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音乐辅助睡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51300发布日期:2020-09-25 18:27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音乐辅助睡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睡眠装置,尤其涉及到一种音乐辅助睡眠装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运动量的缺乏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烦躁、身心不安,导致失眠患者越来越多,而睡眠的不足则会导致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的下降,甚至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而,改善睡眠质量已经成为这类人群的迫切需求。

目前,针对睡眠质量的提高,普遍采用药物治疗,而药物治疗对人体往往有其他严重的危害。市面上也有一些与睡眠有关的仪器,比较常见的是辅助睡眠装置,例如cn20362003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智能音乐睡眠仪,包括符合人体工学的弹性头带,弹性头带的中心位置设有感应装置,感应装置的下方设有可伸缩的眼罩,感应装置的内侧设有接触区域,接触区域依次连接有可产生生物脉冲刺激信号的控制电路和用以播放音乐的发音孔,其还连接有微处理器和供电模块,发音孔位于弹性头带的两端面上。其通过检测发音孔是否出声,通过可产生生物脉冲刺激信号的控制电路的产生可作用于人脑运动的生物脉冲刺激信号,此外加以音乐辅助,以提高用户体验感。

但是上述装置播放音乐时,通过发音孔外放的音乐会对周围休息的人造成一定影响,存在不便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效果好且不影响周围人休息的音乐辅助睡眠装置。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音乐辅助睡眠装置,包括壳体,所述的壳体内固定有一用于播放音频信息的骨传导喇叭,所述的骨传导喇叭的一端伸出所述的壳体后位于所述的壳体的外侧。

所述的音乐辅助睡眠装置还包括电池和脉冲贴片,所述的电池和所述的脉冲贴片两者均固定在所述的壳体内,所述的脉冲贴片连接在所述的壳体的前侧,所述的脉冲贴片与所述的电池电连接。该结构中,脉冲贴片通电后会产生微弱电流,以便对疼痛、僵硬部位来进行刺激,达到按摩放松的效果。

所述的壳体的前侧间隔设置有第一贴片支架和第二贴片支架,所述的脉冲贴片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的第一贴片支架和所述的第二贴片支架之间。由此实现脉冲贴片的便捷更换,以方便后期维护。

所述的脉冲贴片上固定有第一电极柱和第二电极柱,所述的第一贴片支架上固定有第一导电件,所述的第一导电件具有一供所述的第一电极柱插入的第一导电孔,所述的第一电极柱伸入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导电孔内,且与所述的电池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的第二贴片支架上固定有第二导电件,所述的第二导电件具有一供所述的第二电极柱插入的第二导电孔,所述的第二电极柱伸入设置在所述的第二导电孔内,且与所述的电池的负极电连接。该结构中,脉冲贴片通过第一电极柱和第二电极柱与电池相连通,由此实现一个闭合的电路,以便通过微弱的电流对疼痛、僵硬部位来进行刺激,达到按摩放松的效果,其中,第一电极柱采用插接的形式与第一导电件中的第一导向孔连接,第二电极柱也采用插接的形式与第二导电件中的第二导向孔连接,这样既实现了脉冲贴片的安装又实现了电路的接通,结构简单且实用。

所述的第一导电件通过第一压环固定在所述的第一贴片支架上,所述的第一压环的中心开设有第一容纳孔,所述的第一容纳孔内安装有第一导电弹簧,所述的第一导电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的第一导电件连接,所述的第一导电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电池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的第二导电件通过第二压环固定在所述的第二贴片支架上,所述的第二压环的中心开设有第二容纳孔,所述的第二容纳孔内安装有第二导电弹簧,所述的第二导电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的第二导电件连接,所述的第二导电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电池的负极电连接。在该结构中,第一贴片支架的背部开设有第一限位孔,在第一限位孔的两侧固定有弹性限位卡扣,第一导电件和第一压环依次固定在第一限位孔内,弹性限位卡扣与第一压环接触,并将第一压环固定在第一限位孔内,由此实现了第一压环和第一导电件的牢靠后固定,而第一导电弹簧的设置起到连通第一电极柱与电池之间的作用,同理,第二压环也采用相同的结构实现与第二贴片支架的固定,第二导电弹簧的设置也起到连通第二电极柱与电池之间的作用。

