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洞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22522发布日期:2020-05-12 18:24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手术洞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术用洞巾,尤其是一种手术洞巾装置,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手术洞巾是医院各类手术中用来铺盖手术野四周皮肤的屏障材料,目的是使无菌区与有菌区绝对分开,避免或减少手术中的污染,以保护抵抗力低下的病人免受交叉感染,同时对手术人员也有保护作用。手术洞巾多为带开洞的手术铺单,手术铺单覆盖在病人身上,手术铺巾上的开洞位置则对准手术部位形成手术野。

在一些手术过程中,需要根据手术的需要调整手术铺巾的与手术部位的相对位置,以便适应医务人员的想应该操作,但目前的手术铺巾覆盖在病人身体相应的部位后,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均保持固定,无法适应手术过程中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手术洞巾装置,其结构紧凑,手术洞巾覆盖手术部位后,能根据实际的操作需要调整与手术部位的位置状态,且不会影响对手术部位的保护,适用方便,安全可靠。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手术洞巾装置,包括手术洞巾本体;还包括与所述手术洞巾本体适配连接的洞巾转动机构,所述洞巾转动机构包括能粘结在手术部位区域的转动下部体以及与所述转动下部体适配连接的转动上部体,转动上部体与转动下部体间能相对转动;通过所述转动上部体与手术洞巾本体连接,所述转动上部体、转动下部体与手术洞巾本体上的铺巾开窗正对应且相连通;

还包括与转动下部体适配连接的粘结固定膜层,洞巾转动机构通过转动下部体以及粘结固定膜层能粘结固定在手术部位,手术洞巾本体通过转动上部体与转动下部体配合能相对转动下部体转动。

在转动下部体内的中心区设置贯通所述转动下部体内的下部体通孔,在转动下部体内还设置下部体转动定位槽,所述下部体转动定位槽位于下部体通孔的外圈,粘结固定膜层位于下部体通孔内的底部;

所述转动上部体包括能与手术洞巾本体适配连接的上部连接圈、能嵌置在下部体转动定位槽内的上部转动定位体、用于连接上部连接圈与上部转动定位体的转动连接筒体以及贯通上部连接圈、转动连接筒体以及上部转动定位体的上部体通孔;

上部转动定位体嵌置在下部体转动定位槽时,上部转动定位体在下部体转动定位槽内绕转动下部体的中心转动,且转动上部体中心区的上部体通孔与转动下部体的下部体通孔相连通。

所述上部连接圈的外径大于转动连接筒体以及上部转动定位体相对应的外径;

所述下部体转动定位槽包括用于收纳上部转动定位体的收纳部以及用于引导上部转动定位体进入收纳部的槽口部,所述槽口部的内径小于收纳部的内径,槽口部的内径大于转动连接筒体的外径且小于上部转动定位体的外径;上部转动定位体进入收纳部后,利用上部转动定位体与槽口部配合能阻挡上部转动定位体从收纳部中脱离。

所述上部转动定位体包括对称分布于转动连接筒体两侧的弹性定位翼片环,所述弹性定位翼片环在转动连接筒体的两侧呈倾斜分布。

所述手术洞巾本体包括用于与洞巾转动机构的转动上部体连接的下铺巾体以及与所述下铺巾体适配连接的上铺巾体,所述铺巾开窗贯通上铺巾体,在下铺巾体上设置若干用于对上铺巾体进行支撑的上铺巾支撑块,所述上铺巾支撑块在铺巾开窗的外圈呈均匀分布。

所述下铺巾体包括防水层、位于所述防水层上的吸水层以及位于所述吸水层上的透水层,所述防水层、吸水层以及透水层相对应的外圈边缘通过边缘锁定体连接;

下铺巾体铺覆于手术区域上时,下铺巾体的防水层与手术区域的皮肤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通过洞巾转动机构与手术洞巾本体连接配合,手术洞巾本体通过洞巾转动机构能在手术部位进行转动,在手术洞巾本体转动过程中,洞巾转动机构与手术部位区域粘结的转动下部体以及粘结固定膜层均与所粘结的手术部位区域保持固定,即手术洞巾覆盖手术部位后,能根据实际的操作需要调整与手术部位的位置状态,且不会影响对手术部位的保护,在调整手术洞巾本体的位置过程中不会影响手术的操作,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铺巾支撑块在下铺巾体上分布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洞巾转动机构与下铺巾体配合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洞巾转动机构与下铺巾体配合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洞巾转动机构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a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转动下部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转动上部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转动上部体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上铺巾体、2-下铺巾体、3-上铺巾支撑块、4-铺巾开窗、5-粘结固定膜层、6-洞巾转动机构、7-转动上部体、8-上部体通孔、9-转动下部体、10-下部体通孔、11-上部连接圈、12-下部体转动定位槽、13-转动连接筒体、14-上部转动定位体、15-收纳部、16-槽口部以及17-槽口阻挡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为了手术洞巾覆盖手术部位后,能根据实际的操作需要调整与手术部位的位置状态,且不会影响对手术部位的保护,本实用新型包括手术洞巾本体;还包括与所述手术洞巾本体适配连接的洞巾转动机构,所述洞巾转动机构包括能粘结在手术部位区域的转动下部体9以及与所述转动下部体9适配连接的转动上部体7,转动上部体7与转动下部体9间能相对转动;通过所述转动上部体7与手术洞巾本体连接,所述转动上部体7、转动下部体9与手术洞巾本体上的铺巾开窗4正对应且相连通;

