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及其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97715发布日期:2020-02-22 02:53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及其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及其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由于高龄化、发病率逐年上升,除了引起严重的肢体肿胀、下肢静脉曲张、静脉溃疡外,由于下肢深静脉内血栓脱落,随着血流方向流动至心脏,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肺动脉栓塞,肺梗死,死亡率极高,严重危及病人的生命。

传统手术治疗是在肺动脉栓塞发生后开胸肺动脉切开取栓、创伤大、危险性大。由于腔内技术的进步,目前已将腔静脉滤器置入下腔静脉作为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的唯一有创手段。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通过导管输送器,在下腔静脉放置金属滤器,滤器可以阻止大块血栓上行,预防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或减少肺动脉栓塞的发生;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经皮下腔静脉滤器置放术简单、安全、有效,近年来已被广泛采用。

目前滤器种类较多,早起主要使用临时性滤器、永久性滤器,但由于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长期留置体内可能继发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滤器移位等严重并发症,而可回收滤器可作为临时性滤器、也可作为永久性滤器留置体内,同时,可回收滤器可在体内留置2-3周时间,避免了患者在可深静脉血栓急性期肺栓塞的发生,避免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长期留置的危险性,有益于不适合长期留置下腔静脉滤器的患者。因此,腔静脉滤器在临床中使用越来越广泛。

但目前现有下腔静脉滤器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以下缺陷:

1.在患者使用下腔静脉滤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下腔静脉滤器歪斜的情况,而且在歪斜后下腔静脉滤器的后端一般会歪斜贴至管腔内壁,甚至造成血管壁穿刺,导致过滤静脉血栓时失败以及其他并发症。

2.出现歪斜的下腔静脉滤器容易引起歪斜处血管壁内膜组织增生,甚至时间过长增长增生会长满滤网分叉结构,造成了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困难,回收阻力大。

3.现有可回收式下腔静脉滤器后端设置有回收钩,需要进行回收操作时通过抓捕环套取回收钩然后对下腔静脉滤器进行回收,但由于回收钩与抓捕环都体积微小,而且在静脉血管中观测与操作都具有极大的局限性,目前实际操作中将抓捕环套住回收钩具有很大的难度,经常会出现套取失败,延长了手术时间,减缓了手术进度,延长的患者的痛苦时间。

4.同时在对可回收式下腔静脉滤器进行回收套取过程中需要手术医生一直长时间处于精神高度集中和操作精密的状态中,对手术医生的精力与体力有着极大的消耗,对手术医生进行后面的手术操作是一种考验。

5.传统的可回收式下腔静脉滤器若出现歪斜或与血管壁出现增生时会极大的提高回收难度,甚至会导致抓捕环无法套取回收钩造成回收失败,出现这种情况则需要对患者实行开腹手术取出滤器,加大了手术难度及患者的风险,进一步的加大了患者的痛苦程度,增加了治疗成本与治疗时间,对于患者相当于二次伤害,具有很大的心里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其在螺旋支撑条的支撑作用下,配合过滤丝,在支撑固定的作用下,使得下腔静脉滤器能够在患者下腔静脉中保持平稳不会出现歪斜;还提供了一种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用于对患者的下腔静脉中植入的下腔静脉滤器进行回收取出。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其中,包括约束环及连接在所述约束环的第一过滤丝组和第二过滤丝组,所述第一过滤丝组包括均匀分布的第一过滤丝,所述第二过滤丝组包括均匀分布的第二过滤丝,相邻所述第一过滤丝之间有一根所述第二过滤丝;所述约束环的底部连接有回拉钩;所述约束环上缠绕固定有两根螺旋支撑条,每根所述螺旋支撑条的中间位置均在所述约束环的圆周外壁上缠绕固定,每根所述螺旋支撑条的中间缠绕段之外的两侧区域段均为支撑段,所述螺旋支撑条的两侧的支撑段在无外力作用时其整体呈s形,所述螺旋支撑条的单一侧的支撑段为半圆弧型,两根所述螺旋支撑条的四个支撑段在所述约束环的圆周角度上均匀分布,且四个支撑段的旋向均朝向同一旋向。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过滤丝的头部设置有挂钩。

