射光束投射到所述成像单元;

所述成像单元接收所述反射光束以形成所述目标眼底的图像;

其中,所述成像光路包括中继透镜组;所述中继透镜组包括第一可调透镜;所述第一可调透镜可沿所述成像光路的光轴线性移动,以对所述目标眼底进行聚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可调透镜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为双凹负光焦度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为双凸正光焦度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组合为胶合透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成像单元可沿所述成像光路的光轴线性移动,用于调节所述成像单元的像面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成像单元设置有第一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连接有第一驱动电机;

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移动,并通过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的移动带动所述成像单元沿所述成像光路的光轴线性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中继透镜组还包括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和第九透镜;

其中,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位于所述第一可调透镜背向所述成像单元的一侧,并沿所述成像光路的光轴依次排列;

所述第六透镜、所述第七透镜、所述第八透镜和所述第九透镜位于所述第一可调透镜朝向所述成像单元的一侧,并沿所述成像光路的光轴依次排列;

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第七透镜组合为胶合透镜,所述第八透镜与所述第九透镜组合为胶合透镜;

其中,所述第三透镜为双凸正光焦度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为凸凹正光焦度透镜,所述第五透镜为凸凹正光焦度透镜,所述第六透镜为凹凸负光焦度透镜,所述第七透镜为凹凸负光焦度透镜,所述第八透镜为双凸正光焦度透镜,所述第九透镜为双凹负光焦度透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固视器;

所述固视器偏离所述成像光路的光轴设置,用于提供一固视光束经所述成像光路入射至所述目标眼底;

其中,所述固视器包括一个中心光点和八个方向光点;

所述中心光点位于中心位置,八个所述方向光点环设在所述中心光点的周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成像光路还包括物镜;

所述物镜位于所述中继透镜组背向所述成像单元的一侧,用于将所述照明单元发出的照明光束投射至所述目标眼底中,并折射所述目标眼底的反射光束,以使所述目标眼底的反射光束进入所述中继透镜组;

其中,所述物镜为双凸正光焦度透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成像光路还包括分束器;

所述分束器设置在所述物镜与所述中继透镜组之间,且所述物镜的光轴、所述分束器的光轴和所述中继透镜组的光轴共线;

其中,所述分束器包括偏振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照明单元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

所述第一光源为近红外光源,所述第二光源为白光光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二调节组件、第二驱动电机和控制器;

所述第二调节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可调透镜连接,所述第二调节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驱动所述第二调节组件以带动所述第一可调透镜沿所述成像光路的光轴线性移动。

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通过在成像光路的中继透镜组中设置第一可调透镜,通过第一可调透镜沿成像光路的光轴线性移动,来实现在采集目标眼底的图像过程中,对目标眼底聚焦的目的。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眼底照相系统需要更换不同焦距的检测设备来实现不同屈光度的目标眼底的图像采集,本公开实施例不需要进行不同焦距的检测设备的更换,只需要对第一可调透镜沿成像光路的光轴进行线性移动来适应不同屈光度的目标眼底即可,这就有效地提高了眼底相机的适用性,使得眼底相机的应用更加广泛。

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示出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的光学系统图;

图3示出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中的中继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公开实施例的分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公开实施例的固视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公开,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公开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和电路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公开的主旨。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眼底相机100包括成像光路110、照明单元120和成像单元130。其中,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与成像单元130的光轴共线。此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成像单元130为平面结构。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与成像单元130的光轴共线,指的是成像光路110的光轴与成像单元130的中心点的法线重合。

照明单元120偏离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设置(即,照明单元120设置在成像光路110的一侧),用于在使用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采集目标眼底200的图像时,对目标眼底200提供照明光束。成像光路110则用于会聚来自目标眼底200的反射光束,并将会聚到的反射光束投射到成像单元130。成像单元130接收反射光束以形成目标眼底200的图像。

其中,在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中,成像光路110包括中继透镜组111,中继透镜组111中设置有第一可调透镜。第一可调透镜可沿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线性移动,以对目标眼底200进行聚焦。

