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月板修补缝合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26099发布日期:2020-08-21 14:46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半月板修补缝合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半月板缝合手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半月板修补缝合穿刺针。



背景技术:

针对常见疾病半月板撕裂,第13版《坎贝尔骨科学》中描述到常用的半月板修补技术有三种,分别为:由内向外缝合、由外向内缝合、全内缝合技术。各有优缺点,其中由外向内缝合主要的手术技术(johnson)如图1至图4所示。

在关节镜观察下从外向内进针,将其穿过半月板缘和半月板碎块(如图1)。取出针芯,用腰穿针将特制的带线器送到关节内;经前入口用一把特殊的夹持器械将线头带到关节内,把线头拉进拉线器的环,同时退出针和穿线器,将有线的一头带出关节囊;重复上述操作,在距离第一针3-4mm处插入另一根针,再沿针插入带线器(如图2),再通过前入口将线的另一端引入关节内,用线环将其拉出(如图3),当针和拉线器再次拉出时,线的两头都在关节囊外,一个水平褥式缝合即完成(如图4)。

此种缝合技术采用垂直褥式缝合,强度高;缝合工具简单,20ml注射器枕头+0号pdsii缝线即可;适用于外侧半月板前角纵裂、放射状撕裂等,特别是前角囊肿切除后形成的缺损;于膝关节前外侧操作,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小。被推荐为半月板后角的安全缝合法。

但是该技术存在一些问题:需另做切口以实现在关节囊外打结;牵拉半月板远离中心位置;将第一枚针头置入的pdsii缝线穿入第二枚针头置入的圈套器并将之引出体外的操作难度高,耗时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半月板修补缝合穿刺针,解决现有技术临床常用的由外向内缝合技术中,需另做切口以实现在关节囊外打结,牵拉半月板远离中心位置,操作难度高、耗时长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半月板修补缝合穿刺针,所述穿刺针包括针体、夹持器和调节螺栓,

所述针体中空、两头通透且顶部设置斜锥形针尖,所述针尖与所述针体为一体成型;

所述夹持器中部设置上下通透的连接孔,所述夹持器上垂直于所述连接孔在其孔壁下部朝一侧横向设置两头通透的螺孔;

所述调节螺栓包括头部和杆部,所述杆部包括靠头部的螺纹段和尾部的光杆段;

所述调节螺栓头部设在夹持器外、所述光杆段穿过螺孔伸入连接孔内、所述螺纹段与所述螺孔螺纹连接,

所述螺孔对侧位于连接孔孔壁上设置横伸向连接孔中心的固定夹持臂,对应所述固定夹持臂设置调节夹持臂,所述调节夹持臂一端与固定夹持臂相对、另一端端头内嵌轴承,所述调节螺栓的光杆段伸入轴承与所述轴承内圈紧配合连接;所述固定夹持臂靠悬臂端在一侧设置一体的竖向的固定延伸板,所述调节夹持臂靠悬臂端在所述固定延伸板对侧设置竖向的调节延伸板,所述调节夹持臂侧面与所述固定延伸板滑动配合连接,所述调节延伸板与固定夹持臂侧面滑动配合连接;

所述针体底部嵌套在连接孔内固定。

所述针体下部嵌套在连接孔内的上部焊接固定或粘接固定或过盈配合固定或螺纹连接固定。

所述固定夹持臂的固定端嵌入连接孔孔壁内固定。

所述夹持器为长方体形,所述连接孔沿其高度设置在顶面中心,所述螺孔横向穿透其侧壁。

所述固定夹持臂和调节夹持臂沿连接孔径向相对设置,所述固定延伸板固定在所述固定夹持臂的一侧,所述调节延伸板在所述固定延伸板对侧固定于所述调节夹持臂上。

所述固定延伸板、调节延伸板、固定夹持臂悬臂端端面及调节夹持臂悬臂端端面围成长方形间隙。

所述针体的上部开口顶部及其对侧顶部位于针体内设置引线圈。

所述引线圈与针体均为钢制。

本发明有以下积极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半月板修补缝合穿刺针,使用该穿刺针可以实现在关节囊内打结,减少由外向内缝合技术所需关节囊外打结所需要另做的切口;而且不向外牵拉半月板,有助于半月板功能的维持;寻找并引出缝线过程简单易操作,大大地减轻了手术难度,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实现了由外向内缝合到全内缝合的转变,整合了由外向内缝合和全内缝合技术的优点,可规避由外向内缝合和全内缝合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4是现有穿刺针缝合过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是本发明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是本发明的夹持器实施例一的断面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夹持器实施例二的断面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针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17是本发明穿刺针的缝合过程示意图;

