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护型定向切割小针刀组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57290发布日期:2020-05-08 13:36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护型定向切割小针刀组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医微创手术用具,尤其涉及一种防护型定向切割小针刀组套。



背景技术:

小针刀治疗术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小针刀前端形成刀刃,在刀体的行进过程中,刀刃抵在病变组织上并进一步进行切割。

但是,采用上述结构的小针刀,在未到达病变组织的过程中刀刃全程暴露,由于操作的偏差以及组织变异,刀刃很容易伤害到周围的神经或血管,对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并且采用向前垂直切割的方式,对于韧性和强度较大的组织容易发生脱离,较难切割。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防护型定向切割小针刀组套,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刀刃容易伤害到周围的神经或血管以及采用向前垂直切割的方式较难切割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护型定向切割小针刀组套,包括穿刺组件和切割组件,穿刺组件包括穿刺导针以及套设于穿刺导针外侧的穿刺套管,切割组件包括切割针刀以及套设于切割针刀外侧的切割套管;切割针刀切割端的侧面形成有切割面,切割套管切割端的形状为弧形,切割套管的侧面部分或全部开设切割缝。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穿刺套管的穿刺端形成有单斜面或双斜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切割针刀切割端的侧面形成有回钩或者侧向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切割套管穿刺端的外周面开设环形凹槽或沿周向分布的多个三棱锥凹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切割套管的操作端设有用于指示切割缝朝向的指向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穿刺套管穿刺端的外周面开设环形凹槽或沿周向分布的多个三棱锥凹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切割针刀的操作端和切割套管的操作端之间设有行进限位组件,用于在切割针刀和切割套管行进过程中限定两者之间相对转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行进限位组件包括行进凹槽以及插入行进凹槽内的行进凸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切割针刀的操作端和切割套管的操作端之间设有切割限位组件,用于在切割针刀切割过程中限定两者之间相对转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切割限位组件包括切割凹槽以及插入切割凹槽内的切割凸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切割针刀的操作端和切割套管的操作端之间设有综合限位凸起以及两个综合限位凹槽,其中一个综合限位凹槽用于行进限位,另一个综合限位凹槽用于切割限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a)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护型定向切割小针刀组套包括两个组件,即穿刺组件和切割组件,穿刺组件主要用于穿刺和引导,切割组件主要用于切割病变组织。其中,切割组件的切割套管切割端的形状为弧形,通常钝性分离组织或神经,仅会在组织间行进;并且,在到达病变组织之前,切割针刀的切割端一直处于切割套管中,不会与组织相接触,从而能够减少切割刃伤害到周围的神经或血管,对患者提供有效的保证。

b)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护型定向切割小针刀组套,由于切割针刀切割端的侧面形成切割面,采用侧向切割的方式,相比于向前垂直切割的方式,更容易完成对病变组织的切割,降低了小针刀治疗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的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套管式小针刀中穿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穿刺套管的穿刺端形成有单斜面;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套管式小针刀中穿刺套管的穿刺端可以形成有双斜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局部剖视图,其中,穿刺套管穿刺端的外周面开设环形凹槽;

图4为图1的剖视图,其中,穿刺套管穿刺端的外周面开设三棱锥凹槽;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套管式小针刀中切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套管式小针刀中切割套管侧向全部开有切割缝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套管式小针刀中切割针刀切割端形成有侧向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穿刺导针;2-穿刺套管;3-切割针刀;4-切割套管;5-切割缝;6-回钩;7-侧向刃;8-指向标识;9-环形凹槽;10-三棱锥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护型定向切割小针刀组套,参见图1至图7,包括穿刺组件和切割组件。其中,穿刺组件包括穿刺导针1以及套设于穿刺导针1外侧的穿刺套管2;切割组件包括切割针刀3以及套设于切割针刀3外侧的切割套管4,该切割针刀3切割端的侧面形成有切割面,切割套管4切割端的形状为弧形,其侧面部分或全部开设切割缝5。

