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排铅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38177发布日期:2020-07-29 02:48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全方位排铅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全方位排铅系统。



背景技术:

医疗车是用于进行医学检查、医学治疗操作的机动车辆,内部配备有相关医学器械和专业的护士医生。

目前常见的检查医疗车均包括有检查设备,且在医疗车内进行检查都需要设计铅房后在铅房内进行检查,这是由于胸透机在进行胸透时会产生辐射射线,如果没在铅房内进行的话会对周围的人造成影响,但是在铅房里面进行检查时,由于辐射射线照射到铅门上产生了铅离子,检查结束后,由于没消除铅离子导致铅门打开时,大量的铅离子会对铅门旁边的人造成身体上的损伤,从而影响的人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全方位排铅系统,包括:车厢、第一排铅结构和第二排铅结构;

所述车厢的内部具有空腔,所述第一排铅结构设置于所述车厢的顶部,所述第二排铅机构设置于所述车厢的底部,且所述第一排铅机构和所述第二排铅机构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排铅机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一电机、第一进气扇、第一密封盖和若干第一排气扇叶,所述车厢的顶部开设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一壳体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内,且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穿孔的孔壁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转动连接若干所述第一排气扇叶,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一电机的一面上开设有若干第一排铅孔,另一面上设置所述第一进气扇,且所述第一进气扇朝向所述空腔,所述第一密封盖活动盖合所述第一进气扇;

所述第二排铅机构包括第二壳体、第二电机、第二进气扇、第二密封盖和若干第二排气扇叶,所述车厢的底部开设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二壳体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内,且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穿孔的孔壁连接,所述第二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转动连接若干所述第二排气扇叶,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第二电机的一面上开设有若干第二排铅孔,另一面上设置所述第二进气扇,且所述第二进气扇朝向所述空腔,所述第二密封盖活动盖合所述第一进气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环,若干所述第一排气扇叶等距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环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环,若干所述第二排气扇叶等距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环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开合页、第二开合页和第一齿轮组,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第三电机、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驱动所述第一主动轮转动,所述第一主动轮的一侧与所述第一从动轮啮合,另一侧与所述第二从动轮啮合,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第一开合页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轮与所述第二开合页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开合页和所述第二开合页活动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三开合页、第四开合页和第二齿轮组,所述第二齿轮组包括第四电机、第二主动轮、第三从动轮和第四从动轮,所述第四电机的输出轴驱动所述第二主动轮转动,所述第二主动轮的一侧与所述第三从动轮啮合,另一侧与所述第四从动轮啮合,所述第三从动轮与所述第三开合页固定连接,所述第四从动轮与所述第四开合页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开合页和所述第四开合页活动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从动轮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从动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合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从动轮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从动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合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从动轮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从动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合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从动轮的一面上设置有第四连接杆,所述第四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从动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合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电机和所述第四电机的外侧均设置有防护罩,两个所述防护罩均与所述车厢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当车厢的铅房内的检查完毕之后,打开第一进气扇和第二进气扇,然后再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同时转动,使得铅房里面的铅离子能随着第一进气扇然后经过第一排气扇叶往车厢顶部排出,或者随着第二进气扇然后经过第二排气扇叶往车厢底部排出,很好地避免由于没消除铅离子导致铅门打开时大量的铅离子会对铅门旁边的人造成身体上的损伤从而影响的人的身体健康的问题。

附图说明

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全方位排铅系统的一方向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全方位排铅系统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全方位排铅系统的一方向剖视图;

图4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全方位排铅系统的另一方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4所示,全方位排铅系统,包括:车厢100、第一排铅结构200和第二排铅结构300,所述车厢100的内部具有空腔,所述第一排铅结构200设置于所述车厢100的顶部,所述第二排铅机构设置于所述车厢100的底部,且所述第一排铅机构和所述第二排铅机构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排铅机构包括第一壳体210、第一电机220、第一进气扇230、第一密封盖240和若干第一排气扇叶250,所述车厢100的顶部开设有第一穿孔110,所述第一壳体210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110内,且所述第一壳体210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穿孔110的孔壁连接,所述第一电机220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210的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一电机220的输出轴转动连接若干所述第一排气扇叶250,所述第一壳体210靠近所述第一电机220的一面上开设有若干第一排铅孔211,另一面上设置所述第一进气扇230,且所述第一进气扇230朝向所述空腔,所述第一密封盖240活动盖合所述第一进气扇230。

所述第二排铅机构包括第二壳体310、第二电机320、第二进气扇330、第二密封盖340和若干第二排气扇叶350,所述车厢100的底部开设有第二穿孔120,所述第二壳体310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120内,且所述第二壳体310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穿孔120的孔壁连接,所述第二电机320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310的内侧壁上,且所述第二电机320的输出轴转动连接若干所述第二排气扇叶350,所述第二壳体310靠近所述第二电机320的一面上开设有若干第二排铅孔311,另一面上设置所述第二进气扇330,且所述第二进气扇330朝向所述空腔,所述第二密封盖340活动盖合所述第一进气扇230。

具体地,还包括一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为plc控制器,所述第一电机220、所述第一进气扇230、所述第二电机320和所述第二进气扇330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机220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环,若干所述第一排气扇叶250等距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环上,且所述第二电机320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环,若干所述第二排气扇叶350等距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环上。也就是说,当车厢100的铅房内的检查完毕之后,控制器控制第一进气扇230和第二进气扇330打开,然后再控制第一电机220和第二电机320同时转动,使得铅房里面的铅离子能随着第一进气扇230然后经过第一排气扇叶250往车厢100顶部排出,或者随着第二进气扇330然后经过第二排气扇叶350往车厢100底部排出,很好地避免由于没消除铅离子导致铅门打开时大量的铅离子会对铅门旁边的人造成身体上的损伤从而影响的人的身体健康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210包括第一开合页、第二开合页和第一齿轮组,所述第一齿轮组包括第三电机、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和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驱动所述第一主动轮转动,所述第一主动轮的一侧与所述第一从动轮啮合,另一侧与所述第二从动轮啮合,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第一开合页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轮与所述第二开合页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开合页和所述第二开合页活动抵接,且所述第二壳体310包括第三开合页、第四开合页和第二齿轮组,所述第二齿轮组包括第四电机、第二主动轮、第三从动轮和第四从动轮,所述第四电机的输出轴驱动所述第二主动轮转动,所述第二主动轮的一侧与所述第三从动轮啮合,另一侧与所述第四从动轮啮合,所述第三从动轮与所述第三开合页固定连接,所述第四从动轮与所述第四开合页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开合页和所述第四开合页活动抵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从动轮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从动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合页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轮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从动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合页连接,所述第三从动轮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从动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合页连接,所述第四从动轮的一面上设置有第四连接杆,所述第四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从动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合页连接,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三电机和所述第四电机的外侧均设置有防护罩,两个所述防护罩均与所述车厢100可拆卸连接。

也就是说,第三电机和第四电机也与控制器电连接,当需要进行检查时,控制器控制第三电机和第四电机转动,进而使得第三电机带动第一开合页和第二开合页关闭,第四电机带动第三开合页和第四开合页关闭,使得在检查的过程中能避免辐射射线泄漏出去。当检查完毕后,控制器控制第三电机和第四电机反转,进而使得第三电机带动第一开合页和第二开合页打开,第四电机带动第三开合页和第四开合页打开,便于铅离子的排出。

综上所述,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性实施方式,凡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修饰或者等效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