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脾胃肠疾病的外用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182536发布日期:2019-11-20 01:09阅读:8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中药外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脾胃肠疾病的外用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好坏,也影响着其它脏腑的健康运转,由于人们对健康意识的缺失,现代人们脾胃肠疾病的普遍性,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脾胃肠疾病呈逐渐上升趋势,根据《2017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急慢性病中,脾胃肠疾病占全国急慢性疾病的第二位和第十位,另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中国胃药市场之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我国胃肠疾病用药市场容量约140亿元,2009年约230亿元,到2015年胃肠疾病用药市场容量增至450亿元,中西药占53%,其中中药占47%。

虽然脾胃肠疾病的药容量很大,不管中西药都是以口服的形式,而且治疗效果并不让人们满意,往往都成了临时的止痛药,因为西药治标不治本,长时间服用,产生耐药性,而且副作用很大;而中药口服麻烦,占用时间长,而且有大部分患者对中药的异味难以下咽,不能使病人按疗程服用,导致半途而废。

因此,在中药外用技术领域中,对于一种治疗脾胃肠疾病的外用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仍存在研究和改进的需求,这也是目前中药外用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和重点,更是本发明得以完成的出发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疗脾胃肠疾病的外用中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口服中药煎制繁琐、服用时副作用大且易产生不良反应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脾胃肠疾病的外用中药,包括以下组分:党参2-8重量份、藿香5-11重量份、白术2-8重量份、茯苓2-8重量份、白芍2-8重量份、甘草2-8重量份、木香2-8重量份、吴茱萸5-11重量份、当归2-8重量份、枳实2-8重量份、草豆蔻2-8重量份、苍术2-8重量份、法半夏5-11重量份、青皮2-8重量份、小茴香5-11重量份、大枣2-8重量份、麦芽5-11重量份、砂仁5-11重量份、元胡5-11重量份、黄连2-8重量份、柴胡2-8重量份、鸡内金2-8重量份。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治疗脾胃肠疾病的外用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取党参2-8重量份、白术2-8重量份、白芍2-8重量份、甘草2-8重量份、当归2-8重量份、黄连2-8重量份投入特制不锈钢大锅内,用勾兑好的黄酒蜂蜜汁1-2重量份喷渍锅内原料药,并搅拌均匀,小火加热至45度,锅内温度保持45度左右,盖好锅盖闷10小时,取出晾干备用;

s2、将黄酒蜂蜜炮制好的党参2-8重量份、白术2-8重量份、白芍2-8重量份、甘草2-8重量份、当归2-8重量份和黄连2_8重量份混与茯苓2-8重量份、枳实2-8重量份、草豆蔻2-8重量份、苍术2-8重量份、法半夏5-11重量份、柴胡2-8重量份、鸡内金2-8重量份和元胡5-11重量份用破壁机粉碎成300目粉末,搅匀备用;

s3、将30-90重量份麻油投入不锈钢锅内,加热至85度后,投入藿香5-11重量份、木香2-8重量份、吴茱萸5-11重量份、青皮2-8重量份、小茴香5-11重量份、大枣2-8重量份、麦芽5-11重量份、砂仁5-11重量份并搅拌1小时后滤出药渣,药渣投入甩干机内甩干后打粉300目备用;

s4、所炸取香油药汁加入8重量份松香粉,继续加热至60度左右,并随时搅拌致松香粉完全熔化后停火,待凉后,用35目不锈钢圆筒筛甩滤出油药松香流膏备用;

s5、将党参2-8重量份.白术2-8重量份、白芍2-8重量份、甘草2-8重量份、当归2-8重量份、黄连2-8重量份、茯苓2-8重量份、枳实2-8重量份、草豆蔻2-8重量份、柴胡2-8重量份、苍术2-8重量份、鸡内金2-8重量份、法半夏5-11重量份、元胡5-11重量份粉碎的300目药粉合并入藿香5-11重量份、木香2-8重量份、吴茱萸5-11重量份、青皮2-8重量份、小茴香5-11重量份、大枣2-8重量份、麦芽5-11重量份、砂仁5-11重量份滤渣粉碎的300目药粉中,投于不锈钢大锅内,再加入7.5-22.5重量份酵母粉,搅拌均匀,再加入所炸取的油药松香流膏,搅拌均匀,小火加热至28度,封盖发酵闷透24小时备用;

s6、取出发酵好的药泥加入基质中,制成硅凝胶膏剂。

进一步地,所述基质包括以下组分:

