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的通道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75233发布日期:2020-03-27 13:14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的通道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的通道器。



背景技术:

神经内镜是内镜神经外科手术中进行观察和操作的工具。在做神经内镜行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重点是术前的定位和术中建立手术通道。以往有医者利用蛇形自动牵开器来固定筒状通道系统,蛇形自动牵开器的摆放占据了术者可操作的空间,使得手术操作空间更加狭小,手术过程比较繁琐、耗时,且筒状通道系统对脑组织的医源性损伤相对比较重,会影响到病人的预后。目前国内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一种内镜导入装置,其结构包括两端开口的外管,外管的前端呈圆锥状,外管内还设有内管,内管的前端也呈圆锥状,内管的外径与外管前端的开口内径相适应,内管的长度大于外管的长度,利用此内镜导入装置,可以方便将内镜或其它手术器械导入患者颅腔进行手术,不再需要进行大面积开颅,使患者的神经组织创伤轻和损伤小。然而,此种导入装置,其采用塑料材质,为一次性用品,不能反复使用,需配合蛇形拉钩固定,造成手术空间比较狡小,且定位时需要与手机软件等高科技配合,定位比较复杂,造成手术非常繁琐,筒径固定,对脑组织的膨胀性牵拉损伤是持续性的,直到手术结束抽出通道后才解除,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较高,且使用不灵活。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由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通道大小得到调节,使用灵活,可持续使用,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降到最低的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的通道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

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的通道器,包括通道体、上滑块和上导杆,上述通道体由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组成,上述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均为金属件,上述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呈横向相对竖立设置,上述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均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状结构,上述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相对的一面为内侧面、相背的一面为外侧面,上述第一片体的内侧面和第二片体的内侧面均呈向外凹的凹弧面,上述第一片体的外侧面和第二片体的外侧面均呈向外凸的凸弧面,上述上导杆处于通道体的上端端部一侧外,并沿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的排列方向横卧延伸设置,上述上导杆的第一端与第一片体固定连接,上述上导杆的第二端端部向第二片体方向延伸,上述上滑块滑动套设在上述上导杆的第二端外,上述第二片体的上端端部与上滑块固定连接,上述上滑块通过锁固件与上述上导杆锁固配合。

上述第一片体处于左侧,上述第二片体处于右侧,上述上导杆和上滑块均处于通道体的上端端部后方。

上述第一片体的下端端面和第二片体的下端端面均呈凸弧面。

上述上导杆具有均沿通道体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前杆体和后杆体,上述前杆体处于第一片体的左侧后方,上述第一片体的后侧面上端端部向后延伸有与前杆体的右端端部连接的左连接段,上述左连接段呈其弧口朝左的弧形结构,上述前杆体的左端端部与上述后杆体的左端端部通过弧形弯头连接在一起,上述后杆体的右端端部处于上述第二片体的右侧后方,上述前杆体、上述弧形弯头与上述后杆体构成横卧设置的u形结构,上述后杆体滑动穿过上述上滑块,上述左连接段、第一片体、上述前杆体、上述弧形弯头与上述后杆体一体成型。

上述第二片体的上端端部通过连接杆与上述上滑块固定连接,上述连接杆沿左右方向横卧设置,并处于上述第二片体的右侧外,上述第二片体的后侧面上端端部向后延伸有与连杆体的左端端部连接的右连接段,上述右连接段呈其弧口朝右的弧形结构,上述连接杆与上述上滑块之间设有横卧设置的且开口朝左设置的右u形弯头,上述右u形弯头的第一臂与上述连接杆的右端端部一体成型连接,上述后杆体处于上述右u形弯头的上方,上述右u形弯头的第二臂处于上述后杆体的后方,并与上述滑块固定连接。

上述上滑块呈沿通道体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条形块,上述上滑块的前部开设有与后杆体的外径相匹配的并沿上滑块的左右方向延伸贯通的贯穿孔。

上述锁固件为顶紧螺栓,上述顶紧螺栓沿通道体的前后方向横卧设置并处于上述上滑块的后方,上述上滑块的背面开设有处于供顶紧螺栓的杆部伸于内螺装的螺纹安装孔,上述螺纹安装孔与上述贯穿孔相连通。

