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置式防刺伤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35447发布日期:2020-07-10 16:07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置式防刺伤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注射器组件,具体涉及一种前置式防刺伤注射器。



背景技术:

一次性注射器是目前医疗机构应用最广泛的器械之一,是护理工作中最为常见的医疗物品。然而注射器针头尖锐,护理人员在使用时或操作时,例如在拔取针头、将针头折弯、毁形以及将拾取针筒投入锐器盒的环节时常会发生被刺伤的情况。

针刺伤是临床工作中最常发生的意外事件,其危害性强,后果严重,会造成多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给针刺伤者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意外针刺伤害使医护人员极易感染经血液传染的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针刺伤的防范与管理目前仍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针刺伤随时可能发生,包括使用注射器各个阶段: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其中,针刺伤主要发件在注射时、注射后处理针头的过程中,特别是使用后的注射器,其针腔内可含有患者的血液或体液,误伤后对医护人员具有交叉感染的威胁,因此,需要对使用后的注射器的针尖采取防护,并在取下针头时避免被针头刺伤。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人进行了锐意研究,设计出一种前置式防刺伤注射器,包括针筒、针头和位于针筒内的活塞,针筒上设有乳头,针头包括依次连接的针座、针梗和针尖,针座与乳头连接,该注射器还包括遮蔽件,遮蔽件包括能够套设于针梗上且沿着针梗轴向移动的针帽段,所述针帽段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弹性件,弹性件套设于针头上且在复位状态下能够对针尖进行封闭。本实用新型的前置式防刺伤注射器通过弹性件对针头进行封闭,同时通过滑动段的楔形结构增大针筒与针座之间的距离,使针头和遮蔽件组合同时脱离针筒,防止注射器使用后、拔针头时被针头刺伤,实现防刺伤的效果,安全性高、防护效果好,且结构简单合理,操作方便,从而完成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刺伤注射器,包括针筒、针头和位于针筒内的活塞,针筒上设有乳头,针头包括依次连接的针座、针梗和针尖,针座与乳头连接,所述注射器还包括的遮蔽件,所述遮蔽件包括能够套设于针梗上且沿着针梗轴向移动的针帽段,所述针帽段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设于针头上且在复位状态下能够对针尖进行封闭。

其中,在针筒外壁上设有沿针筒轴向延伸的滑槽,所述滑槽的一端为开口端,所述滑槽的另一端为闭口端,其中,滑槽的闭口端为远离乳头的一端,所述滑槽内设有与滑槽匹配且能够在滑槽内滑动的滑块。

所述遮蔽件还包括滑动段和中间段,所述中间段位于滑动段和针帽段之间,所述滑动段设有能够在滑槽中滑动的楔形结构以及楔形结构与中间段之间的弯曲结构,所述楔形结构上设有v形开口,所述楔形结构靠近弯曲结构的一端为底端,远离弯曲结构的一端为顶端,所述楔形结构的顶端与滑槽的底端接触。

所述弹性件为弯折的弹性金属片,所述弹性件包括平直段、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所述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均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所述第一弯折段的固定端和第二弯折段的固定端位于平直段的两端,当所述弹性件为复位状态时,所述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的自由端接触闭合,形成封闭的框型结构。

所述平直段所在的平面与针梗所在的轴线垂直,所述平直段的中央位置设有孔ii,所述针梗通过孔ii穿过平直段。

当弹性件套设于针梗上时,所述第一弯折段的固定端和自由端位于针梗的同侧,第二弯折段的固定端和自由端位于针梗的同侧,所述针梗与固定端和自由端之间的部分不接触。

当弹性件套设于针梗上时,所述第一弯折段的固定端和自由端位于针梗的两侧,所述第二弯折段的固定端和自由端位于针梗的两侧,所述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交叉,所述针梗穿过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的交叉部分。

在第一弯折段和/或第二弯折段的自由端的下端面上设有挡块,所述挡块的轮廓为圆弧状,优选所述挡块为圆柱状,圆柱状的轴线与针梗的轴线垂直。

在所述楔形结构与滑块之间设有推块,所述推块与滑动段接触,当对针尖进行遮蔽时,所述推块推动楔形结构在滑槽内向针尖方向滑移,当楔形结构脱离滑槽后,推块推动弯曲结构向针尖方向滑动。

在所述针梗上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为凸起,优选为圆弧状凸起,所述弹性件的平直段的孔ii不能通过限位件,所述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能够通过限位件。

