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54245发布日期:2020-11-25 17:31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尤其是可以提高听取脏器声音清晰度、宏亮度提高听音效果的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包括听头本体、振动膜和固定件,通过固定件将振动膜固定于听头本体上。

现有技术通过使振动膜发生明显的弯曲,如增加振动膜的外凸高度和绷紧度来提高听音效果,振动膜外凸后虽然增加了听诊时振动膜与听取处的接触面而有利于音频的采集,但振动膜外凸结构使振动膜表面形成了支撑力极强的拱形,且振动膜外缘被固定物固定,振动膜拱形外表在接受脏器振动的声波时振动幅度大幅降低、致使接收的音频宏亮度大幅降低影响听音效果。

如图1所示,在听头本体1的集音面11上设有环状凸起13,振动膜2的下表面22紧贴于所述环状凸起13上,振动膜2通过c型的固定件3的压膜部32使振动膜2的边缘23紧压于听头本体1的固定面15上,被所述固定件3压膜部32压紧的振动膜2的边缘23比紧贴于所述环状凸起13的振动膜2的中央部24低,振动膜2的中央部24相对听头本体1的集音面11向外凸,振动膜2中央部24外凸,使振动膜2弯曲、形成拱形。

由于振动膜2的外缘23被固定,且振动膜2的中央部24外凸,振动膜2下表面22中间被环状凸起13顶压,振动膜2边缘23被下压,使振动膜2上表面21变成了拱形,振动膜2的形状发生变化,振动膜2由平膜到拱形膜后,导致振动膜2的性能发生变化,从而破坏了振动膜2原有的传音性能,使音频的音量和清晰度都明显下降。

其次,由于振动膜2的边缘23被压紧,导致振动膜2振动受限,由于声音是通过振动传导的,振动膜振动的受限,也导致了声音传导能力减弱。

另一方面,现有技术听取不同音频,采用在不改变集音腔的深度的前提下,改变集音面的集音的有效最大直径。一般情况下集音面的直径在38mm-41mm之间时,收集声音的效果最佳,现有技术在听取不同音频时,是通过减小集音面的直径实现,但减小集音面的直径则会导致听取的声音的音量较低,尤其是听取细小声音时,容易导致使用者误判。

如图2、图3所示,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通过l型的固定件3将振动膜2固定于听头本体1上,在听头本体1的听头本体的外径d1在相同的情况下,因为需要通过固定件3将振动膜2的边缘23固定在固定面15上,所以集音面最大直径d2较小,集音腔51变小。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提高声音传导能力,提高听取脏器音频的音量和清晰度的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已经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1)提供一种有效提高声音传导能力,提高听取脏器音频的音量和清晰度。

2)通过改变振动膜的振动性能,不改变集音面的有效最大直径,实现听取不同音频的听头配合结构。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之一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包括听头本体、振动膜及固定件及增音环。所述听头本体上设有集音面,集音面用于收集人体脏器发出的音频,所述固定件设有轴向的贯通孔、以及用于与所述听头本体配合固定用的固定件侧壁和用于使所述振动膜与所述听头本体紧密配合的压膜部;所述固定件侧壁和压膜部为一体。所述贯通孔设于压膜部上,固定件侧壁的固定件内侧壁上设有与听头本体配合的螺纹或卡槽。所述振动膜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振动膜通过所述固定件置于所述固定件和听头本体之间。

听头本体包括面向振动膜一侧的听头本体上表面、用于传导音频的导音孔以及集音面。所述集音面包括:连接所述导音孔和所述听头本体上表面的集音侧面;或连接所述导音孔和所述听头本体上表面的集音侧面和导音孔壁及导音孔底面。

所述振动膜为:1)所述振动膜优选所述振动膜外缘无包覆物,所述振动膜外缘无包覆物(可以是所述振动膜的外缘和振动膜的边缘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设有弹性包覆物;或所述振动膜的边缘上表面和下表面上设有弹性包覆物;或所述振动膜的外缘和振动膜的边缘上表面上设有弹性包覆物;或所述振动膜的外缘和振动膜的边缘上表面上设有弹性包覆物;)。

2)所述振动膜为优选为平膜,所述平膜指:所述振动膜采用单一材料制备,如采用树脂纤维片,或pc片制备,所述振动膜上下表面之间的厚度均匀;振动膜厚度优选0.2mm-0.3mm之间。