一种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用于对患者的下腔静脉中植入的下腔静脉滤器进行回收取出,其中,包括外套管及连接在所述外套管内的用于套住或钩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机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收机构包括套接在所述外套管内的第一收拢管和第二收拢管,所述第一收拢管内设置有第一收拢槽,所述第二收拢管内设置有第二收拢槽,所述第一收拢管处于所述第一收拢槽内,所述第一收拢管内设置有第一推拉软杆槽和第一拨动槽,所述第一推拉软杆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推拉束紧杆,所述第一推拉束紧杆与处于所述第一拨动槽上的第一拨块连接,所述第二收拢管内设置有第二推拉软杆槽和第二拨动槽,所述第二推拉软杆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推拉束紧杆,所述第二推拉束紧杆与处于所述第二拨动槽上的第二拨块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推拉束紧杆包括第一推拉软杆和第一弹性束紧片,所述第一推拉软杆与所述第一拨块连接,所述第一拨块推动所述第一推拉软杆可使第一弹性束紧片伸出所述第一收拢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推拉束紧杆包括第二推拉软杆和第二弹性束紧片,所述第二推拉软杆与所述第二拨块连接,所述第二拨块推动所述第二推拉软杆可使第二弹性束紧片伸出所述第二收拢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收机构包括套接在所述外套管内的内套管及连接在所述内套管上的回收网固定圈,所述内套管的头部连接有四根弹性骨架条,回收网连接在所述弹性骨架条和回收网固定圈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收机构包括套接在所述外套管内的内套管及弹性杆,所述弹性杆的中间处弯折卡合在所述内套管内且所述弹性杆的一端设置有弹性钩。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收机构包括套接在所述外套管内的内套管及连接在所述内套管上的挡芯和若干个弹性杆,所述弹性杆的头部设置有弹性钩。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杆上设置有切削刀,所述切削刀处于所述弹性钩的一侧。

在本发明内,在螺旋支撑条的支撑作用下,配合过滤丝,在支撑固定的作用下,使得下腔静脉滤器能够在患者下腔静脉中保持平稳不会出现歪斜;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用于对患者的下腔静脉中植入的下腔静脉滤器进行回收取出,方便且安全。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实施例一的展开示意图一;

图7为实施例一的展开示意图二;

图8为实施例一的展开示意图三;

图9为实施例一的第一收拢管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0为实施例一的第一收拢管的侧视图;

图11为实施例一的第一推拉束紧杆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2为实施例一的第一推拉束紧杆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一的侧向视图;

图14为实施例一的第二收拢管的侧视图;

图15为实施例一的第二收拢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一的第二推拉束紧杆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一的束紧下腔静脉滤器的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一的伸出展开的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一束紧下腔静脉滤器的内部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一的第一拨块、第二拨块的连接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一的第一拨块、第二拨块的内部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二的应用示意图一;

图23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二的应用示意图二;

图24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二的应用示意图三;

图25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二的应用示意图四;

图26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二的应用示意图五;

图27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二的应用示意图六;

图28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二的应用示意图七;

图29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二的应用示意图八;

图30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二的应用示意图九;

图31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二的应用示意图十;

图32为实施例二的展开示意图;

图33为实施例二的束紧示意图;

图34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三的应用示意图一;

图35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三的应用示意图二;

图36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三的应用示意图三;

图37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三的应用示意图四;

图38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三的应用示意图五;

图39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四的应用示意图一;

图40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四的应用示意图二;

图41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四的应用示意图三;

图42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四的应用示意图四;

图43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五的应用示意图一;

图44为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实施例五的应用示意图二;

图45为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6为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二;

其中附图标记为:1-下腔静脉滤器,11-约束环,12-第一过滤丝,13-第二过滤丝,14-回拉钩,15-螺旋支撑条,16-挂钩,2-回收装置,21-外套管,22-回收机构,23-第一收拢管,231-第一收拢槽,232-第一推拉软杆槽,233-第一推拉束紧杆,234-第一推拉软杆,235-第一弹性束紧片,236-第一拨动槽,237-第一拨块,24-第二收拢管,241-第二收拢槽,242-第二推拉软杆槽,243-第二推拉束紧杆,244-第二推拉软杆,245-第二弹性束紧片,246-第二拨动槽,247-第二拨块,25-内套管,251-回收网固定圈,252-弹性骨架条,253-回收网,254-弹性杆,255-弹性钩,256-挡芯,257-切削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46所示,本发明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1,包括约束环11及连接在约束环11的第一过滤丝组和第二过滤丝组,第一过滤丝组包括均匀分布的第一过滤丝12,第二过滤丝组包括均匀分布的第二过滤丝13,相邻第一过滤丝12之间有一根第二过滤丝13;约束环11的底部连接有回拉钩14。

