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部艾灸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70216发布日期:2020-04-21 17:58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脚部艾灸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艾灸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脚部艾灸仪。



背景技术:

艾灸仪是根据传统艾灸原理制备的现代艾灸仪器。与传统艾灸点燃艾柱或艾条,以熏熨或温灼体表穴位不同,艾灸仪将艾绒制备成的专用艾饼或艾柱,安置在具有发热元件的风道内,产生的艾热随风道传输至风孔排出。将风孔对准被灸穴位或特定部位上,艾热将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以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人体脚部上的穴位及经脉非常多,适当刺激脚部穴位可缓解工作疲劳,治疗失眠,还能起到调补肝肾、排毒养颜的效果。脚部艾灸仪即是专门用于脚部艾灸的仪器。脚部艾灸仪使用方便,且安全性高,因此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与认可。

但是,现有脚部艾灸仪的结构仍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脚部艾灸仪,支持人体脚背艾灸功能,能够利用艾热对人体脚背处的穴位进行刺激,利于人体健康。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脚部艾灸仪,包括:壳体,具有置脚腔室;盖板,设于所述壳体上,适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置脚腔室;第一风孔,设于所述盖板朝向所述置脚腔室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脚部艾灸仪还包括:盒体,固设于所述盖板朝向所述置脚腔室的一侧,所述第一风孔位于所述盒体朝向所述置脚腔室的侧壁上。

可选的,所述脚部艾灸仪还包括:运作装置,设于所述盒体内。

可选的,所述运作装置包括:风道,与所述第一风孔相连通;风扇,设于所述风道的一侧;加热器,设于所述风道内,且与所述风扇位于所述风道的两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风孔的数量为多个。

可选的,所述盒体朝向所述置脚腔室的侧壁上具有两个分立的脚背艾灸区,多个所述第一风孔分设于两个所述脚背艾灸区内。

可选的,所述加热器位于两个所述脚背艾灸区之间,所述风道由其中一个所述脚背艾灸区延伸至另一所述脚背艾灸区。

可选的,所述置脚腔室包括两个子腔室,所述脚背艾灸区与所述子腔室相对应。

可选的,所述脚部艾灸仪还包括:第二风孔,设于两个所述子腔室内壁上。

可选的,所述第二风孔包括第一子风孔及第二子风孔,所述第一子风孔设于所述子腔室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子风孔设于所述子腔室的底壁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所述脚部艾灸仪包括:壳体、盖板及第一风孔。所述壳体具有置脚腔室,供使用者放入双脚。所述盖板设于所述壳体上,适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置脚腔室。所述第一风孔设于所述盖板朝向所述置脚腔室的一侧。当所述盖板关闭所述置脚腔室时,所述第一风孔贴附于人体脚背上,所述第一风孔散出的艾热能够对人体脚背处的穴位进行刺激,利于人体健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脚部艾灸仪在盖板关闭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脚部艾灸仪在盖板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脚部艾灸仪的第一运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第一运作装置的第一风道的放大图;

图5是图1所示的脚部艾灸仪的第二运作装置及第三运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背景技术可知,现有半导体结构的性能仍有待提高。

现结合一种脚部艾灸仪进行分析,所述脚部艾灸仪包括:壳体及风孔,所述壳体具有置脚腔室,所述风孔位于所述置脚腔室底部。所述风孔散出的艾热可对人体脚底穴位进行刺激,但难以对人体脚背处的穴位进行艾灸,影响艾灸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脚部艾灸仪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脚部艾灸仪包括第一风孔,用于对人体脚背处进行艾灸,可提升艾灸效果。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及图2,一种脚部艾灸仪100,包括:壳体210、盖板220、第一风孔310及第二风孔。所述壳体210具有置脚腔室201。所述盖板220设于所述壳体210上,适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置脚腔室201。所述第一风孔310设于所述盖板220朝向所述置脚腔室201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置脚腔室201包括两个并列排布的子腔室。所述第二风孔设于两个所述子腔室内壁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孔包括第一子风孔330及第二子风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子风孔330设于所述子腔室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子风孔设于所述子腔室的底壁上。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子腔室沿第一方向x并行排列。所述子腔室形状仿照人体脚底形状。

