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29718发布日期:2020-06-23 22:38阅读:93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储氧袋是用来装氧气的袋子,主要由无毒、无有害化学作用的材料合成。氧气袋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可以用于家庭保健,也可以用于医疗单位外出急救输送用。

储氧袋用于临床危重患者外出转运时,需要将储氧袋与输氧管连接,目前临床没有专门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器械,一般是将输氧管的前端减掉,然后将输氧管与储氧袋的皮管连接,但是输氧管与储氧袋的尺寸一般不吻合,而且连接不牢固,在运送患者过程中容易脱落,影响患者的治疗。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临床没有专门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器械,一般是将输氧管的前端减掉,然后将输氧管与储氧袋的皮管连接,但是输氧管与储氧袋的尺寸一般不吻合,而且连接不牢固,在运送患者过程中容易脱落,影响患者的治疗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临床没有专门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器械,一般是将输氧管的前端减掉,然后将输氧管与储氧袋的皮管连接,但是输氧管与储氧袋的尺寸一般不吻合,而且连接不牢固,在运送患者过程中容易脱落,影响患者的治疗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

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其包括一连接管及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其中一端与输氧管组合连接,另一端与储氧袋皮管组合连接;所述固定结构设置在连接管两端的外侧壁上,固定结构与连接管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连接管在连通输氧管与储氧袋皮管的同时,可以通过固定结构保证连接管与输氧管及储氧袋皮管连接的牢固性,防止因连接管脱落而影响患者的救治。

进一步,所述连接管设置为两端开口的纺锤形,连接管中间部分的直径大于两端的直径,连接管与输氧管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小于输氧管的内径,连接管与输氧管连接的一端的外侧壁紧贴输氧管的内壁;连接管与储氧袋皮管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小于储氧袋皮管的内径,连接管与储氧袋皮管连接的一端的外侧壁紧贴储氧袋皮管的内壁;此种设置可以使连接管插入输氧管及储氧袋皮管的内部,连接紧密,使用方便。

进一步,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管外侧壁上的固定环,设置在固定环靠近连接管开口端一侧的伸出板,以及设置在伸出板上的弹性带;固定环与连接管一体连接,伸出板与固定环一体连接,弹性带其中一端与伸出板一体连接,另一端与伸出板组合连接;使用时,将弹性带围绕与连接管连接端的输氧管及储氧袋皮管缠绕,缠绕一周后将弹性带与伸出板组合连接,此种设置可以快捷地将连接管与输氧管及储氧袋皮管牢固连接。

进一步,所述固定环设置为圆柱形,固定环的内径大于所述连接管的外径,固定环靠近连接管中线的一端与连接管一体连接;固定环与连接管中线之间的最长距离小于连接管开口与连接管中线之间的距离;固定环的长度小于连接管的四分之一长度;此种设置使固定环与连接管之间留有空隙,允许输氧管或储氧袋皮管插接在连接管外侧。

进一步,所述伸出板设置为扇形,伸出板的长度小于固定环与所述连接管开口的最短距离;伸出板其中一端与固定环一体连接,另一端游离;此种设置方便通过弹性带固定输氧管或储氧袋皮管。

进一步,在所述伸出板一侧的侧壁上设置一挂钩,挂钩与伸出板一体连接;在所述弹性带游离端设置一可以容纳挂钩的挂孔,弹性带与伸出板通过将挂孔挂在挂钩上组合连接;此种设置组合连接方式快捷,省时高效。

进一步,所述弹性带设置在所述伸出板一侧的侧边上,弹性带的宽度小于伸出板侧边的宽度且大于挂钩的宽度,弹性带的长度小于其对应位置的输氧管或储氧袋皮管的周长;此种设置可以通过弹性带将输氧管或储氧袋皮管勒紧,从而保证连接管与输氧管及储氧袋皮管的牢固连接。

