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月经不调、急慢性盆腔炎和宫颈炎的药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08620发布日期:2020-03-17 18:41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湿热瘀滞型月经不调、急慢性盆腔炎和宫颈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现代女性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或频繁差旅、运动过度等,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月经不调症状,而长期月经不调会引发闭经甚至不孕,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生活及心理健康。现有的治疗月经不调的药物很多,但缺少针对湿热瘀滞患者服用的药物,且疗效不理想,治愈率低。

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器官及盆腔腹膜、结缔组织发生炎性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不调、带下病、经行腰腹及不孕等,如已形成慢性附件炎,则可触及肿块。症状可分为:(一)急性盆腔炎:是由一般化脓菌引起内生殖器官周围组织的炎性病变,伴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粘连、包块。多发于产后,流产或手术后,尤其是产道有损伤更易发生。病因胞脉亏损,病邪乘机而入。病机为邪客包脉,营卫不和则寒热作,气滞血瘀,冲任受损,带脉失司,壅阻不通而疼痛;(二)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来,其发病时间长,病情较顽固。病因多种,为寒邪内范,主要以湿热留恋下焦为主;病机气机阻滞,气、血、痰、湿蕴结,壅阻胞络,以湿热瘀滞为主。慢性盆腔炎病情较顽固,可导致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腹疼痛及不孕等。盆腔炎性疾病,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与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可在一处或多处同时发生,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子宫肌炎、盆腔腹膜炎等均属于盆腔炎性疾病范畴。该病多发于有性生活的妇女,是妇科常见的疾病,具有缠绵难愈、容易复发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它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出现盆腔炎性包块。在古医籍中无相应病名记载,其主要证候散见于“妇人腹痛”、“带下病”、“热入血室”、“产后发热”、“瘕积”、“不孕”等篇章中。目前,对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主要包括物理疗法、抗菌药物治疗、糜蛋白酶或玻璃酸酶注射、手术治疗等,但是这些方法或疗效不显著,或费用过高,病人痛苦。

宫颈炎是子宫颈炎的简称,是子宫颈因受病原体及其他治病因素的侵袭而引起的炎症。据统计,宫颈炎发病数约占妇产科门诊总数的40%~50%,居妇科疾病之首,而35~44岁年龄组的妇女患病率最高。子宫颈炎为常见的妇科病,有白带增多、腰腹痛及腰骶部不适或月经不调等症状,病程日久,如不注意,病原体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霉菌、滴虫等就可通过沿生殖器粘膜上行蔓延、经血行散布、经淋巴扩散、直接蔓延等多种途径,侵入子宫颈任何部位而发生炎症。子宫颈炎依据病理改变不同又分为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腺体囊肿、宫颈肥大及子宫颈管炎等,可同时存在,亦可两者或单独存在。子宫颈糜烂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当子宫颈长期浸在碱性分泌物中时,鳞状上皮即逐渐脱落,代之以柱状上皮,可见上皮下小血管显露而呈现鲜红色,称单纯性宫颈糜烂;久之,腺上皮过度增生,并伴随不同程度的间质组织增生,而呈现颗粒状高低不平之外观,称颗粒型糜烂;以后由于增生更甚,出现乳头样突起,称乳头型糜烂。宫颈糜烂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宫颈炎,一般分为iii度:i度是指糜烂面积占整个宫颈面积的1/3以内,ii度是指糜烂面积占整个宫颈面积的1/3~2/3之间,iii度是指糜烂面积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宫颈糜烂是已婚女性常见病,很大程度都是由分娩、流产或手术操作损伤宫颈,以及产褥期、经期不卫生、不洁的性生活及细菌感染而导致的,表现为白带增多、色黄、质粘稠,偶尔出现脓性白带、血性白带、白带异味、腰酸、腹痛及下腹部重坠感,有的腰骶部疼痛、痛经,性生活也会引起接触性出血,尿频、尿急、尿痛,有时继发尿路感染。西医治疗子宫颈炎,目前采用力普刀、宫颈超声治疗等,均有利有弊,疗效不切,且存有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给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药物治疗中临床上一般采用抗生素或/和磺胺类药物治疗宫颈糜烂,如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替卡西林、氨曲南、头孢哌酮、卡那霉素、磺胺甲恶唑、氨苄西林、羧苄西林等。采用上述疗法,其主要缺陷在于西药不良反应多,且随着耐药菌的出现,治疗难度越来越大。现有技术亦有所尝试采用中药治疗子宫颈炎与宫颈糜烂,但大多为口服制剂,临床效果不稳定和依从性差。