3)所述振动膜可以是所述振动膜的下表面为平面;或所述固定件压膜部正下方对应的振动膜的部分为平的,其余振动膜部分上表面可以平面、凸面、或凹凸面。

所述振动膜的形状不限,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正六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均可。

所述振动膜优选采用,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厚度一致的树脂纤维片或pc片,由于采用单一材料、厚度一致的树脂纤维片或pc片传音时振幅强、衰减小,清晰度高。

所述振动膜优选采用,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厚度一致且上表面与下表面平行的树脂纤维片或pc片。

所述振动膜与所述听头本体之间和/或在所述振动膜与所述压膜部之间设有增音环,所述增音环与所述振动膜的所述上表面或所述下表面连接或结合形成接合部,所述接合部至少有部分位于贯通孔侧壁轴向延长面及所述固定件侧壁或所述固定件侧壁的轴向延长面之间。所述振动膜与所述固定件固定后,所述振动膜不明显弯曲。即所述振动膜与所述固定件固定后,所述振动膜基本维持平整状态。

上述方案中,所述接合部可以在所述上表面或所述下表面上形成360度闭合的接触闭环,也可以是设有开口的c型环,还可以是多个连接段组成,还可以是多个连接段之间设有多个开口。所述接触闭环围合的形状可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六角形等。

所述增音环可以是固定于听头本体集音面边缘一侧,也可是固定于所述固定件的压膜部的下表面上;还可是固定于所述振动膜上,增音环与振动膜的固定方式可以是粘合也可以是热熔。

所述增音环与振动膜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接触或连接固定后,在振动膜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形成的接合部宽度不宜太宽,宽度优选在0.5mm-1.5mm之间,当增音环为弹性体时硬度优选在35度-60度之间(邵氏),所述增音环与所述振动膜的接合部位于所述压膜部的正下方且在振动膜边缘内侧。所述接合部在所述上表面或所述下表面上形成连接闭环或开口环。

所述振动膜面对集音面的一侧为振动膜的下表面,振动膜用于接触声源的一侧为振动膜的上表面。

固定件的压膜部面向集音面一侧并接触振动膜的一侧为压膜部下表面。

上述方案中,设有一个所述增音环时;

一)可以是在所述振动膜的下表面与所述听头本体之间设有增音环,所述增音环靠近听头本体外缘一侧。

所述增音环可以直接固定于听头本体集音面一侧的听头本体上,所述增音环也可固定于听头本体集音面一侧上开设的环槽内,优选环槽的宽度大于增音环宽度。

所述增音环与所述振动膜在配合后,当所述增音环固定于听头本体集音面一侧上开设的环槽内,且环槽的宽度大于增音环宽度时,有利于振动膜震动时增音环的形变,提高振动膜振幅。听头本体集音面一侧上开设的环槽,优选所述环槽深度为所述增音环的厚度的55%-75%,即增音环置于所述环槽内后,轴向有增音环厚度的25%-45%位于环槽外。增音环也可是直接通过粘合或热熔固定于所述振动膜的下表面上。

上述方案中所述增音环与所述振动膜可以是分体的也可以是一体的。优选所述增音环与所述振动膜是分体的。

所述增音环与所述振动膜的所述下表面接触形成接合部;或所述增音环固定于所述振动膜的所述下表面形成所述接合部,所述接合部可以是闭合的接触闭环或固定闭环,也可形成开口的(如c形环)接触环或固定环,所述振动膜的下表面与所述增音环连接或接合或结合后,所述振动膜的下表面与所述增音环(可以是与所述下表面接触配合,也可是与所述下表面结合等固定配合)以及所述听头本体的集音面等共同形成集音腔。

所述增音环与所述振动膜的接合部位于所述压膜部的正下方,此时固定件下表面与振动膜的接触面为平行设置,目的为作用在振动膜表面的力上下不错位确保振动膜被固定后不弯曲。

二)可以是在所述振动膜上表面与固定件之间设有增音环。

增音环可以直接固定于压膜部下表面上,也可固定于压膜部下表面上开设的环槽甲内,还可以是增音环和固定件压膜部是一体的且材质一致。

所述增音环与所述振动膜的所述上表面接触或增音环通过粘合或热熔与振动膜上表面连接或结合或接合,所述增音环与所述振动膜的连接或结合或接合处形成接合部,所述接合部可以是闭合的闭环。所述闭环可以是通过所述增音环与所述振动膜的所述上表面接触形成的接触闭环。此时,所述振动膜的下表面及所述听头本体的与集音面等共同形成集音腔。