进一步,在所述连接管下方设置一氧气湿化结构;此种设置可以将氧气进行湿化,避免损伤患者的呼吸道。

进一步,所述氧气湿化结构包括进气管、出气管及湿化瓶,进气管设置在连接管与储氧袋皮管连接的一端的底部,出气管设置在连接管与输氧管连接的一端的底部;进气管的长度大于出气管的长度,进气管的长度大于湿化瓶高度的三分之二;进气管及出气管分别与连接管一体连接,进气管伸入湿化瓶内部,进气管与湿化瓶紧密连接,出气管与湿化瓶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使储氧袋内的氧气进入到进气管,在湿化瓶内经过湿化后,从出气管进入到输氧管,进而进入患者呼吸道。

进一步,在所述连接管底部设置能够容纳进气管的进气管连接孔以及能够容纳出气管的出气管连接孔,进气管连接孔与进气管开口端一体连接,出气管连接孔与出气管开口端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具有一定的密闭性,一定程度上避免氧气泄露。

进一步,在所述进气管连接孔及出气管连接孔之间的连接管内设置一封堵塞,封堵塞与连接管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防止储氧袋内的气体直接进入输氧管。

进一步,所述湿化瓶包括瓶盖和瓶体,瓶体设置为圆柱形,瓶盖设置为圆柱形,瓶盖的内径大于瓶体的外径;瓶盖与瓶体螺纹组合连接。

进一步,在所述瓶盖上设置一圆柱形的连接筒,连接筒与瓶盖一体连接且内部连通,连接筒的直径小于瓶盖的直径;在连接筒侧壁上设置能够容纳进气管的进气管容纳孔以及能够容纳出气管的出气管容纳孔,进气管与进气管容纳孔紧密连接,出气管与出气管容纳孔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保证进气管及出气管与湿化瓶连接的密闭性。

进一步,在所述瓶体外侧壁底部设置水位刻度线,最上端的水位刻度线位于瓶体高度的三分之一处;使用时,向瓶体内加入灭菌蒸馏水到刻度线最上端即为瓶体的三分之一,或者继续添加至瓶体的二分之一处,此时灭菌蒸馏水将进气管淹没,从而湿化氧气。

使用时,首先将装有1/3-1/2灭菌蒸馏水的湿化瓶的瓶体与瓶盖组合连接,进气管插入湿化瓶内的液面以下,然后将连接管两端分别插入输氧管及储氧袋皮管内,将连接管两端的弹性带分别缠绕在输氧管及储氧袋皮管的外侧,然后将弹性带的挂孔挂在挂钩上,通过弹性带将输氧管及储氧袋皮管勒紧,通过连接管将输氧管及储氧袋皮管牢固连接,连接完成后,进行输氧,储氧袋内的氧气由进气管进入湿化瓶,经过湿化后从出气管出去,随后进入输氧管,进而进入患者呼吸道。

与现有技术的储氧袋连接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连接管将输氧管及储氧袋皮管牢固连接,且固定方式简单高效,节省工作时间,还能将氧气湿化后再进入患者呼吸道,保护患者呼吸道免受损伤,保证对患者的优质护理和高效的治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其中一端固定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设置有氧气湿化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设置有氧气湿化结构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的氧气湿化结构的局部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与输氧管及储氧袋皮管连接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底部的进气管连接孔及出气管连接孔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的湿化瓶上出气管容纳孔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的湿化瓶上进气管容纳孔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的进气管与出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设置有氧气湿化结构的整体左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设置有氧气湿化结构的整体右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弹性带未与挂钩连接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弹性带未与挂钩连接状态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连接管;11、固定环;12、伸出板;121、弹性带;1211、挂孔;122、挂钩;13、连接管中线;14、封堵塞;15、进气管连接孔;16、出气管连接孔;2、氧气湿化结构;21、进气管;22、出气管;23、湿化瓶;231、瓶盖;2311、连接筒;2312、进气管容纳孔;2313、出气管容纳孔;232、瓶体;2321、水位刻度线;3、储氧袋皮管;4、输氧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