两个所述子腔室分别为第一子腔室211和第二子腔室212,其中,所述第一子腔室211适于使用者放置左脚,所述第二子腔室212适于使用者放置右脚。

以使用者作为参考定义所述脚部艾灸仪100的前端及后端位置。具体的,在使用者的左右脚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子腔室211及所述第二子腔室212的情况下,与使用者身体前后相一致,定义所述脚部艾灸仪100的前端及后端位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盖板220与所述壳体210的前端枢轴连接,所述盖板220可相对所述壳体210旋转,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置脚腔室201。一方面,使用者进行艾灸过程中,所述盖板220关闭所述置脚腔室201,有助于保温。另一方面,艾灸结束后,打开所述置脚腔室201,便于彻底清洁所述置脚腔室201。

所述第一风孔310适于对人体脚背进行艾灸。人体脚背具有大敦穴、太冲穴、内庭穴、隐白穴等穴位。利用所述第一风孔310输出的艾热对人体脚背进行艾灸,有助于刺激人体脚背上的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能够缓解脚部肌肉疲劳状况,利于人体健康。

本实施例中,所述脚部艾灸仪100还包括:盒体600,所述盒体600固设于所述盖板220朝向所述置脚腔室201的一侧,且所述盒体600与所述盖板220围成腔体。

所述第一风孔310位于所述盒体600朝向所述置脚腔室201的侧壁上,艾热经所述第一风孔310排出,以对人体脚背进行艾灸。

所述盒体600朝向所述置脚腔室201的侧壁上具有两个分立的脚背艾灸区420,所述脚背艾灸区420与所述子腔室相对应。多个所述第一风孔310分设于两个所述脚背艾灸区420内。

参考图3,本实施例中,所述盒体600朝向所述置脚腔室201的侧壁上具有凹槽320。所述凹槽320贯穿所述盒体600的侧壁厚度。两个所述脚背艾灸区420分别位于所述凹槽320的两侧。本实施例中,所述盖板220关闭所述置脚腔室201时,所述第一风孔310对准人体脚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子腔室之间具有连接座250,所述连接座250顶部朝所述置脚腔室201外凸出。所述连接座250侧壁作为所述子腔室侧壁。

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210包括底座230及设于所述底座230上的主壳体240,所述底座230与所述主壳体240可拆卸连接。

所述底座230与所述主壳体240围成空腔。所述第一子风孔330与所述空腔相连通,所述第二子风孔也与所述空腔相连通。

所述第一子风孔330适于对人体脚弓进行艾灸。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风孔330设于所述连接座250侧壁上。具体的,所述第一子风孔330设于所述连接座250朝向所述子腔室的两侧,所述第一子风孔330与所述连接座250内相连通。使用者的双脚放置于所述置脚腔室201内时,所述第一子风孔330对准人体脚弓位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风孔330的数量为多个。所述连接座250朝向所述子腔室的两侧具有脚弓艾灸区430(参考图1),所述第一子风孔330位于所述脚弓艾灸区430内。

所述第二子风孔适于对人体脚底进行艾灸。

单个所述子腔室内的所述第二子风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子腔室底部具有核心区(图中未示出),所述多个第二子风孔位于所述核心区内。本实施例中,所述核心区位于所述子腔室底部中心。

人体在走路时间过长或走路所带负重过多时,容易引发足底筋膜炎,导致人体脚底中心具有痛感。所述核心区位于所述子腔室底部中心,因而由所述第二子风孔喷出的艾热将集中对人体脚底中心进行刺激,以缓解人体脚底疲劳。此外,由所述第二子风孔320喷出的艾热还能够充分艾灸人体脚底穴位,促进血液循环。

所述核心区沿第二方向y延伸,所述第二方向y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x,与所述脚部艾灸仪100的前后端方向相一致。

本实施例中,所述核心区呈跑道形。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核心区还可以呈长方形或椭圆形。

