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接式灌注用四分支人造血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07437发布日期:2020-10-23 12:46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快接式灌注用四分支人造血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主动脉弓部置换术中使用的人造血管,具体地说是一种快接式灌注用四分支人造血管,属于医疗器械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主动脉外科涉及到主动脉弓部置换手术时,需要较长的深低温停循环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体温度降至18~25℃,此时脑部大多进行单侧脑灌注,其余脏器都处于停止血液灌注的缺血状态。此项手术术中存在脑部灌注不足的可能性,这会导致术后神经系统一系列并发症如昏迷、谵妄等。而目前大多数脑部灌注都是通过腋动脉插管进行单侧脑灌注。腋动脉插管本身增加了手术时间,且可能导致臂丛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因此,急需开发一种新的人造血管去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深低温停循环时最大限度的保证术中的双侧全脑灌注,同时不需要腋动脉插管进行全身灌注、降温,进而实现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手术时间以及降低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

申请号为“cn200920278063.8”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主动脉弓分支人工血管,其包括主体、一级分支和两个二级分支,一级分支为所述主体的分支,二级分支为所述一级分支的分支。此主动脉弓分支人工血管可以在主动脉弓手术中保持持续的双侧大脑灌注,从而减轻患者大脑因缺血而引起的损伤。但是该产品在操作过程中,各分支与人体血管之间需要进行缝合式吻合,而缝合操作不仅需要消耗不短的时间,而且对医生的熟练度有很高的要求,在时间就是生命的手术中,任何一点时间上的耗费都会影响到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存活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快接式灌注用四分支人造血管,其结构巧妙,设计合理,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主动脉弓部置换手术术中脑灌注不足而容易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问题,并且可以快速可靠地固定,无需耗时缝合,操作快速方便,能够大大节约手术时间,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快接式灌注用四分支人造血管,包括主体人造血管和与所述主体人造血管连接相通的头臂动脉分支人造血管、左颈总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和左锁骨下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颈总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和左锁骨下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的远端分别设置有反扣式连接器;所述反扣式连接器包括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一端一体连接在两个二级分支人造血管的远端,所述连接环的另一端连接有插入支架管,所述连接环朝向二级分支人造血管的一端设有弹性反扣圈,所述弹性反扣圈位于二级分支人造血管的外围,弹性反扣圈外周面邻接连接环的部位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弹性反扣圈设有快速束紧结构;所述主体人造血管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体外循环连通的动脉灌注分支人造血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颈总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和左锁骨下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的近端共同连接在一共干分支人造血管的远端,所述共干分支人造血管的近端与所述主体人造血管连接相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头臂动脉分支人造血管连接在主体人造血管端部且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共干分支人造血管设置在主体人造血管的一侧,共干分支人造血管与主体人造血管之间的夹角为30~45°;所述左颈总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与共干分支人造血管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左锁骨下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与共干分支人造血管之间的夹角为30~45°;所述动脉灌注分支人造血管连接在主体人造血管的另一侧,动脉灌注分支人造血管与主体人造血管之间的夹角为60~7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人造血管的直径为12~14mm,长度为10~15cm;所述头臂动脉分支人造血管的直径为10~12mm,长度为10~15cm;所述共干分支人造血管的直径为6~10mm,长度为10~15cm;所述左颈总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和左锁骨下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的直径为6~10mm,长度为10~15cm;所述动脉灌注分支人造血管的直径为10~12mm,长度为12~15c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颈总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和左锁骨下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直接连接在所述主体人造血管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快速束紧结构包括束紧线,所述弹性反扣圈内设有收束线槽,所述收束线槽为沿弹性反扣圈长度方向延伸的螺旋形,所述束紧线穿设在收束线槽内,收束线槽上设有供束紧线两端穿出的引出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环朝向插入支架管的一端设有三个周向均布的支撑杆,三个支撑杆的内端均设有向中心弯折的弯折段,且三个弯折段的内端相互抵接于同一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弯折段为z形,三个弯折段的抵接点靠近支撑杆的中间部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环朝向插入支架管的一端设有环形凸部,所述环形凸部位于插入支架管的外围,环形凸部上均布设置有若干缝合线穿线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扣式连接器整体采用医用级硅胶或橡胶材料制成,所述弹性反扣圈设有若干个周向均布的缺口。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设计合理,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主动脉弓部置换手术术中脑灌注不足而容易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问题,并且可以快速可靠地固定,无需耗时缝合,操作快速方便,能够大大节约手术时间,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

