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14097发布日期:2019-12-03 23:49阅读:15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



背景技术:

呼吸内科是现在医学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科室,呼吸内科常见的病症主要爆发于肺部、支气管以及咽喉部,当病患的呼吸内科出现一定的问题的时候,常常不能够自主呼吸,需要借助到助吸器来进行呼吸和治疗,但是现有的呼吸机的气体管路很容易在不使用时遭受污染,影响使用,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同时,输氧管较长,收纳不便,占用空间,给助吸器设备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现有助吸器设备功能简单,不能实现提供呼吸罩的供应功能,需要医护人员另行准备,大大降低了医疗救护速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收卷腔,所述收卷腔内设有收卷筒,所述收卷腔的右侧设有呼吸罩供应机构,所述收卷腔的底部设有第一驱控室,所述第一驱控室的底部设有第二驱控室,所述第二驱控室的左侧设有第一活动腔,所述第一活动腔的上侧设有第二活动腔,所述收卷腔的左侧设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内设有安装头件,所述防护罩位于所述第二活动腔的上侧位置,所述呼吸罩供应机构的右侧设有开口向上的容接槽;

所述第二活动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有上支板,所述上支板的底部端面内固设有磁性块,所述第二活动腔的底壁内固设有与所述磁性块相对设置的上电磁铁装置,所述上支板的底部端面与所述第二活动腔底壁之间还顶压配合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二活动腔的顶壁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向上延伸设置的阻隔盖板,所述阻隔盖板的顶部延伸段延伸至所述防护罩的前侧位置;

所述第一驱控室内设有用以控制所述收卷筒转动的第一驱控机构,所述第二驱控室的底壁上固设有供氧装置,所述第一活动腔内设有用以控制所述呼吸罩供应机构工作的第二驱控机构。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收卷腔的左侧壁内设有与所述防护罩内部空间相连通设置的通孔,所述收卷筒上绕设有一端经所述通孔与所述安装头件配合连接的供气软管,所述供气软管另一端与所述供氧装置相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呼吸罩供应机构包括分料室以及贯穿所述分料室且上下延伸设置的下料通道,所述下料通道的顶部设有盖体,所述分料室内设有圆盘,所述圆盘上设有缺口槽,所述下料通道的底部末端设有与所述容接槽相连通设置的出料口,所述出料口的顶壁内相连通设有内接槽,所述内接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顶部顶压配合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分料室的后侧壁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前后延伸设置的分料转轴,所述分料转轴前侧末端与所述圆盘的后侧端面固定配合连接,所述分料转轴的后侧末端固设有位于外部空间内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左侧设有与所述壳体后侧端面转动配合连接的第一带轮,所述第一带轮的后侧端固定设有用以与所述第一齿轮配合连接的扇形齿轮,所述分料转轴上套设有扭簧,所述扭簧一端与所述分料转轴的外表面固定配合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分料室的后侧壁固定配合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驱控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驱控室与所述第二驱控室之间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顶部端动力连接有位于所述第一驱控室内的第一锥齿轮,所述驱动电机的底部末端动力连接有位于所述第二驱控室内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驱控室与所述收卷腔之间转动配合连接有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顶部延伸段与所述收卷筒固定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底部末端固设有与所述第一锥齿轮相对设置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驱控室的左右壁之间转动配合连接有外键轴,所述外键轴上配合连接有内键套筒,所述内键套筒的左侧外表面上转动配合连接有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一驱控室的底壁内还设有第一导槽,所述第一导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一导块,所述第一导块的顶部末端与所述内键套筒的底部外表面固定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导块右侧端面上固设有拉簧,所述拉簧的右侧末端与所述第一导槽的右侧壁固定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导块的左侧端面上固设有拉绳,所述拉绳远离所述第一导块一侧与所述上支板的顶部端面固定配合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驱控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腔内的下支板,所述第一活动腔与所述第二驱控室之间相连通设有第二导槽,所述第二导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二导块,所述下支板与所述第二导块之间固设有固连杆,所述第一活动腔与所述第二活动腔之间滑动配合连接有上下延伸设置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部末端与所述上支板的底部端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底部末端与所述下支板的顶部末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活动腔的左侧壁上固设有楔形块,所述第一活动腔的后侧壁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前后侧延伸设置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前侧末端固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活动腔内的第四锥齿轮,所述第四锥齿轮下侧设有与所述第一活动腔前后壁固定配合连接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内转动配合连接有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上下两侧末端均固设有第五锥齿轮,上侧的所述第五锥齿轮与所述第四锥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后侧末端固设有位于外部空间内的第二带轮,所述第二带轮与所述第一带轮之间动力配合连接有传动带,所述第二导块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左右延伸设置的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的左侧末端固设有第六锥齿轮,所述第四转轴的右侧末端固设有第七锥齿轮,所述第一活动腔的后侧壁上还转动配合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前侧固设有收线轮,所述收线轮上固设有收卷绳,所述收卷绳远离所述收线轮一侧与所述挡板的顶部末端固定配合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下支板的右侧端面内设有凹口槽,所述凹口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齿条块,所述齿条块左侧端面与所述凹口槽的左侧壁之间固设有第三弹簧,所述齿条块的左侧端面内固设有第一铁块,所述凹口槽的左侧设有内滑室,所述内滑室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二铁块,所述第二铁块的右侧端面与所述内滑室的右侧壁之间定压配合连接有第四弹簧,所述内滑室的左侧壁内滑动配合连接有楔形活动块,所述内滑室与所述凹口槽之间固设有下电磁铁装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底部四周设有移动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操作方便,能实现自动控制呼吸罩分选下料控制槽的供应操作,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救护需要,同时能实现自动控制安装头件的收卷以及防护遮蔽工作,防止安装头件不使用时遭受污染,大大提高了安全性,通过供气软管的收卷减少占用空间,同时,防止给设备使用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图1中c-c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图1中b-b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4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为叙述方便,现对下文所说的方位规定如下:下文所说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与图1本身投影关系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一致。

