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视化可调节颅骨固定神经内镜软通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30363发布日期:2020-07-10 15:59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视化可调节颅骨固定神经内镜软通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可视化可调节颅骨固定神经内镜软通道。



背景技术:

神经内镜是内镜神经外科手术中进行观察和操作的工具,早在1806年,就有人发明了内镜,并逐渐应用于临床多个专业,1918年,人们应用膀胱镜观察脑室,并将内镜命名神经内镜,临床上常用的神经内镜包括硬性内镜和软镜,后者的发展经历了光导纤维内镜和电子软镜两个阶段,神经内镜手术已成为现代微侵袭神经外科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神经内镜技术是微创神经外科理念的突出代表,以神经内镜技术处理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创伤小、安全度高、恢复快和费用低等优点。

在手术过程中通道内需同时放置内镜、吸引器及其它操作器械,如果通道不进行有效固定,多器械在通道内操作时,会对内镜影像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多器械在通道内操作时通道的稳定性差,通道在多器械操作时产生硬性移位进一步损伤脑组织,手术过程中通道所到的最佳位置,若不进行固定,便会因器械的操作或随脑组织移位而移位,反复调整通道位置也会增加脑组织损伤,内镜操作时的通道为硬性材质,无法更自由的调节各个视野和操作角度,若强行硬性压迫脑组织调到最佳视野和操作角度,便会硬性移位损伤脑组织,所以需要设计一种可视化可调节颅骨固定神经内镜软通道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视化可调节颅骨固定神经内镜软通道,具备可灵活调节,操作简单等优点,解决了以往的装置不可灵活调节,操作复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可视化可调节颅骨固定神经内镜软通道,包括固定杆和外管,固定杆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杆,两个第一转杆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轴承,两个轴承远离第一转杆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转杆,两个第二转杆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板,两个定位板相对一侧的位置处均开设有螺纹孔,两个轴承相背对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器,两个限位器相背对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转钮,固定杆内部左右两侧且靠近中央的位置处均开设有滑槽,两个滑槽内均滑动连接有滑块,两个滑块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夹块,滑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轮齿,固定杆正面靠近左右两侧的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转把,转把的背面固定连接有联动杆,联动杆远离转把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齿轮,固定杆的中央固定连接有限位圈。

本实用新型的可视化可调节颅骨固定神经内镜软通道,其中转钮的表面开设有凹槽,凹槽为六个,凹槽以转钮的中心为圆心呈环形等距设置,该结构设置,使得医护人员可以更加轻松的转动转钮,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可视化可调节颅骨固定神经内镜软通道,其中轮齿以滑块底部的水平横向均匀布置,轮齿和齿轮相啮合,该结构设置,使得齿轮能带动滑块在滑槽内移动,带动夹块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可视化可调节颅骨固定神经内镜软通道,其中外管的表面设置有刻度线,外管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套筒,套筒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软内管,该结构设置,使得医护人员可以在通道内操作多种器械,而且通道稳定性好,预防通道不稳定对患者造成损伤,降低了患者的手术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可视化可调节颅骨固定神经内镜软通道,其中滑块的形状结构与滑块的形状结构相适配,两个滑槽以固定杆的中央呈对称设置,该结构设置,使得该装置能牢固的固定住通道,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本实用新型的可视化可调节颅骨固定神经内镜软通道,其中夹块顶视剖面为四分之一圆弧结构,夹块的表面与外管的表面相贴合,该结构设置,使得夹块能稳固的对外管进行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滑槽和滑块,配合齿轮和轮齿,以及夹块,使得该装置能对通道进行有效固定,且能适用于不同型号,不同大小的通道,且结构简单,操作简单,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通过设置的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配合轴承,以及限位器,使得该装置能实现对通道的角度调节,使得医护人员可以有最佳视野和操作角度,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手术成功率,减低了患者的手术风险。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转钮,配合凹槽,使得医护人员可以很方便的对该装置的角度进行调节,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设置的外管和软内管,配合套筒,使得医护人员可以在通道内操作多种器械,而且通道稳定性好,预防通道不稳定对患者造成损伤,降低了患者的手术风险。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顶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整体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杆;2、第一转杆;3、轴承;4、第二转杆;5、限位器;6、转钮;7、定位板;8、螺纹孔;9、软内管;10、外管;11、套筒;12、限位圈;13、刻度线;14、夹块;15、齿轮;16、滑块;17、滑槽;18、轮齿;19、转把;20、联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的可视化可调节颅骨固定神经内镜软通道,包括固定杆1和外管10,固定杆1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杆2,两个第一转杆2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轴承3,两个轴承3远离第一转杆2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转杆4,两个第二转杆4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板7,两个定位板7相对一侧的位置处均开设有螺纹孔8,两个轴承3相背对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器5,两个限位器5相背对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转钮6,固定杆1内部左右两侧且靠近中央的位置处均开设有滑槽17,两个滑槽17内均滑动连接有滑块16,两个滑块16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夹块14,滑块1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轮齿18,固定杆1正面靠近左右两侧的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转把19,转把19的背面固定连接有联动杆20,联动杆20远离转把1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齿轮15,固定杆1的中央固定连接有限位圈12。

转钮6的表面开设有凹槽,凹槽为六个,凹槽以转钮6的中心为圆心呈环形等距设置,该结构设置,使得医护人员可以更加轻松的转动转钮6,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

轮齿18以滑块16底部的水平横向均匀布置,轮齿18和齿轮15相啮合,该结构设置,使得齿轮15能带动滑块16在滑槽17内移动,带动夹块14移动。

外管10的表面设置有刻度线13,外管10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套筒11,套筒1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软内管9,该结构设置,使得医护人员可以在通道内操作多种器械,而且通道稳定性好,预防通道不稳定对患者造成损伤,降低了患者的手术风险。

滑块16的形状结构与滑块16的形状结构相适配,两个滑槽17以固定杆1的中央呈对称设置,该结构设置,使得该装置能牢固的固定住通道,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夹块14顶视剖面为四分之一圆弧结构,夹块14的表面与外管10的表面相贴合,该结构设置,使得夹块14能稳固的对外管10进行固定。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医护人员先检查该装置是否完好无损,如果有损坏则不能使用,确认该装置可以使用后,先使用螺钉通过定位板7上的螺纹孔8将该装置固定在患者颅骨上,软内管9固定在外管10的管帽上,再将外管10穿过限位圈12,在内镜下,调节第一转杆2的角度,根据所需部位及角度穿刺进入脑组织,到达病灶后,根据内镜所见可穿刺达病灶最深处,然后转动转钮6,使得定位器对轴承3进行固定,将第一转杆2和第二转杆4固定住,再转动转把19,使得联动杆20带动齿轮15转动,通过齿轮15与轮齿18相啮合,使得滑块16移动,再将外管10与软内管9分离,使得夹块14将软内管9固定,固定后的软内管9可一定幅度的弯曲,从而可以更好的观察病灶清除情况和周围脑组织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