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其包括一连接管1及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其中一端与输氧管4组合连接,另一端与储氧袋皮管3组合连接;所述固定结构设置在连接管1两端的外侧壁上,固定结构与连接管1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连接管1在连通输氧管4与储氧袋皮管3的同时,可以通过固定结构保证连接管1与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连接的牢固性,防止因连接管1脱落而影响患者的救治。

所述连接管1设置为两端开口的纺锤形,连接管1中间部分的直径大于两端的直径,连接管1与输氧管4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小于输氧管4的内径,连接管1与输氧管4连接的一端的外侧壁紧贴输氧管4的内壁;连接管1与储氧袋皮管3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小于储氧袋皮管3的内径,连接管1与储氧袋皮管3连接的一端的外侧壁紧贴储氧袋皮管3的内壁;此种设置可以使连接管1插入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的内部,连接紧密,使用方便。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管1外侧壁上的固定环11,设置在固定环11靠近连接管1开口端一侧的伸出板12,以及设置在伸出板12上的弹性带121;固定环11与连接管1一体连接,伸出板12与固定环11一体连接,弹性带121其中一端与伸出板12一体连接,另一端与伸出板12组合连接;使用时,将弹性带121围绕与连接管1连接端的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缠绕,缠绕一周后将弹性带121与伸出板12组合连接,此种设置可以快捷地将连接管1与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牢固连接。

所述固定环11设置为圆柱形,固定环11的内径大于所述连接管1的外径,固定环11靠近连接管中线13的一端与连接管1一体连接;固定环11与连接管中线13之间的最长距离小于连接管1开口与连接管中线13之间的距离;固定环11的长度小于连接管1的四分之一长度;此种设置使固定环11与连接管1之间留有空隙,允许输氧管4或储氧袋皮管3插接在连接管1外侧。

所述伸出板12设置为扇形,伸出板12的长度小于固定环11与所述连接管1开口的最短距离;伸出板12其中一端与固定环11一体连接,另一端游离;此种设置方便通过弹性带121固定输氧管4或储氧袋皮管3。

在所述伸出板12一侧的侧壁上设置一挂钩122,挂钩122与伸出板12一体连接;在所述弹性带121游离端设置一可以容纳挂钩122的挂孔1211,弹性带121与伸出板12通过将挂孔1211挂在挂钩122上组合连接;此种设置组合连接方式快捷,省时高效。

所述弹性带121设置在所述伸出板12一侧的侧边上,弹性带121的宽度小于伸出板12侧边的宽度且大于挂钩122的宽度,弹性带121的长度小于其对应位置的输氧管4或储氧袋皮管3的周长;此种设置可以通过弹性带121将输氧管4或储氧袋皮管3勒紧,从而保证连接管1与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的牢固连接。

实施例2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

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其包括一连接管1及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其中一端与输氧管4组合连接,另一端与储氧袋皮管3组合连接;所述固定结构设置在连接管1两端的外侧壁上,固定结构与连接管1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连接管1在连通输氧管4与储氧袋皮管3的同时,可以通过固定结构保证连接管1与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连接的牢固性,防止因连接管1脱落而影响患者的救治。

所述连接管1设置为两端开口的纺锤形,连接管1中间部分的直径大于两端的直径,连接管1与输氧管4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小于输氧管4的内径,连接管1与输氧管4连接的一端的外侧壁紧贴输氧管4的内壁;连接管1与储氧袋皮管3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小于储氧袋皮管3的内径,连接管1与储氧袋皮管3连接的一端的外侧壁紧贴储氧袋皮管3的内壁;此种设置可以使连接管1插入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的内部,连接紧密,使用方便。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管1外侧壁上的固定环11,设置在固定环11靠近连接管1开口端一侧的伸出板12,以及设置在伸出板12上的弹性带121;固定环11与连接管1一体连接,伸出板12与固定环11一体连接,弹性带121其中一端与伸出板12一体连接,另一端与伸出板12组合连接;使用时,将弹性带121围绕与连接管1连接端的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缠绕,缠绕一周后将弹性带121与伸出板12组合连接,此种设置可以快捷地将连接管1与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牢固连接。