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针帽段内设置弹性件,弹性件套设于针梗上,当弹性件失去针梗对其的作用力时,自动复位,对针尖进行封闭,且弹性件位于针帽段的空腔内,可全方位封闭针尖,从而人体触碰不到针尖,从而防止人体被针尖刺伤;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射器,封闭针尖后,通过向下按压楔形结构能够增大针筒与针座之间的距离,减小了乳头与针座的作用大,推动遮蔽件使得遮蔽件与针头与针筒脱离,操作简便快捷,单手即可操作完成针尖封闭和脱离,避免了被针尖刺伤的危险;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射器通过设置限位件对遮蔽件进行限位,防止继续向前推动导致针帽段与针头脱离,在滑动段和滑块之间设有推块,通过在封闭针尖前和封闭针尖后对滑动段进行推动,使得滑动段在针梗上滑移,实现针尖的封闭,并使得针头与针筒脱离;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射器安全性好、成本低、防护效果好,在使用注射器后、拔针头时有效避免被针刺伤。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防刺伤注射器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滑动段滑移至滑槽开口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滑动段滑移至针筒和针座缝隙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遮蔽件和针头脱离乳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楔形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弹性件封闭针尖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针筒;

11-乳头;

2-针头;

21-针座;

22-针梗;

221-限位件;

23-针尖;

3-活塞杆;

4-滑槽;

41-滑块;

42-推块;

5-遮蔽件;

51-滑动段;

511-弯曲结构;

512-楔形结构;

513-v形开口;

514-按压块;

52-中间段;

53-针帽段;

531-外壳;

532-孔i;

54-弹性件;

541-第一弯折段;

542-平直段;

543-第二弯折段;

544-孔ii;

545-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通过这些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明确。

根据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刺伤注射器,该注射器包括针筒1和针头2,针筒1内设有活塞和连接在活塞上的活塞杆3,针头2包括依次连接的针座21、针梗22和针尖23,针筒1上设有乳头11,乳头11位于针筒1的端部,针座21与乳头11连接,优选为可拆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针筒1的外侧壁上沿着针筒1轴向延伸的方向设有滑槽4,滑槽4的一端为开口端,滑槽4的开口端与针筒1连接针头的一端对齐,滑槽4的另一端为闭口端,闭口端为远离乳头11的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滑槽4内设有与滑槽4匹配的滑块41,滑块41能够在滑槽4内滑动,在对针尖23进行封闭时,在手指作用下,滑块41由滑槽4的闭口端向开口端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滑块41的上表面设有防滑部,防滑部由弹性橡胶垫构成,优选地,弹性橡胶垫上设有防滑凸起,用于增大滑块41与手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便于用手指推动滑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该注射器还包括遮蔽件5,遮蔽件5包括滑动51段、中间段52和针帽段53。滑动段51和针帽段53分别位于中间段的两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滑动段51能够在滑槽4中滑动,滑动段51包括弯曲结构511和楔形结构512,滑动段51通过楔形结构512与滑槽4的底端接触而滑槽4中滑动,滑动段51的宽度小于滑槽4的宽度,弯曲结构511位于楔形结构512与中间段52之间。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间段52为长方体结构,弯曲结构511的弯曲角度为直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楔形结构512中,靠近弯曲结构511的一端为底端,远离弯曲结构511的一端为顶端,楔形结构512的顶端与滑槽4的底端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楔形结构512在滑块41沿滑槽4的滑动方向上的侧面为楔形,如图1-4所示。

根据本实用新型,楔形结构512上设有v形开口513,优选地,由楔形结构512的顶端至底端的v形开口513呈“倒v字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乳头11能够夹设于楔形结构512的v形开口中,优选地,楔形结构512的顶端的v形开口的开口宽度大于乳头11的直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楔形结构512插入到针座21与针筒1之间的缝隙后,楔形结构512的一个侧面与针筒1的端面接触,优选为面接触,楔形结构512的另一个侧面与针座21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楔形结构512的v形开口513将楔形结构512分为两个结构相同的锥体结构,优选为两个三棱锥,两个三棱锥结构的尖端与滑槽接触,三棱锥的底面与弯曲结构511的下表面连接,弯曲结构511的另一端与中间段52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楔形结构512能够插入到针座21与针筒1之间的孔隙中,当楔形结构512插入到针座21与针筒1之间的孔隙后,楔形结构512的一个侧面所在的平面与针梗22的轴线垂直,乳头11位于v形开口513中,楔形结构512由顶端到底端的平行于底端的截面的面积是逐渐增大的,即当楔形结构512插入针座21与针筒1之间的缝隙后,通过向下按压楔形结构512,能够使得针座21与针筒1端面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使得针座21更易脱离针筒1。