所述增音环与所述振动膜的接合部位于所述压膜部的正下方。

所述固定件的压膜部压紧所述振动膜后,作用于所述振动膜的上表面的力与作用于所述振动膜的下表面的平衡,使得振动膜被固定后不弯曲。

上述方案中,当设有两个所述增音环时;

一个增音环设在所述振动膜下表面与所述听头本体之间,另一个增音环设在所述振动膜上表面与固定件的压膜部之间。

位于所述振动膜上方的增音环与所述振动膜的所述上表面连接形成接合部。所述接合部可以由位于所述振动膜上方的增音环与所述振动膜的所述上表面接触形成,也可以是接合部由增音环与振动膜上表面粘合或融合后形成,位于所述振动膜的所述上表面上的接合部可以是闭合环或开口环。位于所述振动膜下方的增音环与所述振动膜的所述下表面接触或粘合或热熔形成的接合部可以是闭合环或开口环。

位于所述振动膜的下表面与所述听头本体之间的增音环,可以直接固定于听头本体集音面一侧的听头本体上,也可固定于听头本体集音面一侧听头本体开设的环槽内,还可是直接固定于所述振动膜的下表面上。

位于所述振动膜上表面与固定件之间的增音环可以直接固定于压膜部下表面上,也可固定于固定件的压膜部的压膜部下表面上开设的环槽甲内。

所述振动膜的下表面与所述下表面接触配合的所述增音环以及所述听头本体的集音面共同形成集音腔。所述集音面包括:连接所述导音孔和所述听头本体上表面的集音侧面;或连接所述导音孔和所述听头本体上表面的集音侧面和导音孔壁及导音孔底面。

位于所述上表面上方的所述增音环与所述上表面接触的接触位置与位于所述下表面下方的所述增音环与所述下表面接触的接触位置上下正对。即振动膜上方接触闭环与振动膜下方接触闭环上下正对,所述振动膜通过所述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听头本体后,所述振动膜不发生明显的弯曲。

上述方案中,所述增音环抵压所述振动膜的表面且所述固定件的压膜部压紧所述振动膜后,所述振动膜不明显弯曲形成拱形。即所述振动膜的上表面的中央未向外明显凸出,因固定件的压膜部固定所述振动膜而产生的轻微形变可忽略,即所述振动膜的边缘部不明显低于所述振动膜的中央。

所述固定件的压膜部压紧所述振动膜后,所述振动膜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受力平衡,振动膜不明显弯曲。上述方案中,所述振动膜与所述固定件及所述增音环配合固定后,所述增音环与所述固定件侧壁的固定件内侧壁之间的所述振动膜的下表面与所述结合部外侧的听头本体的上表面不接触,即所述振动膜的边缘的位于接合部外侧的振动膜下表面未被固定于所述听头本体上。即位于所述增音环外侧的所述振动膜的下表面与所述听头本体的上表面之间设有空隙,即所述增音环与所述固定件侧壁的固定件内侧壁之间的所述振动膜的下表面悬空。或位于所述增音环与振动膜表面连接处外侧的所述振动膜的上表面与所述固定件压膜部之间设有空隙,或位于所述增音环与振动膜表面连接部外侧,在振动膜的所述下表面与所述听头本体之间设有空隙,即振动膜边缘没有被固定,振动膜边缘不固定有利于振动膜振动,确保振动强度。

上述方案中,所述振动膜的侧面(用于连接振动膜上表面和振动膜下表面)与所述固定件侧壁的固定件内侧壁不接触;也可以所述振动膜的侧面与所述固定件侧壁的固定件内侧壁有间隙。

上述方案中,所述增音环由弹性体制备,优选硅胶,具有弹性的增音环可以更有效地增强所述振动膜的振动强度。

上述方案中,所述增音环材料与所述振动膜的材料不同或相同。

上述方案中,所述增音环的材质与听头本体集音面材质或固定件的材质相同,或不同,增音环结构的设置增大了音腔直径,在增音环与振动膜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接合部外侧,在所述固定件压膜部或听头本体之间有空隙,即振动膜的边缘是不被固定的,此空隙设置有效地提高了所述振动膜的振动强度。

上述方案中,所述固定件的截面可以为l型或c型。所述固定件通过压膜部将所述振动膜固定在所述固定件内。

上述方案中,所述增音环的纵截面为三角形。纵截面为类三角形的所述增音环的一底边固定于所述听头本体上,三角形的一个角用于与振动膜接触可减小所述增音环与所述振动膜的接触面,从而保证振动膜原有卓越的传音特性,还能增强振动膜的振动幅度。