如图1至图3所示,约束环11上缠绕固定有两根螺旋支撑条15,每根螺旋支撑条15的中间位置均在约束环11的圆周外壁上缠绕固定,每根螺旋支撑条15的中间缠绕段之外的两侧区域段均为支撑段,螺旋支撑条15的两侧的支撑段在无外力作用时其整体呈s形,螺旋支撑条15的单一侧的支撑段为半圆弧型,两根螺旋支撑条15的四个支撑段在约束环11的圆周角度上均匀分布,且四个支撑段的旋向均朝向同一旋向;第二过滤丝13的头部设置有挂钩16。

在本发明内,在螺旋支撑条15的支撑作用下,配合过滤丝,在支撑固定的作用下,使得下腔静脉滤器1能够在患者下腔静脉中保持平稳不会出现歪斜;本发明的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用于对患者的下腔静脉中植入的下腔静脉滤器1进行回收取出,方便且安全。

本发明提供实施例一,如图4至图2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螺旋防歪斜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2,用于对患者的下腔静脉中植入的下腔静脉滤器1进行回收取出,包括外套管21及连接在外套管21内的用于套住或钩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机构22;回收机构22包括套接在外套管21内的第一收拢管23和第二收拢管24,第一收拢管23内设置有第一收拢槽231,第二收拢管24内设置有第二收拢槽241,第一收拢管23处于第一收拢槽231内,第一收拢管23内设置有第一推拉软杆槽232和第一拨动槽236,第一推拉软杆槽232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推拉束紧杆233,第一推拉束紧杆233与处于第一拨动槽236上的第一拨块237连接,第二收拢管24内设置有第二推拉软杆槽242和第二拨动槽246,第二推拉软杆槽242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推拉束紧杆243,第二推拉束紧杆243与处于第二拨动槽242上的第二拨块247连接;第一推拉束紧杆233包括第一推拉软杆234和第一弹性束紧片235,第一推拉软杆234与第一拨块237连接,第一拨块237推动第一推拉软杆234可使第一弹性束紧片235伸出第一收拢槽231。第二推拉束紧杆243包括第二推拉软杆244和第二弹性束紧片245,第二推拉软杆244与第二拨块247连接,第二拨块247推动第二推拉软杆244可使第二弹性束紧片245伸出第二收拢槽246。

具体地讲,在实施例一内,最外层为外套管21,外套管21截面为封闭半圆形,在外套管21内部套有第一收拢管23,第一收拢管23同样前段截面为一半开口的半圆弧型,后段截面为封闭的半圆形,第一收拢管23的前段半圆形截面未封闭,在第一收拢管23的前段半圆弧管壁的对称侧设计为开口,使得第一收拢管23的前段半圆弧管壁为敞开型结构,在第一收拢管23的前端区域半圆弧管壁两侧设置有圆弧凹形的让位槽,第一收拢管23的前端区域管壁两侧的让位槽形状保持同步一致,让位槽处管壁边界呈圆弧拱形。在第一收拢管23前端端面处圆弧管壁中间位置夹层处设置有第一收拢槽231,第一收拢槽231在第一收拢管23前端端面处沿着管壁的圆弧走向开有较大的槽口,且第一收拢槽231自槽口处沿轴向向后第一收拢槽231两侧的圆弧弧度向中间处收窄,在第一收拢槽231尾端连通有第一推拉软杆槽232,第一推拉软杆槽232宽度较窄,且一直沿轴向向后延伸至第一收拢管23后端手柄端,在第一收拢管23的第一收拢槽231和第一推拉软杆槽232内贯通有第一推拉束紧杆233,第一推拉束紧杆233分为两个部分固定连接组成,靠前区域结构为第一弹性束紧片235,在第一弹性束紧片235后端结构为第一推拉软杆234,第一弹性束紧片235呈片状,具有一定的强度而且具有弹性变形特性。第一弹性束紧片235从第一推拉软杆234连接处到第一弹性束紧片235前端区域,宽度呈圆弧发散式加宽,在第一弹性束紧片235前端宽度加宽至最大的区域段沿轴向具有一定长度。第一弹性束紧片235在无外力作用具有向一侧具有轻微的弯曲弧度的张开状态,弯曲弧度方向与第一收拢管23的管壁开口方向一致,第一弹性束紧片235的宽度远大于第一收拢槽231的宽度,使得第一弹性束紧片235的靠前段区域始终位于第一收拢管23前端第一收拢槽231槽口外侧,第一弹性束紧片235后端固定连接的第一推拉软杆234呈长条状,在第一收拢管23的第一推拉软杆槽232内通入,并同样延伸到第一收拢管23后端手柄端位置区域。