由此,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通过在成像光路110的中继透镜组111中设置第一可调透镜,通过第一可调透镜沿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线性移动,来实现在采集目标眼底200的图像过程中,对目标眼底200自动聚焦的目的。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眼底照相系统需要更换不同焦距的检测设备来实现不同屈光度的目标眼底200的图像采集,本公开实施例不需要进行不同焦距的检测设备的更换,只需要对第一可调透镜沿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进行线性移动来适应不同屈光度的目标眼底200即可,这就有效地提高了眼底相机100的适用性,使得眼底相机100的应用更加广泛。

其中,应当指出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中,照明单元120可以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第一光源可以为近红外光源,如:830nm近红外led光源。第二光源可以为白光光源。在进行目标眼底200的眼底图像的采集时,可以先通过开启照明单元120中的第一光源(即,近红外光源),由第一光源发射出的照明光束照射目标眼底200,寻找目标眼底200的视网膜并通过移动第一可调透镜对其进行聚焦。然后,再关闭第一光源,开启第二光源(即,白光光源),由第二光源发出的照明光束照射目标眼底200,使目标眼底200的毛细血管被充分照亮,进而再通过成像光路110进行目标眼底200的成像。

此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照明单元120中设置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时,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为并联关系。并且,可以通过在照明单元120中设置一切换开关,通过切换开关来实现第一光源开启和第二光源开启之间的切换。或者,也可以分别针对于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设置一开关。即,第一光源与供电电源(可以直接为市电,也可以通过电池来实现)之间电连接第一开关,第二电源与供电电源之间电连接第二开关,通过分别控制第一开关的开启/关闭以及第二开关的开启/关闭来实现对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控制。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另外,在成像光路110将会聚的反射光束导入至成像单元130进行成像时,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成像单元130可以为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通过采用cmos来实现成像单元130,使得成像光路110导入至成像单元130的光信号能够顺利被转换为电信号(数字信号),以完成目标眼底200的眼底图像的顺利采集。此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成像单元130也可以通过其他电学器件来实现,如:ccd等,此处也不再进行赘述。

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可调透镜可以包括第一透镜1110和第二透镜1111。第一透镜1110与第二透镜1111组合为胶合透镜。其中,第一透镜1110可以为双凹负光焦度透镜,第二透镜1111可以为双凸正光焦度透镜。也就是说,将双凹负光焦度透镜与双凸正光焦度透镜组合为胶合透镜作为第一可调透镜。由此,通过采用两个透镜(即,第一透镜1110和第二透镜1111)组合为胶合透镜作为第一可调透镜,有效简化了成像光路110的结构,简单方便,易于实现。

进一步的,参阅图1和图2,在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中,成像单元130也可以设置为可沿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线性移动,用于调节成像单元130的像面位置。此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控制成像单元130沿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做线性移动,实现了对成像光路110中,中继透镜组111与成像单元130的成像平面之间的距离的调整,进而也就实现了像面位置的调节。

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中,通过在成像光路110中的中继透镜组111中设置第一可调透镜,同时还设置成像单元130同样为可移动的,从而通过设置双动结构的眼底相机100,实现了不同屈光度下人眼的检测,最终有效提升了眼底相机100的应用范围。

其中,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成像单元130沿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线性移动,可以通过在成像单元130上设置第一调节组件(图中未示出)来实现。即,成像单元130设置有第一调节组件,第一调节组件连接有第一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第一驱动电机,用于驱动第一调节组件移动,并通过第一调节组件的移动带动成像单元130沿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线性移动。应当指出的是,第一调节组件可以为调节杆,也可以为导轨。

举例来说,在采用调节杆来带动成像单元130的线性移动时,调节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成像单元,调节杆的另一端则与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由此,在第一驱动电机启动后,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转动从而带动调节杆移动,进而再通过调节杆的移动来带动成像单元130的移动。

相似的,在采用导轨来带动成像单元130的线性移动时,可以将成像单元130固定安装在导轨上,并设置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导轨连接,从而在第一驱动电机启动后,在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转动下驱动导轨沿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移动,进而再通过导轨的移动带动成像单元130的移动。