还包括与转动下部体9适配连接的粘结固定膜层5,洞巾转动机构通过转动下部体9以及粘结固定膜层5能粘结固定在手术部位,手术洞巾本体通过转动上部体7与转动下部体9配合能相对转动下部体9转动。

具体地,手术洞巾本体需要采用符合医用标准的材料制成,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此处不再赘述。当手术洞巾本体覆盖在手术部位后,为了能实现手术洞巾本体在手术部位的位置调节且不影响对手术部位的保护,利用洞巾转动机构与手术洞巾本体连接配合,当手术洞巾本体覆盖在手术部位时,洞巾转动机构能与手术部位的皮肤接触,利用手术洞巾本体与洞巾转动机构的配合能实现手术洞巾本体的位置调节,整个过程中,洞巾转动机构与手术部位的接触位置保持不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洞巾转动机构包括转动下部体9以及转动上部体7,转动下部体能粘结在手术部位区域,转动上部体7能与手术洞巾本体连接,转动上部体7与转动下部体9间能相对转动,从而当转动上部体7相对转动下部体9转动时,能实现手术洞巾本体相对手术部位的转动,实现手术洞巾洞巾本位位置等的调节,由于转动下部体9粘结固定在手术部位区域,即不会影响对正常的手术操作以及对手术区域部位的保护。粘结固定膜层5在转动下部体9内,当然,粘结固定膜层5还可以在转动下部体9与手术部位区域接触的表面,通过粘结固定膜层5能提高与手术部位区域的粘结面积,从而能提高转动下部体9与手术部位区域粘结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具体实施时,手术洞巾本体上设置铺巾开窗4,所述铺巾开窗4能与粘结固定膜层5正对应,在手术时,利用手术刀能划开粘结在手术部位的粘结固定膜层5,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器械通过铺巾开窗4以及划开部位的粘结固定模块5能进行所需的操作,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液体能由转动下部体9、转动上部体7进入手术洞巾本体内,进而实现对手术洞巾本体对液体的收纳与存储,避免液体任意流动造成的污染。

如图6、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在转动下部体9内的中心区设置贯通所述转动下部体9内的下部体通孔10,在转动下部体9内还设置下部体转动定位槽12,所述下部体转动定位槽12位于下部体通孔10的外圈,粘结固定膜层5位于下部体通孔10内的底部;

所述转动上部体7包括能与手术洞巾本体适配连接的上部连接圈11、能嵌置在下部体转动定位槽12内的上部转动定位体14、用于连接上部连接圈11与上部转动定位体14的转动连接筒体13以及贯通上部连接圈11、转动连接筒体13以及上部转动定位体14的上部体通孔8;

上部转动定位体14嵌置在下部体转动定位槽12时,上部转动定位体14在下部体转动定位槽12内绕转动下部体9的中心转动,且转动上部体7中心区的上部体通孔8与转动下部体9的下部体通孔10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动下部体9、转动上部体7均呈圆柱状,下部体通孔10贯通转动下部体9的中心区,在下部体转动定位槽12在转动下部体9内的深度小于转动下部体9的厚度,下部体转动定位槽12位于下部体通孔10的外圈,下部体转动定位槽12与转动下部体9呈同轴分布,粘结固定膜层5位于转动下部体9内时,即是粘结固定膜层5位于下部体通孔10内,当然,粘结固定膜层5位于下部体通孔10内时,以不会影响粘结固定膜层5与手术部位区域的皮肤粘结为准。此外,在粘结固定膜层5上还可以设置保护膜,保护膜与粘结固定膜层5采用可撕脱的形式,当保护膜从粘结固定膜层5上撕脱后,能实现将粘结固定膜层5与手术部位区域的皮肤的粘结。

对于转动上部体7,在转动上部体7内的中心区也设置上部体通孔8,上部体通孔8贯通转动上部体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动上部体7通过上部连接圈11能与手术洞巾本体连接,上部连接圈11通过转动连接筒体13能与上部转动定位体14连接,上部转动定位体14能嵌置在转动下部体9内的下部体转动定位槽12内,当上部转动定位体14在下部体转动定位槽12内绕转动下部体9的中心圆周转动时,能实现转动上部体7与转动下部体9之间的相对转动。此外,上部体转动定位体14嵌置在下部体转动定位槽12内时,上部体通孔8与下部体通孔10相连通,且上部体通孔8、下部体通孔10与手术洞巾本体上的铺巾开窗4正对应,从而能使得下部体通孔10内的粘结固定膜层5能与铺巾开窗4正对应,便于后续通过铺巾开窗4、粘结固定膜层5能进行所需的手术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连接圈11的外径大于转动连接筒体13以及上部转动定位体14相对应的外径;