医用液体硅凝凝胶21重量份,

羧甲纤维素钠0.8重量份,

松香粉8重量份,

羊毛脂0.5重量份,

氮酮1.8重量份,

冰片2重量份。

进一步的,所述基质的制作步骤如下:

将21重量份液体硅凝胶投入不锈钢锅内,用0.3重量份乙醇将羧甲纤维素钠0.8重量份、羊毛脂0.5重量份加热溶解,然后加入不锈钢锅内、再加入1.8重量份氮酮、加入2重量份冰片粉搅拌均匀即成所述基质。

进一步地,将混有药泥的基质搅拌均匀,捏成药膏,将药膏取出投入不锈钢压饼机中,压成1.5mm厚度膏饼,将膏饼切成9cm×9cm圆形膏体,然后将圆形膏体粘压在医用水刺布上,膏体面压上防粘油纸密封,切割成边缘大于膏体1-1.5cm的背衬,然后装袋封口,制成成品硅胶膏剂。

进一步地,在步骤s1中,黄酒蜂蜜汁的重量比为3∶2,即每500g中,300g黄酒,200g蜂蜜,将黄酒投入锅内温开再加入蜂蜜,搅均即可。

进一步地,在步骤s5中,封盖发酵时,锅内保持28度恒温。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配方合理,疗效确切,从大量的调理脾胃肠的古方剂中进行筛选、组对,最终组成由党参、白术、藿香、茯苓、甘草、木香、白芍、当归、枳实、草豆蔻、苍术、吴茱萸、法半夏、青皮、黄连、小茴香、大枣、麦芽、柴胡、砂仁、鸡内金、元胡22味中药组成的方剂,并通过大量临床验证,结果表明该方剂不仅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补肾固肠的功效,还具备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治疗作用,具备了“治、调同步、固、补同行”,多脏调理的功效,可适用于脾、胃、肠疾病的外用治疗药,符合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2)本发明采用了中药穴位内病外治的方法,与脾、胃、肠疾病的其它口服药物相比,既提高了疗效又降低了副作用,同时还提高了用药的方便性。

(3)本发明使用黄酒蜂蜜汁炮制原料药,不仅增强了药效,增强补气活血的功效,而且还改善肠内菌群,提高了治疗效果。

(4)本发明加入酵母粉,一方面因酵母细胞外层的细胞膜是半透膜,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更好的渗出,并且作为药物的强化剂,能增强药物的气味;另一方面能调整人体的新陈代谢,抗氧化,保护肝脏,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提高人体对药气味的吸收利用。

(5)本发明与口服药相比,外用穴位贴敷无须经过消化道,避免了口服给药对胃肠道黏膜所造成的刺激损害,或首过效应,适合各个年龄段的患者,外用穴位贴剂见效速捷,简单易行,良性适应率达到95%左右,生物利用高,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等特点。

(6)本发明集成植物细胞破壁、发酵,独创的药剂加工法和医用液体硅凝胶新材料等新型制药工艺,突破了中药外用有效率低和过敏率高的瓶颈,充分富集了中药加工过程中有效成分的保留,所得中药完全符合″三小″(局限性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速效、高效、长效)″五方便″(使用方便、携带方便、生产方便、运输方便、储存方便)的现代制药方向,中药穴位内病外治与其它口服药物治疗相比见效快、疗效高、安全简单、副作用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治疗脾胃肠疾病的外用中药,包括以下组分:党参2重量份、藿香5重量份、白术2重量份、茯苓2重量份、白芍2重量份、甘草2重量份、木香2重量份、吴茱萸5重量份、当归2重量份、枳实2重量份、草豆蔻2重量份、苍术2重量份、法半夏5重量份、青皮2重量份、小茴香5重量份、大枣2重量份、麦芽5重量份、砂仁5重量份、元胡5重量份、黄连2重量份、柴胡2重量份、鸡内金2重量份。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治疗脾胃肠疾病的外用中药,包括以下组分:包括以下组分:党参5重量份、藿香8重量份、白术5重量份、茯苓5重量份、白芍5重量份、甘草5重量份、木香5重量份、吴茱萸8重量份、当归5重量份、枳实5重量份、草豆蔻5重量份、苍术5重量份、法半夏8重量份、青皮5重量份、小茴香8重量份、大枣5重量份、麦芽8重量份、砂仁8重量份、元胡8重量份、黄连5重量份、柴胡5重量份、鸡内金5重量份。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治疗脾胃肠疾病的外用中药,包括以下组分:包括以下组分:党参8重量份、藿香11重量份、白术8重量份、茯苓8重量份、白芍8重量份、甘草8重量份、木香8重量份、吴茱萸11重量份、当归8重量份、枳实8重量份、草豆蔻8重量份、苍术8重量份、法半夏11重量份、青皮8重量份、小茴香11重量份、大枣8重量份、麦芽11重量份、砂仁11重量份、元胡11重量份、黄连8重量份、柴胡8重量份、鸡内金8重量份。