通过在成像单元130上设置第一调节组件,并设置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一调节组件连接,来实现成像单元130沿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的线性移动,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中,中继透镜组111中设置有第一可调透镜,通过对第一可调透镜进行线性移动来实现成像光路110的焦距的调节,从而达到目标眼底200聚焦的目的。其中,在进行第一可调透镜的移动时,相似的,也可以通过在第一可调透镜上固定安装一调节组件(如:调节杆或导轨)和驱动电机来实现。

即,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可以包括第二调节组件(如:调节杆或导轨)和第二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第二调节组件的一端与第一可调透镜连接,第二调节组件的另一端与第二驱动电机连接。第二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调节组件以带动第一可调透镜沿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线性移动。

由此,在进行第一可调透镜的移动时,只需由眼底图像采集人员通过开启第二驱动电机(如:可以设置一控制开关,该控制开关与第二驱动电机电连接,用于控制第二驱动电机的开启或关闭),由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二调节组件来实现第一可调透镜沿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的线性移动。

进一步的,也可以通过在眼底相机100中设置控制器来实现第一可调透镜的自动调节。其中,在进行第一可调透镜的自动调节时,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调节组件的一端与第一可调透镜连接,第二调节组件的另一端与第二驱动电机连接。第二驱动电机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驱动第二调节组件以带动第一可调透镜沿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线性移动。

通过在眼底相机100中设置第二驱动电机、控制器和第二调节组件,由控制器控制第二驱动电机来驱动第二调节组件,进而再由第二调节组件带动第一可调透镜沿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线性移动,实现了第一可调透镜的自动调节,从而也就实现了目标眼底200的眼底图像采集过程中的自动对焦的目的,更进一步地提高了眼底相机100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可调透镜和成像单元130可独立安装对应的调节组件,从而使得第一可调透镜的线性移动和成像单元130的线性移动为独立过程,这也就更进一步地提高了眼底相机100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参阅图1和图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继透镜组111还可以包括第三透镜1112、第四透镜1113、第五透镜1114、第六透镜1115、第七透镜1116、第八透镜1117和第九透镜1118。

其中,第三透镜1112、第四透镜1113和第五透镜1114位于第一可调透镜背向成像单元130的一侧,并沿成像光路的光轴依次排列。即,第三透镜1112、第四透镜1113和第五透镜1114依次排列,且共轴设置。

其中,第六透镜1115、第七透镜1116、第八透镜1117和第九透镜1118位于第一可调透镜朝向成像单元130的一侧,并沿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依次排列。即,第六透镜1115、第七透镜1116、第八透镜1117和第九透镜1118同轴设置。同时,第六透镜1115与第七透镜1116组合为胶合透镜,第八透镜1117与第九透镜1118组合为胶合透镜。

参阅图3,第三透镜1112的r3面朝向目标眼底200,第三透镜1112的r4面与第四透镜1113的r5面相对,第四透镜1113的r6面与第五透镜1114的r7面相对,第五透镜1114的r8面与第一透镜11110的r9面相对,第一透镜1110与第二透镜1111相贴合的面为r10,第二透镜1111的r11面与第六透镜1115的r12面相对,第六透镜1115与第七透镜1116相贴合的面为r13,第七透镜1116的r14面与第八透镜1117的r15面相对,第八透镜11117与第九透镜1118相贴合的面为r16,第九透镜1118的r17面朝向成像单元130。

由此,本公开实施例的中继透镜组111通过设置多组透镜,并通过各组透镜之间的相互配合,同时采用胶合透镜来减小球差、像散、场曲等各种像差,有效提高了眼底相机100的成像质量,这也就有效保证了眼底相机100的可靠性。

此处,应当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透镜1112可以为双凸正光焦度透镜,第四透镜1113可以为凸凹正光焦度透镜,第五透镜1114可以为凸凹正光焦度透镜,第六透镜1115可以为凹凸负光焦度透镜,第七透镜1116可以为凹凸负光焦度透镜,第八透镜1117为双凸正光焦度透镜,第九透镜1118为双凹负光焦度透镜。

进一步的,在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中,参阅图1,还可以包括固视器140。其中,固视器140偏离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设置。即,固视器140设置在成像光路110的一侧,如:参阅图1,以朝向目标眼底200的方向为例,固视器140可以设置在成像光路110的左侧,照明单元120设置在成像光路110的右侧。固视器140用于提供一固定光束经成像光路110入射至目标眼底200。