所述的壳体的前侧间隔开设有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所述的第一贴片支架的一端轴接在所述的第一缺口处,所述的第一贴片支架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弹性复位机构可前后运动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缺口处,所述的第二贴片支架的一端轴接在所述的第二缺口处,所述的第二贴片支架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弹性复位机构可前后运动设置在所述的第二缺口处。该结构中,第一弹性复位机构的设置使得第一贴片支架能相对第一缺口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运动,由此更好适配于人体,同理,第二弹性复位机构的设置使得第二贴片支架能相对第二缺口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运动,由此更好适配于人体。

所述的第一弹性复位机构包括第一弹簧、第一安装柱和第一限位支架,所述的第一安装柱固定在所述的第一贴片支架的内表面,所述的第一限位支架固定在所述的壳体的两内侧壁之间,所述的第一弹簧的一端套设在所述的第一安装柱上,所述的第一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的第一限位支架上。该结构中,第一弹簧受第一限位支架的作用,始终保持挤压第一贴片支架的趋势,当第一贴片支架受力向壳体内移动时,第一弹簧被压缩,而没有外力时,第一弹簧复位,带动第一贴片支架向外移动,由此实现了第一贴片支架的浮动式运动,以便使脉冲贴片更好适配于使用者,提高体验感。

所述的第二弹性复位机构包括第二弹簧、第二安装柱和第二限位支架,所述的第二安装柱固定在所述的第二贴片支架的内表面,所述的第二限位支架固定在所述的壳体的两内侧壁之间,所述的第二弹簧的一端套设在所述的第二安装柱上,所述的第二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的第二限位支架上。该结构中,第二弹簧受第二限制支架的作用,始终保持挤压第二贴片支架的趋势,当第二贴片支架受力向壳体内移动时,第二弹簧被压缩,而没有外力时,第二弹簧复位,带动第二贴片支架向外移动,由此实现了第二贴片支架的浮动式连接,以便使脉冲贴片更好适配于使用者,提高体验感。

所述的骨传导喇叭位于所述的第一贴片支架和所述的第二贴片支架之间,且通过一扣件固定在所述的壳体内。该结构中,扣件的设置使得骨传导喇叭牢靠与壳体相固定。

所述的壳体的两侧固定有用于安装弹性系带的织带扣。该结构中,织带扣的设置便于弹性系带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骨传导喇叭能播放音频信息,且骨传导喇叭省去了许多声波传递的步骤,能在嘈杂的环境中实现清晰的声音还原,而且声波也不会因为在空气中扩散而影响到他人,使用效果较佳;本实用新型使用效果好且不影响周围人休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壳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贴片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贴片支架分解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脉冲贴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分解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如图所示,一种音乐辅助睡眠装置,包括壳体1,还包括一用于播放音频信息的骨传导喇叭5,骨传导喇叭5固定在壳体1内,且骨传导喇叭5的一端伸出壳体1后位于壳体1的外侧。

实施例二:如图所示,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一种音乐辅助睡眠装置还包括电池3和脉冲贴片4,电池3和脉冲贴片4两者均固定在壳体1内,脉冲贴片4连接在壳体1的前侧,且与电池3电连接。该结构中,脉冲贴片通电后会产生微弱电流,以便对疼痛、僵硬部位来进行刺激,达到按摩放松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壳体1内还固定有电路板2,骨传导喇叭5和脉冲贴片4均受电路板2控制。

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前侧间隔设置有第一贴片支架6和第二贴片支架7,脉冲贴片4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第一贴片支架6和第二贴片支架7之间。由此实现脉冲贴片4的便捷更换,以方便后期维护。