综上,月经不调、急慢性盆腔炎和宫颈炎是妇科常见多发病,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学习生活压力的增大,月经不调、急慢性盆腔炎和宫颈炎等妇科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给广大妇女身心健康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而且给个人和家庭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长期以来,针对月经不调、急慢性盆腔炎和宫颈炎等病,治疗的药物较多,但存在疗效不稳定、治疗时间长、副作用大等。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药物对妇女月经不调、急慢性盆腔炎和宫颈炎治疗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服用方便、药效显著、治愈率高且无毒副作用的可以同时治疗月经不调、急慢性盆腔炎和宫颈炎的中药药剂,并对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进行简要介绍。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湿热瘀滞型月经不调、急慢性盆腔炎和宫颈炎的药物,按重量份计,所述药物组成为:北败酱600-800份、丹参200-300份、赤芍200-300份、桃仁200-300份、红花200-300份、泽兰200-300份、石韦200-300份、乳香30-60份、没药30-60份。优选的,按重量份计,所述药物组成为:北败酱702份、丹参234份、赤芍234份、桃仁234份、红花234份、泽兰234份、石韦234份、乳香42份、没药42份。

更进一步的,所述药物的剂型为熏洗剂、栓剂、软膏剂、凝胶剂、丸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和合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一种治疗湿热瘀滞型月经不调、急慢性盆腔炎和宫颈炎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丹参、赤芍用乙醇回流提取二次,合并提取液浓缩成稠膏;北败酱、桃仁、红花、泽兰、石韦等五味及醇提后的药渣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静置,取上清液浓缩至成稠膏,与上述稠膏混匀,干燥,得干膏;干膏与乳香、没药混合,粉碎成细粉,制得混合药粉;将基质50℃~60℃加热融化,加入上述得到的混合药粉,所述混合药粉与基质的配比为1∶2~1∶5,水浴搅拌均匀混合成粘稠的液体,冷却定型制成栓剂,紫外线杀毒,制成每粒1-3g的栓剂。优选的,所述栓剂所用的基质选自:水溶性基质为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泊洛沙姆、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400、聚氧乙烯-40硬脂酸酯或甘油明胶中的任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一种治疗湿热瘀滞型月经不调、急慢性盆腔炎和宫颈炎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将丹参、赤芍用乙醇回流提取二次,合并提取液浓缩成稠膏;北败酱、桃仁、红花、泽兰、石韦等五味及醇提后的药渣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静置,取上清液浓缩至成稠膏,与上述稠膏混匀,干燥,得干膏;干膏与乳香、没药混合,粉碎成细粉,制得混合药粉;所述混合药粉直接加入所述阴道凝胶基质中,补充所述稀释剂,搅拌均匀,即得阴道凝胶剂;所述阴道凝胶剂按重量百分数计,包括2%~15%的所述混合药粉、5%~20%的阴道凝胶基质和70%~90%的稀释剂制成,所述稀释剂为水。优选的,所述阴道凝胶基质包括水性凝胶基质或油性凝胶基质,所述水性凝胶基质为增稠剂加水溶胀而成,所述增稠剂选自西黄耆胶、明胶、淀粉及纤维素衍生物、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卡波姆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油性凝胶基质为液体石蜡与聚氧乙烯的混合物、脂肪油与胶体硅的混合物、铝皂、锌皂中的一种。

更进一步的,提取工艺为:丹参、赤芍加乙醇5-10倍量提取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32~1.36(60℃)的稠膏,备用;北败酱、桃仁、红花泽兰、石韦等五味及醇提后的药渣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2~1.36(60℃)的稠膏,与上述稠膏混合,干燥,干膏与乳香、没药混合,粉碎成细粉。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药物在制备用于治疗湿热瘀滞型月经不调、急慢性盆腔炎和/或急慢性宫颈炎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所使用的药物的功效如下:

北败酱: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清肿排脓,活血化瘀。用于疱毒痛肿,肺痈肠痈所致痢疾、肠炎,疮疔痈肿,痔疮,产后瘀血,腹痛等。

丹参:味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瘾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桃仁: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用于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肺痈肠痈,跌扑损伤,肠燥便秘,咳嗽气喘。

红花:辛,温。入心、肝经。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经闭,症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

泽兰:为唇形科植物毛叶地瓜儿苗lycopuslucidusturcz.var.hirtusregel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味苦、辛,微温。归肝、脾经。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水消肿。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水肿。

石韦:苦甘,凉。入肺、膀胱经。利水通淋,清肺泄热。治淋痛,尿血,尿路结石,肾炎,崩漏,痢疾,肺热咳嗽,慢性气管炎,金疮,痈疽。

乳香:辛、苦,温。归心、肝、脾经。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用于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症瘕腹痛,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