当在手柄端控制第一推拉束紧杆233的第一推拉软杆234轴向向后拉动时,第一推拉束紧杆233前端的第一弹性束紧片235的靠后端区域宽度发散圆弧增长段被回拉至第一收拢管23前端的第一收拢槽231槽口内部,在第一收拢槽231的圆弧槽口限制作用下,第一弹性束紧片235合拢至与第一收拢槽231槽口相同的弧度,此时第一弹性束紧片235的两侧均在第一收拢槽231槽口的收拢作用下圆弧弯曲,最终第一弹性束紧片235的左右两端区域类似圆周螺旋结构相互重叠一定区域的端边,此时第一弹性束紧片235为束紧状态,同时因为第一弹性束紧片235前端宽度远大于第一收拢槽232槽口,第一收拢槽232槽口的宽度约等于第一弹性束紧片235两侧圆弧段的中间位置宽度,使得第一弹性束紧片235在第一推拉软杆234向后拉动过程中无法完全回缩至收拢槽内部,从而使得第一收拢槽231槽口对第一推拉束紧杆233具有轴向限位作用。在第一收拢管23内部套有第二收拢管24,第二收拢管24的结构和形状与第一收拢管23相同,且第二收拢管24外径小于第一收拢管23内径,使得第二收拢管24可以套于第一收拢管23开口内部;在第二收拢管24前端的第二收拢槽241内部同样通入有与第一推拉束紧杆233结构相同的第二推拉束紧杆243,第二推拉束紧杆243前端的第二弹性束紧片245大小略小于第一弹性束紧片235;在第一收拢管23与第二收拢管24的后端均为手柄端,在两个收拢管的推拉软杆槽后段区域对应的管壁上沿轴向开有一定长度的第一拨动槽236和第二拨动槽246,在第一推拉软杆234与第二推拉软杆244的后端分别突出固定一体有第一拨块237与第二拨块247,并分别从其对应的拨动槽内延伸出收拢管管壁,使得医护人员可以拨动第一拨块237和第二拨块247来控制两组推拉束紧杆的推拉了,在第一收拢管23与第二收拢管24后端端头处均固定一体有突出的挡圈,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手持操作。

当患者体内下腔静脉中植入的下腔静脉滤器需要取出或者在管腔内出现歪斜需要取出时,需要使用实施例一时,通过微创技术在患者皮肤指定位置开孔将本下腔静脉滤器1前端通入使其进入至患者下腔静脉中,然后输送套管及其内部收拢管在下腔静脉中到达下腔静脉滤器1附近区域。在患者体内下腔静脉滤器1因歪斜时间较长导致其后端端头回拉钩结构贴合至静脉内壁从而引起此处腔壁出现组织增生,对下腔静脉滤器1的回拉钩形成一定程度的包裹,下腔静脉滤器1的过滤丝呈从根部到前端整体呈向前的发散状,此时向前推动第一拨块237与第二拨块247,两个拨块分别带动两组推拉束紧杆相对于收拢管向前移动,第一弹性束紧片235与第二弹性束紧片245脱离了收拢槽槽口回复至张开状态,控制套管使得第一弹性束紧片235与第二弹性束紧片245靠近下腔静脉滤器1的根部位置,下腔静脉滤器1的过滤丝根部位置均束紧固定于约束环11内部,当两组弹性束紧片的弯曲内侧面对应下腔静脉滤器的根部时,向后拉动手柄端的第一拨块237,使得第一推拉束紧杆233前端的第一弹性束紧片235在收拢槽圆弧槽口下圆弧弯曲,最终第一弹性束紧片235的左右两端区域类似圆周螺旋结构相互重叠一定区域的端边,此时第一弹性束紧片235将下腔静脉滤器1的过滤器包裹在其螺旋圆周内部,然后同时向前推动第一收拢管23,第一收拢管23带动第一推拉束紧杆233向前移动,使得第一弹性束紧片235在合拢的束紧状态下由下腔静脉滤器1过滤丝的根部移动至过滤丝的前端端头处。

