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部引流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05963发布日期:2020-04-07 21:35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一种颈部引流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流固定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颈部引流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外科引流是针对积存于体腔内、器官或组织的液体引离原处和排出体外,以防止在体腔或手术区内蓄积,继发压迫症状、感染或组织损害。通过引流后,可以达到减轻压力、缓解疼痛、减轻炎症、防止炎症扩散、有利于炎症消退、有利于伤口愈合的目的。术后需要对引流管进行固定,现有的引流管固定大多是依靠夹紧臂进行夹紧,力度不容易控制,太松容易造成引流管滑动,太紧容易造成引流管堵塞。患者在接受外科手术后接引流管,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引流管观察手术区内的恢复状况,引流管固定方式通常是将引流管用丝线缝合固定在患者皮肤上,丝线缝合加重了组织创伤,更易引起感染,患者在术后的日常活动中牵扯到缝合部位会引起疼痛,若是造成丝线松开或者脱落,便要再次缝合以固定引流管。丝线缝合过程较为繁琐,操作不便,所需材料也较多。

由于缝合固定引流管有多种弊端,目前大多采用粘贴固定装置固定引流管,但是这些固定装置多为一个整体,医护人员每次观察患者伤口状况时都需将整个装置拆除,分粘接片撕下后就无法继续使用,大量耗材的同时使用也不方便,还增加患者疼痛,患者伤口处难免也会有液体漏出,增加患者受感染的几率,漏出的液体也会影响到粘贴的牢固性,导致固定装置脱落,需要重新更换,增加了耗材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不便;当引流部位必须在颈部时,因颈部位置灵活易动使引流管固定不牢靠,易发生引流管松动或滑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颈部引流固定装置。

一种颈部引流固定装置,包括主粘接片、定位帽、连接杆和两个连接带,所述主粘接片的形状为三角形,连接杆和两个连接带分别设置在主粘接片的三个端角处,主粘接片上加工有第一中心孔,定位帽设置在主粘接片上,定位帽包括底片、医用棉片、外框、内框,底片上加工有第二中心孔,第二中心孔和第一中心孔相连通,医用棉片设置在第二中心孔内,内框可拆卸连接在第二中心孔内且其贴紧医用棉片,外框设置在底片上且其套装在内框外,外框和内框之间形成有排管通道,内框的高度小于外框的高度,外框的侧壁上加工有多个插孔。

作为优选方案:第二中心孔的孔壁上加工有内螺纹,内框的外壁上加工有外螺纹,内框设置在第二中心孔内且二者螺纹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医用棉片上加工有第三中心孔和多个透气孔,多个透气孔均布在第三中心孔周围。

作为优选方案:连接杆的顶部设置有分粘接片。

作为优选方案:连接杆包括杆本体和弧形硅胶垫条,所述杆本体的上端设置有弧形硅胶垫条,弧形硅胶垫条上设置有分粘接片。

作为优选方案:内框上加工有至少一个弧形豁口。

作为优选方案:两个连接带上分别设置有子粘片和母粘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一、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专门针对颈部引流而设计,定位稳定、粘贴牢固、无创伤、便于观察和清理伤口的引流固定装置。

二、主粘接片、定位帽、连接杆和两个连接带之间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引流管的稳定定位,确保靠近引流伤口处的引流管段位置固定,避免颈部活动导致引流管移位或脱落。

