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除液体滴落过程中伴随液滴的新型滴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91709发布日期:2019-12-24 14:00阅读:5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消除液体滴落过程中伴随液滴的新型滴头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制药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消除液体滴落过程中伴随液滴的新型滴头,该滴头为应用于滴丸生产线中滴丸成型设备上的滴头。



背景技术:

滴丸剂是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当物质(基质)加热熔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小丸状制剂,主要供口服使用。

滴头是滴丸成型设备中的关键构件,滴头的形状尺寸直接影响滴丸的大小、形状,关系到产品质量,特别是对滴丸的重量差异和药物含量的均匀性会造成影响。

在现有滴丸制备工艺中,滴丸成型设备中的滴头,其内部设置的药液通道均采用等径结构,药液通道的内径大小与滴丸直径相当,且依靠药液的自重通过滴嘴完成下滴。药液通过滴头滴出,不添加外界条件而采用自然滴落的方法,因为主要依靠下落重力、液体表面张力和内应力的作用成形,造成在液滴滴落时液滴与液滴之间有大量液线,在下落过程中液线断裂产生伴随液滴(由于液体有粘度,在滴落的过程中会有液线产生,液线在断裂的过程中会产生粒径远小于液滴的小颗粒称之为伴随液滴)。在生产中的大多数情况下,伴随液滴对于生产是无用的甚至会对生产造成负面影响,例如由于伴随液滴的产生占用一部分液体而造成单个液滴质量不均且难以控制,液体利用率下降。

现有的滴头在滴制过程中普遍会出现伴随液滴,这会降低生产效率,甚至会阻碍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找到一种能够有效消除伴随液滴的产生,提高液滴制备过程中液体利用率的方法,是现阶段液滴制备方面需要发展和探究的重要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滴头,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能够有效的消除药液通过滴头滴落过程中产生的伴随液滴,滴丸成型效果好,滴丸产品质量稳定。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消除液体滴落过程中伴随液滴的新型滴头,包括滴头本体和滴针,滴头本体上端外部设有与滴盘连接的螺纹,滴头本体内设有药液通道,药液通道上端为药液进口,其特征在于:

在药液进口下方设置有凹槽,凹槽的宽度大于药液通道宽度;滴头本体下部末端为滴头的滴嘴;滴针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为固定装置,固定装置的长度与滴头本体中的凹槽的长度相对应,固定装置的宽度小于药液通道的直径,固定装置容纳在凹槽内;下部为圆柱形的滴针杆,滴针固定好后,滴针杆突出滴嘴长度1-10mm,滴针杆与药液通道同轴。

固定装置的高度为药液进口到凹槽底面的距离。

固定装置底部轮廓形状与凹槽底面的轮廓形状一致。

在药液进口上方的滴头本体上设有缩口,缩口的下端直径与药液通道直径相同。

所述药液通道长度为12mm,直径为1.5-3.0mm。

固定装置形状为圆片形或者长方形片,厚度为1mm。

滴嘴处滴针杆突出长度为5mm,滴针杆直径为0.6mm,药液通道直径为2.6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方法有效减少滴落过程中伴随液滴的产生。在不提高制造成本的前提下,使液滴质量均匀,易于控制,液体利用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滴头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a)为本发明中滴头本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发明中滴头本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中滴针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b)为本发明中滴针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滴头的使用时整体的实验结构示意图

图5(a)为传统滴头在滴制液态聚乙二醇时的滴落情况;

图5(b)为本发明滴头在滴制液态聚乙二醇时的滴落情况。

图中,1滴头本体、2滴针、3滴盘、11滴嘴、12药液通道、13药液出口、14凹槽、15药液入口、16缩口、21滴针杆、22固定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滴头的整体结构剖视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滴头,包括滴头本体1和滴针2。如图2(a)和图2(b)所示,滴头本体1上端外部设有用于与滴盘3连接的螺纹,该螺纹可以实现滴头本体与滴盘的紧密连接与密封。滴头本体内设有药液通道12,药液通道的末端为滴嘴11,在滴头本体上部设有凹槽14和缩口16,凹槽的下端面与药液通道12联通,且凹槽的宽度大于药液通道宽度,其目的为安装固定滴针2,缩口16方便药液进入药液通道,减少进入时的阻力。如图3(a)和图3(b)所示,滴针上部为固定装置22,固定装置能固定安装在滴头本体的凹槽内,滴针的下部为滴针杆21,滴针杆21同轴伸入药液通道内,且滴针杆21的长度不小于药液通道长度,方便引导药液通道中的液体。滴针安装在滴头本体中时,滴针和滴头本体的药液通道为同轴固定,这样能保证滴针在药液通道竖直放置,且滴头在使用时也是始终处于垂直状态,不会产生晃动,使滴针杆与药液通道始终处于同轴状态。