上述第一片体上部的后端端部一体向后延伸有左连接杆,上述第二片体上部的后端端部一体向后延伸有右连接杆,左连接杆与右连接杆相对平行设置,上述上滑块一体固定在上述右连接杆的后端端部上,上述上导杆呈扁平片体结构,上述上导杆的左端端部与上述左连接杆的右侧连接,上述上导杆的右端向右穿过上述上滑块,上述上导杆的后侧面向前凹设有若干个定位孔,各定位孔沿上导杆的左右方向间隔排列,上述上滑块上锁装有其上端端部处于上滑块外、下端端部伸入上滑块内至上导杆内的锁紧杆,上述锁紧杆的下端端部外径与上述定位孔的孔径相匹配,上述锁紧杆的上端端部安装有带动锁紧杆转动的旋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的通道器,整个部件为金属件,能作为常规手术器械使用,反复消毒后能重复利用,使用成本低,且术前定位简单,占用手术空间小,同时,利用上滑块在上导杆上的滑动配合,能调节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的间距,实现通道体通道内径大小,使用较为灵活,另,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根据手术的完成情况适应地缩小通道体的整体外径,从而使通道体对脑组织的膨胀性牵拉损伤几乎为零,完全符合微创理念的要求;再有,在术中若通道体对血肿显露不充分时可以立即缩小通道取出,根据血肿的方向立即调整方向,重新置入脑造瘘的通道内,再扩大通道直至完全显露血肿腔,实现通道器方向的随时调整,给手术带来极大的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的通道器,包括通道体1、上滑块2和上导杆3,通道体1由第一片体11和第二片体12组成,第一片体11和第二片体12均为金属件,第一片体11与第二片体12呈横向相对竖立设置,即第一片体11和第二片体12均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形片体,以第一片体11处于左侧,第二片体12处于右侧为例,第一片体11的右侧面和第二片体12的左侧面均呈向外凹的凹弧面,第一片体11的左侧面和第二片体12的右侧面均呈向外凸的凸弧面,即第一片体11和第二片体12均呈弧形结构。

所述的上导杆3处于通道体1的上端端部一侧外,并沿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的排列方向横卧延伸设置,即上导杆3沿左右方向横卧设置,上导杆3的第一端与第一片体11固定连接,上导杆3的第二端端部向第二片体12方向延伸,上滑块2滑动套设在上导杆3的第二端外,第二片体12的上端端部上一体延伸有与上滑块固定的连接杆4,上滑块2通过锁固件5与上导杆3锁固配合;优选的是,上导杆3和上滑块2均处于通道体1的上端端部后方,上导杆3具有均沿通道体1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前杆体31和后杆体32,前杆体31与后杆体32呈前后相对间隔设置,前杆体31处于第一片体11的左侧后方,第一片体11的后侧面上端端部向后延伸有与前杆体31的右端端部连接的左连接段111,左连接段111呈其弧口朝左的弧形结构,前杆体31的左端端部与后杆体32的左端端部通过弧形弯头33连接在一起,后杆体32的右端端部处于第二片体12的右侧后方,前杆体31、弧形弯头33与后杆体32构成横卧设置的u形结构,u形结构的开口朝右设置,左连接段111、第一片体11、前杆体31、弧形弯头33与后杆体32一体成型。

所述的后杆体32滑动穿过上滑块2,即上滑块2呈沿通道体1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条形块,上滑块2的前部开设有与后杆体32的外径相匹配的并沿上滑块2的左右方向延伸贯通的贯穿孔(图中未示出),利用此贯穿孔使上滑块2能在后杆体32上作左右滑动。