参照图1-4,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呼吸内科用助吸器,包括壳体8,所述壳体8内设有收卷腔84,所述收卷腔84内设有收卷筒842,所述收卷腔84的右侧设有呼吸罩供应机构,所述收卷腔84的底部设有第一驱控室81,所述第一驱控室81的底部设有第二驱控室82,所述第二驱控室82的左侧设有第一活动腔83,所述第一活动腔83的上侧设有第二活动腔87,所述收卷腔84的左侧设有防护罩7,所述防护罩7内设有安装头件71,从而实现所述安装头件71的收纳以及防护工作,所述防护罩7位于所述第二活动腔87的上侧位置,所述呼吸罩供应机构的右侧设有开口向上的容接槽856;

所述第二活动腔87内滑动配合连接有上支板871,所述上支板871的底部端面内固设有磁性块874,所述第二活动腔87的底壁内固设有与所述磁性块874相对设置的上电磁铁装置876,所述上支板871的底部端面与所述第二活动腔87底壁之间还顶压配合连接有第一弹簧875,所述第二活动腔87的顶壁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向上延伸设置的阻隔盖板872,所述阻隔盖板872的顶部延伸段延伸至所述防护罩7的前侧位置;

所述第一驱控室81内设有用以控制所述收卷筒842转动的第一驱控机构,所述第二驱控室82的底壁上固设有供氧装置823,所述第一活动腔83内设有用以控制所述呼吸罩供应机构工作的第二驱控机构。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收卷腔84的左侧壁内设有与所述防护罩7内部空间相连通设置的通孔843,所述收卷筒842上绕设有一端经所述通孔843与所述安装头件71配合连接的供气软管844,所述供气软管844另一端与所述供氧装置823相连接,从而实现供氧的快速供应操作。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呼吸罩供应机构包括分料室85以及贯穿所述分料室85且上下延伸设置的下料通道853,所述下料通道853的顶部设有盖体855,所述分料室85内设有圆盘851,所述圆盘851上设有缺口槽852,所述下料通道853的底部末端设有与所述容接槽856相连通设置的出料口854,所述出料口854的顶壁内相连通设有内接槽86,所述内接槽86内滑动配合连接有挡板861,所述挡板861的顶部顶压配合连接有第二弹簧862,所述分料室85的后侧壁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前后延伸设置的分料转轴8511,所述分料转轴8511前侧末端与所述圆盘851的后侧端面固定配合连接,所述分料转轴8511的后侧末端固设有位于外部空间内的第一齿轮8513,所述第一齿轮8513左侧设有与所述壳体8后侧端面转动配合连接的第一带轮8514,所述第一带轮8514的后侧端固定设有用以与所述第一齿轮8513配合连接的扇形齿轮8515,所述分料转轴8511上套设有扭簧8512,所述扭簧8512一端与所述分料转轴8511的外表面固定配合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分料室85的后侧壁固定配合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控制呼吸罩的供应操作,提高抢救效率。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第一驱控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驱控室81与所述第二驱控室82之间的驱动电机822,所述驱动电机822的顶部端动力连接有位于所述第一驱控室81内的第一锥齿轮825,所述驱动电机822的底部末端动力连接有位于所述第二驱控室82内的第二锥齿轮826,所述第一驱控室81与所述收卷腔84之间转动配合连接有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一转轴841,所述第一转轴841的顶部延伸段与所述收卷筒841固定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转轴841的底部末端固设有与所述第一锥齿轮825相对设置的第二锥齿轮845,所述第一驱控室81的左右壁之间转动配合连接有外键轴811,所述外键轴811上配合连接有内键套筒812,所述内键套筒812的左侧外表面上转动配合连接有第三锥齿轮813,所述第一驱控室81的底壁内还设有第一导槽814,所述第一导槽814