参考图3,所述脚部艾灸仪100还包括:第一运作装置510,所述第一运作装置510设于所述盒体600内。

所述第一运作装置510包括:第一风道511、第一风扇512及第一加热器513。所述第一风道511与所述第一风孔310相连通。所述第一风扇512设于所述第一风道511的一侧;所述第一加热器513设于所述第一风道511内,且与所述第一风扇512位于第一风道511的两侧。

所述第一风扇512适于制造风力。所述第一加热器513上设有艾饼,所述第一加热器513对艾饼进行加热,形成的热流即为艾热。艾热沿所述第一风道511在所述腔体内传输,并经所述第一风孔310排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511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x(参考图2)。所述第一风道511由其中一个所述脚背艾灸区420延伸至另一所述脚背艾灸区420。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器513位于两个所述脚背艾灸区420之间。

参考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511由挡风顶片515及凸出于所述挡风顶片515的挡风侧片514围成。所述挡风顶片515、所述挡风侧片514及所述盒体600朝向所述置脚腔室201的侧壁围成腔体,以供传输艾热。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511具有贯穿所述挡风顶片515厚度的进风孔516。所述第一加热器513(参考图3)及所述第一风扇512(参考图3)位于所述进风孔516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加热器513位于所述第一风道511与所述盒体600围成的腔体内。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孔516与所述凹槽320的位置相对应。

所述第一加热器513位于所述进风孔516与所述凹槽320之间。

所述第一运作装置510还包括:艾饼组件,所述艾饼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加热器513与所述凹槽320之间。

所述艾饼组件包括艾饼取放装置930及艾饼(图中未示出),所述艾饼设于所述艾饼取放装置930与所述第一加热器513之间。

利用所述艾饼取放装置930取放艾饼,有助于提高安全性,防止使用者在取放艾饼的过程中被烫伤。

所述艾饼取放装置930包括:手持件931、连接柱934及固定件935,所述手持件931设于连接柱934的一端,所述固定件935设于连接柱934的另一端。

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持件931内部中空,所述手持件931包括顶盖932及底盖933,所述顶盖932及底盖933围成所述手持件931的内腔。

参考图5,本实施例中,所述脚部艾灸仪100还包括:第二运作装置520及第三运作装置530。所述第二运作装置520及第三运作装置530并行排列于所述底座230上,且所述第二运作装置520及第三运作装置530均位于所述底座230与所述主壳体240(参考图2)围成的空腔内。

所述第二运作装置520适于为所述第二子风孔输出艾热,以保证所述第二子风孔输出的艾热强度满足要求。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运作装置52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两个所述子腔室内的所述第二子风孔输出艾热。

所述第二运作装置520包括:第二风道521、第二风扇522及第二加热器523。所述第二风扇522设于所述第二风道521的一端,所述第二风道521的另一端对准其中一个所述子腔室底部的所述第二子风孔。所述第二加热器523设于所述第二风道521内,且与所述第二风扇522相邻。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道52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y(参考图2)。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运作装置520还包括:灯板810,所述灯板810位于所述第二风道521内。所述灯板810上设有多个灯珠,所述灯珠对准所述第二子风孔。

所述灯珠射出的光线伴随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有助于提高穿透皮肤的深度,从而可提升艾灸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灯珠发出的光线为红光。

所述第三运作装置530适于为所述第一子风孔330(参考图2)输出艾热,以保证所述第一子风孔330输出的艾热强度满足要求。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运作装置530的数量为一个,两个所述第二运作装置520位于所述第三运作装置530的两侧。

所述第三运作装置530包括:第三风道531、第三风扇532及第三加热器533。所述第三风扇532设于所述第三风道531的一端,所述第三风道531的另一端对准所述第一子风孔330(参考图2)。所述第三加热器533设于所述第三风道531内,且与所述第三风扇532相邻。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风道53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y(参考图2)。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风道531顶部具有转换口820。所述转换口820内设有封堵片830。所述封堵片830适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转换口820。利用程序可控制所述封堵片830,以灵活切换所述转换口820的打开或关闭。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子风孔330及第二子风孔还可以共用所述第三运作装置530。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孔310、第一子风孔330或第二子风孔散出艾热后,首先集中刺激人体脚部相应穴位。经过一段时间后,艾热将充满于整个所述置脚腔室201内,以对人体整个脚部进行按摩。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