三、定位帽设置能够便于观察颈部伤口,清理颈部伤口处的液体,使伤口处保持清洁,减少患者受感染的几率。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主粘接片1、定位帽2和连接杆3之间连接关系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主粘接片1和定位帽2之间连接关系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定位帽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粘接片;2-定位帽;2-1-底片;2-2-医用棉片;2-3-外框;2-4-内框;2-5-插孔;2-6-透气孔;3-连接杆;3-1-杆本体;3-2-弧形硅胶垫条;4-连接带;5-分粘接片;6-弧形豁口;7-子粘片;8-母粘片;9-引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主粘接片1、定位帽2、连接杆3和两个连接带4,所述主粘接片1的形状为三角形,连接杆3和两个连接带4分别设置在主粘接片1的三个端角处,通过连接杆3和两个连接带4实现对主粘接片1实现三点定位,定位效果稳定可靠,不易移位,主粘接片1上沿其厚度方向加工有第一中心孔,定位帽2设置在主粘接片1上且其与中心孔相连通,定位帽2包括底片2-1、医用棉片2-2、外框2-3、内框2-4,底片2-1的面积小于或等于主粘接片1,底片2-1为医用硬质pvc或其他医用硬质材料制成的片体,底片2-1沿其厚度方向加工有第二中心孔,第二中心孔和第一中心孔同轴设置且二者相连通,医用棉片2-2设置在第二中心孔内,内框2-4可拆卸连接在第二中心孔内,内框2-4的一端压紧医用棉片2-2,外框2-3固定连接在底片2-1上且其与内框2-4同轴间隙设置,外框2-3和内框2-4之间的间隙为排管通道,排管通道的宽度大于或等于引流管9的外径,内框2-4的高度小于外框2-3的高度,外框2-3和内框2-4相互配合为最靠近引流伤口处的引流管9端提供放置空间,实现有效防护,便于因意外触碰引流管9。外框2-3的侧壁上加工有多个插孔2-5。外框2-3和内框2-4均为圆筒形框体。本实用新型用于配合引流管9设置,引流管9为现有产品。引流管9裸露在体外的一端通过内框2-4的弧形豁口6后沿外框2-3和内框2-4之间的排管通道排布,最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一个插孔2-5穿出。根据实际引流管的布置情况将处于外框2-3和内框2-4之间排管通道的引流管9适当松弛,为内框2-4拆卸过程中不至于拉紧引流管9,便于更换医用棉片2-2。

进一步的,第二中心孔的孔壁上加工有内螺纹,内框2-4的外壁上加工有外螺纹,内框2-4设置在第二中心孔内且二者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医用棉片2-2沿其厚度方向分别加工有第三中心孔和多个透气孔2-6。多个透气孔2-6均布在第三中心孔的周围,第三中心孔为引流管9的穿过孔,透气孔2-6用于伤口处透气,有利于炎症消退和伤口愈合的目的。医用棉片2-2上加工有径向条形豁口,径向条形豁口与第三中心孔相连通,方便医用棉片2-2的更换。

进一步的,连接杆3的顶部设置有分粘接片5。分粘接片5为透明粘接片。

进一步的,连接杆3包括杆本体3-1和弧形硅胶垫条3-2,所述杆本体3-1的上端设置有弧形硅胶垫条3-2,弧形硅胶垫条3-2上设置有分粘接片5。杆本体3-1为扁形硬质条状杆体。弧形硅胶垫条3-2的设置是为了放置引流管9转向弯曲时受损,为引流管9实现柔性弯曲提供防护,不影响引流效果。

进一步的,内框2-4为圆筒形框体,内框2-4的另一端加工有弧形豁口6。弧形豁口6设置在圆筒形框体的顶部敞口处,弧形豁口6的形状为圆弧形,弧形豁口6上设置有条状硅胶片,条状硅胶片沿弧形豁口6的边缘设置,弧形豁口6用于放置引流管。弧形豁口6的个数也可设置为多个。

进一步的,两个连接带4上分别设置有子粘片7和母粘片8,两个连接带4中一个所述连接带4上设置有子粘片7,两个连接带4中另一个所述连接带4上设置有上分别设置有母粘片8,子粘片7和母粘片8均为现有柔性粘扣。

进一步的,主粘接片1和分粘接片5均为现有具有粘性的贴片,主粘接片1和分粘接片5分别设置有光片,用于覆盖粘贴面,当需要粘贴时,直接去掉光片即可。

工作过程:

将引流管9预埋在颈部后,引流管9裸露在体外的一端依次穿过主粘接片1的第一中心孔和底片2-1的第二中心孔,将主粘接片1的光片去掉使其粘贴在颈部,再将两个连接带4分别缠绕在患者的颈部实现对主粘接片1两侧端角的进一步定位,两个连接带4通过子粘片7和母粘片8可拆卸连接,从而使两个连接带4的相对位置固定,将连接杆3的上端顶住并粘贴在患者的下颌角或下颌舌骨肌对应的位置,从而实现主粘接片1顶部端角的进一步定位,放置医用棉片2-2将其套装在引流管9上并处于第二中心孔内,将内框2-4旋进第二中心孔处并压紧医用棉片2-2,引流管9裸露在体外的一端通过内框2-4的弧形豁口6后沿外框2-3和内框2-4之间的排管通道布置,最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一个插孔2-5穿出。当需要观察或清理引流伤口时,将内框2-4从第二中心孔处旋出,观察医用棉片2-2,若医用棉片2-2处有较多液体浸湿,及时更换医用棉片2-2,或直接取下医用棉片2-2,对引流伤口进行观察,针对引流伤口情况进行适当处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