所述固定环11设置为圆柱形,固定环11的内径大于所述连接管1的外径,固定环11靠近连接管中线13的一端与连接管1一体连接;固定环11与连接管中线13之间的最长距离小于连接管1开口与连接管中线13之间的距离;固定环11的长度小于连接管1的四分之一长度;此种设置使固定环11与连接管1之间留有空隙,允许输氧管4或储氧袋皮管3插接在连接管1外侧。

所述伸出板12设置为扇形,伸出板12的长度小于固定环11与所述连接管1开口的最短距离;伸出板12其中一端与固定环11一体连接,另一端游离;此种设置方便通过弹性带121固定输氧管4或储氧袋皮管3。

在所述伸出板12一侧的侧壁上设置一挂钩122,挂钩122与伸出板12一体连接;在所述弹性带121游离端设置一可以容纳挂钩122的挂孔1211,弹性带121与伸出板12通过将挂孔1211挂在挂钩122上组合连接;此种设置组合连接方式快捷,省时高效。

所述弹性带121设置在所述伸出板12一侧的侧边上,弹性带121的宽度小于伸出板12侧边的宽度且大于挂钩122的宽度,弹性带121的长度小于其对应位置的输氧管4或储氧袋皮管3的周长;此种设置可以通过弹性带121将输氧管4或储氧袋皮管3勒紧,从而保证连接管1与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的牢固连接。

在所述连接管1下方设置一氧气湿化结构2;此种设置可以将氧气进行湿化,避免损伤患者的呼吸道。

实施例3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

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其包括一连接管1及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其中一端与输氧管4组合连接,另一端与储氧袋皮管3组合连接;所述固定结构设置在连接管1两端的外侧壁上,固定结构与连接管1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连接管1在连通输氧管4与储氧袋皮管3的同时,可以通过固定结构保证连接管1与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连接的牢固性,防止因连接管1脱落而影响患者的救治。

所述连接管1设置为两端开口的纺锤形,连接管1中间部分的直径大于两端的直径,连接管1与输氧管4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小于输氧管4的内径,连接管1与输氧管4连接的一端的外侧壁紧贴输氧管4的内壁;连接管1与储氧袋皮管3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小于储氧袋皮管3的内径,连接管1与储氧袋皮管3连接的一端的外侧壁紧贴储氧袋皮管3的内壁;此种设置可以使连接管1插入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的内部,连接紧密,使用方便。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管1外侧壁上的固定环11,设置在固定环11靠近连接管1开口端一侧的伸出板12,以及设置在伸出板12上的弹性带121;固定环11与连接管1一体连接,伸出板12与固定环11一体连接,弹性带121其中一端与伸出板12一体连接,另一端与伸出板12组合连接;使用时,将弹性带121围绕与连接管1连接端的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缠绕,缠绕一周后将弹性带121与伸出板12组合连接,此种设置可以快捷地将连接管1与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牢固连接。

所述固定环11设置为圆柱形,固定环11的内径大于所述连接管1的外径,固定环11靠近连接管中线13的一端与连接管1一体连接;固定环11与连接管中线13之间的最长距离小于连接管1开口与连接管中线13之间的距离;固定环11的长度小于连接管1的四分之一长度;此种设置使固定环11与连接管1之间留有空隙,允许输氧管4或储氧袋皮管3插接在连接管1外侧。

所述伸出板12设置为扇形,伸出板12的长度小于固定环11与所述连接管1开口的最短距离;伸出板12其中一端与固定环11一体连接,另一端游离;此种设置方便通过弹性带121固定输氧管4或储氧袋皮管3。

在所述伸出板12一侧的侧壁上设置一挂钩122,挂钩122与伸出板12一体连接;在所述弹性带121游离端设置一可以容纳挂钩122的挂孔1211,弹性带121与伸出板12通过将挂孔1211挂在挂钩122上组合连接;此种设置组合连接方式快捷,省时高效。

