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囊袋血肿吸收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25676发布日期:2020-07-17 16:02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起搏器囊袋血肿吸收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血肿吸收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起搏器囊袋血肿吸收贴。



背景技术: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因心动过缓植入起搏器的患者逐年递增,2018年我中心近500例患者接受起搏器治疗。植入起搏器时需分离锁骨下方外侧的皮肤和肌肉形成一个约10*10cm2的囊袋,创面的渗血常常积聚在囊袋中形成血肿,导致患者疼痛,继发感染、破溃甚至导致起搏器被迫拔出。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为使用盐袋局部压迫减少渗出和芒硝外敷促进吸收。传统方法存在的以下缺点1、术后盐袋加压时,因位置靠近肩关节固定较为困难,患者轻微肩部或上肢活动即可导致盐袋移位,不仅未能发挥压迫止血作用,反而导致其他正常组织受压损伤。2、敷料的固定胶带需要固定在肩关节和上肢外侧,而长时间的肩关节和上肢制动又容易导致上肢静脉血栓形成。3、芒硝外敷容易污染手术切口引起感染,需等到切口愈合后方能使用,错过了血肿的早期吸收时机,同时芒硝极易结晶,给病人带来不适和痛苦,因此我们提出了起搏器囊袋血肿吸收贴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起搏器囊袋血肿吸收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起搏器囊袋血肿吸收贴,包括吸收贴本体和开设在吸收贴本体上的空腔,所述吸收贴本体的顶部开设有两侧均为开口设置的弧形槽,所述吸收贴本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u形板,u形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绑带,所述吸收贴本体的上方设有下压机构以及与下压机构相配合的驱动机构,所述下压机构包括设置在弧形槽内的弧形压板,所述弧形压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的顶部延伸至u形板内,所述连接板的顶部开设有两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侧内壁上滑动安装有同一个固定杆,固定杆的底端与对应的第一凹槽的底部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弹簧,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三角板,两个三角板对称设置,u形板内设有两个竖杆,竖杆的底端转动安装有滚轮,滚轮靠近连接板的一侧与对应的三角板的倾斜面滚动接触,固定杆的顶端延伸至连接板的上方,两个固定杆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横杆,竖杆滑动套设在对应的横杆上,所述u形板的顶部内壁上开设有第二凹槽。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二凹槽顶部内壁上的两个轴承,轴承的内圈内固定套装有螺杆,两个螺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螺杆螺纹旋向相反,固定杆的顶端延伸至第二凹槽内并与对应的轴承的外圈底部固定连接,竖杆的顶部延伸至第二凹槽内,竖杆螺纹套设在对应的螺杆上,u形板的一侧设有t形旋钮,t形旋钮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凹槽内并与两个螺杆中一个螺杆远离另一个螺杆的一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两个竖杆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穿孔,穿孔的侧壁与对应的横杆的外侧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吸收贴本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魔术贴,u形板的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魔术贴,第一魔术贴与对应的第二魔术贴相粘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滑槽,固定杆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滑块与对应的滑槽滑动连接。