在第一弹性束紧片235移动至过滤丝前端端头处,第一弹性束紧片234在对过滤丝进行束紧合拢的状态从其根部位置移动至过滤丝前端端头位置过程中,第一弹性束紧片234始终处于束紧合拢状态,且在第一弹性束紧片234的束紧和移动作用下,下腔静脉滤器1的过滤丝由发散状态合拢至束紧状态;因为下腔静脉滤器1的过滤丝中其中圆周均为分布有四根第二过滤丝13的端头处设计有向外侧弯曲的挂钩16,可以在患者下腔静脉中起到固定的作用,上述四根具有定位作用的过滤丝的挂钩16挂在第一弹性束紧片235的前端端边处,使得过滤丝不会与第一弹性束紧片1发生脱落情况。在第一弹性束紧片235对第二过滤丝13前端完成束紧动作后,向后拉动手柄端的第二拨块247,使得第二推拉束紧杆243前端的第二弹性束紧片245在第二收拢管24的第二收拢槽241圆弧槽口作用下圆弧弯曲,并对过滤丝的根部区域进行合拢包裹;上述操作完成之后下腔静脉滤器1的上下端均被两个弹性束紧片所包裹固定,此时向后拉动导管装置,两个推拉束紧杆前端的弹性束紧片向后拉动下腔静脉滤器1使其后端的会拉钩结构脱离下腔静脉内壁的组织增生处,然后控制导管装置使下腔静脉滤器1逐渐向后移动脱离下腔静脉,然后通入套管对下腔静脉滤器1进行收拢,并最终从患者体内取出。

如图22至图32所示,本发明提供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二中,回收机构2包括套接在外套管21内的内套管25及连接在内套管25上的回收网固定圈251,内套管25的头部连接有四根弹性骨架条252,回收网253连接在弹性骨架条252和回收网固定圈251上;具体地讲,实施例二主要有外套管21与内套管25,外套管21套于内套管25的外部,在内套管25的前端端头处固定套有回收网固定圈251,回收网固定圈251前端呈圆周角度均匀分布固定一体有若干条弹性骨架条252(本方案采用四条弹性骨架条252),弹性骨架条252具有记忆弹性特性,且回收网固定圈251前端的四根弹性骨架条252在无外力作用下时整体朝前方向外侧弯曲发散型走向,类似圆锥造型;当外套管21相对于内套管25向前轴向移动对弹性骨架条252起到收拢作用时,可以使得弹性骨架条252发生弹性形变收拢至外套管21内部,在弹性骨架条252前端端头处设计有向内侧弯曲的类似抓取勾状结构,使得提高弹性骨架条252在收拢时对下腔静脉滤器1后端部位进行抓取的成功率,弹性骨架条252上附着有回收网253,回收网253呈编织状且具有一定大小的编织型网孔,网孔大小可以使得下腔静脉滤器1的回拉钩14穿过并勾取处回收网253,当弹性骨架条252张开至最大程度时正好可以将回收网撑至最大张开程度。当回收通过实施例二的下腔静脉回收装置对实施例二的下腔静脉滤器1进行勾取回收时,将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前端输送至下腔静脉滤器后端指定位置,然后轴向向前推动内套管25,使得内套管25前端的弹性骨架条252带动回收网253张开,然后继续向前推送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使得回收网253靠近并覆盖下腔静脉滤器1后端的回拉钩,然后轴向向前推送外套管21,使得外套管21对弹性骨架条252进行收拢,弹性骨架条252带动回收同步收拢,在回收网253收拢的过程中,回收网253的网孔对下腔静脉滤器1后端的回拉钩255进行捕获勾取,在勾取完成之后通过对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的回拉将下腔静脉滤器1取出。