没药:味辛、苦,性平。归心、肝、脾经。散瘀定痛,消肿生肌。用于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癥瘕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等病症的治疗。

组方分析:

中医学认为多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不同病因,并与素体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其病机主要是在此期间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碍,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症。其所以随月经周期发作,是与经期冲任气血变化有关。

月经不调有多种证型,对于湿热瘀滞月经不调其病因病机:素有湿热,或感受湿热之邪,湿热阻滞,气滞瘀阻,湿热与瘀血胶结,阻滞冲任、胞宫。下焦湿热、瘀滞是湿热瘀滞月经不调形成的主要原因。

宫颈炎在中医中属“带下病”范畴,其病因主要与湿邪有关,湿邪停留于体内,伤及任带二脉,使带脉不固,任脉失约,则引发为带下病。湿邪导致带下病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外感湿邪,经行产后胞脉空虚,外湿内侵由上而下侵渍脑室冲任;或湿蕴化热,湿热下注,损伤任带二脉,而成带下病;或因手术不慎,洗浴工具不洁,卫生习惯不好,湿热之毒乘虚而入,直接损伤任带二脉而成带下病。另一种是湿邪内留,由于脏腑功能失常,三焦气化不利,水湿不化,而成带下病。祖国医学认为宫颈糜烂属于“带下”范畴,宫颈糜烂形成原因是湿毒内侵和湿热互结流注下焦,致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胞脉气血失和,宫颈局部气血阻滞,邪瘀致腐。病机主要为湿邪损伤任、带二脉,胞脉气血失和,日久子门局部则湿热瘀积、热毒壅滞、血瘀致腐。综上可见,下焦湿热、瘀血是宫颈糜烂形成的主要原因。治疗宫颈糜烂用药要以燥湿或祛湿药为主,并辅以活血凉血,生肌敛疮药为主。

盆腔炎性疾病多由人流、产后、放环、经期摄身不慎等原因致余血浊液未净,感染邪毒,瘀毒交争,蕴结于冲任、胞宫、胞脉,此时胞门未闭,血室正开,致湿热(毒)邪乘虚内侵,稽留于冲任胞宫,日久阻滞气机,瘀阻胞脉,湿热瘀结为病。且病情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机多虚实夹杂,其病初多因湿热致病,湿热壅阻,影响气血运行,可致气滞血瘀,湿热与瘀血胶结难解则致病迁延缠绵,日久则正气受损,邪恋正虚,或治疗过用清解攻伐之品,使湿从寒化,阳气被遏,则多见虚实夹杂之证。不通则痛,临床上患者常以下腹疼痛为主诉,血瘀为主要病机,临证兼夹热毒、湿邪、寒邪,气血失调,虚实变化。故将其分为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肾虚血瘀4型,又以湿热瘀结型多见,因湿为阴浊之邪,重浊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盆腔位于下焦,瘀血与湿浊留滞相搏结,蕴久化热,合而致病则胶结难解,缠绵难愈。此证乃湿热之邪客于胞宫,与气血相搏,瘀滞经脉,故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是治疗本病的首要法则。清热可解毒和利湿消炎,有利于祛邪解毒;化瘀可散瘀,通过降低炎性组织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炎症的吸收。

以上几种疾病都可以清热化湿、活血化瘀、托毒排脓、调经止带为主来治疗。本发明是在前列平胶囊的基础上研发的新用途和外用制剂,用于治疗湿热瘀滞型月经不调、急慢性盆腔炎和宫颈炎取得了意向不到的技术效果。本发明谨守妇科疾病“湿”、“热”、“瘀”的病机特点用药。方中北败酱性苦微寒,清热解毒、清肿排脓、活血化瘀,使热毒得以清泄;又可取其活血祛瘀之能,以治瘀血宿积、血不归经之出血诸证;为君药。泽兰活血化瘀、行水消肿,石韦味苦性凉,利水通淋、清肺泄热,共为臣药。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红花活血通经、去瘀止痛,共为方中之佐药。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没药散瘀定痛、消肿生肌,可治内外瘀滞者诸痛及痈疽肿痛,为方中之使药。六药相合,一则佐助君臣加强清热利湿之效,一则兼治活血止痛。本方君臣佐使相配,清热利湿之物与化瘀止痛收敛之品相伍,各司其职,又相辅相成。全方注重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动血,以收既可清热化湿,又可化瘀生肌定痛之功,用以治疗湿热瘀滞型月经不调、急慢性盆腔炎和宫颈炎所致之经期小腹疼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有异味,方合用气血同治,可使其湿热清、瘀血化、疮脓消、痛定血止,气血调,新肌生。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妇科疾病与经络之畅滞,气血之盛衰,脏腑之强弱有密切关系。若瘀血内留则可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月经闭止、行经腹痛、崩漏、不孕等病症,而流产后腰腹痛、流产后胎盘残留出血等亦有因瘀而致者。素有湿热,或感受湿热之邪,湿热阻滞,气滞瘀阻,湿热与瘀血胶结,阻滞冲任。但凡月经后期、月经量少、月经闭止、经行腹痛、崩漏及急慢性盆腔炎、急慢性宫颈炎等符合湿热瘀结的病因病机,都可以用此方治疗。按照上述方案制成的治疗湿热瘀滞型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慢性宫颈炎的的药物,遵循我国传统医学理论,治标治本,固本强末,配伍得当,标本兼治,疗效好,疗程短,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无毒副作用,服用方便,治疗成本低等优点。本发明具有清热化湿、活血化瘀、生肌止痛、消炎止带,适用于月经不调、盆腔炎、宫颈糜烂、子宫囊肿、痛经等妇科疾病,具有疗程短、效果显著、不易复发、无毒副作用等特点。

