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胸腔闭式引流患者使用的双向分段式可调节胸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32470发布日期:2020-07-10 16:02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适于胸腔闭式引流患者使用的双向分段式可调节胸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胸带,具体地说是一种适于胸腔闭式引流患者使用的双向分段式可调节胸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于大多数创伤性肋骨骨折患者,最初的建议是行保守治疗,而非手术干预。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治疗,就是存在气胸/血胸时的胸腔闭式引流。临床上,胸管引流的位置根据其病变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液体聚集在胸腔的重力依赖部位,故血胸行流胸腔引流时,胸管放置于胸部较低位置,往往以腋中线6-7肋间或腋前线5-6肋间为多;而气体则聚集在非重力依赖区,故仅有气胸时,胸管置入位置往往位于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这一部位。

其次,创伤性肋骨骨折、尤其是连枷胸需要使用胸带进行固定和止痛。然而,肋骨骨折后并发气胸、或血胸、或血气胸时,其胸腔内往往因为胸腔内正压增加而加重呼吸困难,故此类患者的处理应以减轻胸腔压力为先、胸带固定为后。但是临床操作一般都是先行胸腔穿刺、立即接胸腔闭式引流管,随后再绑胸带。由于临床上现有的胸带多为整体式,在实际使用中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1、使用不便:胸腔闭式引流后,绑胸带时,需首先将胸腔穿刺管与引流管的接口处断开,还需要用两把无齿血管钳对向夹紧胸管后分离接口,无菌纱布包裹两接口处,随后再将穿刺管从胸带的镂空处穿出,再连接胸腔穿刺管与引流管的接口,固定胸带。此过程至少需要两名医务工作者才能完成固定胸带。同理,患者的肋骨骨折亦可能累及双侧,根据其病变性质的不同,置管的位置亦可能不同,更增加了固定胸带的不便。

2、使用不舒适:现有的胸带受其样式所限,更适用于扁平胸廓的患者;而患者的胸部形态会根据性别、胸肌的丰满程度而不同,即女性的乳房和男性发达的胸肌会具体表现为上胸部维度小、乳头平面上方维度大、下胸部维度小的三维特征。此类人群在固定胸带时,无法根据其不同的维度来调节胸带,会出现明显的不舒适感,导致患者无法配合胸带治疗。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适于胸腔闭式引流患者使用的双向分段式可调节胸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巧妙,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适于胸腔闭式引流患者使用的双向分段式可调节胸带。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适于胸腔闭式引流患者使用的双向分段式可调节胸带,包括后背固定部和前胸固定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背固定部为整体式结构,所述前胸固定部包括数量相等的若干条左侧固定带和若干条右侧固定带,若干条左侧固定带的后端连接在后背固定部的左侧边上,若干条右侧固定带的后端连接在后背固定部的右侧边上,左侧固定带的外侧面上设有第一连接件,右侧固定带的外侧面上设有能够与第一连接件匹配且连接位置可调的第二连接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若干条所述左侧固定带之间均留有间隙且间隙相等,若干条所述右侧固定带之间均留有间隙且间隙相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背固定部的左侧边和右侧边上分别固定设有波浪形扣环,所述左侧固定带和右侧固定带的后端分别设有与所述波浪形扣环匹配的扣头,左侧固定带和右侧固定带分别通过扣头与波浪形扣环的配合实现与后背固定部的可脱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中的一个为毛面粘扣,另一个为勾面粘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侧固定带和右侧固定带采用弹力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背固定部的左侧边上还连接有两条向内对称倾斜的第一加固弹力带,后背固定部的右侧边还连接有两条向内对称倾斜的第二加固弹力带,所述第二加固弹力带的末端内侧设有毛面粘扣,所述第一加固弹力带的末端外侧设有多个与毛面粘扣相配合的勾面粘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背固定部的四周边缘设有垫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背固定部开设有多个透气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该双向、分段式可调节胸带,通过将后部固定部设计为整体式结构,将前胸固定部设计为分段可调节式结构,这样可以在放置胸管、连接胸腔闭式引流管后,直接将后背固定部贴于患者背后,再逐个将左侧固定带和右侧固定带对接起来,可以避开穿刺管与引流管,而且由一名医务工作者便可独立完成固定胸带的工作,无需将穿刺管与引流管的接口处断开,使胸带固定更加便捷。