如图34至图38所示,本发明提供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三中,回收机构2包括套接在外套管21内的内套管25及弹性杆254,弹性杆254的中间处弯折卡合在内套管25内且弹性杆254的一端设置有弹性钩255;实施例三,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同样为外套管21,内部套有内套管25,内套管25前端固定设置有弹性钩255,弹性钩255类似于弹性卡扣型设计,弹性钩255为从内套管25前端伸出的两根弹性杆254,一根长度略长且后段为直段,前端为圆弧回折弯曲型结构,另一根长度略短为直段,两根弹性杆254之间具有一定的角度呈张开状态,长度略长的弹性杆254前端圆弧弯曲回勾方向为长度较短的弹性杆方向;当两根弹性杆254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特性当弹性钩处于无外力作用状态时,弹性钩255的两个弹性杆254相互张开使得弹性钩255的两根弹性杆254之间开口张开;当弹性钩255在外套管21向前推送作用下收拢时,两个弹性杆254之间的夹角减小,长度较短的弹性杆254顶在长度较长的弹性杆254的圆弧弯曲回折尾端,使得弹性钩闭合。当需要通过实施例三对下腔静脉滤器1进行勾取回收时,将弹性钩255释放使其勾挂住下腔静脉滤器1的过滤丝的根部或者勾挂住下腔静脉滤器1的回拉钩14,然后通过外套管21向前推送使弹性钩255收拢闭合,然后回拉回收装置使得下腔静脉滤器1被取出。

如图39至图42所示,本发明提供实施例四,在实施例四中,回收机构2包括套接在外套管21内的内套管25及连接在内套管25上的挡芯256和若干个弹性杆254,弹性杆254的头部设置有弹性钩255;具体地讲,实施例四的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装置在实施例三中的弹性钩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由实施例三的单个弹性钩结构修改为实施例四中的圆周发散式弹性钩,在实施例四中内套管25朝向前方呈张开发散式固定连接有若干弹性钩(本方案采用四组弹性钩),每个弹性钩255均为实施例三中具有圆弧弯曲回折型的弹性杆254,同时在内套管21前端轴心位置沿轴向向前固定连接有唯一的挡芯256,在发散式弹性钩无外力作用状态时,圆周均匀分布的弹性钩均同时向外侧发散张开,每个弹性钩均和挡芯256之间有开口,当外套管21向前推动使得发散式弹性钩同时收拢时,圆周均匀分布的弹性钩开口处均被同一挡芯256闭合。实施例四中回收装置2对下腔静脉滤器1的勾取回收方式与实施例三基本一致,相比较实施例三来说,实施例四采用圆周均匀分布的发散式弹性钩勾取方式能够可以使得勾取的成功率有着较大的提升。

如图43至图46所示,本发明提供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五中,弹性杆254上设置有切削刀257,切削刀257处于弹性钩255的一侧,实施例五的结构在实施例三的基础的上稍加进行了修改,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三的弹性钩255的较长弹性杆圆弧回折段的内侧位置固定连接有切削刃257,切削刃257具有类似v型走势的刃口,采用该类型的切削刃257可以使得其对发生歪斜的下腔静脉滤器1的后端回拉钩处管壁组织增生进行切除,能够快速使下腔静脉滤器1与管腔内壁脱离,同时在弹性钩255内部设置切削刀257可以使得本弹性钩结构具有切除组织增生与勾取下腔静脉滤器回拉钩的双重作用,同时采用弹性钩255内部设置切削刀257的结构还可以使得本实施例五在切除组织增生时能够勾住凸起的组织增生,从而方便于切除组织增生;在切除下腔静脉滤器后端回拉钩在管腔内壁的组织增生后,重新释放张开弹性钩255使其勾取下腔静脉滤器1的过滤丝根部或者回拉钩,然后通过后续操作将下腔静脉滤器1回收取出。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采用可以弧形弯曲呈螺旋圆周状态的弹性束紧片从侧向对下腔静脉滤器进行合拢束紧固定,在下腔静脉中出现歪斜的下腔静脉滤器后端贴合管腔内壁甚至出现组织增生,采用传统的从后端套接的固定方法由于组织增生的关系无法与套接固定结构进行固定,弹性束紧片采用具有一定强度和弹性变形的材质能够保证在侧向圆弧弯曲合拢时能够对下腔静脉滤器过滤器稳固;相比较现有勾取的回收装置来说,可以快速合拢束紧下腔静脉滤器的过滤丝根部,无需勾取后端回拉钩,是否出现组织增生,本发明均可以顺利取出下腔静脉滤器1,通用性强,同时因为束紧过滤丝根部即可达到固定目的,无需勾取后端细小回拉钩使得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