其中,软膏剂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具有一定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常用基质分为油脂性、水溶性和乳剂型基质。糊剂是一种半固态糊状制剂,由粉状药剂与基质混合而成,外用体温下能软化而不熔化,可在皮肤上保持较长时间。糊剂有油脂性糊剂和水溶性糊剂两类,油脂性用凡士林、液体石蜡、羊毛脂、脂肪油等为基质。油剂是以植物油(豆油、麻油、花生油、蓖麻油)或矿物油(液体石蜡)为溶剂混入不溶性药粉制成的剂型。贴剂系指可粘贴在皮肤上,药物可产生全身性或局部作用的一种薄片状制剂。贴膏剂系指将原料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制成膏状物、涂布于背衬材料上供皮肤贴敷、可产生全身性或局部作用的一种薄片状制剂。膜剂系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成膜材料经加工制成的膜状制剂。涂剂系指含原料药物的水性或油性溶液、乳状液、混悬液,供临用前用消毒纱布或棉球等柔软物料蘸取涂于皮肤或口腔与喉部黏膜的液体制剂,也可为临用前用无菌溶剂制成溶液的无菌冻干制剂,供创伤面涂抹治疗用。其中,制剂中还含有辅料,辅料选自溶剂、软膏基质、成膜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溶剂选自花生油、大豆油、麻油中的至少一种;软膏基质选自羊毛脂、凡士林、蜂蜡、石蜡、白虫蜡中的至少一种;成膜材料选自聚乙烯醇、丙烯酸树脂、纤维素类高分子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以上制备方法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上任意一种制备方法制得的活性成分可以直接入药服用或加入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按常规工艺制备成所需制剂。如可以制成常用的片剂(分散片、泡腾片、口腔崩解片、含片、咀嚼片、泡腾片)、胶囊剂(硬胶囊、软胶囊剂)、颗粒剂、丸剂(滴丸剂)、散剂等固体制剂形式的口服药物,也可以制成糖浆、口服液等液体制剂形式的口服药物;还可以制成阴道片、阴道泡腾片、膏剂、凝胶剂、软膏剂、巴布剂、贴膏剂、搽剂、洗剂、栓剂、涂膜剂等外用制剂形式的外用药物。因此,该药物组合物中除有效成分外,还可以含有药学上可以接受的辅料。

这里所述的辅料,可以根据不同的制剂有所不同,如在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固体制剂中常用的稀释剂、崩解剂、赋形剂、粘合剂、润滑剂、表面活性剂、填充剂等;在糖浆、口服液等液体制剂形式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稀释剂、防腐剂、稳定剂、矫味剂、增稠剂、助流剂等;在凝胶剂、软膏剂等外用制剂形式中常用的药用油性基质、水性基质、防腐剂、抗氧剂、保湿剂、透皮吸收促进剂、表面活性剂等。