所述的连接杆4沿左右方向横卧设置,并处于第二片体12的右侧外,第二片体12的后侧面上端端部向后延伸有与连杆体的左端端部连接的右连接段121,右连接段121呈其弧口朝右的弧形结构,连接杆4与上滑块2之间设有横卧设置的且开口朝左设置的右u形弯头41,右u形弯头41的第一臂与连接杆4的右端端部一体成型连接,后杆体32处于右u形弯头41的上方,右u形弯头41的第二臂处于后杆体32的后方,并与上滑块2固定连接,即右u形弯头41的弯头部呈一定角度的向下倾斜设置,连接杆4、第二片体12、右连接段121及右u形弯头41一体加工成型。

所述的锁固件5为顶紧螺栓,顶紧螺栓沿通道体1的前后方向横卧设置并处于上滑块2的后方,上滑块2的背面开设有处于供顶紧螺栓的杆部伸于内螺装的螺纹安装孔(图中未示出),螺纹安装孔与贯穿孔相连通;应用时顶紧螺栓的自由端端部伸入螺纹安装孔内螺装在上滑块2上,且顶紧螺栓的自由端端部至贯穿孔内与后杆体32的后侧面相顶持设置,使顶紧螺栓顶紧着后杆体32,从而使后杆体32无法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的通道器,应用时螺紧顶紧螺栓,顶紧螺栓的自由端端部顶紧着后杆体,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之间的间距不变,此时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一同伸入脑造瘘的通道内即可;在使用过程中,能旋松顶紧螺栓,此时推动上滑块或后杆体即可使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相对移动,即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的间距得以调节,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的调节使通道体整体外径的大小得到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的通道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整个部件为金属件,能作为常规手术器械使用,反复消毒后能重复利用,使用成本低;

二、术前定位简单,术前根据入院时初次ct片,确定脑出血血肿最大层面距离om基线的实际高度,再测出额部正中距血肿中心的距离,该距离与血肿最大层面上om基线上的实际高度线的交点为头皮定位点。将医用砂轮用透明敷贴粘贴固定于头皮表面,再行ct扫描,扫描过程中距血肿位置随时调整砂轮位置,以确定靶点与砂轮的位置完全相对应即可,并占用手术空间小;

三、利用上滑块在上导杆上的滑动配合,能调节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的间距,实现通道体通道内径大小,使用较为灵活,能适应不同尺寸的脑造瘘通道;

四、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根据手术的完成情况适应地缩小通道体的整体外径,即根据手术血肿清除情况来适当调整使脑造瘘通道变小,避免了脑造瘘通道一直持续性处于膨胀牵拉状态,使脑组织牵拉损伤降到最低,符合微创理念的要求;

五、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采用弧形结构,使整个通道体的外形较为圆滑,不易损伤切割脑组织;

六、在术中若通道体使血肿显露不充分时可以立即缩小通道取出,根据血肿的方向,立即调整方向重新置入脑造瘘的通道内,再扩大通道直至完全显露血肿腔,实现通道器方向的随时调整,给手术带来极大的方便。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片体11的下端端面和第二片体12的下端端面均呈凸弧面,利用此结构进一步保证通道体的外形不易损伤切割脑组织。

本实用新型中,该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的相对移动的方式也可采用如下方案,第一片体上部的后端端部一体向后延伸有左连接杆,上述第二片体上部的后端端部一体向后延伸有右连接杆,左连接杆与右连接杆相对平行设置,上滑块一体固定在右连接杆的后端端部上,上导杆呈扁平片体结构,上导杆的左端端部与左连接杆的右侧连接,上导杆的右端向右穿过上滑块,上导杆的后侧面向前凹设有若干个定位孔,各定位孔沿上导杆的左右方向间隔排列,上滑块上锁装有其上端端部处于上滑块外、下端端部伸入上滑块内至上导杆内的锁紧杆,锁紧杆的下端端部外径与定位孔的孔径相匹配,锁紧杆的上端端部安装有带动锁紧杆转动的旋钮;调节时转动旋钮,锁紧杆向上移,上滑块与上导杆解除定位,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得以相对移动调节,调节后,反向转动旋钮,锁紧杆向下移,随着锁紧杆的下移,锁紧杆的下端端部伸入其一定位孔内,使上滑块与上导杆实现固定,无法相对移动,此种方式也实现了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的相对移动调节。

上述实施例和附图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方法,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