2)、该双向、分段式可调节胸带,能根据患者胸部的不同维度进行灵活调节,使其能适应患者的胸型,提高患者使用的舒适度。

3)、该双向、分段式可调节胸带,将后背固定部与左侧固定带和右侧固定带之间的连接设计为可脱卸调节的形式,实际使用时可以适当调节左侧固定带和右侧固定带位置,使其避开引流管,方便临床操作。

4)、该双向、分段式可调节胸带,增设了第一加固弹力带和第二加固弹力带,通过将第一加固弹力带和第二加固弹力带连接起来,可以形成x形状的交叉结构,进而增加胸带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后背固定部、2-前胸固定部、2.1-左侧固定带、2.2-右侧固定带、2.3-第一连接件、2.4-第二连接件、3-波浪形扣环、4-第一弹力带、5-第二弹力带、6-垫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特别适于胸腔闭式引流患者使用的双向分段式可调节胸带,包括后背固定部1和前胸固定部2,所述后背固定部1为整体式结构,所述前胸固定部2包括数量相等的若干条左侧固定带2.1和若干条右侧固定带2.2,若干条左侧固定带2.1的后端连接在后背固定部1的左侧边上,若干条右侧固定带2.2的后端连接在后背固定部1的右侧边上,左侧固定带2.1的外侧面上设有第一连接件2.3,右侧固定带2.2的外侧面上设有能够与第一连接件2.3匹配且连接位置可调的第二连接件2.4。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2.3为毛面粘扣,第二连接件2.4为勾面粘扣。如此设置,使得左侧固定带2.1和右侧固定带2.2能够方便连接和调节。在实际加工制造中,第一连接件2.3和第二连接件2.4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类似产品进行替换。所述左侧固定带2.1和右侧固定带2.2均优选采用弹力带,这样舒适性更好。

具体使用时,护士先将双向分段式可调节胸带中的后背固定部1贴放于患者背部,调节位置使其与胸管引流管的位置对应;然后将左侧固定带2.1和右侧固定带2.2的前端拉至患者胸前,将左侧固定带2.1上的毛面粘扣与对应的右侧固定带2.2上的勾面粘扣固定连接起来,让引流管位于两个左侧固定带2.1或两个右侧固定带2.2之间的间隙内,在穿戴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胸部体型调解左侧固定带2.1和右侧固定带2.2的连接位置,使整个双向分段式可调节胸带能适应患者的胸型,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1中,若干条所述左侧固定带2.1之间均留有间隙且间隙相等,若干条所述右侧固定带2.2之间均留有间隙且间隙相等。如此设置,可以保证胸带固定时患者体表受力均匀,舒适度更高。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1中,所述后背固定部1开设有多个透气孔。如此设置,在将后背固定部1放置于患者背后时,方便透气,提高使用舒适性。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特别适于胸腔闭式引流患者使用的双向分段式可调节胸带,其与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背固定部1与左侧固定带2.1和右侧固定带2.2的连接方式不同。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2中,所述后背固定部1的左侧边和右侧边上分别固定设有波浪形扣环3,所述左侧固定带2.1和右侧固定带2.2的后端分别设有与所述波浪形扣环3匹配的扣头,左侧固定带2.1和右侧固定带2.2分别通过扣头与波浪形扣环3的配合实现与后背固定部1的可脱卸连接。如此设置,可以适当调节左侧固定带2.1和右侧固定带2.2位置,使其避开引流管,方便临床操作。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实施例3公开了一种特别适于胸腔闭式引流患者使用的双向分段式可调节胸带,其与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还加设有辅助固定构件。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3中,所述后背固定部1的左侧边上还连接有两条向内对称倾斜的第一加固弹力带4,后背固定部1的右侧边还连接有两条向内对称倾斜的第二加固弹力带5,所述第二加固弹力带5的末端内侧设有毛面粘扣,所述第一加固弹力带4的末端外侧设有多个与毛面粘扣相配合的勾面粘扣。如此设置,在左侧固定带2.1和右侧固定带2.2依次对应连接完成后,护士可手动将第一加固弹力带4与第二加固弹力带5连接起来,从而形成x形状的交叉结构,进一步增加胸带的稳定性。

另外,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3中,所述后背固定部1的四周边缘设有垫边6。如此设置,将后背固定部1贴合在患者背部时,四周边缘设置的垫边6与皮肤相贴合,从而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性。优选的,垫边6可为硅胶体、棉块等柔性亲肤材料的任意一种。

以上所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上述具体实施例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范畴内,可以出现各种变形及修改,凡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以上描述所做的润饰、修改或等同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