其常用辅料如淀粉、乳糖、糊精、糖粉、微晶纤维素、甘露醇、木糖醇、聚乙二醇、硫酸钙、磷酸氢钙、碳酸钙、改良淀粉、山梨醇、聚乙烯吡咯酮、重质碳酸镁、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羧甲淀粉钠、羟丙基纤维素、聚维酮k30、白陶土、预胶化淀粉、硬脂酸镁、滑石粉、微粉硅胶、甜叶菊苷、甜菜碱、阿司帕坦、甘草甜素、糖精钠、枸橼酸、碳酸氢钠、碳酸钠、卡拉胶、琼脂、明胶、海藻酸钠、黄原胶、瓜耳豆胶、西黄耆胶、阿拉伯胶、槐豆胶、刺梧桐胶、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聚丙烯酰胺、交联型聚丙烯酸钠、聚乙烯醇、卡波姆、山梨酸、山梨酸钾、羟苯乙酯、羟苯丙酯、羟苯甲酯、苯甲醇、尼泊金、硫柳汞、二甲基亚砜、氮酮、三乙醇胺、三乙胺、二乙胺、氢氧化钠、甘油、丙二醇、异丙醇、bht、bha、十二烷基硫酸钠、吐温类、司盘类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本发明对湿热瘀滞型月经不调、急慢性盆腔炎和宫颈炎等妇科疾病具有非常好的疗效,且治疗周期短,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本发明通过药物组合,通过药物以其各自清热利湿,化瘀止痛等药理功效,将药物开发制成外用制剂,直接作用于患处,提高药物的吸收效率,促进炎症快速愈合,疗效快,疗程短,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药源广泛易得,应用方便,外涂患处,用量少,无痛苦,痊愈后不复发。

2)本发明将药物制成阴道栓剂、凝胶制剂,使患者更乐于接受。且其释放较快,较耐高温,能够吸收组织渗出液,对皮肤、黏膜无刺激性,可以用于糜烂创面及腔道黏膜。可以很好的吸收脓性渗出液,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运用。

3)本发明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乳化剂,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酷、白凡士林、羊毛脂和十八醇作为油相,甘油、水为水相,对羟基苯甲酸乙酯为防腐剂,制备所得的水包油型乳膏外观均勾、细腻、易涂展、无油腻感。本发明的乳膏在高速离心、低温、室温、高温状态下未出现分层、破乳、渗油等现象,表明乳膏性质稳定可靠。本发明的水包油型乳膏克服了油脂性基质软膏油腻不易洗除的缺点,使患者更乐于接受。且其释放较快,较耐高温,能够吸收组织渗出液,对皮肤、黏膜无刺激性,可以用于糜烂创面及腔道黏膜。糖尿病足后期和烧烫伤会分泌较多脓性分泌物,乳膏可以很好的吸收脓性渗出液,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运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乳膏的制备

处方:北败酱600份、丹参200份、赤芍200份、桃仁200份、红花200份、泽兰200份、石韦200份、乳香30份、没药30份。

制备工艺:丹参、赤芍加乙醇5倍量提取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32~1.36(60℃)的稠膏,备用。北败酱、桃仁、红花、泽兰、石韦等五味及醇提后的药渣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静置,取上清液浓缩至成稠膏,与上述稠膏混匀,干燥,得干膏;干膏与乳香、没药混合,粉碎成细粉,制得混合药粉;将基质50℃~60℃加热融化,加入上述得到的混合药粉。将60g硬脂酸、25g单硬脂酸甘油脂、120g白凡士林、120g羊毛脂和100g十八醇,于75-90℃恒温混合溶融,作为油相;将对羟基苯甲酸乙酯2g用适量的水溶解,再在80-95℃条件下将25g十二烷基硫酸钠用水完全溶解,再于85℃恒温与250g药粉、100g甘油充分混合,加水至450g,然后在75-90℃温度下将油相缓缓加入水相,边加边不断搅拌使均匀,持续搅拌至冷,即得乳膏。

实施例2:乳膏的制备

处方:北败酱800份、丹参300份、赤芍300份、桃仁300份、红花300份、泽兰300份、石韦300份、乳香60份、没药60份。

制备工艺:丹参、赤芍加乙醇5倍量提取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32~1.36(60℃)的稠膏,备用。北败酱、桃仁、红花、泽兰、石韦等五味及醇提后的药渣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静置,取上清液浓缩至成稠膏,与上述稠膏混匀,干燥,得干膏;干膏与乳香、没药混合,粉碎成细粉,制得混合药粉。将50g硬脂酸、20g单硬脂酸甘油脂、100g白凡士林、100g羊毛脂和80g十八醇,于75-90℃恒温混合溶融,作为油相;将对羟基苯甲酸乙酯1g用适量的水溶解,再在80-95℃条件下将20g十二烷基硫酸钠用水完全溶解,再于85℃恒温与175g药粉、85g甘油充分混合,加水至400g,然后在75-90℃温度下将油相缓缓加入水相,边加边不断搅拌使均匀,冰片用少量95%乙醇研匀溶解后加入上述乳膏基质中,持续搅拌至冷,即得乳膏。

实施例3:中药熏洗剂的制备

处方为:北败酱702份、丹参234份、赤芍234份、桃仁234份、红花234份、泽兰234份、石韦234份、乳香42份、没药42份。

将丹参、赤芍加乙醇5倍量提取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32~1.36(60℃)的稠膏,备用。北败酱、桃仁、红花泽兰、石韦等五味及醇提后的药渣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2~1.36(60℃)的稠膏,与上述稠膏混合,干燥,干膏与乳香、没药混合,粉碎成细粉,与碳酸钙13.3g及二氧化硅6.7g混匀;再加入玉米淀粉适量、低取代羟丙纤维素20g及二氧化硅8g,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分包装,即得。