上述方案中,所述听头本体的上表面上设有环槽,所述增音环置于所述环槽内,且在轴向方向上至少所述增音环的部分位于所述环槽外部,所述振动膜可与所述增音环的上端部直接抵触后,位于所述增音环内侧的所述振动膜的下表面不抵触所述集音面,位于所述增音环外侧的所述振动膜的下表面也可不抵触所述听头本体上表面。

上述方案中,固定件与振动膜和听头本体固定后,增音环与振动膜下表面接触,增音环支撑所述振动膜,形成对振动膜形成向上的支撑力,压膜部与振动膜上表面接触,压膜部向下压紧振动膜,形成对振动膜形成向下的下压力,所述支撑力和所述下压力形成平衡力或增音环与振动膜下表面接合部与振动膜上表面与压膜部接合部上下不错位,或增音环与振动膜下表面接合部位于振动膜上表面与压膜部接合部的正下方。

上述方案中,所述增音环及所述固定件将振动膜固定的过程中,通过尽量减小对振动膜振动的限制,提高所述振动膜的振动,实现所述增音环有利于或增强所述振动膜的振动的目的。

上述方案中,所述增音环与所述振动膜的接合部,从剖面上看可以是接触线,也可是接触面,接触线和接触面形成的圈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有开口或缺口的。

另一发明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上述方案中,在所述固定件的所述贯通孔内侧的听头本体上设有凸柱,所述凸柱的最高点位于所述振动膜的所述下表面下方。与振动膜下表面不接触。

也可以是在听头本体上表面与固定件压膜部之间不设有增音环,即无增音环,只单独的在所述固定件的所述贯通孔内侧的听头本体上设有凸柱,所述凸柱的最高点位于所述振动膜的所述下表面下方,与振动膜下表面不接触,当振动膜上表面受到压力,振动膜下表面与凸柱上表面抵触时获得高频音。

在所述固定件的所述贯通孔内侧的听头本体上设有凸柱,所述凸柱的最高点位于所述振动膜的所述下表面下方。

进一步地,在所述集音面上设有凸柱孔,所述凸柱的下部与所述凸柱孔配合固定。所述凸柱的下部与所述凸柱孔可以是过盈配合,可以是粘合,也可是通过螺纹配合。通过螺纹配合时,所述凸柱孔内设有内螺纹,所述凸柱的下部设有外螺纹。

也可以是多个凸柱一体设置在环状体上表面,环状体可以是环形圆柱,在听头本体的集音面上设有环状凹槽,带有凸柱的环状体下表面置于凹槽内和环状凹槽配合固定。

上述方案中,在所述导音孔的导音孔底面上设有凸柱。所述凸柱的下部与所述凸柱孔配合固定。所述凸柱的下部与所述凸柱孔可以是过盈配合,可以是粘合,也可是通过螺纹配合。通过螺纹配合时,所述凸柱孔内设有内螺纹,所述凸柱的下部设有外螺纹。

上述方案中,凸柱可以是1、2、3、4、5、6个等等,但不限于此。所述凸柱与听头本体可以一体的,也可是分体的。凸柱与听头本体可以是过盈配合、粘合,还可以通过螺纹固定配合。

可以是在集音面上或导音孔底面上设有凸柱孔,凸柱的下端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粘合、或通过螺纹与凸柱孔配合。螺纹配合时,凸柱的下端外表面上设有外螺纹,凸柱孔内设有内螺纹。

凸柱的上表面(与振动膜下表面接触的面)上可以设有弹性体。

当凸柱为2个及2个以上时,凸柱位于导音孔外侧呈均布状;也可不均布;凸柱的上端面的最高处位于同一高度。

上述方案中,位于所述上表面上方的所述增音环与所述上表面的接合部与位于所述下表面下方的所述增音环与所述下表面的接合部沿所述振动膜的轴向方向对齐,或位于所述上表面上方的所述增音环与所述上表面的接合部与位于所述下表面下方的所述增音环与所述下表面接合部沿所述振动膜的轴向方向不对齐且投影存在交叠。

