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滑防摔拔罐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98263发布日期:2019-11-25 22:05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防滑防摔拔罐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拔罐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防滑防摔拔罐套。



背景技术: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拔罐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常用的罐具种类较多,有竹罐、玻璃罐、抽气罐等。玻璃罐由耐热玻璃加工制成,形如球状,下端开口,小口大肚,按罐口直径及罐腔大小,分为不同型号,优点如下:不同于竹罐,玻璃罐质地透明,便于观察拔罐部位皮肤充血、瘀血程度,从而掌控留罐时间;不同于抽气罐,玻璃罐在拔罐操作时需要用火,火罐对病人有多方面温热刺激,可以祛风散寒,活血行气化瘀,对虚证有很好的补虚作用。玻璃罐的罐口光滑,闪罐、走罐时对病人皮肤损伤小,同时使局部组织被动运动,有一定的按摩作用,可以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组织自我恢复的能力,而抽气罐很难用做闪罐、走罐操作。所以玻璃拔罐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罐具,特别适用于走罐、闪罐、刺络拔罐及留针拔罐。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玻璃罐制成的拔罐,也存在以下不足:玻璃罐表面光滑,又常常沾染病人身上的汗渍油渍、拔罐者的手汗、走罐闪罐时容易沾上润滑油脂,所以在拔火罐操作过程中,特别是走罐、闪罐、起罐时拔罐容易从拔罐者手中滑脱摔碎。拔罐时由于操作技术不熟练、选择拔罐部位不适合、拔罐漏气、病人肌肉收缩、移动体位等原因,拔罐常常会从病人身上脱落,从而造成拔罐破裂,病人受伤。既想拥有玻璃拔罐的便于观察拔罐部位、罐口光滑、温热刺激优点,又想避免玻璃罐容易打滑、容易摔碎的缺点,现有的处理方式,均采用对罐具进行改构,改构的方式多种,不仅结构复杂,成本高,而且摒弃了原有的常用玻璃拔罐。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不改变拔罐原有结构的同时,只需套在罐体表面,就可以防止拔罐滑脱摔破,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靠性高,实用性强的防滑防摔拔罐套。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滑防摔拔罐套,

包括套在罐体表面的保护套;

所述保护套包括套体和观察口;所述套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套口、下套体、连接面和上套体;所述套口为套体的开口;所述观察口呈圆筒状;

所述上套体和下套体上均设置有若干条相互平行的防滑条;

所述上套体和下套体的防滑条间设置有若干圆形圈;

在所述下套体的圆形圈之间设置有若干凹槽,所述凹槽为椭圆形;

所述凹槽平均分布;

所述防滑条为橡胶防滑条;

所述圆形圈内设置有向外凸起的直径依次减小的防滑圈。

进一步地,

所述连接面处的直径与罐体最大外直径相符;所述套口的直径小于连接面处的直径,小于套口所在罐体接触处的直径;所述观察口的直径小于套口的直径,小于观察口所在罐体接触处的直径;保护套的内面紧贴罐体,吸附罐体牢靠。

进一步地,

所述观察口筒壁的高度比罐底最高处高出2.0mm,观察口筒壁的厚度为5.0mm;所述保护套为橡胶套。

进一步地,

所述橡胶套具有弹性。

进一步地,

所述保护套为半球形,所述保护套厚2.0mm,所述半球形保护套的球心为120度。

进一步地,

所述凹槽设置在罐体的最大直径的下方。

进一步地,

所述防滑条和圆形圈均凸出设置。

进一步地,

所述防滑条凸出套体表面2.0mm,所述最下方防滑条与所述套口的距离为5.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防摔拔罐套,设置有椭圆形凹槽,凹槽平均分布,凹槽深1.0mm,在拔罐时,拔罐者将握持拔罐的手指分别放入任意几个凹槽内,指腹贴合凹槽,手掌贴合套体,握持舒适,增加了保护套和拔罐者手的摩擦力,有效的防止走罐、闪罐、起罐时拔罐从拔罐者手中滑脱。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防摔拔罐套,设置有若干橡胶防滑条,防滑条可以增加保护套和拔罐者手掌间的摩擦力,有效的防止罐体从拔罐者手中脱落。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防摔拔罐套,设置有若干圆形圈,圆形圈内设置有向外凸起的直径依次减小的防滑圈,圆形圈内防滑圈的设置,可以进一步的增加保护套和拔罐者手掌间的摩擦力,使罐体不易从拔罐者的手中脱落。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防摔拔罐套,设置有观察口,拔罐者可以从观察口处以及拔罐套口下方观察玻璃拔罐内的情况,便于掌控拔罐时间。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防摔拔罐套,所述连接面处的直径与罐体最大外直径相符;所述套口的直径小于连接面处的直径,也略小于套口所在罐体接触处的直径;所述观察口的直径小于所述套口的直径,也略小于观察口所在罐体接触处的直径,观察口根据罐体的结构进行具体的直径大小的调整;保护套为橡胶套,有一定的弹性,保护套的内面紧贴罐体,吸附罐体牢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防摔拔罐套,保护套采用防滑性能较好的橡胶材质,保护套的套口和观察口直径较罐体最大直径小,也略小于各自所在罐体接触处的直径;保护套内面紧贴罐体,吸附罐体牢靠;椭圆形凹槽使拔罐者握持拔罐时手感舒适,握持的手指可以分别放入任意几个凹槽内,通过橡胶对罐体施加一定压力,所以罐体不易从拔罐者手上滑脱;保护套、防滑条、圆形圈、观察口筒壁采用弹力性能较好的橡胶材质,且保护套厚2.0mm,防滑条、圆形圈、观察口筒壁凸出保护套表面,拔罐跌落时保护套、防滑条、圆形圈、观察口筒壁对罐体有一定的缓冲,起到保护作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防摔拔罐无需改变拔罐原有结构,只需套在罐体表面,就可以防止拔罐滑脱摔破,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套在拔火罐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保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罐体、2保护套、20套体、21套口、22观察口、23下套体、24连接面、25上套体、3凹槽、4防滑条、5圆形圈、51防滑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防摔拔罐套,通过套在拔罐上使用,图1中包括罐体1和保护套2;所述罐体1置于所述保护套2内;