根据本实用新型,针帽段53能够套设针梗22上,针帽段53包括外壳531,外壳531上设有孔i532,针梗22能够穿过孔i532,从而使得针帽段53能够套设在针梗22上,使得针帽段53能够沿针梗33向针尖23方向滑移,遮蔽件5的滑动段51在滑槽4中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针帽段53、中间段52和滑动段51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针帽段53内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弹性件54,弹性件54套设于针梗22上且在复位状态下能够对针尖23进行封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弹性件54上设有通孔,针梗22能够穿过通孔,从而使得弹性件54套设在针梗22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弹性件54为弹性金属片,优选为经过弯折形变形成的弹性金属片,弹性件54具有对称结构,弹性件54包括第一弯折段541、平直段542和第二弯折段543,第一弯折段541和第二弯折段543均包括固定端和自由端,第一弯折段541和第二弯折段543的固定端分别设于平直段542的两端,第一弯折段541和第二弯折段543的自由端远离平直段542,当弹性件54处于复位状态时,第一弯折段541和第二弯折段543的自由端接触闭合,从而使得第一弯折段541、第二弯折段543和平直段542形成封闭的框型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平直段542所在的平面与针梗22所在的轴线垂直,平直段542上设有孔ii544,优选孔ii544位于平直段542的中央,孔ii544的直径大于针梗22的直径,使得针梗22通过孔ii544穿过平直段542,当弹性件54套设于针梗22上后,第一弯折段541和第二弯折段543的固定端分别位于针梗22的两侧且关于针梗22对称,第一弯折段541和第二弯折段543的自由端分别位于针梗22的两侧且相对于针梗22对称。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当弹性件54套设于针梗22且能够在针梗22上滑动时,第一弯折段541的固定端和自由端位于针梗11的同侧,第二弯折段543的固定端和自由端位于针梗22的同侧,第一弯折段541和第二弯折段543相对于针梗22对称,针梗22与固定端和自由端之间的部分不接触,第一弯折段541的自由端和第二弯折段543的自由端与针梗22抵触,当到达针尖23处时,第一弯折段541的自由端与第二弯折段543的自由端接触闭合,遮蔽针尖23,防止刺伤。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当弹性件54套设于针梗22且能够在针梗22上滑动时,第一弯折段541的固定端和自由端位于针梗22的同侧,第二弯折段543的固定端和自由端位于针梗22的同侧,第一弯折段541和第二弯折段543相对于针梗22对称,针梗22与固定端和自由端之间的部分不接触,第一弯折段541的自由端和第二弯折段543的自由端与针梗22抵触,当到达针尖23处时,第一弯折段541的自由端与第二弯折段543的自由端接触闭合,遮蔽针尖23,防止刺伤。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当弹性件54套设于针梗上时,第一弯折段541的固定端和自由端位于针梗22的两侧,第二弯折段543的固定端和自由端位于针梗22的两侧,第一弯折段541和第二弯折段543相对于针梗22对称,第一弯折段541和第二弯折段543交叉,则针梗22穿过第一弯折段541和第二弯折段543的交叉部分,第一弯折段541和第二弯折段543上均设有使带有限位件221的针梗11能够穿过的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弯折段541和/或第二弯折段543的自由端的靠近针梗22的端面内侧设有挡块545,当弹性件54套设于针梗22上时,挡块545与针梗22接触,挡块545的轮廓为圆弧状,优选挡块545为圆柱状结构,圆柱状结构的轴线与针梗22的轴线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弹性件54在针梗22上滑动,当滑动至针尖23处时,挡块545经过针尖23后,由于弹性件54的弹性复位作用,第一弯折段541与第二弯折段543的自由端闭合,形成一个封闭框,从而将针尖23遮蔽在针帽段53的空腔中,当人体触碰到针尖23时,会被该遮蔽件5阻挡,从而避免针尖23刺伤的发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针梗22上设有限位件221,限位件221优选为凸起,第一弯折段541和第二弯折段543能够通过限位件221,弹性件54的平直段542不能够通过限位件221。凸起优选为圆弧状凸起,圆弧状凸起在针梗22的特定位置形成中间高两侧低的凸起(如椭圆形或半椭圆形轮廓的凸起),从而便于弹性件54在针梗22上滑动时,第一弯折段541和第二弯折段543能够顺利无阻碍的通过限位件221,当到达平直段542时停止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经过限位件221最高点且垂直于针梗22轴向的平面上,孔i532和孔ii544优选为圆孔,限位件221的最高点与针梗22的底端的距离大于弹性件54的平直段542上孔ii544的直径,而针帽段53外壳531上孔i532的直径大于限位件221的顶端与针梗22的底端的距离,从而使得当弹性件54在针梗上滑移时,由于限位件221的限位作用,使得弹性件54不能继续滑移,从而防止针帽段53从针梗上滑落。