上述方案中,所述听头本体上设有限位结构,所述固定件与听头本体固定,可确保所述增音环处于辅助所述振动片最佳振动的状态。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在听头本体的外径相同的情况下,现有技术为确保振动膜与听头本体的集音面形成的集音腔密封,固件件需要将振动膜的边缘紧压于听头本体上,所以听头本体的集音面一侧的听头本体上有2mm-3mm环状平面,而2mm-3mm宽度的环状平面使集音腔的集音面最大直径变小;本发明在听头本体集音面无需2mm-3mm宽度的环状平面用于固定件将振动膜与听头本体密封固定,所以可有效地提高集音腔的最大直径,从而提高声波采面和采集量。

2)本发明由于改变了振动膜与听头本体的密封方式,通过增音环实现振动膜与听投头本体之间的密封性,由于增音环具有弹性,从而增强了振动膜的振动幅度和灵敏度。

3)本发明固定件的压膜部压紧所述振动膜后,所述振动膜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都只有一个受力部且受力部处的上下作用力不错位确保振动膜不弯曲,不产生由振动膜表面弯曲带来的支撑力,在接受声源振动时保证了振动膜的振动幅度,保证传音强度。

4)本发明结构在振动膜上平面或下平面边缘至少一处设有空隙,此设计提高了振动膜振动时的强度。

4)本发明采用增音环后,通过固定件固定振动膜的过程中,基本未使片状振动膜产生形变,振动膜不向上凸起,不产生额外的撑力,保持了振动膜原有振动的性能,故可有效地增强了声音强度,又不影响清晰度,保证声音不失真。

5)本发明的固定件和听头本体之间采用螺纹固定方式此固定方式可确保增音环与振动膜上表面或下表面接合部之间的松紧度长时间一致,确保振动膜灵敏度。

6)本发明的增音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产生疲劳和老化时,只需更换增音环,不用更换整个振动膜。因振动膜比较耐用,不易疲劳,使用周期是增音环(弹性体)的2-3倍,所有可以有效地降低使用成本。

7)本发明振动膜的中央施加较小的压力就能振动膜向下凹陷,使振动膜下表面抵压凸柱,使振动膜接受到的波长改变,同时也提高了振动膜的紧绷度,振动膜张力改变,波长改变、音频改变。现有技术是通过改变集音腔的大小来实现听取不同音频,而本发明是通过改变振动膜的振动性能,未改变集音腔的大小从而实现听取不同音频的效果,此结构振动膜为单一材质传音清晰宏亮且制作成本低。本发明振动膜片价格是带有弹性移动件膜片成本的5%。

8)按压后获取第二个音频时集音面不缩小,确保音量的洪亮度

9)振动膜为片状单一材料,无需在片状振动膜的外缘上包覆用于振动膜上下移动来获取高频音的弹性体,此配合结构省去了弹性移动件,且听音清晰洪亮,因单一材料,不存在不同材料交界,无不同材料交界处产生声波散射和绕射情况。

10)单一材的振动膜,音质层次清晰,声音洪亮且清晰

11)在集音面上无需制备高频音收集环就能听到更加清晰洪亮的高频音

12)当凸柱在到音孔内时声波会在凸柱外侧产生螺旋共振增强音量。

13)振动膜为片状单一材料,无需在片状振动膜的外缘上包覆用于振动膜上下移动来获取高频音的弹性体,此配合结构省去了弹性移动件,且音质层次清晰,听音清晰洪亮。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的示意图-1

图2为现有技术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的示意图-2

图3为现有技术听诊器听头与振动膜配合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发明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的示意图-1

图5为发明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的示意图-2

图6为发明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的示意图-3

图7为发明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的示意图-4

图8为本发明设有两个增音环的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设有两个增音环且一个增音环与固定件为一体的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配合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设有两个增音环的单面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配合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设有两个增音环的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配合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12为图11剖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2右视示意图。

图14为图4的配合结构部分放大图。

图中:

1听头本体,11集音面,12环槽,13环状凸起,14上表面,15固定面,16导音孔,161贯通孔侧壁;162导音孔底面,17限位结构,18凸柱孔,

2振动膜,21上表面,22下表面,23边缘,231振动膜边缘的下表面,232振动膜边缘的上表面,24中央部,25侧面,

3固定件,31固定件侧壁,311固定件内侧壁,32压膜部,321压膜部下表面,33贯通孔,331贯通孔侧壁;34环槽,

4增音环,41上端部,4a增音环,4b增音环,41a上端部,

5空隙,5a空隙,5b空隙,5c空隙,51集音腔,

6凸柱,61最高点,

71接合部,71a接合部,71b接合部,72接合部,72a接合部

8转轴,

d1听头本体的外径,d2集音面最大直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以下实施例仅为优选例,并不是对本发明的范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之专利范围的范畴内。

