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拾音与隔噪一体化设计的听诊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67179发布日期:2020-04-21 17:43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基于拾音与隔噪一体化设计的听诊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听诊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拾音与隔噪一体化设计的听诊头。



背景技术:

目前,各种结构的听诊头,都能较好地解决拾音的问题,但在实际临床听诊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背景噪声,医生在使用声学听诊器听诊时,都是凭经验“过滤”环境背景噪声;但在使用电子听诊器时,人耳可区分的外部环境噪声的频率范围一般在20hz~20khz,涵盖了肠鸣音的有效频率范围100hz~1000hz。当肠鸣音信号弱,而环境噪声信号过强时,肠鸣音信号已彻底被环境噪声信号所“淹没”,无法提取出这类微弱的肠鸣音信号。另外,常规滤波方法的使用,在将噪声信号过滤掉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会损失掉肠鸣音的有用信号,使得滤波后的肠鸣音信号失真,会降低诊断的准确性。且目前的医疗电子听诊头,较传统听诊头相比,采用麦克风进行声电转换,通过耳机接口输出,供听诊人员识别,这种音频采集技术较传统听诊头的物理扩音,具备较高音频放大功能,效率精度大大提升,且出现众多拥有无线传输技术、音电可视技术的此类设备,然而当下医生对电子听诊器的应用角度,和传统听诊器一样,应用在短时内的人工诊断与辅助器材同步过程中,随着诊断(检查)结束,器材也同步使用完毕,故此操作过程中没有考虑专属的诊断安装技术,医生通常用手将听诊头置于待查患者相关部位,听诊完毕后拿下,停留于短时同步辅助人为检查的特性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基于拾音与隔噪一体化设计的听诊头,其应用时,隔音体、振动膜和拾音头一体化连接,隔音体包裹并作为整个拾音头的外壁结构,以阻隔外部噪声传递进入拾音头内部拾音腔,有效降低外部噪声对音频采集的干扰,同时,无需医生用手持续按压在听诊部位,使用更方便。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基于拾音与隔噪一体化设计的听诊头,包括隔音体、拾音头和振动膜,所述隔音体为柱状体,其内底部设有安装腔,拾音头设在隔音体的安装腔内,在拾音头的内底部设有漏斗状拾音腔,拾音腔底部设振动膜,拾音头与振动膜无缝接合将拾音腔封闭,隔音体将拾音头和振动膜包裹,使振动膜位于隔音体的底面中间位置,振动膜的底面与隔音体的底面平齐,在振动膜与隔音体的底面贴有双面敷贴。

优选地,所述隔音体内还设有电路板和电池,电路板上集成有电源模块、信号处理器和无线通信模块,信号处理器分别与拾音头、电源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电性连接,电源模块与电池电性连接,电源模块用于将电池的供电进行电压转化后为拾音头、信号处理器和无线通信模块提供电源,拾音头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传至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器将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后传至无线通信模块,由无线通信模块无线射频信号传出。

优选地,电池向电源模块输入5v电压,电源模块设有lm4132amf电源芯片和tps727电源芯片,分别用于将5v电压转换为3.3v和3.0v电压输出供电,信号处理器设有opa333aidck型模拟信号滤波、放大芯片以及用于采样、运算和控制的stm32l433型单片机芯片,无线通信模块设有nrf24l01型射频收发芯片和mifa天线,射频收发芯片通过spi接口与信号处理器连接,其射频端差分输出后转单端并与mifa天线连接。

优选地,隔音体的顶部设置可拆卸盖,可拆卸盖将电路板和电池盖合在隔音体内。

优选地,所述电路板上集成有充电电路,隔音体上设有对外充电接口,充电电路输入端与充电接口对接,输出端与电池连接,电池为可充电锂电池。

优选地,所述隔音体为硅胶隔音体,拾音头底部与振动膜接合位置的外侧设有固定胶圈。

优选地,所述双面敷贴平整贴于隔音体底面与振动膜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基于拾音与隔噪一体化设计的听诊头,隔音体、振动膜和拾音头一体化连接,隔音体包裹并作为整个拾音头的外壁结构,以阻隔外部噪声传递进入拾音头内部拾音腔,有效降低外部噪声对音频采集的干扰。

2、本实用新型基于拾音与隔噪一体化设计的听诊头,无需医生用手持续按压在听诊部位,可以实现无线无人持守监听,使用更方便。

3、本实用新型基于拾音与隔噪一体化设计的听诊头,结构小巧,重量较轻,材质亲肤,使用时不会造成患者的不适。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中的薄膜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3中的隔音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4中的齿环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隔音体,2-拾音头,3-拾音腔,4-振动膜,5-固定胶圈,6-双面敷贴,7-电路板,8-电池,9-可拆卸盖,10-薄膜,11-齿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基于拾音与隔噪一体化设计的听诊头,包括隔音体1、拾音头2和振动膜4,所述隔音体1为柱状体,其内底部设有安装腔,拾音头2设在隔音体1的安装腔内,在拾音头2的内底部设有漏斗状拾音腔3,拾音腔3底部设振动膜4,拾音头2与振动膜4无缝接合将拾音腔3封闭,隔音体1将拾音头2和振动膜4包裹,使振动膜4位于隔音体1的底面中间位置,振动膜4的底面与隔音体1的底面平齐,在振动膜4与隔音体1的底面贴有双面敷贴6。