实施例4:凝胶剂的制备

处方:北败酱800份、丹参300份、赤芍300份、桃仁300份、红花300份、泽兰300份、石韦300份、乳香60份、没药60份。

制备工艺:将丹参、赤芍加乙醇5倍量提取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32~1.36(60℃)的稠膏,备用。北败酱、桃仁、红花、泽兰、石韦等五味及醇提后的药渣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静置,取上清液浓缩至成稠膏,与上述稠膏混匀,干燥,得干膏;干膏与乳香、没药混合,粉碎成细粉,制得混合药粉;所述混合药粉直接加入所述阴道凝胶基质中,补充所述稀释剂,搅拌均匀,即得阴道凝胶剂;所述阴道凝胶剂按重量百分数计,包括15%的所述混合药粉、10%的阴道凝胶基质和75%的稀释剂制成,所述稀释剂为水;所述凝胶基质为液体石蜡与聚氧乙烯的混合物。

实施例5:凝胶剂的制备

处方:北败酱600份、丹参200份、赤芍200份、桃仁200份、红花200份、泽兰200份、石韦200份、乳香30份、没药30份。

制备方法:将丹参、赤芍加乙醇5倍量提取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32~1.36(60℃)的稠膏,备用。北败酱、桃仁、红花、泽兰、石韦等五味及醇提后的药渣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静置,取上清液浓缩至成稠膏,与上述稠膏混匀,干燥,得干膏;干膏与乳香、没药混合,粉碎成细粉,制得混合药粉;所述混合药粉直接加入所述阴道凝胶基质中,补充所述稀释剂,搅拌均匀,即得阴道凝胶剂;所述阴道凝胶剂按重量百分数计,包括5%的所述混合药粉、15%的阴道凝胶基质和80%的稀释剂制成,所述稀释剂为水。所述阴道凝胶基质包括水性凝胶基质或油性凝胶基质,所述水性凝胶基质为增稠剂加水溶胀而成,所述增稠剂重量比1:2羟甲基纤维素与卡波姆中的混合物。

实施例6:胶囊的制备

处方:北败酱702g,丹参234g,赤芍234g,桃仁234g,红花234g,泽兰234g,石韦234g,乳香47g,没药47g。

制备工艺:以上九味,丹参、赤芍加乙醇5倍量提取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32~1.36(60℃)的稠膏,备用。北败酱、桃仁、红花泽兰、石韦等五味及醇提后的药渣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2~1.36(60℃)的稠膏,与上述稠膏混合,干燥,干膏与乳香、没药混合,粉碎成细粉,与碳酸钙13.3g及二氧化硅6.7g混匀;再加入玉米淀粉适量、低取代羟丙纤维素20g及二氧化硅8g,混匀,制成颗粒,干燥,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

实施例7:栓剂的制备

处方:北败酱702g,丹参234g,赤芍234g,桃仁234g,红花234g,泽兰234g,石韦234g,乳香47g,没药47g。

丹参、赤芍加乙醇5倍量提取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32~1.36(60℃)的稠膏,备用。北败酱、桃仁、红花、泽兰、石韦等五味及醇提后的药渣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静置,取上清液浓缩至成稠膏,与上述稠膏混匀,干燥,得干膏;干膏与乳香、没药混合,粉碎成细粉,制得混合药粉。将基质50℃~60℃加热融化,加入上述得到的混合药粉,所述混合药粉与基质的配比为1∶4,水浴搅拌均匀;冰片用少量95%乙醇研匀溶解后加入上述基质中,混合成粘稠的液体,冷却定型制成栓剂,紫外线杀毒,制成每粒3g的栓剂。所述栓剂所用的基质聚乙二醇4000。

实施例8:栓剂的制备

处方:北败酱702g,丹参234g,赤芍234g,桃仁234g,红花234g,泽兰234g,石韦234g,乳香47g,没药47g。

丹参、赤芍加乙醇5倍量提取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32~1.36(60℃)的稠膏,备用。北败酱、桃仁、红花、泽兰、石韦等五味及醇提后的药渣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静置,取上清液浓缩至成稠膏,与上述稠膏混匀,干燥,得干膏;干膏与乳香、没药混合,粉碎成细粉,制得混合药粉。将基质50℃~60℃加热融化,加入上述得到的混合药粉,所述混合药粉与基质的配比为1∶2,所述栓剂所用的基质为甘油明胶;水浴搅拌均匀;冰片用少量95%乙醇研匀溶解后加入上述基质中,混合成粘稠的液体,冷却定型制成栓剂,紫外线杀毒,制成每粒1g的栓剂。