实施例1:结合图4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包括听头本体1、振动膜2、固定件3及增音环4。

听头本体1上设有集音面11,用于将声音传导至转轴的导音孔16,用于固定增音环4的环槽12;

固定件3为l型,包括用于与听头本体1相连的固定件侧壁31以及用于压住振动膜2的压膜部32和贯通孔33。贯通孔33位于压膜部32上。固定件侧壁31的固定件内侧壁311上设有与听头本体1配合的螺纹。

振动膜2包括上表面21和下表面22。

振动膜2下表面22与听头本体1之间设有一环状的增音环4,增音环4置于听头本体1的环槽12内,增音环4的上端部41位于环槽12外部。

振动膜2通过l型的固定件3置于固定件3和听头本体1之间。振动膜2的下表面22、增音环4及集音面11共同构成了集音腔51。

环槽12的高度0.6mm;环槽12的宽度1.2mm;增音环4的最大直径为1.0mm。

增音环4与振动膜2的接合部71位于压膜部32的正下方。增音环4与振动膜2下表面22接合部71与振动膜2上表面21与压膜部32接合部72上下对应。增音环4部分位于固定件3的贯通孔33的外侧。接合部71位于贯通孔侧壁331轴向延长面及固定件内侧壁311的轴向延长面之间。

位于增音环4外侧(增音环4与振动膜2的接合部71外侧)及固定件侧壁31的固定件内侧壁311之间的振动膜边缘的下表面231下方有空隙5,即接合部71外侧的振动膜边缘的下表面231未被固定,即振动膜2的边缘23的振动膜边缘的下表面231与固定面15之间设有空隙5。

而增音环4的上端部41与振动膜2的接合部71始终位于固定件3的压膜部32的下方,即增音环4的上端部41与压膜部下表面接触,压膜部与振动膜接触的一面为压膜部下表面。

振动膜2与增音环4的上端部41直接抵触后,位于增音环4内侧的振动膜2的下表面22不抵触集音面11,位于增音环4外侧的振动膜边缘的下表面231不抵触听头本体1上表面14。

增音环4置于听头本体1的环槽12内,振动膜2被固定在增音环4与固定件3之间后,振动膜2依旧保持平整态,未发生弯曲。

如图8所示,还可有2个增音环。

增音环4a位于振动膜2下表面22与听头本体1的上表面14之间,增音环4a置于听头本体1的上表面14上开设的环槽12内,增音环4a的上端部41位于环槽12外部。

增音环4a与振动膜2下表面22的接触处形成接合部71a,,接合部71a为闭合环状。

位于接合部71a外侧的振动膜边缘的下表面231与听头本体1的上表面14之间有空隙5a。

增音环4b位于振动膜2上表面21与固定件3的压膜部下表面321之间。

压膜部下表面321上开设有环槽34,增音环4b固定于环槽34中,且增音环4b上端部41a位于环槽34的外部。

环槽12的高度0.7mm;环槽12的宽度1.1mm;增音环4的最大直径为1.0mm。

增音环4b与振动膜2上表面21抵接,增音环4b与振动膜2上表面21的接触处形成接合部72a,,接合部72a为闭合环状。

位于接合部72a外侧的振动膜2的上表面与压膜部下表面321之间有空隙5b。

振动膜2的侧面25与固定件侧壁31的固定件内侧壁311之间有空隙5c。

增音环4a与振动膜2的下表面22的接合部71a及增音环4b与振动膜2的上表面21的接合部72a上下正对,且接合部71a及接合部72a均位于固定件3压膜部32的正下方(正下方指压膜部下表面左侧水平投影范围内)。

增音环4a\增音环4b还可以是其他形式,可以是连续的,也可是间断的。形状也无限制。

如图11、图12、图13可知,

增音环4b是连续的闭环,截面为圆形(也可是半圆形、三角、四边形等等,不限于此)。增音环4b位于贯通孔33的外侧,增音环4b位于贯通孔侧壁331的外侧。

增音环4a是间断的;增音环4b的截面为四边形(也可以是半圆状、三角形、梯形、正方形等等,不限于此)。接合部71a,的截面可以是点状、线状或面状。增音环4a部分位于贯通孔33的外侧,即增音环4b部分位于贯通孔侧壁331的内侧,增音环4b部分位于贯通孔侧壁331的外侧。