所述弹性带121设置在所述伸出板12一侧的侧边上,弹性带121的宽度小于伸出板12侧边的宽度且大于挂钩122的宽度,弹性带121的长度小于其对应位置的输氧管4或储氧袋皮管3的周长;此种设置可以通过弹性带121将输氧管4或储氧袋皮管3勒紧,从而保证连接管1与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的牢固连接。

在所述连接管1下方设置一氧气湿化结构2;此种设置可以将氧气进行湿化,避免损伤患者的呼吸道。

所述氧气湿化结构2包括进气管21、出气管22及湿化瓶23,进气管21设置在连接管1与储氧袋皮管3连接的一端的底部,出气管22设置在连接管1与输氧管4连接的一端的底部;进气管21的长度大于出气管22的长度,进气管21的长度大于湿化瓶23高度的三分之二;进气管21及出气管22分别与连接管1一体连接,进气管21伸入湿化瓶23内部,进气管21与湿化瓶23紧密连接,出气管22与湿化瓶23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使储氧袋内的氧气进入到进气管21,在湿化瓶23内经过湿化后,从出气管22进入到输氧管4,进而进入患者呼吸道。

在所述连接管1底部设置能够容纳进气管21的进气管连接孔15以及能够容纳出气管22的出气管连接孔16,进气管连接孔15与进气管21开口端一体连接,出气管连接孔16与出气管22开口端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具有一定的密闭性,一定程度上避免氧气泄露。

在所述进气管连接孔15及出气管连接孔16之间的连接管1内设置一封堵塞14,封堵塞14与连接管1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防止储氧袋内的气体直接进入输氧管4。

所述湿化瓶23包括瓶盖231和瓶体232,瓶体232设置为圆柱形,瓶盖231设置为圆柱形,瓶盖231的内径大于瓶体232的外径;瓶盖231与瓶体232螺纹组合连接。

实施例4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

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其包括一连接管1及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其中一端与输氧管4组合连接,另一端与储氧袋皮管3组合连接;所述固定结构设置在连接管1两端的外侧壁上,固定结构与连接管1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连接管1在连通输氧管4与储氧袋皮管3的同时,可以通过固定结构保证连接管1与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连接的牢固性,防止因连接管1脱落而影响患者的救治。

所述连接管1设置为两端开口的纺锤形,连接管1中间部分的直径大于两端的直径,连接管1与输氧管4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小于输氧管4的内径,连接管1与输氧管4连接的一端的外侧壁紧贴输氧管4的内壁;连接管1与储氧袋皮管3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小于储氧袋皮管3的内径,连接管1与储氧袋皮管3连接的一端的外侧壁紧贴储氧袋皮管3的内壁;此种设置可以使连接管1插入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的内部,连接紧密,使用方便。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管1外侧壁上的固定环11,设置在固定环11靠近连接管1开口端一侧的伸出板12,以及设置在伸出板12上的弹性带121;固定环11与连接管1一体连接,伸出板12与固定环11一体连接,弹性带121其中一端与伸出板12一体连接,另一端与伸出板12组合连接;使用时,将弹性带121围绕与连接管1连接端的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缠绕,缠绕一周后将弹性带121与伸出板12组合连接,此种设置可以快捷地将连接管1与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牢固连接。

所述固定环11设置为圆柱形,固定环11的内径大于所述连接管1的外径,固定环11靠近连接管中线13的一端与连接管1一体连接;固定环11与连接管中线13之间的最长距离小于连接管1开口与连接管中线13之间的距离;固定环11的长度小于连接管1的四分之一长度;此种设置使固定环11与连接管1之间留有空隙,允许输氧管4或储氧袋皮管3插接在连接管1外侧。

所述伸出板12设置为扇形,伸出板12的长度小于固定环11与所述连接管1开口的最短距离;伸出板12其中一端与固定环11一体连接,另一端游离;此种设置方便通过弹性带121固定输氧管4或储氧袋皮管3。