优选的,两个竖杆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与对应的螺杆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空腔内填充有按照1:1比例混合的芒硝和大黄,且空腔的底部内壁设置有通气孔。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置的吸收贴本体、弧形槽、u形板、连接板、弧形压板、第二凹槽、轴承、螺杆、t形旋钮、竖杆、滚轮、固定杆、横杆、三角块、第一凹槽和弹簧相配合,将吸收贴本体敷在患者的伤口处,通过绑带将u形板和吸收贴本体捆绑在患者身体上,转动t形旋钮带动两个螺杆中的一个螺杆转动,一个螺杆转动带动另一个螺杆转动,螺杆转动带动对应的竖杆在横杆上滑动,竖杆通过对应的滚轮带动三角板向下移动,两个三角板带动同一个连接板向下移动,连接板向下移动的同时对弹簧进行拉伸,连接板通过弧形压板向下移动对吸收贴本体产生一个挤压力,在挤压力的作用下,吸收贴本体对患者的伤口处产生一个持续的压力,达到紧密贴敷的效果,吸收体两端的绷带固定设计不受上肢和肩关节活动得影响,空腔内填充按照1:1比例混合的芒硝和大黄,空腔的底部内壁设置有通气孔便于药物发挥促进血肿吸收作用,同时改善患者舒适度,保证敷料无菌性,减少囊袋感染。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临床应用便捷,根据实际对吸收贴本体进行持续施压,达到紧密贴敷、加压止血、减少渗出的效果,同时内置芒硝大黄促进血肿吸收,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起搏器囊袋血肿吸收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起搏器囊袋血肿吸收贴的a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吸收贴本体、2弧形槽、3u形板、4连接板、5弧形压板、6第二凹槽、7轴承、8螺杆、9t形旋钮、10竖杆、11滚轮、12固定杆、13横杆、14三角块、15第一凹槽、16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照图1-2,起搏器囊袋血肿吸收贴,包括吸收贴本体1和开设在吸收贴本体1上的空腔,吸收贴本体1的顶部开设有两侧均为开口设置的弧形槽2,吸收贴本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u形板3,u形板3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绑带,吸收贴本体1的上方设有下压机构以及与下压机构相配合的驱动机构,下压机构包括设置在弧形槽2内的弧形压板5,弧形压板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4,连接板4的顶部延伸至u形板3内,连接板4的顶部开设有两个第一凹槽15,第一凹槽15的两侧内壁上滑动安装有同一个固定杆12,固定杆12的底端与对应的第一凹槽15的底部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弹簧16,连接板4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三角板14,两个三角板14对称设置,u形板3内设有两个竖杆10,竖杆10的底端转动安装有滚轮11,滚轮11靠近连接板4的一侧与对应的三角板14的倾斜面滚动接触,固定杆12的顶端延伸至连接板4的上方,两个固定杆12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横杆13,竖杆10滑动套设在对应的横杆13上,u形板3的顶部内壁上开设有第二凹槽6,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临床应用便捷,根据实际对吸收贴本体1进行持续施压,达到紧密贴敷、加压止血、减少渗出的效果,同时内置芒硝大黄促进血肿吸收,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二凹槽6顶部内壁上的两个轴承7,轴承7的内圈内固定套装有螺杆8,两个螺杆8相互靠近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螺杆8螺纹旋向相反,固定杆12的顶端延伸至第二凹槽6内并与对应的轴承7的外圈底部固定连接,竖杆10的顶部延伸至第二凹槽6内,竖杆10螺纹套设在对应的螺杆8上,u形板3的一侧设有t形旋钮9,t形旋钮9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凹槽6内并与两个螺杆8中一个螺杆8远离另一个螺杆8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竖杆10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穿孔,穿孔的侧壁与对应的横杆13的外侧滑动连接,吸收贴本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魔术贴,u形板3的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魔术贴,第一魔术贴与对应的第二魔术贴相粘接,第一凹槽15