图18~23是本发明发明穿刺针缝合过程简化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缝线穿线结构仰视示意图。

附图编号:1-针体,11-引线圈,2-夹持器,21-连接孔,22-螺孔,23-固定夹持臂,231-固定延伸板,24-调节夹持臂,241-调节延伸板,25-轴承,3-调节螺栓,31-头部,32-杆部,4-缝线,5-半月板缘和半月板碎块,6-肢体,7-钩持器械;a1-第一次弯折处,a2-第三次弯折处,a3-第二次弯折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以下实施例仅是为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下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而这些属于本发明精神所引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一种半月板修补缝合穿刺针,所述穿刺针包括针体1、夹持器2和调节螺栓3,

所述针体1中空、两头通透且顶部设置斜锥形针尖,所述针尖与所述针体1为一体成型;

所述夹持器2中部设置上下通透的连接孔21,所述夹持器2上垂直于所述连接孔21在其孔壁下部朝一侧横向设置两头通透的螺孔22;

所述调节螺栓3包括头部31和杆部32,所述杆部32包括靠头部的螺纹段和尾部的光杆段;

所述调节螺栓3头部31设在夹持器2外、所述光杆段穿过螺孔22伸入连接孔21内、所述螺纹段与所述螺孔22螺纹连接,

所述螺孔22对侧位于连接孔21孔壁上设置横伸向连接孔21中心的固定夹持臂23,对应所述固定夹持臂23设置调节夹持臂24,所述调节夹持臂24一端与固定夹持臂23相对、另一端端头内嵌轴承25,所述调节螺栓3的光杆段伸入轴承25与所述轴承25内圈紧配合连接;所述固定夹持臂23靠悬臂端在一侧设置一体的竖向的固定延伸板231,所述调节夹持臂24靠悬臂端在所述固定延伸板231对侧设置竖向的调节延伸板241,所述调节夹持臂24侧面与所述固定延伸板231滑动配合连接,所述调节延伸板241与固定夹持臂23侧面滑动配合连接;

所述针体1底部嵌套在连接孔21内固定。

所述针体1下部嵌套在连接孔21内的上部焊接固定或粘接固定或过盈配合固定或螺纹连接固定。

所述固定夹持臂23的固定端嵌入连接孔21孔壁内固定。

所述夹持器2为长方体形,所述连接孔21沿其高度设置在顶面中心,所述螺孔22横向穿透其侧壁。

所述固定夹持臂23和调节夹持臂24沿连接孔21径向相对设置,所述固定延伸板231固定在所述固定夹持臂23的一侧,所述调节延伸板241在所述固定延伸板231对侧固定于所述调节夹持臂24上。

所述固定延伸板231、调节延伸板241、固定夹持臂23悬臂端端面及调节夹持臂24悬臂端端面围成长方形间隙。

所述针体1的上部开口顶部及其对侧顶部位于针体1内设置引线圈11。

所述引线圈11与针体1均为钢制。

本发明穿刺针的使用过程参见图10~17,使用时需提前设置缝线,两个相对的夹持臂(即固定夹持臂23和调节夹持臂24)将连接孔21分为两个半圆形孔,缝线的设置方法为:从针体1底部由一个半圆形孔穿入至针体顶部的经第一次弯折后穿入固定夹持臂23和调节夹持臂24之间、拧紧调整螺杆后使固定夹持臂23和调节夹持臂24贴合,缝线第二次弯折且在第二次弯折处由贴合的固定夹持臂23和调节夹持臂24端面夹紧固定,缝线经第二次弯折后再次穿至针体顶部经第三次弯折后从另一个半圆形孔穿出针体。(参见图10的缝线状态)。该过程中,第一次弯折和第三次弯折处的缝线可穿入引线圈内防止脱落,由于引线圈较小,将第一次弯折和第三次弯折处的折起的缝线穿入引线圈可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也可不设引线圈)

