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术后压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81675发布日期:2020-08-18 16:47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介入治疗术后压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辅助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压迫止血装置。



背景技术:

介入治疗术中,医生已能把导管或器械“介入”到人体几乎所有的血管分支、消化道和其它特定部位,运用于疾病的治疗,介入疗法的多数项目都是在血管内进行的,在术后需要对创口进行止血作业。

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是应用于血管介入手术后的止血装置,它主要通过机械压迫力从体外对股动脉穿刺部位进行压迫,促进穿刺口止血愈合。

过去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主要通过弹力绷带包扎进行压迫止血,再用盐袋压迫24h,在此期间,术后患者侧肢需要制动,如果发生移动容易导致盐袋移位,容易发生皮下血肿;同时,弹力绷带长时间紧绷压迫会对皮肤造成一定损伤,会出现破皮、水泡等情况。

技术人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技术方案,如cn101843513a中公开的技术,为了避免紧绷带对肢体的压迫,采用了在压板设置压迫头、在压板外的其他位置设置多个气囊的技术;通过气囊的膨胀来实现压迫装置的收紧从而让压迫头进行止血压迫;

然而,上述这种压迫装置,由于若干气囊条形排列且相互独立,通过束缚带体上的气囊膨胀时发生歪斜,在进行收紧会使得压迫装置在肢体上受力不均、容易发生偏移;

同时,采用压迫头压迫为刚性压迫,刚性的压迫头在压迫止血的过程中不能将伤口很好的压合,不能随着肢体外表面发生变形;即便将压迫头改为压迫气囊也不能很好的将创口压迫,采用一个独立的气囊压迫效果较差、容易松动偏移。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介入治疗术后压迫装置,主要解决了现有压迫装置容易发生偏移、压迫效果差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介入治疗术后压迫装置,包括本体和交叉设置的第一束缚带、第二束缚带;

所述本体位于所述第一束缚带和第二束缚带的交叉部;

所述本体包括基底,所述基底为柔性材质;

所述基底的一面自外而内开设有若干环形的环形槽体,若干所述环形槽体之间通过连通槽连通;

最内侧的环形槽体的内侧开设有气囊槽;

最内侧的环形槽体和所述气囊槽之间为置药槽;

所述置药槽的底部为网状结构;

所述环形槽体中均设有环形气囊,所述气囊槽中设有压迫气囊,所述环形气囊与所述压迫气囊相通,最外侧的环形气囊设有气口;

当所述压气囊、环形气囊充气后,均能凸于所述本体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置药槽中设有药棉。

优选的,所述环形槽体外围的本体边缘设有沾合件。

优选的,所述第一束缚带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束缚带。

优选的,所述第一束缚带和第二束缚带的端部均设有卡接组件。

优选的,所述第一束缚带和第二束缚带设有防滑豆。

优选的,若干所述环形槽体深度相等;若干所述环形气囊中气压均等时,自内而外外径逐渐缩小。

优选的,若干所述环形气囊之间、以及所述环形气囊和压迫气囊之间均设有连通气囊;所述连通气囊位于所述连通槽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压迫装置更加稳定,采用多层环形气囊,不仅提高了压迫的稳定性、还加强了压迫效果;

2.能够更好的对创口进行保护,可以在压迫同时进行药物保护;

3.采用交叉斜设的束缚带,进一步较强了作为股动脉术后在肢体上压迫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本体仰视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使用状态图。

图中:

10本体,11基底,110置药槽,111环形槽体,112气囊槽,12环形气囊,13压迫气囊,14气口,15药棉,20第一束缚带,23防滑豆,30第二束缚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中所示,介入治疗术后压迫装置,包括本体10和交叉设置的第一束缚带20、第二束缚带30,

所述本体10位于所述第一束缚带20和第二束缚带30的交叉部,第一束缚带20和第二束缚带30连接设置在本体10后侧面;