本实施例中,脉冲贴片4上固定有第一电极柱41和第二电极柱42,第一贴片支架6上固定有第一导电件61,第一导电件61具有一供第一电极柱41插入的第一导电孔62,第一电极柱41伸入设置在第一导电孔62内,且与电池3的正极电连接,第二贴片支架7上固定有第二导电件71,第二导电件71具有一供第二电极柱42插入的第二导电孔72,第二电极柱42伸入设置在第二导电孔72内,且与电池3的负极电连接。该结构中,脉冲贴片4通过第一电极柱41和第二电极柱42与电池3相连通,由此实现一个闭合的电路,以便通过微弱的电流对疼痛、僵硬部位来进行刺激,达到按摩放松的效果,其中,第一电极柱41采用插接的形式与第一导电件61中的第一导向孔连接,第二电极柱42也采用插接的形式与第二导电件71中的第二导向孔连接,这样既实现了脉冲贴片4的安装又实现了电路的接通,结构简单且实用。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61通过第一压环63固定在第一贴片支架6上,第一压环63的中心开设有第一容纳孔64,第一容纳孔64内安装有第一导电弹簧65,第一导电弹簧65的一端与第一导电件61连接,第一导电弹簧65的另一端与电池3的正极电连接,第二导电件71通过第二压环73固定在第二贴片支架7上,第二压环73的中心开设有第二容纳孔74,第二容纳孔74内安装有第二导电弹簧75,第二导电弹簧75的一端与第二导电件71连接,第二导电弹簧75的另一端与电池3的负极电连接。在该结构中,第一贴片支架6的背部开设有第一限位孔,在第一限位孔的两侧固定有弹性限位卡扣,第一导电件61和第一压环63依次固定在第一限位孔内,弹性限位卡扣与第一压环63接触,并将第一压环63固定在第一限位孔内,由此实现了第一压环63和第一导电件61的牢靠后固定,而第一导电弹簧65的设置起到连通第一电极柱41与电池3之间的作用,同理,第二压环73也采用相同的结构实现与第二贴片支架7的固定,第二导电弹簧75的设置也起到连通第二电极柱42与电池3之间的作用。

实施例三:如图所示,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二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壳体1的前侧间隔开设有第一缺口11和第二缺口12,第一贴片支架6的一端轴接在第一缺口11处,第一贴片支架6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弹性复位机构8可前后运动设置在第一缺口11处,第二贴片支架7的一端轴接在第二缺口12处,第二贴片支架7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弹性复位机构9可前后运动设置在第二缺口12处。该结构中,第一弹性复位机构8的设置使得第一贴片支架6能相对第一缺口11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运动,由此更好适配于人体,同理,第二弹性复位机构9的设置使得第二贴片支架7能相对第二缺口12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运动,由此更好适配于人体。

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复位机构8包括第一弹簧81、第一安装柱82和第一限位支架83,第一安装柱82固定在第一贴片支架6的内表面,第一限位支架83固定在壳体1的两内侧壁之间,第一弹簧81的一端套设在第一安装柱82上,第一弹簧81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限位支架83上。该结构中,第一弹簧81受第一限位支架83的作用,始终保持挤压第一贴片支架6的趋势,当第一贴片支架6受力向壳体1内移动时,第一弹簧81被压缩,而没有外力时,第一弹簧81复位,带动第一贴片支架6向外移动,由此实现了第一贴片支架6的浮动式运动,以便使脉冲贴片4更好适配于使用者,提高体验感。

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复位机构9包括第二弹簧91、第二安装柱92和第二限位支架93,第二安装柱92固定在第二贴片支架7的内表面,第二限位支架93固定在壳体1的两内侧壁之间,第二弹簧91的一端套设在第二安装柱92上,第二弹簧91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限位支架93上。该结构中,第二弹簧91受第二限位支架93的作用,始终保持挤压第二贴片支架7的趋势,当第二贴片支架7受力向壳体1内移动时,第二弹簧91被压缩,而没有外力时,第二弹簧91复位,带动第二贴片支架7向外移动,由此实现了第二贴片支架7的浮动式连接,以便使脉冲贴片4更好适配于使用者,提高体验感。

本实施例中,骨传导喇叭5位于第一贴片支架6和第二贴片支架7之间,且通过一扣件51固定在壳体1内。该结构中,扣件51的设置使得骨传导喇叭5牢靠与壳体1相固定。

本实施例中,脉冲贴片4上设置有一供骨传导喇叭5穿过的通孔43。该结构中,骨传导喇叭5依次穿过壳体1以及通孔43后与使用者接触。

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两侧固定有用于安装弹性系带的织带扣13。该结构中,织带扣13的设置便于弹性系带连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