将针体由外向内穿入待缝合的半月板缘和半月板碎块后伸出(参见图10),在伸出侧设置切口,用钩子从切口处勾出第一次弯折处的线圈(参见图11),拔出针体(参见图12);将针体从第二位置穿入待缝合的破碎半月板内伸出(参见图13),用钩子从切口处勾出第三次弯折处的线圈(参见图14);拧松调节螺栓,放开固定夹持臂23和调节夹持臂24贴合的端面,使第二次弯折处的线圈松开,取出针体(参见图15),用镊子将缝线两头拉出(参见图16),使缝线在体内伸展后在切口处打结,剪掉多余的缝线(参见图17)。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关节镜下进行穿刺的器械即缝合穿刺针,本发明的穿刺针结构参见图5、6,针体内部结构参见图9,该装置包括针体、方形夹持器,使用时需提前安装缝线。参见图18~24,一根缝线标记为a、b两段,缝线经过3次反折后置入针体。参见图18,第一次弯折处a1和第三次弯折处a2为缝线位于针头前端突出的反折处,第二次弯折处a3为缝线位于针头尾端的反折处,第二次弯折处a3位于方形夹持器中的固定夹持臂23和调节夹持臂24固定。方形夹持器是衔接于针头的一个空心方块,中间有与针头内径等大的圆形孔隙,在方形夹持器的圆形孔隙中有位于圆孔直径上的两个可调式固定夹持臂23和调节夹持臂24。a段为缝线在方形夹持器中的入口段,b段为缝线在方形夹持器中的出口段,第二次弯折处a3通过固定夹持臂23和调节夹持臂24固定(如图24)。

将缝线在穿刺针内安置好,旋转调节螺栓的头部,使固定夹持臂23和调节夹持臂24对接,在第二次弯折处a3牢固固定缝线。在关节镜观察下将此装置从外向内进针,将其穿过半月板缘和半月板碎块(如图18)。做前内侧切口,用钩持器械将第一次弯折处a1的线圈沿着前内侧切口拉出体外,用止血钳固定(如图19)。将带线穿刺针拔出,再次在关节镜观察下将此装置从外向内进针,将其穿过半月板缘和半月板碎块穿刺第二针(如图20)。旋转调节螺栓的头部,使固定夹持臂23和调节夹持臂24分开,在第二次弯折处a3释放缝线,由前内侧切口伸入钩持器械将第三次弯折处a2的线圈沿着前内侧切口拉出体外(如图21),将带线穿刺针退出,此时第二次弯折处a3的缝线位于半月板外,缝线a、b两端位于前内侧切口外(如图22)。用打结器使缝线a、b两端在关节囊内打结(如图23)。

本专利使用过程中,在满足以上设计条件下,首先应满足穿刺部位、穿刺方式现有手术过程无明显差别,带线穿刺针由缝线经过3次反折后置入12号针头,使用该装置完成两次穿刺,两次穿刺的穿刺点无需切开进行关节囊外打结,最后的缝线打结是通过前内侧切口用打结器在关节囊内打结。

需要强调的是,在应用过程中,用于固定第二次弯折处a3缝线的固定夹持臂23和调节夹持臂24可以设计成其他形态或方式,任何通过简单方式或组件完成第二次弯折处a3缝线固定的方案均应视为本方案的替代方案。

同样的,针头部分可以是其他形态的穿刺针或者其他手术器械。缝线通过3次反折后置入针头,再进行穿刺的方式也可通过其他方式代替,任何通过简单方式或组件完成缝线牵引的方式均应视为本方案的替代方案。

同样的,通过前内侧切口使用器械将第一次弯折处a1、第三次弯折处a2两个线圈拉出体外,顺势将缝线a、b两端拉出体外,从而实现了简便易操作的引线方式,同时可实现在关节囊内打结。本专利所讲诉的方案中使用钩持器械可由其他类似的手术器械替代,因此均应视为本方案的替代方案。

同样需要被强调的,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