在所述伸出板12一侧的侧壁上设置一挂钩122,挂钩122与伸出板12一体连接;在所述弹性带121游离端设置一可以容纳挂钩122的挂孔1211,弹性带121与伸出板12通过将挂孔1211挂在挂钩122上组合连接;此种设置组合连接方式快捷,省时高效。

所述弹性带121设置在所述伸出板12一侧的侧边上,弹性带121的宽度小于伸出板12侧边的宽度且大于挂钩122的宽度,弹性带121的长度小于其对应位置的输氧管4或储氧袋皮管3的周长;此种设置可以通过弹性带121将输氧管4或储氧袋皮管3勒紧,从而保证连接管1与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的牢固连接。

在所述连接管1下方设置一氧气湿化结构2;此种设置可以将氧气进行湿化,避免损伤患者的呼吸道。

所述氧气湿化结构2包括进气管21、出气管22及湿化瓶23,进气管21设置在连接管1与储氧袋皮管3连接的一端的底部,出气管22设置在连接管1与输氧管4连接的一端的底部;进气管21的长度大于出气管22的长度,进气管21的长度大于湿化瓶23高度的三分之二;进气管21及出气管22分别与连接管1一体连接,进气管21伸入湿化瓶23内部,进气管21与湿化瓶23紧密连接,出气管22与湿化瓶23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使储氧袋内的氧气进入到进气管21,在湿化瓶23内经过湿化后,从出气管22进入到输氧管4,进而进入患者呼吸道。

在所述连接管1底部设置能够容纳进气管21的进气管连接孔15以及能够容纳出气管22的出气管连接孔16,进气管连接孔15与进气管21开口端一体连接,出气管连接孔16与出气管22开口端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具有一定的密闭性,一定程度上避免氧气泄露。

在所述进气管连接孔15及出气管连接孔16之间的连接管1内设置一封堵塞14,封堵塞14与连接管1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防止储氧袋内的气体直接进入输氧管4。

所述湿化瓶23包括瓶盖231和瓶体232,瓶体232设置为圆柱形,瓶盖231设置为圆柱形,瓶盖231的内径大于瓶体232的外径;瓶盖231与瓶体232螺纹组合连接。

在所述瓶盖231上设置一圆柱形的连接筒2311,连接筒2311与瓶盖231一体连接且内部连通,连接筒2311的直径小于瓶盖231的直径;在连接筒2311侧壁上设置能够容纳进气管21的进气管容纳孔2312以及能够容纳出气管22的出气管容纳孔2313,进气管21与进气管容纳孔2312紧密连接,出气管22与出气管容纳孔2313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保证进气管21及出气管22与湿化瓶23连接的密闭性。

实施例5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

一种用于连接储氧袋与输氧管的连接结构,其包括一连接管1及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其中一端与输氧管4组合连接,另一端与储氧袋皮管3组合连接;所述固定结构设置在连接管1两端的外侧壁上,固定结构与连接管1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连接管1在连通输氧管4与储氧袋皮管3的同时,可以通过固定结构保证连接管1与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连接的牢固性,防止因连接管1脱落而影响患者的救治。

所述连接管1设置为两端开口的纺锤形,连接管1中间部分的直径大于两端的直径,连接管1与输氧管4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小于输氧管4的内径,连接管1与输氧管4连接的一端的外侧壁紧贴输氧管4的内壁;连接管1与储氧袋皮管3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小于储氧袋皮管3的内径,连接管1与储氧袋皮管3连接的一端的外侧壁紧贴储氧袋皮管3的内壁;此种设置可以使连接管1插入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的内部,连接紧密,使用方便。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管1外侧壁上的固定环11,设置在固定环11靠近连接管1开口端一侧的伸出板12,以及设置在伸出板12上的弹性带121;固定环11与连接管1一体连接,伸出板12与固定环11一体连接,弹性带121其中一端与伸出板12一体连接,另一端与伸出板12组合连接;使用时,将弹性带121围绕与连接管1连接端的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缠绕,缠绕一周后将弹性带121与伸出板12组合连接,此种设置可以快捷地将连接管1与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牢固连接。