验证例1:对于湿热瘀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实验

1、一般资料

45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14-55岁,其中未婚者15例,已婚30例,病程均在2个月以上,45例中月经量多者,经期延长6例;月经周期紊乱,提前或错后7-15天的7例;月经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10例;月经不定期,经量正常8例。月经紊乱,因上环后引起4例,并发痛经10例。患者均经b超检查、血常规检查,已婚患者全部经妇科检查,月经稀少者同时进行激素水平测定,结果均无器质性病变。

2、诊断标准:①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多,大于80ml,或经期超过7天以上,甚或2周才干净者;月经周期紊乱,提前或错后7-15天,伴或不伴月经量的改变。②符合中医湿热瘀滞症型: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素常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必须具备主要症状及2项以上次要症状结合舌脉方可诊断。③妇科检查及盆腔b超检测排除急慢性盆腔炎及无器质性病变。

3、服用方法:血瘀闭经、痛经者在经前1周开始服用实施例6的胶囊剂,一次5粒,一日3次;经量过多者在经时服药,对于经期不定者,在月经将至感有身体不适时应用。一个疗程服用7天。

4.疗效判定及结果,用药2-5个疗程,月经周期、经量均正常为痊愈,共26例;治疗6个疗程以后,症状大改善、好转,共17例;用药6个疗程后,症状改善、经量改善不明显,共2例。

验证例2:对于湿热瘀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实验

1、一般资料

一般资料,80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22-55岁,病程多在3个月到3年不等,平均年龄36岁。将患者平均分为2组,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2、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下腹及腰痛、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有低热、月经增多或白带增多;

(2)妇科检查:腹部有轻微压痛,输卵管发炎时在子宫一侧或双侧可触及条索状物,并有压痛,盆腔结缔组织发炎时,子宫一侧或双侧有片状增厚及压痛;

(3)全部病例均经超声确诊提示,子宫厚壁及盆腔有积液,或有输卵管增粗、或有囊性包块等。

湿热瘀滞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症状:①主症:下腹疼痛,腰骶酸痛。②次症: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有异味;经期或劳累时腹痛加剧;月经不调;神疲乏力;低热起伏;小便黄赤;大便秘结。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必须具备主要症状及2项以上次要症状结合舌脉方可诊断。

3、治疗方法:

服药方法:月经干净后开始服实施例6的胶囊剂,一次5粒,一日3次;连服10日,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复查。对照组:花红片。服药方法:月经干净后开始服药,4-5片/次,每日3次,连服10日,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复查。

4、治疗结果:

4.1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妇科和超声检查报告未见明显异常;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妇科和超声检查有显著改善;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妇科和超声均有减轻;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妇科和超声检查均无改善。

4.2结果:60例治疗组患者中,治愈35例(58.3%),显效19例(31.7%),有效4例(6.7%),无效2例(3.3%),总有效率为96.67%。40例对照组治愈13例(32.5%),显效15例(37.5%),有效6例(15%),无效6例(15.0%),总有效率为85.00%。

验证例3:对于湿热瘀滞型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研究实验

1、一般资料

1)共观察80例门诊患者,诊断为慢性宫颈炎,中医辩证为湿热瘀滞型。将患者平均分为2组,治疗组1按病情程度轻、中、重分为20、12、8,按糜烂面积轻、中、重分为19、12、9,糜烂类型按单纯型、颗粒型、乳头型分为19、12、9;治疗组2按病情程度轻、中、重分为19、12、9,按糜烂面积轻、中、重分为20、11、9,糜烂类型按单纯型、颗粒型、乳头型分为18、13、9;两组患者年龄、病程、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详见表1。

表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2)中医症状积分标准

(1)宫颈糜烂面积占宫颈面积1/3为轻度,记5分;宫颈糜烂面积占宫颈面积1/3~1/2为中度,记10分;超过2/3为重度,记5分。(2)炎症初期,糜烂面表面平坦为轻度,记1分;糜烂面凸凹不平,呈颗粒状为中度,记2分;糜烂面凸凹不平较颗粒型更为显著,形成乳突状突起为重度,记3分。(3)阴道清洁度:涂片内主要是阴道上皮细胞及阴道杆菌为ⅰ度,记0分;涂片内除阴道上皮细胞及阴道杆菌外,可见白细胞及其它杂菌为ⅱ度,记1分;涂片内阴道上皮细胞及阴道杆菌很少,其它白细胞及其它杂菌较多或只有白细胞及其它杂菌为ⅲ度,记2分。(4)接触性出血:有者记2分,无记0分。(5)白带多:有者记1分,无记0分。(6)脓性白带:有者记2分,无记0分。(7)血性白带:有者记2分,无记0分。(8)腰痛:有者记1分,无记0分。(9)骶部痛:有者记1分,无记0分。

