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的护理颈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48218发布日期:2020-02-07 22:50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的护理颈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节的护理颈托。



背景技术:

颈托是颈椎病辅助治疗器具,能起到制动和保护颈椎,减少神经的磨损,减轻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并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和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作用。颈托可应用于各型颈椎病,对急性发作期患者,尤其对颈椎间盘突出症、交感神经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更为适合。

然而患者的脖子高度都不一样,在成年人和儿童之间,由于儿童未完全发育,其脖颈与成年人的相比要小很多,现有的颈托不能有效根据患者进行调节,本领域人员希望提供一种能有效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调节高度的可调节的护理颈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调节高度的可调节的护理颈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调节的护理颈托,包括颈托前部和颈托后部,所述颈托前部包含有上托板和下托板,所述上托板和下托板之间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含有调节柱、第一锥形齿轮和与第一锥形齿轮相配对的第二锥形齿轮,所述第一锥形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均位于下托板内部,所述第一锥形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锥形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齿合连接,所述调节柱位与第一锥形齿轮固定连接,所述上托板上设置有与调节柱相配对的螺纹孔,所述调节柱上设置有与螺纹孔相配对的外螺纹,所述调节柱通过外螺纹和螺纹孔与上托板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锥形齿轮上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贯穿下托板设置,所述连接杆上设置有调节旋钮,所述连接杆两端均与调节旋钮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上托板和下托板上均设置有束带扣,所述颈托后部设置有与束带扣相配对的约束带,所述上托板和下托板分别拖过束带扣和约束带与颈托后部连接。通过设置有束带扣和约束带,能有效使上托板和下托板与颈托后部相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颈托前部和颈托后部均设置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设置有一个以上。通过设置有透气孔,有效提高颈托的透气性。

作为优选,所述下托板上设置有与调节旋钮相配对的凹槽,所述调节旋钮通过凹槽与下托板转动连接。通过设置有凹槽,使调节旋钮能有效的凹槽内转动,防止其发生偏移。

作为优选,所述颈托后部设置有凸条,所述凸条与颈托后部粘合连接。通过设置有凸条,增加患者颈部与颈托后部之间的缝隙,使气体能有效的进行交换。

作为优选,所述颈托后部上设置有海绵垫,所述海绵垫与颈托后部粘合连接。通过设置有海绵垫,能有效增加患者颈部的舒适度。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柱位于上托板和下托板之间,所述调节柱与下托板滑动连接。调节柱与下托板滑动,拧转调节旋钮时,通过齿轮传动使调节柱可以在下托板上上下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调节旋钮转动时,通过连接杆带动第一锥形齿轮转动,第一锥形齿轮转动则带动第二锥形齿轮转动,从而使调节柱跟着转动,通过螺纹孔和调节柱上的外螺纹,进行高度的调节,患者从而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而进行调节高度的大小。此外,上托板和下托板上均设置有束带扣,颈托后部设置有与束带扣相配对的约束带,上托板和下托板分别拖过束带扣和约束带与颈托后部连接。通过设置有束带扣和约束带,能有效使上托板和下托板与颈托后部相固定。颈托前部和颈托后部均设置有透气孔,透气孔设置有一个以上。通过设置有透气孔,有效提高颈托的透气性。下托板上设置有与调节旋钮相配对的凹槽,调节旋钮通过凹槽与下托板转动连接。通过设置有凹槽,使调节旋钮能有效的凹槽内转动,防止其发生偏移。颈托后部设置有凸条,凸条与颈托后部粘合连接。通过设置有凸条,增加患者颈部与颈托后部之间的缝隙,使气体能有效的进行交换。颈托后部上设置有海绵垫,海绵垫与颈托后部粘合连接。通过设置有海绵垫,能有效增加患者颈部的舒适度。调节柱位于上托板和下托板之间,调节柱与下托板滑动连接。调节柱与下托板滑动,拧转调节旋钮时,通过齿轮传动使调节柱可以在下托板上上下移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的护理颈托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节的护理颈托的高度调节装置的剖视图。

图中:1、颈托后部;2、上托板;3、下托板;4、调节柱;5、第一锥形齿轮;6、第二锥形齿轮;7、外螺纹;8、连接杆;9、调节旋钮;10、束带扣;11、约束带;12、透气孔;13、凹槽;14、凸条;15、海绵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实施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间”、“上”、“下”、“顶部”、“右侧”、“左端”、“上方”、“背面”、“中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施新型的限制。