该治疗脾胃肠疾病的外用中药采用纯中药制剂,针对性强,既有靶向给药的准确性,不但提高了疗效又降低副作用,同时还提高了用药的顺应性。

实施例四: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治疗脾胃肠疾病的外用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取党参2重量份、白术2重量份、白芍2重量份、甘草2重量份、当归2重量份、黄连2重量份投入特制不锈钢大锅内,用勾兑好的黄酒蜂蜜汁1重量份喷渍锅内原料药,并搅拌均匀,小火加热至45度,锅内温度保持45度左右,盖好锅盖闷10小时,取出晾干备用,黄酒蜂蜜汁的重量比为3∶2,即每500g中,300g黄酒,200g蜂蜜,将黄酒投入锅内温开再加入蜂蜜,搅均即可;

s2、将黄酒蜂蜜炮制好的党参2重量份、白术2重量份、白芍2重量份、甘草2重量份、当归2重量份和黄连2重量份混与茯苓2重量份、枳实2重量份、草豆蔻2重量份、苍术2重量份、法半夏5重量份、柴胡2重量份、鸡内金2重量份和元胡5重量份用破壁机粉碎成300目粉末,以便于充分发挥药物的药性,搅匀备用;

s3、将30重量份麻油投入不锈钢锅内,加热至85度后,投入藿香5重量份、木香2重量份、吴茱萸5重量份、青皮2重量份、小茴香5重量份、大枣2重量份、麦芽5重量份、砂仁5重量份并搅拌1小时后滤出药渣,药渣投入甩干机内甩干后打粉300目备用,以便于充分发挥药物的药性,在此,麻油沸点低,性清凉,具有消炎作用,清热作用,用麻油炸取药汁,提高了这些原料药成分的稳定性;

s4、所炸取香油药汁加入8重量份松香粉,继续加热至60度左右,并随时搅拌致松香粉完全熔化后停火,待凉后,用35目不锈钢圆筒筛甩滤出油药松香流膏备用;

s5、将党参2重量份.白术2重量份、白芍2重量份、甘草2重量份、当归2重量份、黄连2重量份、茯苓2重量份、枳实2重量份、草豆蔻2重量份、柴胡2重量份、苍术2重量份、鸡内金2重量份、法半夏5重量份、元胡5重量份粉碎的300目药粉合并入藿香5重量份、木香2重量份、吴茱萸5重量份、青皮2重量份、小茴香5重量份、大枣2重量份、麦芽5重量份、砂仁5重量份滤渣粉碎的300目药粉中,投于不锈钢大锅内,再加入7.5重量份酵母粉,搅拌均匀,再加入所炸取的油药松香流膏,搅拌均匀,小火加热至28度,封盖发酵闷透24小时备用,封盖发酵时,锅内保持28度恒温,酵母粉一方面因酵母细胞外层的细胞膜是半透膜,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更好的渗出,并且作为药物的强化剂,能增强药物的气味;另一方面能调整人体的新陈代谢,抗氧化,保护肝脏,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提高人体对药气味的吸收利用;

s6、取出发酵好的药泥加入基质中,制成硅凝胶膏剂。

具体的说,所述基质包括以下组分:

医用液体硅凝凝胶21重量份,

羧甲纤维素钠o.8重量份,

松香粉8重量份,

羊毛脂0.5重量份,

氮酮1.8重量份,

冰片2重量份。

所述基质的制作步骤如下:

将21重量份液体硅凝胶投入不锈钢锅内,用0.3重量份乙醇将羧甲纤维素钠0.8重量份、羊毛脂0.5重量份加热溶解,然后加入不锈钢锅内、再加入1.8重量份氮酮、加入2重量份冰片粉搅拌均匀即成所述基质,其中,松香粉在步骤s4中已添加,作为粘着剂使用,医用液体硅凝胶作为胶体材料使用,羚甲纤维素钠作为交联剂使用,羊毛脂作为保湿剂使用,氮酮作为促渗剂使用,冰片作为增效剂使用。

为了便于携带和使用,以及适应批量工业生产,将混有药泥的基质搅拌均匀,捏成药膏,将药膏取出投入不锈钢压饼机中,压成1.5mm厚度膏饼,将膏饼切成9cm×9cm圆形膏体,然后将圆形膏体粘压在医用水刺布上,膏体面压上防粘油纸密封,切割成边缘大于膏体1-1.5cm的背衬,然后装袋封口,制成成品硅胶膏剂,该成品硅胶膏剂药量相对较轻,适合儿童患者使用。

实施例五: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治疗脾胃肠疾病的外用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取党参5重量份、白术5重量份、白芍5重量份、甘草5重量份、当归5重量份、黄连5重量份投入特制不锈钢大锅内,用勾兑好的黄酒蜂蜜汁1.5重量份喷渍锅内原料药,并搅拌均匀,小火加热至45度,锅内温度保持45度左右,盖好锅盖闷10小时,取出晾干备用,黄酒蜂蜜汁的重量比为3∶2,即每500g中,300g黄酒,200g蜂蜜,将黄酒投入锅内温开再加入蜂蜜,搅均即可;

s2、将黄酒蜂蜜炮制好的党参5重量份、白术5重量份、白芍5重量份、甘草5重量份、当归5重量份和黄连5重量份混与茯苓5重量份、枳实5重量份、草豆蔻5重量份、苍术5重量份、法半夏8重量份、柴胡5重量份、鸡内金5重量份和元胡8重量份用破壁机粉碎成300目粉末,以便于充分发挥药物的药性,搅匀备用;

s3、将60重量份麻油投入不锈钢锅内,加热至85度后,投入藿香8重量份、木香5重量份、吴茱萸8重量份、青皮5重量份、小茴香8重量份、大枣5重量份、麦芽8重量份、砂仁8重量份并搅拌1小时后滤出药渣,药渣投入甩干机内甩干后打粉300目备用,以便于充分发挥药物的药性,在此,麻油沸点低,性清凉,具有消炎作用,清热作用,用麻油炸取药汁,提高了这些原料药成分的稳定性;

s4、所炸取香油药汁加入8重量份松香粉,继续加热至60度左右,并随时搅拌致松香粉完全熔化后停火,待凉后,用35目不锈钢圆筒筛甩滤出油药松香流膏备用;

s5、将党参5重量份.白术5重量份、白芍5重量份、甘草5重量份、当归5重量份、黄连5重量份、茯苓5重量份、枳实5重量份、草豆蔻5重量份、柴胡5重量份、苍术5重量份、鸡内金5重量份、法半夏8重量份、元胡8重量份粉碎的300目药粉合并入藿香8重量份、木香5重量份、吴茱萸8重量份、青皮5重量份、小茴香8重量份、大枣5重量份、麦芽8重量份、砂仁8重量份滤渣粉碎的300目药粉中,投于不锈钢大锅内,再加入15重量份酵母粉,搅拌均匀,再加入所炸取的油药松香流膏,搅拌均匀,小火加热至28度,封盖发酵闷透24小时备用,封盖发酵时,锅内保持28度恒温,酵母粉一方面因酵母细胞外层的细胞膜是半透膜,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更好的渗出,并且作为药物的强化剂,能增强药物的气味;另一方面能调整人体的新陈代谢,抗氧化,保护肝脏,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提高人体对药气味的吸收利用;

s6、取出发酵好的药泥加入基质中,制成硅凝胶膏剂。

具体的说,所述基质包括以下组分:

医用液体硅凝凝胶21重量份,

羧甲纤维素钠0.8重量份,

松香粉8重量份,

羊毛脂0.5重量份,

氮酮1.8重量份,

冰片2重量份。

所述基质的制作步骤如下:

将21重量份液体硅凝胶投入不锈钢锅内,用0.3重量份乙醇将羧甲纤维素钠0.8重量份、羊毛脂0.5重量份加热溶解,然后加入不锈钢锅内、再加入1.8重量份氮酮、加入2重量份冰片粉搅拌均匀即成所述基质,其中,松香粉在步骤s4中已添加,作为粘着剂使用,医用液体硅凝胶作为胶体材料使用,羚甲纤维素钠作为交联剂使用,羊毛脂作为保湿剂使用,氮酮作为促渗剂使用,冰片作为增效剂使用。

为了便于携带和使用,以及适应批量工业生产,将混有药泥的基质搅拌均匀,捏成药膏,将药膏取出投入不锈钢压饼机中,压成1.5mm厚度膏饼,将膏饼切成9cm×9cm圆形膏体,然后将圆形膏体粘压在医用水刺布上,膏体面压上防粘油纸密封,切割成边缘大于膏体1-1.5cm的背衬,然后装袋封口,制成成品硅胶膏剂,该成品硅胶膏剂药量中等,适合普通患者使用。

实施例六: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治疗脾胃肠疾病的外用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取党参8重量份、白术8重量份、白芍8重量份、甘草8重量份、当归8重量份、黄连8重量份投入特制不锈钢大锅内,用勾兑好的黄酒蜂蜜汁2重量份喷渍锅内原料药,并搅拌均匀,小火加热至45度,锅内温度保持45度左右,盖好锅盖闷10小时,取出晾干备用,黄酒蜂蜜汁的重量比为3∶2,即每500g中,300g黄酒,200g蜂蜜,将黄酒投入锅内温开再加入蜂蜜,搅均即可;

s2、将黄酒蜂蜜炮制好的党参8重量份、白术8重量份、白芍8重量份、甘草8重量份、当归8重量份和黄连8重量份混与茯苓8重量份、枳实8重量份、草豆蔻8重量份、苍术8重量份、法半夏11重量份、柴胡8重量份、鸡内金8重量份和元胡11重量份用破壁机粉碎成300目粉末,以便于充分发挥药物的药性,搅匀备用;

s3、将90重量份麻油投入不锈钢锅内,加热至85度后,投入藿香11重量份、木香8重量份、吴茱萸11重量份、青皮8重量份、小茴香11重量份、大枣8重量份、麦芽11重量份、砂仁11重量份并搅拌1小时后滤出药渣,药渣投入甩干机内甩干后打粉300目备用,以便于充分发挥药物的药性,在此,麻油沸点低,性清凉,具有消炎作用,清热作用,用麻油炸取药汁,提高了这些原料药成分的稳定性;

s4、所炸取香油药汁加入8重量份松香粉,继续加热至60度左右,并随时搅拌致松香粉完全熔化后停火,待凉后,用35目不锈钢圆筒筛甩滤出油药松香流膏备用;

s5、将党参8重量份.白术8重量份、白芍8重量份、甘草8重量份、当归8重量份、黄连8重量份、茯苓8重量份、枳实8重量份、草豆蔻8重量份、柴胡8重量份、苍术8重量份、鸡内金8重量份、法半夏11重量份、元胡11重量份粉碎的300目药粉合并入藿香11重量份、木香8重量份、吴茱萸11重量份、青皮8重量份、小茴香11重量份、大枣8重量份、麦芽11重量份、砂仁11重量份滤渣粉碎的300目药粉中,投于不锈钢大锅内,再加入22.5重量份酵母粉,搅拌均匀,再加入所炸取的油药松香流膏,搅拌均匀,小火加热至28度,封盖发酵闷透24小时备用,封盖发酵时,锅内保持28度恒温,酵母粉一方面因酵母细胞外层的细胞膜是半透膜,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更好的渗出,并且作为药物的强化剂,能增强药物的气味;另一方面能调整人体的新陈代谢,抗氧化,保护肝脏,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提高人体对药气味的吸收利用;

s6、取出发酵好的药泥加入基质中,制成硅凝胶膏剂。

具体的说,所述基质包括以下组分:

医用液体硅凝凝胶21重量份,

羧甲纤维素钠0.8重量份,

松香粉8重量份,

羊毛脂0.5重量份,

氮酮1.8重量份,

冰片2重量份。

所述基质的制作步骤如下:

将21重量份液体硅凝胶投入不锈钢锅内,用0.3重量份乙醇将羧甲纤维素钠0.8重量份、羊毛脂0.5重量份加热溶解,然后加入不锈钢锅内、再加入1.8重量份氮酮、加入2重量份冰片粉搅拌均匀即成所述基质,其中,松香粉在步骤s4中已添加,作为粘着剂使用,医用液体硅凝胶作为胶体材料使用,羚甲纤维素钠作为交联剂使用,羊毛脂作为保湿剂使用,氮酮作为促渗剂使用,冰片作为增效剂使用。

为了便于携带和使用,以及适应批量工业生产,将混有药泥的基质搅拌均匀,捏成药膏,将药膏取出投入不锈钢压饼机中,压成1.5mm厚度膏饼,将膏饼切成9cm×9cm圆形膏体,然后将圆形膏体粘压在医用水刺布上,膏体面压上防粘油纸密封,切割成边缘大于膏体1-1.5cm的背衬,然后装袋封口,制成成品硅胶膏剂,该成品硅胶膏剂药量较重,适合重度患者使用。

实施例七:

(1)试验方法:临床使用;

(2)试验单位:潍坊附属医院中医科;

(3)试验对象:

①纳于标准:符合急性胃肠炎临床诊断标准。

②大便培养排除细菌性痢疾。

③排除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以及恶性肿瘤和其全身性疾病且无腹部手术史。

④中医辨证:寒湿和积滞、肝气犯胃、脾胃不和,西医诊断为急慢胃肠炎。

2019年4月5日-19日的60例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为主诉的患者均首诊于潍坊附属医院中医科急诊科,将纳入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组,其中对照组a包含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12-75岁;平均年龄(35.5+5.9)岁,病程1-12小时,平均病程(6.2+1.1小时),对照组b包含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12-75岁;平均年龄(35.5+5.9)岁,病程1-12小时,平均病程(6.2+1.1小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及病程等方面资料差异均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4)诊断方法:患者病史采集主要包括腹痛、腹泻、呕吐,是不是同时并存,且疼痛性、持续时间,有效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是否伴随其它症状以及既往史等。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物理诊断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液生化分析、心电图、彩色超腹痛是急诊科常见的疾病。

(5)治疗方法:急性胃肠炎的治疗主要根据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判断是否有使用抗生素指征,若有指征可选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外还可以使用抑酸解痉比痛等对症治疗:①按脱水程度进行补液纠正电解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伴有发热的要对症处理;②治疗期间慎饮食,忌生冷辛辣油腻食物。

根据中医辨证给予病患者以中脘穴、神阙穴贴敷使用本成品硅凝胶膏剂各一贴。每次贴敷24小时,7天一疗程。

(6)对照组

治疗结果:

据临床使用本发明外用中药贴,对照组a,15例男患者和15例女患者经一个疗程的贴敷治疗后,上述症状基本消除,29人痊愈,1名男患者好转,总有效率98%;对照组b,15例男患者和15例女患者经口服头孢克洛、罗红霉素,配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体温超38.5度的患者,可配合散利痛、芬必得等散热镇痛药物,每日23次,经一个疗程的治疗,痊愈19例,3例男患者和2例女患者好转,另有3例男患者和3例女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83%。

(7)结论:治疗后,观察综合疗效,说明对照组单纯用本发明外用中药贴贴敷更能显著治愈和改善脾胃肠疾病。只要符合本发明健脾和胃益肠贴的功能主治范围,最好单用本发明外用中药贴即可,以免影响本发明外用中药贴的治疗效果。

典型病例1

临朐九龙卫生院2019年3月5日,女33岁,因腹痛7小时,于2019年3月5日9点50入院,病史自述可靠。

病例特点:

1、中年女性,急性起病。

2、患者7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剧,能忍受,有暖气,反酸、恶心、欲吐,无放射痛,黄疸,吞咽困难,腹胀呖血,黑便,粘浓脓血便;