进行小针刀治疗时,首先,采用穿刺组件从患者的体表进行穿刺,并使得穿刺套管2的穿刺端接近病变组织位置,将穿刺套管2从患者体内拔出,此时,穿刺导针1仍然处于患者体内;然后,将穿刺导针1处于患者体外的一端穿入切割套管4中,切割套管4在穿刺导针1的引导下接近病变组织;接着,将穿刺导针1从切割套管4中取出,将切割针刀3穿入切割套管4中,此时,切割针刀3切割端的切割面未处于切割缝5中;再然后,将切割套管4和切割针刀3沿着患者组织间缝隙行进至病变组织,转动切割针刀3,使得切割端插入切割缝5中,将切割面与病变组织接触,向外拉动切割套管4和切割针刀3,就能够使得病变组织被切断;最后,转动切割针刀3,使得切割刃脱离切割缝5,拉出切割套管4和切割针刀3,从而完成小针刀的治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护型定向切割小针刀组套包括两个组件,即穿刺组件和切割组件,穿刺组件主要用于穿刺和引导,切割组件主要用于切割病变组织。其中,切割组件的切割套管4切割端的形状为弧形,通常钝性分离组织或神经,仅会在组织间行进;并且,在到达病变组织之前,切割针刀3的切割端一直处于切割套管4中,不会与组织相接触,从而能够减少切割刃伤害到周围的神经或血管,对患者提供有效的保证。

此外,由于切割针刀3切割端的侧面形成切割面,采用侧向切割的方式,相比于向前垂直切割的方式,更容易完成对病变组织的切割,降低了小针刀治疗的难度。

在穿刺的过程中,为了方便医护人员进行穿刺,上述穿刺套管2的穿刺端可以形成有单斜面或双斜面。采用单斜面或双斜面作为穿刺面,能够使的穿刺端更容易进入患者的体内,并且,从加工的角度考虑,单斜面或双斜面较容易加工,从而能够适当降低上述防护型定向切割小针刀组套的生产成本。

对于切割针刀3的切割端的结构,具体来说,可以在切割端的侧面形成回钩6或者侧向刃7,作为切割面。其中,采用回钩6结构,在进行病变组织切割时,向外拉动切割套管4和切割针刀3,回钩6可以拉断病变组织,相比于侧向刃7,更加容易操作,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小针刀治疗的难度。

考虑到切割套管4仅其中一个侧面形成有切割缝5,为了使操作者能够实时获知切割缝5的朝向,切割套管4的操作端可以设置用于指示切割缝5朝向的指向标识8(例如,不同颜色的直线或者凸起等),可以理解的是,该指向标识8可以设于切割缝5的同一切面,且与切割缝5位于同一直线上。在切割过程中,操作者可以通过指向标识8了解切割缝5的朝向,从而切割缝5能够对准病变组织,进行准确切割。

在实际应用中,穿刺套管2的穿刺端始终位于患者体内,操作者仅能过通过超声显影观测穿刺套管2的具体位置,为了加强穿刺套管2穿刺端的显影,该穿刺端的外周面可以开设环形凹槽9或沿周向分布的多个三棱锥凹槽10。同样地,为了提高切割套管4的显影效果,切割套管4穿刺端的外周面也可以开设环形凹槽或沿周向分布的多个三棱锥凹槽。从加工的角度来说,可以选择环形凹槽9,且环形凹槽9为连续结构,从而能够对穿刺端的各个角度进行加强显影。从加强显影的效果来说,可以选择三棱锥凹槽10,三棱锥凹槽10采用立方镜技术,无论穿刺套管2任何角度和深度,立方镜的每个角度均为45°,具有平面反射作用,保证超声波完整反射,形成清晰的超声图像,获得满意的显影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切割套管4和切割针刀3的行进过程中,需要始终保持切割针刀3切割端的切割面未处于切割缝5中,为了避免切割针刀3转动暴露切割面,切割针刀3的操作端和切割套管4的操作端之间可以设置行进限位组件,用于在切割针刀3和切割套管4行进过程中限定两者之间相对转动。在行进限位组件的限位下,可以避免切割针刀3与切割套管4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能够始终保证切割针刀3切割端的切割面未处于切割缝5中。

示例性地,行进限位组件包括行进凹槽以及插入行进凹槽内的行进凸起。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切割病变组织的过程中,切割针刀3与切割套管4之间的转动,也会对小针刀治疗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切割针刀3的操作端和切割套管4的操作端之间可以设置切割限位组件,用于在切割针刀3切割过程中限定两者之间相对转动。

示例性地,切割限位组件包括切割凹槽以及插入切割凹槽内的切割凸起。

需要说明的是,当切割针刀3的操作端和切割套管4的操作端之间需要同时进行行进限位和切割限位时,两者之间可以设置一个综合限位凸起以及两个综合限位凹槽,两个综合限位凹槽其中一个用于行进限位,另一个用于切割限位,通过涂覆不同颜色进行区分,例如,红色和蓝色。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