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复合抗菌创面包覆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12950发布日期:2020-05-06 19:47阅读:4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复合抗菌创面包覆制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创面包覆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医用复合抗菌创面包覆制品。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创面产生后,通常进行消毒处理后,选用适合的包覆制品充分覆盖创面,再用医用胶带进行固定。包覆制品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创面、吸收创面组织液和止血,从而促进创面愈合。但传统包覆制品不含有效的抗菌成分,无法消除细菌造成的创面二次感染等并发症,对处理大面积烧伤等大创面患者方面仍存在不足。同时,虽然传统包覆制品可以吸收创面组织液和血液,从而有利于创面愈合,但其表面并没有有效促进伤口愈合的成分,主要是靠机体自身修复愈合,因此其愈合周期仍然较长,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创面感染的风险。因此开发具有抗菌及促进创面愈合的包覆制品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针对以上不足,许多公司和科研院所对包覆制品的抗菌性等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2010-0021108号中公开了一种含银纳米颗粒的敷料,其特征在于将银盐与纤维高分子混合后利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具有银纳米粒子的纤维,制成纤维部件,利用银纳米颗粒达到抗菌效果。相似的,徐寅踊等[专利申请号201680017038.7]则是利用水溶性高分子通过溶解于组织液等创面渗出液的水中而释放银,来实现敷料的抗菌。以上两专利都是以银作为抗菌成分,成本较高,但银也存在一定的生物毒性和环境危害,已不被fda认可。同时,这两项专利都只提到了抗菌性,并未有促进创面愈合的报道。

专利[201720703863.4]采用含有精氨酸的敷料层和含有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水凝胶层作为敷料,利用创面的体温激活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力,催化精氨酸产生no,同时水凝胶层和伤口创面接触后能够迅速吸收伤口表面的渗液,吸收的渗液进一步促进一氧化氮合成酶催化精氨酸,产生no,同时反应后使伤口附近的酸碱度变低,营造的微酸性环境促使伤口生长因子的分泌。并且水凝胶层能够为创面提供微湿的愈合环境,促进伤口愈合。该专利所述的敷料虽然提到了抗菌和促进创面愈合,但该敷料在使用前需要低温保存,且原料成本都比较昂贵,实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可促进伤口愈合、具有广谱长效抗菌效果、安全可靠、价格便宜的医用复合抗菌创面包覆制品。

本发明的一种医用复合抗菌创面包覆制品,包括医用胶布层、吸水层、抗菌功能层和离型纸层,所述吸水层与抗菌功能层通过医用级热熔胶粘接固定,并且吸水层通过不干胶层固定在所述医用胶布层上表面,并且吸水层的面积小于医用胶布层,所述离型纸层边缘区域与医用胶布层边缘区域粘接固定,并且离型纸层中央区域与抗菌功能层表面接触。

本发明的一种医用复合抗菌创面包覆制品,所述抗菌功能层中含有抗菌添加剂,所述抗菌添加剂为铜掺杂氧化锌纳米颗粒,所述铜掺杂氧化锌纳米颗粒的尺寸为20~800nm,铜含量为0.2~20%。

本发明的一种医用复合抗菌创面包覆制品,所述铜掺杂氧化锌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以铜锌重量比0.2%~20%称取重量份50~80份的铜盐和锌盐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溶液a;

s2、称取重量份20~50份的氢氧化钠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溶液b;

s3、称取重量份0.05~5份的硼氢化钠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溶液c;

s4、将s1中所得的溶液a、s2中所得的溶液b以及s3中所得的溶液c混合并在60~100℃下反应,得到混合液d;

s5、将s4中所得的混合液d以3000~10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进行离心处理,将离心所得的沉淀过滤并清洗后在50~120℃的温度下烘干6~24小时,得到铜掺杂氧化锌颗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医用复合抗菌创面包覆制品是由普通纱布等包裹制品和复合抗菌添加剂组成,复合抗菌添加剂可在包裹制品的纺织到成品的任一环节加入,主要通过在普通包覆制品表层添加含铜-锌复合抗菌颗粒的方式,赋予敷料优异的抗菌性能,同时锌离子的存在也会促进创面的快速愈合。而无机铜-锌复合抗菌剂抗菌性能持久,且不会产生耐药性,在保证传统包覆制品本身功能的前提下,赋予其抗菌性和促进创面愈合的能力,从而减少创面的感染,缩短疗程,其具有广谱长效抗菌、安全可靠、价格便宜、可促进伤口愈合、不会产生细菌的耐药性等诸多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医用复合抗菌创面包覆制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得到的zno-1%cu纳米抗菌复合材料的xrd图谱;

图3是实施例1中得到的zno-1%cu纳米抗菌复合材料的sem照片;

图4是实施例2中得到的zno-10%cu纳米抗菌复合材料的sem照片;

图5是实施例3中得到的zno-20%cu纳米抗菌复合材料的sem照片;