具体实施时,通过双面敷贴6将隔音体1贴合在患者的听诊部位,肠鸣音信号经过振动膜4和拾音腔3后被拾音头2拾取并转换为电信号进行后续处理,在肠鸣音信号的拾取过程中,隔音体1将拾音头2和拾音腔3包裹隔绝,只剩振动膜4端的肠鸣音信号传输通道,这样就可以阻隔外部噪声传递进入拾音头2底部的拾音腔3,有效降低外部噪声对音频采集的干扰,同时,通过双面敷贴6将隔音体1紧密贴在患者听诊部位后,医生就可以撤离双手,不用一直持续按压进行听诊,使用十分方便。

隔音体1内还设有电路板7和电池8,电路板7上集成有电源模块、信号处理器和无线通信模块,信号处理器分别与拾音头2、电源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电性连接,电源模块与电池8电性连接,电源模块用于将电池8的供电进行电压转化后为拾音头2、信号处理器和无线通信模块提供电源,拾音头2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传至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器将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后传至无线通信模块,由无线通信模块无线射频信号传出。电池8向电源模块输入5v电压,电源模块设有lm4132amf电源芯片和tps727电源芯片,分别用于将5v电压转换为3.3v和3.0v电压输出供电,信号处理器设有opa333aidck型模拟信号滤波、放大芯片以及用于采样、运算和控制的stm32l433型单片机芯片,无线通信模块设有nrf24l01型射频收发芯片和mifa天线,射频收发芯片通过spi接口与信号处理器连接,其射频端差分输出后转单端并与mifa天线连接。其应用时,听诊头就可以脱离后端听诊设备进行单独使用,只要电池8有足够的电量,就可将隔音体1持续贴合在患者身上进行长时间的无线免提无人持守监听。拾音头2将转换后的电信号传输至信号处理器,通过信号处理器进行信号放大和降噪处理,然后信号处理器将处理后的信号通过无线通信模块无线发送至后端的监听设备,监听设备自动读取信号进行播放和记录,通过这样的过程就实现了自动无线免提无人持守监听,采用opa333aidck型运放芯片和nrf24l01型射频收发芯片可以有效降低功耗,使电池8得电量可以使用更长的时间。

隔音体1的顶部设置可拆卸盖9,可拆卸盖9将电路板7和电池8盖合在隔音体1内,其应用时,便于将可拆卸盖9拆下,以对电路板7和电池8进行更换维护。

电路板7上集成有充电电路,隔音体1上设有对外充电接口,充电电路输入端与充电接口对接,输出端与电池8连接,电池8为可充电锂电池,其应用时,可通过充电接口和充电电路对电池8进行充电,以解决更换电池的麻烦,实现长期使用的目的,可充电锂电池存储的电量较大,充满电在安静状态下可使用24小时。

隔音体1为硅胶隔音体,拾音头2底部与振动膜4接合位置的外侧设有固定胶圈5,硅胶隔音体与人体表皮肤较为亲和,不会让患者感觉不适,通过固定胶圈5对拾音头2和振动膜4形成固定保护。

双面敷贴6平整贴于隔音体1底面与振动膜4上,使双面敷贴6更紧密稳定地贴合在患者身体表面。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在使用听诊头时,可先在患者听诊部位贴上一张较大的薄膜10,然后再将双面敷贴6贴在薄膜10上,这样就可以将听诊头贴合得更加牢固,双面敷贴6与薄膜10贴合的紧密性大于直接将双面敷贴6贴在患者体表的紧密性,且薄膜10受力面积大,贴合后不易掉落,使用更方便,双面敷贴6和薄膜10使用后均进行更换,以供下一次使用。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可将隔音体1做成上大下小的形状,中间部位可设置便于抓取的凸沿,由于双面敷贴6粘性较大,贴合后不易取下,采用这样的设计就便于将隔音体1从听诊部位拔下来。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在隔音体1外侧设置齿环11,来增大摩擦,以便于将隔音体1从听诊部位拔下来。

实施例5

经过多次的实践所得到的最适于使用的听诊头规格参数为:

隔音体1横截面直径50mm±5mm;

隔音体1高度20mm±2mm;

振动膜4直径30mm±2mm;

拾音腔3高度5mm±1mm。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