2)、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术中对双侧全脑以及全身进行灌注,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深低温停循环时术中的脑部灌注,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从而最终达到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目的;此外,在杂交手术过程中,动脉灌注分支血管也可以为介入支架提供植入途径,极大便于手术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反扣式连接器的结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临床应用情况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主体人造血管、2-头臂动脉分支人造血管、3-共干分支人造血管、4-左颈总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5-左锁骨下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6-反扣式连接器、6.1-连接环、6.2-弹性反扣圈、6.2a-弧形凹槽、6.2b-收束线槽、6.3-束紧线、6.4-支撑杆、6.4a-弯折段、6.5-环形凸部、6.5a-缝合线穿线槽、6.6-插入支架管、7-动脉灌注分支人造血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实施例1公开了一种快接式灌注用四分支人造血管,包括主体人造血管1、头臂动脉分支人造血管2、共干分支人造血管3、左颈总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4和左锁骨下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5,所述头臂动脉分支人造血管2和共干分支人造血管3的近端分别与所述主体人造血管1的一端连接相通,左颈总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4和左锁骨下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5分别与所述共干分支人造血管3的远端连接相通;所述左颈总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4和左锁骨下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5的远端分别设置有反扣式连接器6;所述反扣式连接器6包括连接环6.1,所述连接环6.1一端一体连接在两个二级分支人造血管的远端,所述连接环6.1的另一端连接有插入支架管6.6,所述连接环6.1朝向二级分支人造血管的一端设有弹性反扣圈6.2,所述弹性反扣圈6.2位于二级分支人造血管的外围,弹性反扣圈6.2外周面邻接连接环6.1的部位设有弧形凹槽6.2a,所述弹性反扣圈6.2设有快速束紧结构;所述主体人造血管1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体外循环连通的动脉灌注分支人造血管7。

本实施例1的临床使用操作过程如下:

常规开胸后,将主体人造血管1远离头臂动脉分支人造血管2的一端用阻断钳夹住,然后将头臂动脉分支人造血管2与主动脉弓8【如图4所示】的无名动脉8.1端侧吻合连接,吻合连接方式为常规的缝合方式。再将左颈总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4的远端与主动脉弓8的左颈总动脉8.2吻合连接【图4中虚线表示】,吻合连接方式为:将反扣式连接器6上的插入支架管6.6插入左颈总动脉8.2内,当反扣式连接器6中的连接环6.1接近到左颈总动脉8.2端部后停止插入;然后释放插入支架管6.6,使之向外支撑左颈总动脉8.2;再拉动反扣式连接器6中的弹性反扣圈6.2,使弹性反扣圈6.2越过连接环6.1翻套到左颈总动脉8.2的外表面,弹性反扣圈6.2通过自身的弹性将左颈总动脉8.2和插入支架管6.6箍紧,最后再通过快速束紧结构将弹性反扣圈6.2束紧,弧形凹槽6.2a与连接环6.1的边缘对应,便于弹性反扣圈6.2箍紧左颈总动脉8.2。再将左锁骨下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5的远端与主动脉弓8的左锁骨下动脉8.3吻合连接,吻合连接方式同上。

当本实用新型吻合连接完成后,常规右心房插入腔房静脉管,再将动脉灌注分支人造血管7与体外循环装置连接,体外循环装置中的血液从动脉灌注分支人造血管7流入到主体人造血管1中,再从主体人造血管1中进入到头臂动脉分支人造血管2中进而流入至主动脉弓8的无名动脉8.1中,从而实现手术过程中对人体全身的灌注。在此过程中,主体人造血管1中的一部分血液还会经共干分支人造血管3流入至左颈总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4和左锁骨下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5中,进而进入到主动脉弓8上的左颈总动脉8.2和左锁骨下动脉8.3中,从而实现了手术中对双侧脑部的灌注。至此,本实用新型不但实现了手术中对患者全身的灌注,还实现了对脑部双侧的灌注,且不需要进行腋动脉插管,减少了手术的时间。

这样实施了全身灌注之后,即可对人体进行降温【鼻咽温降温至中低温25-28℃,膀胱温度降至30℃】,再将心脏停运,使患者全身处于深低温停循环状态。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存在,此时依然可以对大脑双侧进行灌注,在灌注的过程中打开主动脉弓8,对其进行手术,植入降主动脉支架;最后再完成弓部人造血管与主动脉近端吻合,开放阻断钳,使心脏恢复跳动,停机拔管,关胸止血,即完成整个手术。