由此,通过在眼底相机100中设置一固视器140,在进行眼底图像的采集拍摄时,通过固视器140提供一固定光束来实现对目标眼底200的视向固定,以便于能够更清楚准确地采集到目标眼底200的眼底图像。

此处,需要指出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阅图5,固视器140可以包括一个中心光点和八个方向光点。其中,中心光点处于中心位置处,八个方向光点则分别环绕设置在中心光点的周围。

如:可以通过设置九个光阑,其中一个光阑设置在中心位置,另外八个光阑则环绕在处于中心位置处的光阑的周围。由此,在进行眼底图像的拍摄时,通过依次开启每一个光阑来实现目标眼底200的各个不同视向的采集,使得所采集到的眼底图像更加准确和完整。

更进一步地,在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中,参阅图1和图2,成像光路110中还包括有物镜112。物镜112位于中继透镜组111背向成像单元130的一侧(即,物镜112位于中继透镜组111与目标眼底200之间),用于将照明单元120发出的照明光束投射至目标眼底200中,并折射目标眼底200的反射光束,以使目标眼底200的反射光束进入到中继透镜组111。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物镜112可以采用双凸正光焦度透镜来实现。通过采用双凸正光焦度透镜来实现物镜112,更进一步地简化了眼底相机100的光学结构,使得眼底相机100的结构更加紧凑。

此处,应当指出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中,物镜112可以并不局限于单个球面透镜,还可以采用多个球面透镜进行组合来实现,也可以引用非球面透镜来实现。此处不进行一一举例说明。

另外,由于在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中,固视器140设置在成像光路110的一侧,偏离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设置。因此,为了保证在眼底相机100中引入固视器140同时还不阻挡原来的光路,在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中,成像光路110中还可以包括有分束器113。其中,分束器113设置在物镜112与中继透镜组111之间,并且物镜112的光轴、分束器113的光轴和中继透镜组111的光轴共线。

由此,参阅图2,照明单元120发出的照明光束经分束器113导入至物镜112,再通过物镜112将照明光束折射入目标眼底200,目标眼底200对照明光束进行反射后,将反射光束再依次经过物镜112和分束器113导入至中继透镜组111,从而再通过中继透镜组111的会聚至成像单元130,以使成像单元130接收到中继透镜组111会聚的反射光束后,基于反射光束将反射光束(即,光信号)转换为眼底图像(数字信号)。

其中,应当指出的是,参阅图4,分束器113可以通过偏振器来实现。即,分束器11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偏振器,通过偏振器对反射光束进行导向,在保证最终所得到的眼底图像的准确性的同时,还更进一步地简化了成像光路110的光学结构。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的技术方案,以下以图1所示的实施例为例,对眼底相机100进行目标眼底200的眼底图像的采集过程进行更加详细地说明。

以手动调节为例进行说明。

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为手持式设备,且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具有壳体,上述照明单元120、成像光路110、成像元件和固视器140等部件均安装在该壳体内。在使用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采集眼底图像时,使用者手持该设备正对人眼,同时打开固视器140中的中心光点进行人眼视向的固定。然后,打开照明单元120中的第一光源(如:830nm近红外led光源)进行照明。同时,使用者可以判断此时成像单元130所呈现的眼底图像是否清晰。在当前所呈现的眼底图像的清晰度不达标时,通过操作控制开关来启动第二驱动电机,由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二调节组件(如:安装在第一可调透镜下的导轨),通过第二调节组件的移动来带动中继透镜组111中的第一可调透镜的移动,来实现成像光路110的焦距的粗调。进而,再通过启动第一驱动电机,由第一驱动电机驱动第一调节组件来带动成像单元130的线性移动,以实现成像光路110的焦距的微调,最终使经人眼反射的光能够呈现较为清晰的眼底图像。

随后关闭第一光源,打开照明单元120中的第二光源(如:白光led光源),进行人眼眼底的照明。此时,中继透镜组111中的第一可调透镜的位置和成像单元130的位置固定不再变化。待成像清晰之后再通过成像单元130进行拍照记录,最后,把成像单元130所成的一张眼底图像进行处理并显示,以便进行眼底的观察。