2、弹性束紧片的后端两侧的边界采用向两侧方向圆弧发散张开的翼型设计,后端在收拢管的圆弧槽口内部通过增减伸入长度来使得圆弧槽口的趋势弹性束紧片合拢至与圆弧槽口同样的弧度;在合拢后弹性束紧片呈圆周螺旋式且两端边区域相互重叠,可以防止下腔静脉滤器出现脱落。操作简单,结构稳定,而且前端的变形相比较医护人员在手柄端的操作没有滞后性。

3、第一收拢管23与第二收拢管24结构相同,均采用2前段采用半圆弧开口套管结构,后段截面为封闭半圆形结构,前段采用开口目的在于使得第二收拢管24可以从第一收拢管23下侧开口处伸出,第一收拢管23前端采用圆弧拱形的凹陷豁口结构便于对第二收拢管24的第二弹性束紧片245的张开起到让位作用,同时不会破坏第一收拢管23内部套接第二收拢管24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在第一收拢管23外周套接的外套管同样前段截面为封闭半圆,采用该结构可以使得外套管21对收拢管起到防止自转的作用,避免在束紧时弹性束紧片开口未能对准下腔静脉滤器方向。

4、推拉束紧杆采用弹性束紧片235与推拉软杆前后结构组合而成,在推拉软杆后端固定一体有凸起的拨块,配合收拢管后端的拨动槽,使得可以在手柄端侧向管壁处对推拉束紧杆进行轴向前后移动,节省了空间,同时在侧向可以操控移动可以使得推拉软杆全段处于收拢管的管壁内部导向槽中,不会发生推拉软杆弯折扭曲导致无法向前推送等情况。

5、实施例二中在下腔静脉滤器1的后端约束环11上固定设置有防止下腔静脉歪斜的螺旋支撑条15,由中间向圆周螺旋发散的结构使得螺旋支撑条15的外端贴合顶撑在管腔内壁,配合下腔静脉滤器前端带有挂钩16的过滤丝前后配合顶撑至管腔内壁上,可以使得使得下腔静脉滤器在患者下腔静脉内部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不会发生歪斜,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痛苦与歪斜所带来的麻烦。

6、实施例二中采用的能够弹性张开的弹性骨架条252附着有回收网253来对下腔静脉滤器进行勾取回收,编织型的回收网253在配合弹性骨架条252收拢的过程中,其网孔能够勾挂下腔静脉滤器后端的回拉钩,操作方便快捷,勾取回拉钩成功率高,能够极大的体校操作效率;同时在弹性骨架条252前端端头处设计有向内侧弯曲的类似抓取勾状结构,使得提高弹性骨架条252在收拢时对下腔静脉滤器后端部位进行抓取的成功率。

7、实施例三中,回收装置2采用可以张开或者闭合的的类似钥匙弹性扣似的弹性钩255,较长的弹性杆254采用圆弧弯折回勾型设计,似的在对过滤丝或者回拉钩勾取完整之后能够有效的防止脱钩,而且采用该弹性钩结构能够快速的对目标进行勾取。

8、实施例四相比较实施例三可以对更难勾取回收的下腔静脉滤器进行勾取,其采用圆周均匀分布的发散式的若干弹性钩同时张开与闭合对目标进行勾取,通过外套管21的向后释放与向前收拢达到统一的张开与闭合,从而使得回收装置不用在达到下腔静脉中指定位置后,无需考虑自身的角度问题即可进行释放勾取动作,实施例四能够极大地提高对下腔静脉滤器勾取的成功率,极大的提高了勾取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