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一导块815,所述第一导块815的顶部末端与所述内键套筒812的底部外表面固定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导块815右侧端面上固设有拉簧816,所述拉簧816的右侧末端与所述第一导槽814的右侧壁固定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导块815的左侧端面上固设有拉绳873,所述拉绳87远离所述第一导块815一侧与所述上支板871的顶部端面固定配合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控制收卷筒842的转动,进而实现将供气软管844的快速收卷,便于收纳。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第二驱控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腔83内的下支板831,所述第一活动腔83与所述第二驱控室82之间相连通设有第二导槽821,所述第二导槽821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二导块8211,所述下支板831与所述第二导块8211之间固设有固连杆8311,所述第一活动腔83与所述第二活动腔87之间滑动配合连接有上下延伸设置的连接杆877,所述连接杆877的顶部末端与所述上支板871的底部端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877的底部末端与所述下支板831的顶部末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活动腔83的左侧壁上固设有楔形块832,所述第一活动腔83的后侧壁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前后侧延伸设置的第二转轴8215,所述第二转轴8215的前侧末端固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活动腔83内的第四锥齿轮8214,所述第四锥齿轮8214下侧设有与所述第一活动腔83前后壁固定配合连接的支撑梁833,所述支撑梁833内转动配合连接有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三转轴8331,所述第三转轴8331上下两侧末端均固设有第五锥齿轮8332,上侧的所述第五锥齿轮8332与所述第四锥齿轮8214啮合连接,所述第二转轴8215的后侧末端固设有位于外部空间内的第二带轮8216,所述第二带轮8216与所述第一带轮8514之间动力配合连接有传动带8217,所述第二导块8211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左右延伸设置的第四转轴8212,所述第四转轴8212的左侧末端固设有第六锥齿轮8213,所述第四转轴8212的右侧末端固设有第七锥齿轮8218,所述第一活动腔83的后侧壁上还转动配合连接有第二齿轮837,所述第二齿轮837的前侧固设有收线轮835,所述收线轮835上固设有收卷绳836,所述收卷绳836远离所述收线轮835一侧与所述挡板861的顶部末端固定配合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控制呼吸罩供应机构工作,实现自动供应呼吸罩操作,增强了使用功能以及实用性。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下支板831的右侧端面内设有凹口槽8312,所述凹口槽8312内滑动配合连接有齿条块8313,所述齿条块8313左侧端面与所述凹口槽8312的左侧壁之间固设有第三弹簧8314,所述齿条块8313的左侧端面内固设有第一铁块8316,所述凹口槽8312的左侧设有内滑室8317,所述内滑室8317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二铁块8318,所述第二铁块8318的右侧端面与所述内滑室8317的右侧壁之间定压配合连接有第四弹簧8319,所述内滑室8317的左侧壁内滑动配合连接有楔形活动块8315,所述内滑室8317与所述凹口槽8312之间固设有下电磁铁装置8310,从而实现自动控制快速复位工作。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壳体8的底部四周设有移动轮,从而方便搬运。