为了保证药液通过本发明滴头滴制效果的最佳,本发明滴头本体中药液通道12长度为12mm,直径为1.5-3.0mm,以直径2.6mm为最佳。

为方便滴针的安装且保证滴针的稳定,本发明滴针上部的固定装置22形状可选择圆形或者长方形,直径或边长可以选择为4-10mm,以选择正方形,边长6mm为最佳。因此对应在滴头本体中凹槽形状可选择为半圆形或者长方形,凹槽的大小能容纳固定装置,比固定装置的直径或边长大1-3mm,以选择边长为8mm,深度为6mm最佳。

为实现消除伴随液滴的最佳效果,保证在药液滴制的过程中伴随液滴尽量的少,本发明针对不同粘度和表面张力的药液可以选择不同长度和直径的滴针杆,在表面张力1-70n/m,粘度100-800cp,此时在滴头本体的滴嘴处滴针杆突出长度为1-10mm,其滴针杆直径小于药液通道的直径,约0.1-1.0mm,在使用药液为液态聚乙二醇的时候滴针长度以17mm为最佳,此时在滴头的滴嘴处滴针杆突出长度为5mm,滴针杆直径选择为0.6mm最佳。

实施例1

一种液态聚乙二醇(表面张力50.43n/m,粘度800cp)通过本实施例滴头滴落过程中消除伴随液滴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通过加热装置将固态聚乙二醇加热至80℃后倒入滴盘3中。

(2)滴盘3中的液态聚乙二醇通过滴头本体中的药液通道12和滴针杆滴制即可。

经过多次试验,通过奥林巴斯i-speed高速摄像仪等多台测试仪器的抓拍测量,图5(a)为液态聚乙二醇在无滴针条件下的滴落情况,图5(b)为液态聚乙二醇在有滴针条件下的滴落情况,可以明显看到液态聚乙二醇在有滴针的条件下几乎没有伴随液滴,而在没有滴针的情况下,有明显的液线产生和断裂,断裂后的液线会形成伴随液滴,因此本发明滴头能有效的消除伴随液滴的产生,经对比伴随液滴的产生量按质量计算消除约为50%。

本实施例滴头本体和滴针两者均由316l不锈钢制作,滴针上方为长方体固定装置,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6mm、1mm、6mm,在固定装置下端通过焊接连接一个滴针杆,其长度可根据液体的不同进行更换。滴头本体的上部为螺纹型号m10x1.25的细牙螺纹,中部为六棱柱,六棱柱的下部角点位置进行倒圆角处理,滴嘴的下端角点位置也进行圆角处理,圆角半径均为1mm。六棱柱部分的边长为8mm,高度为5mm,设置六棱柱为了往滴盘上安装时方便。药液通道的药液入口设在凹槽的上端,药液出口13与滴嘴11下端面平齐。药液不会进入滴针而是从药液通道流动,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药液为液态聚乙二醇滴针杆长度以17mm为最佳,此时在滴头本体的滴嘴处滴针杆突出长度为5mm,滴针杆直径选择为0.6mm最佳。药液通道12和缩口下端直径均为2.6m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滴头包括滴头本体和滴针,滴头本体外部上端设有用于与滴盘连接的螺纹,滴头本体内设有药液通道,药液通道的末端为药液滴嘴,所述的药液通道中设置有安装滴针凹槽,方便安装滴针,滴针由上部分的固定片和下部分的滴针杆组成,固定片的长度与滴头本体中凹槽长度或者凹槽底面形状相配合,方便滴针杆的固定与安装,下部分的滴针杆为圆柱体起到对药液通道中药液的引流作用。滴针杆与固定装置一体成型。

使用时需将滴针安装在滴头本体。通过在滴头药液通道中加滴针的方式,在药液从滴头流出时液线在滴针上产生并拉长,由于滴针的加入,对比传统的滴头在液线产生时滴针填补了一定的液线长度,减少了液线的整体质量,并且在液线断裂时,有更多的液体回弹到滴针上,使最终产生的伴随液滴减少,提高液体利用率,并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滴丸成型效果好,滴丸产品质量稳定。

本发明未述及之处适用于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