所述保护套2的内面紧贴所述罐体1外表面;吸附罐体1牢靠;

所述保护套2包括套体20和观察口22;所述套体20包括依次连接的套口21、下套体23、连接面24和上套体25;所述套体20形状与罐体1相匹配;所述套口21为套体20的开口;所述观察口22呈圆筒状;拔罐者可以从观察口22处以及拔罐套口21下方观察罐体1内的情况,便于掌控拔罐时间;具体地,所述套口21直径小于罐体1最大直径也就是连接面处的直径,也略小于套口所在罐体接触处的直径;具体地,所述观察口22的直径小于所述套口21的直径,也略小于观察口22所在罐体接触处的直径,观察口22根据罐体1的结构进行具体的直径大小的调整。而且保护套2吸附罐体1牢靠,避免保护套2从罐体1滑脱。所述观察口22筒壁的高度比罐底最高处高出2.0mm,观察口22筒壁的厚度为5.0mm;

所述上套体25和下套体23上均设置有若干条相互平行的防滑条4;

所述防滑条4为橡胶防滑条,所述最下方的防滑条4与所述套口21的距离为5.0mm;防滑条4可以增加保护套2和拔罐者手掌间的摩擦力,有效的防止罐体1从拔罐者手中脱落;所述防滑条4凸出套体20表面2.0mm;

所述上套体25和下套体23的防滑条4间设置有若干圆形圈5;

在所述下套体23的圆形圈之间设置有若干凹槽3,所述凹槽3为椭圆形,所述凹槽3深1.0mm;所述凹槽3的位置优选在罐体1的最大直径的下方,便于拔罐时用力握持;

所述凹槽3平均分布,若六个凹槽在水平面呈六等分平均分布,若八个凹槽在水平面呈八等分平均分布,凹槽3深1.0mm,在拔罐时,拔罐者将握持拔罐的手指分别放入任意几个凹槽内,指腹贴合凹槽,手掌贴合套体20,握持舒适,增加了保护套2和拔罐者手的摩擦力,有效的防止走罐、闪罐、起罐时拔罐从拔罐者手中滑脱。

所述圆形圈5内设置有向外凸起的直径依次减小的防滑圈51;圆形圈5内防滑圈51的设置,可以进一步的增加保护套2和拔罐者手掌间的摩擦力,使罐体1不易从拔罐者的手中脱落;且圆形圈5凸出设置,在拔罐过程中,也可通过手对圆形圈5用力,增加保护套2与罐体1之间的压力,避免罐体1从拔罐者手中脱落。

所述保护套2为半球形,所述保护套2厚2.0mm,所述半球形保护套的球心为120度。

具体地,

所述保护套2为橡胶套,保护套2为橡胶套,橡胶套具有弹性,便于保护套2套上拔火罐罐体,而且能更好的贴合吸附在罐体1外表面,使保护套2不易从罐体1滑脱。

具体地,

所述保护套2为橡胶套,橡胶套与其他材质相比极为普遍,成本较低。

具体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防摔拔罐套,保护套2、防滑条4、圆形圈5采用防滑性能较好的橡胶材质,保护套2的套口21和观察口22直径较罐体1最大直径小,也略小于各自所在罐体接触处的直径,保护套2内面紧贴罐体,吸附罐体1牢靠;拔罐者握持拔火罐时手感舒适,握持的手指通过橡胶对罐体1施加一定压力,所以罐体1不易从拔罐者手上上滑脱。保护套2、防滑条4、圆形圈5、观察口22筒壁采用弹力性能较好的橡胶材质,保护套2厚2.0mm,且防滑条4、圆形圈5、观察口22筒壁凸出于保护套表面,拔火罐跌落时保护套2、防滑条4、圆形圈5、观察口22筒壁对罐体有一定的缓冲,起到保护作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滑防摔拔罐无需改变拔罐原有结构,只需套在罐体表面,就可以防止拔罐滑脱摔破,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靠性高。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被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