初始状态时,圆盘851内的缺口槽852的开口方向处于正上方位置,进而使分料室85上侧下料通道853内的呼吸罩落入缺口槽852内,此时,由于上支板871受到第一弹簧875的顶压力,使上支板871最大程度位于第二活动腔87内的顶部位置,进而使上支板871带动阻隔盖板872完全位于防护罩7的左侧相对位置,使防护罩7处于闭合状态,同时,使拉绳873处于松弛状态,由于第一导块815受到拉簧816的拉力,进而使第一导块815带动内键套筒812上的第三锥齿轮813最大程度远离第二锥齿轮845和第一锥齿轮825,此时,由连接杆877带动底部的下支板831滑动至第一活动腔83内的顶部位置,并由下支板831带动固连杆8311右侧的第二导块8211位于第二导槽821内的最顶部位置,进而实现由第二导块8211带动第四转轴8212左侧的第六锥齿轮8213与第五锥齿轮8332啮合连接,同时,使第四转轴8212右侧的第七锥齿轮8218与第二锥齿轮826啮合连接,此时,齿条块8313受到第三弹簧8314的顶压力,使齿条块8313的底部段与第二齿轮837处于啮合连接状态,此时,使收线轮835上的收卷绳836处于松弛状态,由于挡板861受到第二弹簧862的顶压力,进而使挡板861的底部段最大程度伸入出料口854内,使出料口854处于闭合状态。

实施例1

通过驱动电机822控制第二锥齿轮826转动,此时使第一锥齿轮825处于空转状态,并由第二锥齿轮826带动第七锥齿轮8218转动,由第七锥齿轮8218带动第四转轴8212左侧的第六锥齿轮8213转动,进而由第六锥齿轮8213带动下侧的第五锥齿轮8332转动,并由上侧的第五锥齿轮8332带动第四锥齿轮8214转动,由第四锥齿轮8214带动第二转轴8215后侧的第二带轮8216转动,同时由第二带轮8216上的传动带8217带动第一带轮8514以及扇形齿轮8515转动,由扇形齿轮8515带动第一齿轮8513以及分料转轴8511前侧的圆盘851转动,进而使缺口槽852的开口方向处于正下方位置,进而使缺口槽852内的呼吸罩落入分料室85下侧的下料通道853内,当扇形齿轮8515与第一齿轮8513脱离时,此时,由于分料转轴8511受到扭簧8512弹性扭力,使圆盘851上的缺口槽852恢复至初始位置;

实施例2

通过上电磁铁装置876上电,使上电磁铁装置876与磁性块874产生吸力,进而使上支板871克服第一弹簧875的顶压力向下滑动,此时,使上支板871带动阻隔盖板872远离防护罩7,同时,由连接杆877带动下支板831向下滑动,此时由上支板871上的拉绳873带动第一导块815克服拉簧816的拉力朝第一导槽814内的左侧方向滑动,并使第一导块815带动内键套筒812朝外键轴811的左侧方向滑动,进而使内键套筒812带动第三锥齿轮813与第二锥齿轮845和第一锥齿轮825啮合连接,下支板831向下滑动时,使楔形活动块8315与楔形块832配合连接,进而实现下支板831以及上支板871顶部的阻隔盖板872的定位锁定工作,与此同时,由齿条块8313带动第二齿轮837转动,由第二齿轮837带动收线轮835实现对收卷绳836的收卷工作,进而使收卷绳836带动挡板861克服第二弹簧862的顶压力使挡板861朝内接槽86内的顶部方向滑动,实现将出料口854的开启,进而使呼吸罩落入容接槽856内;

实施例3

通过拉动安装头件71进而实现供气软管844拉伸工作,然后通过将落入容接槽856内的呼吸罩与安装头件71配合安装使用;

实施例4

通过驱动电机822控制第一锥齿轮825转动,此时使第二锥齿轮826处于空转状态,由第一锥齿轮825带动第三锥齿轮813以及第二锥齿轮845转动,进而实现由第二锥齿轮845带动第一转轴841以及收卷筒842转动,进而实现对供气软管844的卷绕回收工作;

实施例5

通过下电磁铁装置8310上电,进而使下电磁铁装置8310与第一铁块8316和第二铁块8318产生吸力,进而使齿条块8313克服第三弹簧8314的顶压力朝凹口槽8312内的左侧方向滑动,进而使齿条块8313与第二齿轮837脱离,此时由于挡板861受到第二弹簧862的顶压力,进而使挡板861恢复至初始位置,同时,使第二铁块8318克服第四弹簧8319的顶压力朝内滑室8317内的右侧方向滑动,进而使楔形活动块8315与楔形块832脱离,此时,由于上支板871受到第一弹簧875的顶压力,进而使上支板871带动阻隔盖板872移动至初始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操作方便,能实现自动控制呼吸罩分选下料控制槽的供应操作,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救护需要,同时能实现自动控制安装头件的收卷以及防护遮蔽工作,防止安装头件不使用时遭受污染,大大提高了安全性,通过供气软管的收卷减少占用空间,同时,防止给设备使用造成影响。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明确,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总体精神以及构思的情形下,可以做出对于以上实施例的各种变型。其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方案以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