位于基音面11上设有4个凸柱6,凸柱6位于集音腔51中,且凸柱6的最高点61位于振动膜2下表面22的下方。

基音面11上设有4个凸柱孔18,4个凸柱6的下部通过粘合固定于凸柱孔18内。4个凸柱6围绕导音孔16外侧均布。凸柱6紧邻集音面上的导音孔16,4个凸柱的最高点61位于同一高度。

凸柱6的上端面的最高点61与振动膜2的下表面22之间设有间隙,且四个凸柱6上端面的最高点61与振动膜2下表面22之间的间隙一致,间隙值为0.4mm

凸柱6直径为2mm,凸柱6高度为1.2mm,凸柱6中心轴线至导音孔16中心轴线的距离均为6.5mm,凸柱6中心轴线离集音面外缘的距离均为15mm,相邻的凸柱6之间为等距分布。

实施例2:结合图5至图7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包括听头本体1、振动膜2、固定件3及一个增音环4。

听头本体1上设有集音面11,用于将声音传导至转轴的导音孔16,听头本体1的上表面14上设有用于固定增音环4的环槽12;集音面11上设有4个凸柱6。凸柱6的最高点61位于振动膜2下方且低于增音环4与振动膜2的接合部71。

固定件3为l型,包括用于与听头本体1相连的固定件侧壁31,固定件侧壁31的固定件内侧壁311上设有与听头本体1配合的螺纹;以及用于压住振动膜2的压膜部32和贯通孔33。贯通孔33位于压膜部32上。

振动膜2包括上表面21和下表面22。

振动膜2通过l型的固定件3置于固定件3和听头本体1之间。振动膜2的下表面22与集音面11共同构成了集音腔51。

振动膜2下表面22与听头本体1上表面14之间设有一环状的增音环4,增音环4置于听头本体1的环槽12内,增音环4的上端部41位于环槽12外部。

增音环4与振动膜2下表面22的接合部71位于压膜部32的正下方(即压膜部32左侧水平投影的范围内)。增音环4与振动膜2下表面22接合部71与振动膜2上表面21与压膜部32接合部72受力上下对应。

听低频音时,将振动膜2接触声源部,脏器的活动声音通过振动膜2传递至集音腔51然后通过导音孔16,在通过转轴传导。

听取高频音时,给听头本体1施压,使振动膜2的下表面22抵触凸柱6的最高点61,从而通过改变振动膜2的振动特性,实现听取高频音。

实施例3:结合图9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听诊器听头配合结构,包括听头本体1、振动膜2、固定件3。

听头本体1上设有集音面11,以及用于将声音传导至转轴的导音孔16,以及用于固定增音环4a的环槽12,以及上表面14。

固定件3为l型,包括用于与听头本体1相连的固定件侧壁31以及用于压住振动膜2的压膜部32和贯通孔33。贯通孔33位于压膜部32上。固定件侧壁31的固定件内侧壁311上设有与听头本体1配合的螺纹。压膜部32的压膜部下表面321上设有增音环4b,增音环4b与压膜部32为相同材质制备且为一体。

振动膜2包括上表面21和下表面22。

振动膜2通过l型的固定件3置于固定件3和听头本体1之间。振动膜2位于增音环4a和增音环4b之间,振动膜2的下表面22与增音环4a的上端部接触,振动膜2的上表面21与增音环4b的下端部接触。

振动膜2的下表面22、增音环4a、上表面14、集音面11、贯通孔侧壁161及贯通孔底面162共同构成了集音腔51。

振动膜2下表面22与听头本体1之间设有一环状的增音环4a,增音环4a置于听头本体1的环槽12内,增音环4a的上端部41位于环槽12外部。

环槽12的高度0.75mm;环槽12的宽度1.1mm;增音环4的最大直径为1.0mm。

增音环4a与振动膜2的接合部71位于压膜部32的正下方。增音环4a与振动膜2下表面22的接合部71与振动膜2上表面21与增音环4b与振动膜2上表面21的接合部72沿振动膜2的轴向上下正对。

增音环4a及增音环4b均位于固定件3的贯通孔侧壁331的外侧。接合部71和接合部72均位于贯通孔侧壁331轴向延长面及固定件内侧壁311的轴向延长面之间。

位于增音环4a外侧(增音环4a与振动膜2的接合部71外侧)及固定件侧壁31的固定件内侧壁311之间的振动膜边缘的下表面231下方有空隙5,即接合部71外侧的振动膜边缘的下表面231未被固定,即振动膜2的边缘23的振动膜边缘的下表面231与固定面15之间设有空隙5。

