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针灸的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96867发布日期:2020-09-11 22:32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针灸的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灸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针灸的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对于医生的要求比较严格,需要医生熟悉人体每个穴位,在针灸的时候使用什么力度扎针,需要扎针的长度以及时间,尤其在扎针的扎入长度上,医生仅凭借肉眼观看,并不做到每根针都扎入的长度恰到好处,同时在拔针的时候,直接用手拔针可能会导致细菌感染。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针灸的定位装置,解决了每次扎针的长度不一致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用于针灸的定位装置,包括罩体和底板,所述罩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上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管,所述螺纹套管的底端贯穿所述罩体的顶部且延伸至罩体的内部,所述螺纹套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定位管,所述罩体外表面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挤压板,所述挤压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移动杆,并且所述移动杆的一端贯穿所述罩体外表面的一侧且延伸至所述罩体的内部,所述移动杆的表面且位于罩体的一侧与挤压板相对的一侧之间套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移动杆延伸至罩体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夹紧块,所述夹紧块的一侧开设有夹紧槽,所述夹紧槽内表面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夹紧垫,所述罩体内壁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表面的顶部与底部之间滑动连接有圆弧卡块,所述滑槽内表面的一侧与圆弧卡块相对的一侧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移动杆的表面且位于罩体的内部套接有稳定套管,且所述稳定套管的一端与罩体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顶部开设有圆环槽,所述圆环槽内表面的一侧开设有两个圆弧卡槽,所述圆弧卡槽内表面的一侧连通有渐变滑槽。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顶部贯穿有定穴管,所述定穴管内壁的两侧均设置有滚轮。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底部设置有保护垫,所述保护垫底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吸盘。

进一步地,所述滚轮的数量为四个,所述定穴管的底端贯穿保护垫的顶部且延伸至保护垫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罩体的正面设置有刻度线,所述罩体为透明塑料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用于针灸的定位装置,通过转动转动件,可以使带动螺纹套管移动,通过螺纹套管的移动,同时带动定位管移动,通过定位管的上下移动,改变其长度,在扎针的时候针穿过定位管,使得定位管对针的长度进行固定,保证了针扎入的深度都可以保持一致,提高了扎针的精度,同时通过定位管与定穴管配合设置,使得在扎针的时候,针得到垂直方向的定位,避免针出现弯曲变形。

(2)、该用于针灸的定位装置,通过按动挤压板运动,可以带动移动杆移动,同时挤压第一弹簧,通过移动杆的移动,可以带动夹紧块移动,使得两个夹紧块同时对针进行夹紧,在需要拔针的时候,只需向上拉动罩体,即可将针拔出,不需要手动拔针,避免了细菌感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夹紧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

图6为图4中b部的放大图。

图中:1-罩体、2-底板、3-转动件、4-螺纹套管、5-定位管、6-挤压板、7-移动杆、8-第一弹簧、9-夹紧块、10-夹紧槽、11-夹紧垫、12-滑槽、13-圆弧卡块、14-第二弹簧、15-稳定套管、16-圆环槽、17-圆弧卡槽、18-渐变滑槽、19-定穴管、20-滚轮、21-保护垫、22-吸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针灸的定位装置,包括罩体1和底板2,罩体1为圆筒状,为装置的主体,在扎针的时候可以起到对针的保护,防止误碰,罩体1为医用透明塑料材质,都是经过消毒杀菌的,底板2为圆形塑料板,所述罩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转动件3,所述转动件3上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管4,转动件3的内部设置有与螺纹套管4表面螺纹相适配的螺纹,通过转动转动件3,使得螺纹套管4移动,所述螺纹套管4的底端贯穿所述罩体1的顶部且延伸至罩体1的内部,所述螺纹套管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定位管5,定位管5与螺纹套管4连通,定位管5的内部设置有与针体适配的槽,针在穿过定位管5的时候,所述罩体1外表面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挤压板6,所述挤压板6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移动杆7,并且所述移动杆7的一端贯穿所述罩体1外表面的一侧移动至一定的距离,使得针体卡住,不能继续向下移动,实现了对针体的长度定位,同时定位管5始终保持垂直状态,使得针体在移动的时候不会弯曲或位移,保证针体能够始终为垂直状态移动,对针体的位置进行定位,且延伸至所述罩体1的内部,所述移动杆7的表面且位于罩体的一侧与挤压板6相对的一侧之间套接有第一弹簧8,所述移动杆7延伸至罩体1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夹紧块9,所述夹紧块9的一侧开设有夹紧槽10,所述夹紧槽10内表面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夹紧垫11,夹紧槽10是根据针体设置的,夹紧垫11为橡胶垫,在对针体夹紧的时候,可以增加与针体表面的摩擦力,所述罩体1内壁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12,所述滑槽12内表面的顶部与底部之间滑动连接有圆弧卡块13,所述滑槽12内表面的一侧与圆弧卡块13相对的一侧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4,所述移动杆7的表面且位于罩体1的内部套接有稳定套管15,使得移动杆7在移动的时候能够始终保持水平状态,且所述稳定套管15的一端与罩体1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底板2的顶部开设有圆环槽16,圆环槽16与罩体1的底端适配,所述圆环槽16内表面的一侧开设有两个圆弧卡槽17,所述圆弧卡槽17内表面的一侧连通有渐变滑槽18,圆弧卡槽17与圆弧卡块13适配,在需要将底板2拆卸下来的时候,只需转动底板2,使得圆弧卡块13逐渐与圆弧卡槽17分离,并沿着渐变滑槽18方向移动,同时受到渐变滑槽18的挤压,最终全部收缩至滑槽12中,此时就可以将底板2拆卸下来了,所述底板2的顶部贯穿有定穴管19,在找到准确穴位的时候,将定穴管19放置在穴位上,方便后来扎针时不会忘记穴位的具体位置,所述定穴管19内壁的两侧均设置有滚轮20,滚轮20则是对针体再次进行定位,使得针体在扎入人体之前始终为垂直状态,所述底板2的底部设置有保护垫21,保护垫21为海绵垫,在放置罩体1的时候,对人体的皮肤起到保护的作用,所述保护垫21底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吸盘22,吸盘22可以使得罩体1吸附在皮肤上,与皮肤保持固定,所述滚轮20的数量为四个,所述定穴管19的底端贯穿保护垫21的顶部且延伸至保护垫21的底部所述罩体1的正面设置有刻度线,根据刻度线方便使用者选择合适的扎针长度,控制好准确的扎针长度,所述罩体1为透明塑料材料。

使用时,使用者先找到需要扎针穴位准确的位置,然后将罩体1放在穴位上,使得定穴管19处于穴位的正上方,并使得两个吸盘22吸附在皮肤上,使得罩体1可以稳定的固定在皮肤上;

之后根据需要开始调节定位管5的高度,先需要将扎针的扎入长度设定好,此时转动转动件3使得螺纹套管4带动定位管5移动,根据罩体1上的刻度,判断定位管5是否到达所需位置,当到达之后,即可停止转动转动件;

然后,开始扎针,将针由螺纹套管4的顶部延伸经过定位管5,最后经过定穴管19,最终于扎入皮肤内,然后转动针体向下扎,当针体不能移动的时候,此时针体已经到达指定位置,即可停止扎针;

当需要拔针的时候,只需同时按动罩体1两侧挤压板6,使得移动杆7带动夹紧块9向整体靠近,最终使得针体与夹紧块9上的夹紧槽10卡紧,然后向上拉动罩体1,便可将针体拔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