由于反扣式连接器6可以快速反扣固定于无名动脉8.1血管外壁上,连接可靠且不会移位,同时反扣式连接器6还起到止血作用,无需耗时缝合,操作快速方便,所以利用本实用新型可以快速地建立全身体外循环并实现降温,而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保证了双侧全脑灌注,最大限度的保证深低温停循环时双侧脑部灌注,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从而最终达到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此外,在杂交手术过程中,本实用新型中的动脉灌注分支人造血管7也可以提供介入支架植入途径,极大便于手术操作。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中,所述头臂动脉分支人造血管2连接在主体人造血管1端部且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共干分支人造血管3设置在主体人造血管1的一侧,共干分支人造血管3与主体人造血管1之间的夹角为30~45°;所述左颈总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4与共干分支人造血管3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左锁骨下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5与共干分支人造血管3之间的夹角为30~45°;所述动脉灌注分支人造血管7连接在主体人造血管1的另一侧,动脉灌注分支人造血管7与主体人造血管1之间的夹角为60~70°。如此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很顺畅地对全身和双侧大脑进行灌注,而不会出现血管扭曲、拉扯或弯折的现象。

本实施例1中,所述主体人造血管1的直径为12~14mm,长度为10~15cm;所述头臂动脉分支人造血管2的直径为10~12mm,长度为10~15cm;所述共干分支人造血管3的直径为6~10mm,长度为10~15cm;所述左颈总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4和左锁骨下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5的直径为6~10mm,长度为10~15cm;所述动脉灌注分支人造血管7的直径为10~12mm,长度为12~15cm。如此设置,可以使本实用新型中的头臂动脉分支人造血管2、左颈总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4以及左锁骨下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5能与大多数人的主动脉弓8的无名动脉8.1、左颈总动脉8.2以及左锁骨下动脉8.3更好地吻合。

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1中,所述快速束紧结构包括束紧线6.3,所述弹性反扣圈6.2内设有收束线槽6.2b,所述收束线槽6.2b为沿弹性反扣圈6.2长度方向延伸的螺旋形,所述束紧线6.3穿设在收束线槽6.2b内,收束线槽6.2b上设有供束紧线6.3两端穿出的引出孔。如此设置,通过拉紧束紧线6.3的两端可使弹性反扣圈6.2全面箍紧在左颈总动脉8.2、左锁骨下动脉8.3的外壁上,使得左颈总动脉8.2、左锁骨下动脉8.3和插入支架管6.6连接的更为紧密。

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1中,所述连接环6.1朝向插入支架管6.6的一端设有三个周向均布的支撑杆6.4,三个支撑杆6.4的内端均设有向中心弯折的弯折段6.4a,且三个弯折段6.4a的内端相互抵接于同一点。如此设置,三个支撑杆6.4可以起到辅助支撑作用,避免插入支架管6.6被弹性反扣圈6.2和快速束紧结构挤压变形。

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1中,所述弯折段6.4a为z形,三个弯折段6.4a的抵接点靠近支撑杆6.4的中间部位。如此设置,可以提高三个支撑杆6.4的支撑强度。

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1中,所述连接环6.1朝向插入支架管6.6的一端设有环形凸部6.5,所述环形凸部6.5位于插入支架管6.6的外围,环形凸部6.5上均布设置有若干缝合线穿线槽6.5a。如此设置,使得左颈总动脉8.2、左锁骨下动脉8.3与本实用新型之间还可以采用缝合方式连接,进一步拓宽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为了让弹性反扣圈6.2能够更轻松地越过连接环6.1,所述弹性反扣圈6.2优选设有若干个周向均布的缺口。所述反扣式连接器6整体优选采用医用级硅胶或橡胶材料制成。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实施例2公开了一种一种快接式灌注用四分支人造血管,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2的四分支人造血管取消了共干分支人造血管3,左颈总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4和左锁骨下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5直接连接在主体人造血管1上。

本实施例2的的临床使用操作过程与实施例1相同,即头臂动脉分支人造血管2与主动脉弓8的无名动脉8.1端侧吻合连接,左颈总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4的远端与主动脉弓8的左颈总动脉8.2吻合连接,左锁骨下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5的远端与主动脉弓8的左锁骨下动脉8.3吻合连接,动脉灌注分支人造血管7与体外循环装置连接,其余步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2中,为了防止四分支人造血管出现拉扯或者弯折的现象,所述主体人造血管1的直径为12~14mm,长度为10~15cm;所述头臂动脉分支人造血管2的直径为10~12mm,长度为10~15cm;所述左颈总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4和左锁骨下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5的直径为6~10mm,长度为10~15cm,左颈总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4和左锁骨下动脉二级分支人造血管5与主体人造血管1之间的夹角均设置为30~45°;所述动脉灌注分支人造血管7的直径为10~12mm,长度为12~15cm。

以上所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上述具体实施例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范畴内,可以出现各种变形及修改,凡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以上描述所做的润饰、修改或等同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