根据本实用新型,限位件221远离针尖23的一端与针尖23的尖端的距离不大于平直段542与挡块545之间的距离,若限位件221远离针尖23的距离的一端与针尖23尖端的距离大于平直段542与挡块545之间的距离,则当弹性件54滑移至限位件221时,由于限位件221的限位作用,导致弹性件54无法继续沿针梗22向针尖23方向滑移,而此时挡块545未到达针尖23部分,导致第一弯折段541与第二弯折段543无法接触闭合,从而无法实现对针尖23的遮蔽。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滑块41与遮蔽件5之间还设有推块42,推块42与遮蔽件5的滑动段51相抵触,具体地,当遮蔽件5在针梗22上滑动时,推块42与滑动段51的楔形结构512的侧面相接触。即当遮蔽件5由针座21向针尖23方向滑移而对针尖23进行遮蔽时,推块41推动楔形结构512在滑槽4内向针尖23方向滑移,当楔形结构512脱离针筒1后,推块42推动弯曲结构511向针尖方向滑动,从而使得针头顺利从针筒上脱离。

本实用新型中,当注射器处于未使用状态时,针帽段位于远离针尖的针梗的一端,并与针座相抵触,滑动段处于滑槽中,滑块的一端与滑槽闭口端的端面接触,滑块的另一端与推块连接,推块与遮蔽件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弯曲结构511的上方设有按压块514,优选在按压块514上设有防滑凸起,便于通过按压块对滑动段51施加向下的力,从而使得楔形结构512插入到针筒1与针座21之间的缝隙中,进一步地,乳头11夹设于楔形结构512的v形开口中,继续向下按压楔形结构512,由于楔形结构512平行于底端的截面的面积由顶端至底端是逐渐增大的,从而增大针座21与针筒1之间的距离,减小针座21与乳头11之间的作用力,对滑块41施力,推块42推动弯曲结构511,使得针头22可顺利从乳头11上脱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当弹性件54的平直段542与限位件221相接触时,遮蔽件5处于推块42和限位件221之间,推块42向针尖22方向推动遮蔽件5或通过按压块514对遮蔽件5向下施力,可使得楔形结构512插入针筒1与针座21之间的缝隙中,同时由于楔形结构512的介入,针筒1与针座21之间距离增大,由此减小了乳头11与针座21的配合力,滑块推动推块,推块对遮蔽件施力,从而使得遮蔽件带动针头从乳头上脱落。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推动或按压遮蔽件5后,遮蔽件5的高度下降,楔形结构512插入到乳头11的两侧,推块42与遮蔽件5的接触位置变为滑动段51的弯曲结构511部分,优选推块42与弯曲结构511部分的外形相配合,从而便于推动遮蔽件5向针尖23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中,当注射器使用完毕后,推动滑块41,遮蔽件5受到推块42的推动,滑动段51在滑槽4内滑动,同时针帽段53沿着针梗22轴向向针尖23方向滑移,当针帽段53滑动至针尖23,挡块545滑过针尖时,弹性件54第一弯折段541与第二弯折段543的自由端在弹性状态下,接触闭合,形成封闭框,同时限位件221阻挡弹性件54继续向针尖方向移动,防止针帽段53从针尖滑落。

与此同时,遮蔽件5的滑动段51滑至针筒1与乳头11连接处的端面,向下按压遮蔽件5的滑动段51的一端,滑动段51的楔形结构512插入到针座21与针筒1之间的缝隙中,且由于楔形结构512的介入,使得针座21与针筒1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使得针座21与乳头11之间的作用力减小,继续推动滑块41,推块42推动遮蔽件5,则遮蔽件5连同针头2一起脱离乳头11,从针筒1上落入锐器盒中,从而避免被针尖刺伤,且能够在不接触针头的情况下拔掉针头,消除了拔取针头时被刺伤的隐患,针头去除便捷,从而使针头实现注射器的自毁和一次性使用,故为前置式防刺伤注射器,即采用将遮蔽件前置对针尖进行封闭。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针帽段内设置弹性件,弹性件套设于针梗上,当弹性件失去针梗对其的作用力时,自动复位,对针尖进行封闭,且弹性件位于针帽段的空腔内,可全方位封闭针尖,从而人体触碰不到针尖,从而防止人体被针尖刺伤;封闭针尖后,通过楔形结构能够增大针筒与针座之间的距离,减小了乳头与针座的作用,推动遮蔽件使得遮蔽件与针头与针筒脱离,操作简便快捷,单手即可操作完成针尖封闭和脱离,避免了被针尖刺伤的危险;通过设置限位件对遮蔽件进行限位,防止继续推动导致针帽段与针头脱离,在滑动段和滑块之间设有推块,通过在封闭针尖前和封闭针尖后对滑动段进行推动,使得滑动段滑移,实现针尖的封闭,并在推动作用下使得针头脱离针筒;本实用新型的防刺伤注射器安全性好、成本低、防护效果好,在使用注射器后、拔针头时有效避免被针刺伤。

以上结合优选实施方式和范例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不过需要声明的是,这些具体实施方式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阐述性解释,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任何限制。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精神和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技术内容及其实施方式进行各种改进、等价替换或修饰,这些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