位于增音环4b外侧,增音环4b的下端部与振动膜2的接合部72与固定件侧壁31的固定件内侧壁311之间的振动膜边缘的上表面232上方有空隙5,即接合部72外侧的振动膜边缘的上表面232

未被固定,即振动膜2的边缘23的振动膜边缘的上表面232与压膜部下表面321之间设有空隙5。

振动膜2与增音环4a的上端部41直接抵触后,位于增音环4内侧的振动膜2的下表面22不抵触集音面11,位于增音环4a外侧的振动膜边缘的下表面231不抵触听头本体1上表面14。

增音环4a置于听头本体1的环槽12内,振动膜2被固定在增音环4a与固定件3的增音环4b之间后,振动膜2依旧保持平整态,不发生弯曲。

位于贯通孔16的导音孔底面162上设有凸柱孔18。

凸柱6的下端与凸柱孔18配合固定。凸柱6与凸柱孔18是过盈配合,也可是粘合,或在凸柱孔18内设有内螺纹,凸柱6的下端设外螺纹,还可凸柱6与凸柱孔18通过螺纹配合固定。

凸柱6的上端面的最高点61与振动膜2的下表面22之间设有间隙,间隙值为0.4mm;凸柱6为柱状,柱状的凸柱6的直径为2mm,凸柱6高度为7.5mm,导音孔16直径为6mm,导音孔深度为6.3mm,凸柱6的中轴线离集音面外缘的距离为21mm。

当需要听取多音频时,按压听头本体1,使振动膜2的下表面22与凸柱6的最高点61抵触。无论是否切换听取不同音频,集音面11的最大有效采集声音面的直径未发生变化。

上述实施例中,增音环4b与固定件3可以是分体配合结构(如图10所示)。在固定件3的压膜部下表面321上开设环槽34,增音环4b置于环槽34内。

上述实施例中,当振动膜2上表面21受到压力,振动膜2向下形变,振动膜2的下表面22与凸柱6的上表面的最高点61抵触,抵触后振动膜2的振幅发生改变,此时获得不同的音频(高频)。

对比例:

听诊器传音性能测试测试方法:

其中,现有技术采用的均为无锡市凯顺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听诊器

检测中所述的集音腔为将膜片固定在听头本体的集音面上其之间形成的腔体。

步骤如下:

1)用听诊器头的集音腔放在发音源上的密封连接件上使听诊器头的集音平面即听诊器振动膜正对音源出音口,此时振动膜与出音口连接处,处于密封状态:声音源出音口与听诊器头集音平面的垂直距离为8-10mm。

2)用直径为10mm、孔径为4m、长度为40cm导音管的一端接在听诊器听头的导音

接头上,另一端接在音频接收器上

3)打开音源发生器和音频接收器,记下接收器数值。

4)每种结构分别测试10个单件,每个单件重复测试3次,取均值。

5)用耳挂连接好导音管和听诊器头,直接用人耳逐个多次听诊心音和呼吸音来判断产品听音清晰度。

对比验证试验:(1)

试验对比组:

本发明结构:听头本体上平面和振动膜下平面之间设有增音环,所述增音环与所述振动膜的接合部位于所述压膜部的正下方,增音环为弹性材料。

现有产品型号:ks-230g无锡市凯顺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

结构:听头本体的集音面上设有凸起,固定件压膜部位于凸起外侧,压膜部内侧和凸起外侧之间有间隙,固定件压膜部压住振动膜上平面边缘,凸起为弹性材料。

对比验证试验:(2)

试验对比组:

本发明结构:听头本体上平面和振动膜下平面之间设有增音环,所述增音环与所述振动膜的接合部位于所述压膜部的正下方,增音环材料与听头本体材料相同为合金铝。

现有产品型号:ks-230g无锡市凯顺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

结构:听头本体的集音面上设有凸起,固定件压膜部位于凸起外侧,压膜部内侧和凸起外侧之间有间隙,固定件压膜部压住振动膜上平面边缘,凸起为弹性材料。

结论:本发明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听诊器头本体外径相同,集音面深度、形状相同的前提下1)本发明音腔直径明显大于现有技术;2)本发明接收到的声音分贝值明显高于现有技术;3)本发明听音清晰度明显优于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