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滑槽,固定杆12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滑块与对应的滑槽滑动连接,两个竖杆10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与对应的螺杆8螺纹连接,空腔内填充有按照1:1比例混合的芒硝和大黄,且空腔的底部内壁设置有通气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临床应用便捷,根据实际对吸收贴本体1进行持续施压,达到紧密贴敷、加压止血、减少渗出的效果,同时内置芒硝大黄促进血肿吸收,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实施例二

参照图1-2,起搏器囊袋血肿吸收贴,包括吸收贴本体1和开设在吸收贴本体1上的空腔,吸收贴本体1的顶部开设有两侧均为开口设置的弧形槽2,吸收贴本体1的顶部粘接有u形板3,u形板3的两侧均粘接有绑带,吸收贴本体1的上方设有下压机构以及与下压机构相配合的驱动机构,通过绑带缠绕在人体上的力到达了250g的重量,下压机构下压到最大值的力和绑带缠绕的力到达了500g的重量,下压机构包括设置在弧形槽2内的弧形压板5,弧形压板5的顶部焊接有连接板4,连接板4的顶部延伸至u形板3内,连接板4的顶部开设有两个第一凹槽15,第一凹槽15的两侧内壁上滑动安装有同一个固定杆12,固定杆12的底端与对应的第一凹槽15的底部内壁之间焊接有多个弹簧16,连接板4的两侧均焊接有三角板14,两个三角板14对称设置,u形板3内设有两个竖杆10,竖杆10的底端转动安装有滚轮11,滚轮11靠近连接板4的一侧与对应的三角板14的倾斜面滚动接触,固定杆12的顶端延伸至连接板4的上方,两个固定杆12相互远离的一侧均焊接有横杆13,竖杆10滑动套设在对应的横杆13上,u形板3的顶部内壁上开设有第二凹槽6,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临床应用便捷,根据实际对吸收贴本体1进行持续施压,达到紧密贴敷、加压止血、减少渗出的效果,同时内置芒硝大黄促进血肿吸收,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驱动机构包括焊接在第二凹槽6顶部内壁上的两个轴承7,轴承7的内圈内固定套装有螺杆8,两个螺杆8相互靠近的一端相焊接,两个螺杆8螺纹旋向相反,固定杆12的顶端延伸至第二凹槽6内并与对应的轴承7的外圈底部相焊接,竖杆10的顶部延伸至第二凹槽6内,竖杆10螺纹套设在对应的螺杆8上,u形板3的一侧设有t形旋钮9,t形旋钮9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凹槽6内并与两个螺杆8中一个螺杆8远离另一个螺杆8的一端相焊接,两个竖杆10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穿孔,穿孔的侧壁与对应的横杆13的外侧滑动连接,吸收贴本体1的顶部粘接有两个第一魔术贴,u形板3的底部两侧均粘接有第二魔术贴,第一魔术贴与对应的第二魔术贴相粘接,第一凹槽15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滑槽,固定杆12的两侧均焊接有滑块,滑块与对应的滑槽滑动连接,两个竖杆10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与对应的螺杆8螺纹连接,空腔内填充有按照1:1比例混合的芒硝和大黄,且空腔的底部内壁设置有通气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临床应用便捷,根据实际对吸收贴本体1进行持续施压,达到紧密贴敷、加压止血、减少渗出的效果,同时内置芒硝大黄促进血肿吸收,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吸收贴本体1敷在患者的伤口处,通过绑带将u形板3和吸收贴本体1捆绑在患者身体上,转动t形旋钮9,t形旋钮9带动两个螺杆8中的一个螺杆8转动,一个螺杆8转动带动另一个螺杆8转动,在竖杆10一侧开设的螺杆孔和两个螺杆8螺纹旋向相反的作用下,螺杆8转动带动对应的竖杆10在横杆13上滑动,两个竖杆10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竖杆10带动对应的滚轮11移动,滚轮11在对应的三角板14的倾斜面上滚动并产生挤压力,在挤压力的作用下,三角板14向下移动,两个三角板14带动同一个连接板4向下移动,连接板4带动两个第一凹槽15向下移动,第一凹槽15带动对应的两个滑槽向下移动,滑槽在对应的滑块上滑动,连接板4向下移动的同时对弹簧16进行拉伸,连接板4带动弧形压板5向下移动,弧形压板5向下移动对吸收贴本体1产生一个挤压力,在挤压力的作用下,吸收贴本体1对患者的伤口处产生一个持续的压力,达到紧密贴敷的效果,避免患者运动时吸收贴本体1与患者皮肤之间产生缝隙,便于治疗,在吸收贴本体1与u形板3通过第一魔术贴和第二魔术贴相粘接的作用下,便于将u形板3拆下,到达了循环使用的效果,同时内置芒硝大黄促进血肿吸收,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