所述固定环11设置为圆柱形,固定环11的内径大于所述连接管1的外径,固定环11靠近连接管中线13的一端与连接管1一体连接;固定环11与连接管中线13之间的最长距离小于连接管1开口与连接管中线13之间的距离;固定环11的长度小于连接管1的四分之一长度;此种设置使固定环11与连接管1之间留有空隙,允许输氧管4或储氧袋皮管3插接在连接管1外侧。

所述伸出板12设置为扇形,伸出板12的长度小于固定环11与所述连接管1开口的最短距离;伸出板12其中一端与固定环11一体连接,另一端游离;此种设置方便通过弹性带121固定输氧管4或储氧袋皮管3。

在所述伸出板12一侧的侧壁上设置一挂钩122,挂钩122与伸出板12一体连接;在所述弹性带121游离端设置一可以容纳挂钩122的挂孔1211,弹性带121与伸出板12通过将挂孔1211挂在挂钩122上组合连接;此种设置组合连接方式快捷,省时高效。

所述弹性带121设置在所述伸出板12一侧的侧边上,弹性带121的宽度小于伸出板12侧边的宽度且大于挂钩122的宽度,弹性带121的长度小于其对应位置的输氧管4或储氧袋皮管3的周长;此种设置可以通过弹性带121将输氧管4或储氧袋皮管3勒紧,从而保证连接管1与输氧管4及储氧袋皮管3的牢固连接。

在所述连接管1下方设置一氧气湿化结构2;此种设置可以将氧气进行湿化,避免损伤患者的呼吸道。

所述氧气湿化结构2包括进气管21、出气管22及湿化瓶23,进气管21设置在连接管1与储氧袋皮管3连接的一端的底部,出气管22设置在连接管1与输氧管4连接的一端的底部;进气管21的长度大于出气管22的长度,进气管21的长度大于湿化瓶23高度的三分之二;进气管21及出气管22分别与连接管1一体连接,进气管21伸入湿化瓶23内部,进气管21与湿化瓶23紧密连接,出气管22与湿化瓶23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使储氧袋内的氧气进入到进气管21,在湿化瓶23内经过湿化后,从出气管22进入到输氧管4,进而进入患者呼吸道。

在所述连接管1底部设置能够容纳进气管21的进气管连接孔15以及能够容纳出气管22的出气管连接孔16,进气管连接孔15与进气管21开口端一体连接,出气管连接孔16与出气管22开口端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具有一定的密闭性,一定程度上避免氧气泄露。

在所述进气管连接孔15及出气管连接孔16之间的连接管1内设置一封堵塞14,封堵塞14与连接管1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防止储氧袋内的气体直接进入输氧管4。

所述湿化瓶23包括瓶盖231和瓶体232,瓶体232设置为圆柱形,瓶盖231设置为圆柱形,瓶盖231的内径大于瓶体232的外径;瓶盖231与瓶体232螺纹组合连接。

在所述瓶盖231上设置一圆柱形的连接筒2311,连接筒2311与瓶盖231一体连接且内部连通,连接筒2311的直径小于瓶盖231的直径;在连接筒2311侧壁上设置能够容纳进气管21的进气管容纳孔2312以及能够容纳出气管22的出气管容纳孔2313,进气管21与进气管容纳孔2312紧密连接,出气管22与出气管容纳孔2313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保证进气管21及出气管22与湿化瓶23连接的密闭性。

在所述瓶体232外侧壁底部设置水位刻度线2321,最上端的水位刻度线2321位于瓶体232高度的三分之一处;使用时,向瓶体232内加入灭菌蒸馏水到刻度线最上端即为瓶体232的三分之一,或者继续添加至瓶体232的二分之一处,此时灭菌蒸馏水将进气管21淹没,从而湿化氧气。

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