于今日就诊于本院伴腹部b超示肝、胆、脾未见异常。

(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腹痛原因:急性胃炎,患者有腹痛、嗳气、反酸、恶心、欲吐体查:上腹部压痛,结合腹部b超示肝、胆、脾未见异常,胰腺显示不清,血常规示wbc13.02×1091,n86.01%,拟作胃镜及上腹部ct,血淀粉酶及脂肪酶明确。

鉴别诊断:急性胆囊疑患者有上腹痛,无放射痛及呕吐,结合b超可除外;

诊断计划:1、暂禁食,禁饮,观察腹痛情况,2、予奥美拉挫抑酸,补液支持,头孢噻肟钠,乳酸环丙沙星抗感染,双氯酚酸、钠盐酸、利多卡固血痛,3、密观病情变化,遵执!

上级医师签名,医师签名:张成训。

二日复诊病情稍有缓解:逐转于中医理疗科(合作科室)经中医大夫详细问诊脉诊舌象等合参。

脉象沉紧,舌淡苔白厚,平时不敢吃凉食物,逐推荐本发明外用中药贴剂,于中脘穴、神阙穴各一贴,贴后2小时腹痛缓解,住院期间共贴敷5天,痊愈出院。

本病症符合本发明健脾和胃益肠贴外用硅凝胶膏剂,而且有较好的临床治愈率,试用者未出现身体不舒服现象,符合本发明功能主治范围。

典型病例2

张某,男45岁,昌邑市人,2019年5月10日,因上腹痛入院治疗

患者消瘦,常上腹、上腹偏右下阵痛,情绪不佳时疼痛加重,饮食差,伴有恶心,厌油,有时出现呕吐,腹泻2年余,便不臭,曾用过多种胃药,疗效不甚理想,仍时轻时重,经胃镜查有:1、慢性胃炎,2、十二指肠球炎。主治大夫要求住院治疗(中医科)予以中脘穴、神阙穴使用本发明外用中药贴剂各一贴,二日复病房复诊病情缓解,住院贴敷4天,病情基本缓解,病人要求出院回家自己贴敷。

于本月25日病来院复查一切正常,共贴敷9天痊愈。

典型病例3

潍坊安丘郑勇社区门诊李大夫,女,45岁,胃痛2年。

主诉自2017流感过后,由于门诊量特别大,持续2个月吃饭不规律,加之劳累后出现胃痛,易饥饿,不敢乱吃东西,无规律胃痛,痛的很厉害。医院胃镜检查示胃充血、水肿,吃了不下1万元的中药和西药,有效,但不吃又复发,2019年3月7号九康公司在本门诊试贴活动,经了解后,推荐李大夫贴敷本发明外用中药贴剂,给予中脘穴贴敷1贴用以健脾和胃益肠,李大夫贴后自述20分钟就不痛,连贴三天,胃痛明显减轻,叮嘱李大夫按疗程继续调理,忌食寒凉贴敷7天后症状基本消失,嘱咐继续贴敷两个疗程天。

2019年5月16日电话回访,胃痛已痊愈,共贴敷3个疗程21天。

评价:胃痛贴敷缓解,疼痛较快,多在贴后30分钟疼痛得到缓解,贴敷过程中无不适感觉。

典型病例4

沈某某,男,53岁。于2019年3月13日就诊临淄康达社区门诊。患者主诉饭后半小时内腹泻10多年,平时不敢吃凉的食物,近期由于饮食变化,大便稀糖比以前重了,吃饭少。

经赵大夫详细诊断后,有腹胀,按压腹部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形寒气怯,面色有点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诊断结果:脾阳虚证。

诊断结果符合本发明健脾和胃益肠贴的功能主治范围。给予中脘穴、神阙穴使用本发明外用中药贴各一贴,三阴交穴(双)各一贴,每次4贴,每次贴敷24小时,7天一疗程,共贴敷本发明外用中药贴2个疗程,上述临床症状基本消除,隔一天,又贴敷5次加以巩固痊愈。

实验结论,以上治疗结果表明本发明在治疗脾虚证、胃炎、肠炎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所试用病例中末出现身体不舒服现象,各项指标检测均正常,末出现不良事件。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