附图中标记:1、医用胶布层;2、吸水层;3、抗菌功能层;4、离型纸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将形状大小相同的第二层吸水层2和第三层抗菌功能层3对齐,其间用医用级热熔胶粘接,使所述第二层和第三层粘合在一起;吸水层2为高倍吸水纤维通过喷涂、浸轧、浸渍等方法与纳米抗菌材料进复合,抗菌功能层3是多孔pe膜通过喷涂、浸轧、浸渍等方法与纳米抗菌材料进行复合,吸水层2和抗菌功能层3通过第一层上的不干胶层固定在所述的第一层医用胶布层1中间(第一层的面积大于第二、三层的面积),并使第一层医用胶布层1周边的胶层外露;第四层离型纸层4周边与所述的第一层周边外露的胶层粘结固定,其中间的部分覆盖在所述的第三层抗菌功能层3的上面。这样,四层材料根据规格要求粘合到一起制成具有广谱抗菌、高吸湿、透气性强、无耐药性、使用方便的多层医用敷料。

其中所使用的铜掺杂氧化锌纳米抗菌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s1、以铜锌重量比1%称取重量份65的铜盐和锌盐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溶液a;

s2、称取重量份34.75的氢氧化钠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溶液b;

s3、称取重量份0.25的硼氢化钠,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溶液c;

s4、将s1所得的溶液a、s2所得的溶液b以及s3所得的溶液c在80℃下反应,得到混合液d;

s5、将s4所得的混合液d以8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将离心所得的沉淀清洗后在80℃烘干12小时,得到铜掺杂氧化锌颗粒。

最终得到的zno-1%cu纳米抗菌复合材料的xrd图谱如图2所示,平均晶粒尺寸为23nm;sem照片如图3所示,是由纳米片组成的花形;制备得到的医用纳米抗菌复合敷料经过抗菌实验,表现出很好的抗菌性能。

实施例2

将形状大小相同的第二层吸水层2和第三层抗菌功能层3对齐,其间用医用级热熔胶粘接,使所述第二层和第三层粘合在一起;吸水层2为高倍吸水纤维通过喷涂、浸轧、浸渍等方法与纳米抗菌材料进复合,抗菌功能层3是多孔pe膜通过喷涂、浸轧、浸渍等方法与纳米抗菌材料进行复合,吸水层2和抗菌功能层3通过第一层上的不干胶层固定在所述的第一层医用胶布层1中间(第一层的面积大于第二、三层的面积),并使第一层医用胶布层1周边的胶层外露;第四层离型纸层4周边与所述的第一层周边外露的胶层粘结固定,其中间的部分覆盖在所述的第三层抗菌功能层3的上面。这样,四层材料根据规格要求粘合到一起制成具有广谱抗菌、高吸湿、透气性强、无耐药性、使用方便的多层医用敷料。

其中所使用的铜掺杂氧化锌纳米抗菌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s1、以铜锌重量比10%称取重量份64.5的铜盐和锌盐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溶液a;

s2、称取重量份33的氢氧化钠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溶液b;

s3、称取重量份2.5的硼氢化钠,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溶液c;

s4、将s1所得的溶液a、s2所得的溶液b以及s3所得的溶液c在80℃下反应,得到混合液d;

s5、将s4所得的混合液d以8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将离心所得的沉淀清洗后在80℃烘干12小时,得到铜掺杂氧化锌纳米颗粒。

最终得到的zno-10%cu纳米抗菌复合材料的sem照片如图4所示,是由纳米棒组成的海胆结构;抗菌实验结果显示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颗粒均在99.99%以上。

实施例3

将形状大小相同的第二层吸水层2和第三层抗菌功能层3对齐,其间用医用级热熔胶粘接,使所述第二层和第三层粘合在一起;吸水层2为高倍吸水纤维通过喷涂、浸轧、浸渍等方法与纳米抗菌材料进复合,抗菌功能层3是多孔pe膜通过喷涂、浸轧、浸渍等方法与纳米抗菌材料进行复合,吸水层2和抗菌功能层3通过第一层上的不干胶层固定在所述的第一层医用胶布层1中间(第一层的面积大于第二、三层的面积),并使第一层医用胶布层1周边的胶层外露;第四层离型纸层4周边与所述的第一层周边外露的胶层粘结固定,其中间的部分覆盖在所述的第三层抗菌功能层3的上面。这样,四层材料根据规格要求粘合到一起制成具有广谱抗菌、高吸湿、透气性强、无耐药性、使用方便的多层医用敷料。

其中所使用的铜掺杂氧化锌抗菌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s1、以铜锌重量比20%称取重量份63的铜盐和锌盐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溶液a;

s2、称取重量份32的氢氧化钠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溶液b;

s3、称取重量份5的硼氢化钠,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溶液c;

s4、将s1所得的溶液a、s2所得的溶液b以及s3所得的溶液c在80℃下反应,得到混合液d;

s5、将s4所得的混合液d以8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将离心所得的沉淀清洗后在80℃烘干12小时,得到铜掺杂氧化锌颗粒。

最终得到的zno-20%cu纳米抗菌复合材料的sem照片如图5所示,是由纳米棒组成的海胆结构;抗菌实验结果显示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颗粒均在99.99%以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