2、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辩证-慢性宫颈炎-湿毒证”、“中药新药治疗宫颈糜烂的指导原则-中医辩证-湿热下注证”制定:

(1)主症:①带下量多,色黄或白,或呈脓性,或夹血丝,有臭秽气;②舌红、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黄或黄腻。(2)次症:①腰痛或/及小腹坠痛或/骶部痛;②口苦咽干③小便短赤或淋漓涩痛;④阴痒;⑤脉弦或弦数。以上具备主症①、②,或主症①加次症2项诊断即可成立。

3、慢性宫颈炎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判定标准”制定:

痊愈:宫颈糜烂面由鳞状上皮覆盖、完全愈合,鲁戈氏染色(或涂碘液)全部着色,炎症消失,临床症状消退,追踪月经周期疗效稳定。

显效:宫颈糜烂面较治疗前缩小2/3及其以上,病情积分降到治疗前的1/3以下者,追踪月经周期疗效稳定。

有效:宫颈糜烂面较治疗前缩小1/3及其以上,但不足2/3,病情积分降到治疗前的2/3以下者,追踪月经周期疗效稳定。

无效:治疗宫颈糜烂面及病情积分无变化,症状无改善,或达不到有效标准者。

4、治疗方法:

治疗组1:月经干净后3天后开始给药,采用实施例7的阴道栓,上药前清洗干净外阴,患者将药物置于阴道深处紧贴宫颈,每个月经周期用10天,连服10日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复查。

治疗组2:月经干净后开始服药实施例6的胶囊,5粒/次,每日3次,连服10日,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复查。

5、治疗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慢性宫颈炎综合疗效比较,见表2。

表2治疗后两组患者慢性宫颈炎综合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慢性宫颈炎轻、中、重程度的比较,见表3。

表3治疗后两组患者慢性宫颈炎轻、中、重程度的比较

结果表明,两组药物对轻度和中度糜烂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而对重度糜烂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1的效果优于治疗组2.而在同组中,随着糜烂面积的增大,疗效逐渐降低,以轻度和中度效果最好。治疗组1的效果优于治疗组2,40例治疗组1患者中,治愈16例(40.0%),显效19例(32.5%),有效4例(22.5%),无效2例(5%),总有效率为95.0%;40例治疗组2患者中,治愈13例(32.5%),显效11例(27.5%),有效11例(27.5%),无效5例(12.5%),总有效率为87.5%。治疗组1和治疗组2可以有效治疗湿热瘀滞型慢性宫颈炎,能明显改善宫颈局部病变如糜烂面积、炎症程度等和相关临床症状,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

典型病例:

1、张某,女,38岁,1年前以腹痛拒按为由前来应诊,诊断为急性盆腔炎,抗感染治疗半月而愈。此后小腹隐胀疼痛间作,经期加重,月经不规则,经量多,色黯夹块,带下色黄有异味,大便正常,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妇检:子宫后位,活动受限,右侧附件增粗,超声检查提示:盆腔积液少量,诊断为湿热瘀滞型慢性盆腔炎。服用本发明实施例6的药物,治疗1个疗程,症状明显减轻,小腹部庝痛及腰骶部酸楚明显好转,继续服用2个疗程,诸症消失。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2、陈某,女、27岁,因月经周期不定为由来院,14岁初潮,结婚两年,准备要孩子,现月经不调1年,末次月经10天后至今未来;平时周期长短不一,经前或经期时有小腹疼痛,平素常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边有瘀点,脉弦。妇科检查及盆腔b超检测排除急慢性盆腔炎、阴道炎及无器质性病变。诊断为湿热瘀滞型月经不调。服用本发明实施例6的药物,治疗1个疗程,症状明显减轻,,经前或经期时无小腹疼痛周期正常,继续服用2个疗程,诸症消失。1年后随访已经怀孕。

3、赵某,女,30岁。患者有3年宫颈炎病史,服用中西药,未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带下量多色黄臭秽,偶有血性分泌物,小腹腹胀下坠空痛且外阴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经检查确诊为湿热瘀滞型宫颈糜烂。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畅,分泌物增多,微黄,宫颈居中,糜烂中度,颗粒型。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0的药物,治疗1个疗程,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用3个疗程,诸症消失。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以上给出的实施例是实现本发明较优的例子,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做出的任何非本质的添加、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