随后,再依次开启固视器140中的方向光点进行人眼其他各个视向的固定。进而再执行上述步骤,得到其他八个视向所对应的眼底图像。由此,得到九张眼底图像,分别包括中心视向的眼底图像和其他八个不同视向的眼底图像。

最后,再根据实际需要由九张眼底图像中选取至少一张使用即可。

此处,应当指出的是,在采用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进行眼底图像的采集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只开启固视器140中任一光点(即,中心光点和方向光点九个光点中的任意一个)进行采集,不需要依次开启每个光点采集九张眼底图像,再从九张眼底图像中选取一张的操作方式。

参阅图2,从图2所示的光学系统图上,可以了解到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中各个部件的作用。首先,从光学系统图上可以看出,从照明单元120发出的照明光束经分束器113、物镜112后进入目标眼底200并照亮目标眼底200。其中,照明单元120分别发出两种不同波长的光,首先利用830nm的近红外光照射目标眼底200,同时依次调节中继透镜组111中的第一可调透镜和成像单元130,使成像清晰。随后,关闭830nm的近红外光,打开白光led光照射目标眼底200,在不改变中继透镜组111中各光学元件的位置的情况下,进行目标眼底200的成像,并由后继的成像单元130记录,以便成像观察。

其中,当白光led光源照射人眼时,830nm的近红外光源处于关闭状态,使得可见光和近红外辐射光不被同时指引到正备检查的目标眼底200。

以自动调节为例进行说明

同样,使用者手持该设备正对人眼,同时打开固视器140中的中心光点进行人眼视向的固定。然后,打开照明单元120中的第一光源(如:830nm近红外led光源)进行照明。经成像光路110对目标眼底200的反射光束的会聚,使得目标眼底200在成像单元130呈现出初始眼底图像。此时,控制器与成像单元130通信连接,获取到成像单元130所得到的初始眼底图像,并对初始眼底图像进行分析判断(如:将初始眼底图像与预存的标准眼底图像进行比较),并在判断出初始眼底图像的清晰度不达标时,控制第二驱动电机启动,由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二调节组件,进行中继透镜组111中的可调元件(即,第一可调透镜)的移动,以实现对成像光路110的焦距的粗调。然后,由控制器开启第一驱动电机,由第一驱动电机驱动第一调节组件,进行成像单元130的线性移动,以实现成像光路110的焦距的微调。最终以使再次呈现的眼底图像为清晰图像为止。

随后关闭第一光源,打开照明单元120中的第二光源(如:白光led光源),进行人眼眼底的照明。此时,中继透镜组111中的第一可调透镜的位置和成像单元130的位置固定保持不变。待成像清晰之后再通过成像单元130进行拍照记录,最后,把成像单元130所成的一张眼底图像进行处理并显示,以便进行眼底的观察。

随后,再依次开启固视器140中的方向光点进行人眼其他各个视向的固定。进而再执行上述步骤,得到其他八个视向所对应的眼底图像。由此,得到九张眼底图像,分别包括中心视向的眼底图像和其他八个不同视向的眼底图像。最后,再根据实际需要由九张眼底图像中选取至少一张使用即可。

其中,应当指出的是,在进行不同视向的眼底图像的采集时,固视器140中的中心光点和各方向光点的开启顺序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设置,此处不进行限定。

进一步的,在采用上述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采集目标眼底200的眼底图像时,可以先采用手动调节的方式进行粗调,然后再采用自动调节方式进行微调。此处不对其进行具体限定。

由此,本公开实施例的眼底相机100,通过在成像光路110的中继透镜组111中设置第一可调透镜,通过第一可调透镜沿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线性移动,来实现在采集目标眼底200的图像过程中,对目标眼底200自动聚焦的目的。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眼底照相系统需要更换不同焦距的检测设备来实现不同屈光度的目标眼底200的图像采集,本公开实施例不需要进行不同焦距的检测设备的更换,只需要对第一可调透镜沿成像光路110的光轴oa进行线性移动来适应不同屈光度的目标眼底200即可,这就有效地提高了眼底相机100的适用性,使得眼底相机100的应用更加广泛。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