所述下部体转动定位槽12包括用于收纳上部转动定位体14的收纳部15以及用于引导上部转动定位体14进入收纳部15的槽口部16,所述槽口部16的内径小于收纳部15的内径,槽口部16的内径大于转动连接筒体13的外径且小于上部转动定位体14的外径;上部转动定位体14进入收纳部15后,利用上部转动定位体14与槽口部16配合能阻挡上部转动定位体14从收纳部15中脱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部连接圈11的外径大于转动连接筒体13的外径以及上部转动定位体14的外径,上部转动定位体14的外径大于转动连接筒体13的外径,上部体通孔8同时贯通上部连接圈11、转动连接筒体13以及上部转动定位体14。

具体实施时,收纳部15位于下部体转动定位槽12内的下部,槽口部16位于下部体转动定位槽12的槽口,槽口部16与收纳部15相互连通,且槽口部16的内径小于收纳部15的内径,即在下部体转动定位槽12内设置槽口阻挡体17,利用槽口阻挡体17能将下部体转动定位槽12分隔形成槽口部16以及收纳部15,收纳部15的截面呈球状。槽口部16的内径大于转动连接筒体13的外径,利用槽口部16能对上部转动定位体14进入收纳部15进行导向,当上部转动定位体14进入收纳部15内后,利用槽口部16与上部转动定位体14之间的外径差异,即利用槽口阻挡体17能避免上部转动定位体14从收纳部15内脱离,确保上部转动定位体14在下部体转动定位槽12内转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继而确保转动下部体9与转动上部体7间相对转动时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实现手术洞巾本体通过洞巾转动机构6在手术部位上方转动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转动定位体14包括对称分布于转动连接筒体13两侧的弹性定位翼片环,所述弹性定位翼片环在转动连接筒体13的两侧呈倾斜分布。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对称分布在转动连接筒体13两侧的弹性定位翼片环形成上部转动定位体14,弹性定位翼片环在转动连接筒体13的两侧呈倾斜分布,弹性定位翼片环可以采用弹性的塑料等制成,利用弹性定位翼片环的弹性使得整个上部转动定位体14穿过槽口部16后能进入收纳部15内,弹性定位翼片环在收纳部15处于张开状态,从而能与槽口阻挡体17配合,避免从收纳部15内脱离。如图6和图7所示,弹性定位翼片环与转动连接筒体13在收纳部15内配合呈箭头状。

进一步地,所述手术洞巾本体包括用于与洞巾转动机构的转动上部体7连接的下铺巾体2以及与所述下铺巾体2适配连接的上铺巾体1,所述铺巾开窗4贯通上铺巾体1,在下铺巾体2上设置若干用于对上铺巾体1进行支撑的上铺巾支撑块3,所述上铺巾支撑块3在铺巾开窗4的外圈呈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手术洞巾本体包括下铺巾体2以及上铺巾体1,下铺巾体2与转动上部体7连接,洞巾转动机构6、上铺巾体1分部位于下铺巾体2的两侧,上铺巾体1与下铺巾体2相互连接后能形成袋状的形式。在下铺巾体2上设置若干铺巾支撑块3,通过铺巾支撑块3能实现对上铺巾体1的支撑,上铺巾支撑块1在铺巾开窗4的外圈均匀分布,即通过铺巾支撑块3能将上铺巾体1的铺巾开窗4相对远离下铺巾体2,如图1和图3所示。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手术中的液体能被收纳在上铺巾体1与下铺巾体2间,避免液体在手术过程中的随意流动导致的交叉感染。在具体实施时,下铺巾体2与转动上部体7的结合部可以设置防水密封圈,利用防水密封圈能避免收纳在下铺巾体2与上铺巾体1之间的液体通过下铺巾体2与转动上部体7的结合部渗出。

进一步地,所述下铺巾体2包括防水层、位于所述防水层上的吸水层以及位于所述吸水层上的透水层,所述防水层、吸水层以及透水层相对应的外圈边缘通过边缘锁定体连接;

下铺巾体2铺覆于手术区域上时,下铺巾体2的防水层与手术区域的皮肤接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防水层可以采用常用防水材料制成,吸水层可以采用吸水珠或吸水树脂等材料制成,透水层可以采用无纺布等材料制成,透水层、吸水层以及防水层的大小适配,透水层、吸水层以及防水层层叠,且边缘利用边缘锁定体进行锁定,通过边缘锁定体能实现透水层、吸水层以及防水层之间的有效连接。边缘锁定体可以采用现有的材料制成,只要能实现对透水层、吸水层以及防水层之间的稳定可靠连接均可,通过边缘锁定体也能避免吸水层内吸收水分的流失,进一步实现对手术环境的保护。

具体实施时,在铺巾开窗4的内圈也需要设置边缘锁定体,通过边缘锁定体能使得吸水层在防水层以及透水层之间的可靠性,且能避免吸水层内吸收水分的流失。一般地,手术铺巾本体为非透明状,即除铺巾开窗4外的区域均为非透明状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