另外,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如未特别说明部件之间的连接或固定方式,其连接或固定方式均可为通过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螺栓固定,或钉销固定,或销轴连接,或粘合固定,或铆接固定等常规方式,因此,在实施例中不在详述。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可调节的护理颈托,包括颈托前部和颈托后部1,所述颈托前部包含有上托板2和下托板3,所述上托板2和下托板3之间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含有调节柱4、第一锥形齿轮5和与第一锥形齿轮5相配对的第二锥形齿轮6,所述第一锥形齿轮5和第二锥形齿轮6均位于下托板3内部,所述第一锥形齿轮5和第二锥形齿轮6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锥形齿轮5和第二锥形齿轮6齿合连接,所述调节柱4位与第一锥形齿轮5固定连接,所述上托板2上设置有与调节柱4相配对的螺纹孔(未图示),所述调节柱4上设置有与螺纹孔相配对的外螺纹7,所述调节柱4通过外螺纹7和螺纹孔与上托板2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锥形齿轮6上设置有连接杆8,所述连接杆8贯穿下托板3设置,所述连接杆8上设置有调节旋钮9,所述连接杆8两端均与调节旋钮9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调节旋钮转动时,通过连接杆带动第一锥形齿轮转动,第一锥形齿轮转动则带动第二锥形齿轮转动,从而使调节柱跟着转动,通过螺纹孔和调节柱上的外螺纹,进行高度的调节,患者从而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而进行调节高度的大小。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调节旋钮转动时,通过连接杆带动第一锥形齿轮转动,第一锥形齿轮转动则带动第二锥形齿轮转动,从而使调节柱跟着转动,通过螺纹孔和调节柱上的外螺纹,进行高度的调节,患者从而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而进行调节高度的大小。

实施例2

如图1-2所示,一种可调节的护理颈托,包括颈托前部和颈托后部1,所述颈托前部包含有上托板2和下托板3,所述上托板2和下托板3之间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含有调节柱4、第一锥形齿轮5和与第一锥形齿轮5相配对的第二锥形齿轮6,所述第一锥形齿轮5和第二锥形齿轮6均位于下托板3内部,所述第一锥形齿轮5和第二锥形齿轮6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锥形齿轮5和第二锥形齿轮6齿合连接,所述调节柱4位与第一锥形齿轮5固定连接,所述上托板2上设置有与调节柱4相配对的螺纹孔(未图示),所述调节柱4上设置有与螺纹孔相配对的外螺纹7,所述调节柱4通过外螺纹7和螺纹孔与上托板2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锥形齿轮6上设置有连接杆8,所述连接杆8贯穿下托板3设置,所述连接杆8上设置有调节旋钮9,所述连接杆8两端均与调节旋钮9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调节旋钮转动时,通过连接杆带动第一锥形齿轮转动,第一锥形齿轮转动则带动第二锥形齿轮转动,从而使调节柱跟着转动,通过螺纹孔和调节柱上的外螺纹,进行高度的调节,患者从而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而进行调节高度的大小。

所述上托板2和下托板3上均设置有束带扣10,所述颈托后部1设置有与束带扣10相配对的约束带11,所述上托板2和下托板3分别拖过束带扣10和约束带11与颈托后部1连接。通过设置有束带扣和约束带,能有效使上托板和下托板与颈托后部相固定。

所述颈托前部和颈托后部1均设置有透气孔12,所述透气孔12设置有一个以上。通过设置有透气孔,有效提高颈托的透气性。

所述下托板3上设置有与调节旋钮9相配对的凹槽13,所述调节旋钮9通过凹槽13与下托板3转动连接。通过设置有凹槽,使调节旋钮能有效的凹槽内转动,防止其发生偏移。

所述颈托后部1设置有凸条14,所述凸条14与颈托后部1粘合连接。通过设置有凸条,增加患者颈部与颈托后部之间的缝隙,使气体能有效的进行交换。

所述颈托后部1上设置有海绵垫15,所述海绵垫15与颈托后部1粘合连接。通过设置有海绵垫,能有效增加患者颈部的舒适度。

所述调节柱4位于上托板2和下托板3之间,所述调节柱4与下托板3滑动连接。调节柱与下托板滑动,拧转调节旋钮时,通过齿轮传动使调节柱可以在下托板上上下移动。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有高度调节装置,调节旋钮转动时,通过连接杆带动第一锥形齿轮转动,第一锥形齿轮转动则带动第二锥形齿轮转动,从而使调节柱跟着转动,通过螺纹孔和调节柱上的外螺纹,进行高度的调节,患者从而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而进行调节高度的大小。此外,上托板和下托板上均设置有束带扣,颈托后部设置有与束带扣相配对的约束带,上托板和下托板分别拖过束带扣和约束带与颈托后部连接。通过设置有束带扣和约束带,能有效使上托板和下托板与颈托后部相固定。颈托前部和颈托后部均设置有透气孔,透气孔设置有一个以上。通过设置有透气孔,有效提高颈托的透气性。下托板上设置有与调节旋钮相配对的凹槽,调节旋钮通过凹槽与下托板转动连接。通过设置有凹槽,使调节旋钮能有效的凹槽内转动,防止其发生偏移。颈托后部设置有凸条,凸条与颈托后部粘合连接。通过设置有凸条,增加患者颈部与颈托后部之间的缝隙,使气体能有效的进行交换。颈托后部上设置有海绵垫,海绵垫与颈托后部粘合连接。通过设置有海绵垫,能有效增加患者颈部的舒适度。调节柱位于上托板和下托板之间,调节柱与下托板滑动连接。调节柱与下托板滑动,拧转调节旋钮时,通过齿轮传动使调节柱可以在下托板上上下移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