所述本体10包括基底11,所述基底11为柔性材质,当基底11受力后,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形变,从而能更好的的贴合肢体外表面。

结合图5中,所述第一束缚带20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束缚带30;从而第二束缚带30绕设在肢体上,然后第一束缚带20可以绕设于人体躯干,形成x型绑缚;

其中第二束缚带30先绕设在腿部,实现对本体10位置初步限定,然后将第一束缚带20绕设在人体躯干,第一束缚带20一端束缚在腰部,使得压迫装置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安装强度。

结合图2、3中所示内容,所述基底11的一面自外而内开设有若干环形的环形槽体111,若干所述环形槽体111之间通过连通槽连通;

若干所述环形气囊12之间、以及所述环形气囊12和压迫气囊13之间均设有连通气囊;所述连通气囊位于所述连通槽中。

最内侧的环形槽体111的内侧开设有气囊槽112;

最内侧的环形槽体111和所述气囊槽112之间为置药槽110;

结合图3中方位,所述置药槽110的底部为网状结构,置药槽110通过网状底部实现与下部空间连通,置药槽111起到了透气的效果,同时当出现较多渗血的情况时,更容易从置药区110观察到;

如图2中,所述环形槽体111中均设有环形气囊12,所述气囊槽112中设有压迫气囊13,所述环形气囊12与所述压迫气囊13相通,最外侧的环形气囊12设有气口14;

当本体10用于压迫创口时,通过压迫气囊13压迫创口,然后各个环形气囊12均可环绕压覆在创口外围,环形气囊12在外围形成多层压覆结构、同时多层的结构设置使得环形气囊12充气后更加稳定,同时多层环形气囊12也能实现分级压迫功能;

环形气囊12在一侧被挤压、具有微量偏移时,另一侧能够保持原位,当外力撤去时,在基底11的槽体作用下,被挤压的一侧回复原位,从而降低了整个压迫组件的偏移量;而单独条形气囊被挤压后发生微量偏移时,其不具备回复原位的能力,从而在多次偏移后造成整体产生较大的偏移量;

每层与肢体间均具有较大的“压覆面积”-取外径计算,相对于一个独立的球星或条形气囊,环形气囊更加稳定、不容易偏移;

同时,将环气囊12和压迫气囊13均设置在槽体中,使得每一个气囊均与基底11具有更好的限位效果;环形气囊13不易发生弯曲等现象;

参考图3中方位,当所述压迫气囊13、环形气囊12充气后,均能凸于所述本体10的表面,凸于本体10使得气囊能够更好的接触挤压肢体。

所述置药槽110中设有药棉15,药棉中15设有药物,能更好的的对创口进行保护,防止发炎,同时当有小面积渗血时也能进行吸附止血。

如图3中,所述环形槽体111外围的本体10边缘设有沾合件,当本体10压在肢体上时,外缘的沾合件能够使得本体10更好的贴合在肢体上,使得本体10能更好的的贴合肢体;

所述第一束缚带20和第二束缚带30的端部均设有卡接组件,用于将第一束缚带20或第二束缚带30两端进行连接;其中,第一束缚带20和第二束缚带30采用伸缩结构,一种情况可采用类似于背包带结构。

所述第一束缚带20和第二束缚带30设有防滑豆23,防滑豆23增加了第一束缚带20和第二束缚带30与人体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进一步避免偏移。

若干所述环形槽体111深度相等;若干所述环形气囊12中气压均等时,自内而外外径逐渐缩小,具体而言,以图2中为参考,自内而外的气囊,在使用中充气后,气囊的外径自内而外依次减小,从而使得本体10中部的气囊具有更好的压迫效果,当气囊外径大时压迫力也大;从而在使用过程中自内而外形成一个具有降级层次的压迫结构,在保证压迫效果的过程中也能够提高稳定性。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明确,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总体精神以及构思的情形下,可以做出对于以上实施例的各种变型。其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方案以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