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姿背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19772发布日期:2020-07-17 15:52阅读:509来源:国知局
矫姿背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形体矫正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矫姿背带。



背景技术:

现有的矫姿背带通常设计为固定交叉或是通过横带平行连接固定,连接处均为固定形式,无法自动调整,仅仅通过调整肩背带的长度来适应各种人群个体的差异,无法做到完全合身,因此穿戴会不舒适,也不能很好的起到形体矫正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矫姿背带,其肩带为交叉设置,通过于交叉节点处套设调节套的方式,使交叉节点的位置可以自动调节,且在穿戴过程中能够相对稳定的保持于指定位置,使该矫姿背带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以适用于任何身形的使用者,穿戴舒适、不变形,形体矫正效果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具体通过以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矫姿背带,包括:

肩带,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织带和第二织带,所述第一织带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织带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调节结构长度可调地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织带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织带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调节结构长度可调地连接在一起;

内部形成一空间的调节套,套设在所述第一织带和所述第二织带的交叉节点上,所述调节套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织带和所述第二织带穿设的开口。

采用上述方案,在穿戴时,使调节套置于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拉紧肩带之后,调节套紧贴至使用者背部,对整个矫姿背带起到定型作用,肩带的收缩力自然聚集到该使用者的肩胛骨中心点,以达到调整姿态的目的,对应长时间穿戴该矫姿背带,可能后导致调节套发生轻微移动,此时,无需解开矫姿背带,仅需直接滑动调节套,将其重新调整到两肩胛骨之间即可。

本实用新型矫姿背带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调节结构和所述第二调节结构为粘扣带结构。本实用新型矫姿背带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粘扣带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织带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织带的第二端的毛面;设置于所述第一织带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织带的第一端的勾面。

本实用新型矫姿背带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调节结构和所述第二调节结构为卡扣结构。

本实用新型矫姿背带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卡扣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织带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织带的第二端的公扣;设置于所述第一织带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织带的第一端的母扣;以及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织带和所述第二织带上的扣环。

上述的粘扣带或卡扣结构均为常规的长度调节结构,简单易实现。

本实用新型矫姿背带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调节套包括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所述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的边缘缝合且留有四个所述开口。

通过上述结构,保证第一织带和第二织带可以各自自由滑动的同时不会脱离,且交叉节点时刻保持于第一面层和第二面层所夹设的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矫姿背带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调节套呈圆形,四个所述开口沿所述调节套的周向均匀布设。

圆形调节套更加符合人体背部结构,使穿戴时更加舒适。

本实用新型矫姿背带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织带和所述第二织带的内侧设有垫肩。

通过垫肩的设置,增加穿戴时的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矫姿背带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织带和所述第二织带为弹性带。

通过上述设置,进一步增加了穿戴时的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矫姿背带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调节套采用皮革材质。

皮革材质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柔韧性,平整细腻且触感好。

本实用新型的矫姿背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交叉节点处套设调节套的方式,使交叉节点的位置可以自动调节,且在穿戴过程中能够相对稳定的保持于指定位置,使该矫姿背带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2、通过第一调节结构和第二调节结构的设置,使肩带的长度可调,进而使该矫姿背带可以适用于任何身形的使用者;

3、通过调节套的形状和材质设置以及第一织带和第二织带的弹性设置,使该矫姿背带具有更好的舒适度,形体矫正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矫姿背带的后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矫姿背带的前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矫姿背带的使用状态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弥补现有的矫姿背带无法适用于不同身材的使用者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肩带为交叉设置的矫姿背带,通过于交叉节点处套设调节套的方式,使交叉节点的位置可以自由调节,且在穿戴过程中能够相对稳定的保持于指定位置,使该矫姿背带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以适用于任何身形的使用者,穿戴舒适、不变形,形体矫正效果好。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所示,一种矫姿背带,包括肩带10和内部形成一空间的调节套20,所述肩带10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织带11和第二织带12,所述第一织带1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织带12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调节结构长度可调地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织带1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织带12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调节结构长度可调地连接在一起;所述调节套20套设在所述第一织带11和所述第二织带12的交叉节点上,所述调节套20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织带11和所述第二织带12穿设的开口23进一步地,参阅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调节结构和所述第二调节结构为粘扣带结构,将粘带扣结构的毛面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织带第一端111和所述第二织带第二端122;粘带扣结构的勾面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织带第二端112和所述第二织带的第一端121;毛面和勾面均具有一定长度,通过调节毛面和勾面的粘贴长度来实现对第一织带11和第二织带12的长度调节。

当然,第一调节结构和第二调节结构的形式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为卡扣结构,将卡扣结构的公扣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织带第一端111和所述第二织带第二端122,卡扣结构的母扣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织带第二端112和所述第二织带的第一端121;然后于第一织带11和第二织带12上分别连接一扣环,通过滑动扣环来实现对第一织带11和第二织带12的长度调节。

无论是粘扣带结构或卡扣结构均为常规的长度调节结构,简单易实现,当然上述仅为较佳的实施方式,不作为对第一、第二调节结构的限定。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套20包括第一面层21和第二面层22,所述第一面层21和第二面层22的边缘缝合且留有四个所述开口23,其中,所述调节套20呈圆形,四个所述开口23沿所述调节套20的周向均匀布设。

圆形调节套20更加符合人体背部结构,使穿戴时更加舒适。关于调节套20的尺寸,需要根据人体两肩胛骨之间的标准距离来确定,尽可能略小于该标准距离,以使调节套20可以完全贴合于使用者的两肩胛骨之间。

进一步地,参阅图1所示,所述第一织带11和所述第二织带12的内侧对应使用者肩部的位置处设有垫肩13。通过垫肩13的设置,增加使用者在穿戴时的舒适度,为了保证透气性,可采用透气网作为垫肩13的覆盖面料。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织带11和所述第二织带12为弹性带,以增加穿戴时的舒适度,且可使对第一织带11和第二织带12的长度调整更加柔和。

进一步地,因皮革材质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柔韧性,平整细腻且触感好。所以,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调节套20优选采用皮革材质制作。

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使用者的身高差异,本实施例提供了两种尺寸规格的矫姿背带,具体参阅图3所示:一种为儿童版,适用于身高为120cm~160cm的使用者,其肩带10的长度为18cm,弹性带为32nm,粘扣带勾面的射出勾为2x8cm;另一种为成人版,适用于身高为160cm~200cm的使用者,其肩带10的长度为25cm,弹性带为45nm,粘扣带勾面的射出勾为2x12cm。

在使用该矫姿背带时,根据不同使用者的身形,上下滑动调节套20,使调节套20位于使用者的背部两肩胛骨之间,然后调节第一织带11和第二织带12的长度,使第一织带11和第二织带12保持于拉紧状态后对应连接,再对调节套20的位置进行微调,使调节套20紧贴至使用者的背部两肩胛骨中心点处,这样,肩带10的收缩力自然聚集到该使用者的肩胛骨中心点(即调节套20的位置),以达到调整姿态的目的,如果长时间穿戴该矫姿背带,可能会使调节套20发生轻微移位,此时,无需解开肩带10,仅需直接滑动调节套20,将其重新调整到两肩胛骨之间即可。穿戴方便,调整简单,可时刻保持矫姿状态。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