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按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07812发布日期:2020-10-23 12:48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按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理疗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按摩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上班族、白领等职业需要长期在电脑前久坐或者长期保持站立姿势等,都会使得下肢长期血液循环不畅,造成下肢酸痛不适,甚至造成静脉曲张等严重症状。现有的理疗方案中多数是采用医用空气波治疗仪,气囊采用全包裹的方式,比如腿部气囊,就将腿部全部套入气囊中。这种方案的缺点很明显,气囊必须做的很大,充气量也大,对气泵的流量要求比较大,相应的尺寸也比较大,所以要将气泵及控制部件外置作为主机,用导气管将主机与气囊连接。这样不仅用户移动很不方便,且主机非常笨重,还有外置的导气管等更加限制了使用空间,便携性很差。

另外,目前常用的脚底按摩及腿部按摩两种模式的切换需要重新安装覆盖物的位置,使用不方便。有些按摩器设计为脚底、小腿连接起来的设计方案,但是若只需使用小腿按摩时,即使不使用脚底气囊,也不得不将脚底按摩部分覆盖住脚底,限制了用户的行动自由。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方便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摩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按摩装置包括小腿按摩部和足底按摩部,小腿按摩部包括上按摩部和下按摩部,上按摩部、下按摩部和足底按摩部分别布置有气囊;上按摩部的两端分别布置有第一左连接部和第一右连接部,第一左连接部和第一右连接部之间通过魔术贴连接,上按摩部包括第一内侧面和第一外侧面,第一内侧面贴向皮肤,第一外侧面在对应第一右连接部处布置有毛面,第一内侧面在对应第一左连接部处布置有勾面;下按摩部的两端分别布置有第二左连接部和第二右连接部,第二左连接部和第二右连接部之间通过魔术贴连接,下按摩部包括第二内侧面和第二外侧面,第二内侧面贴向皮肤,第二外侧面在对应第二右连接部处布置有毛面,第二内侧面在对应第二左连接部处布置有勾面;足底按摩部的两端分别布置有第三左连接部和第三右连接部,第三左连接部和第三右连接部之间通过魔术贴连接,足底按摩部包括第三内侧面和第三外侧面,第三内侧面贴向皮肤,第三外侧面在对应第三右连接部处布置有勾面,第三内侧面布置有毛面,第二外侧面布置有至少一个按扣,第三外侧面布置有至少一个按扣,第二外侧面的按扣与第三外侧面的按扣一一对应。

进一步,第二外侧面布置有脚踝绑带,脚踝绑带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外侧面,脚踝绑带的另一端通过魔术贴与第二外侧面连接。

进一步,气囊为环形。

进一步,第三内侧面布置有至少一个按摩贴。

进一步,上按摩部中布置有振动器,下按摩部中布置有振动器,小腿按摩部布置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通过导线分别与两个振动器连接。

进一步,控制面板布置有气泵,气泵分别通过电磁阀与各气囊相通。

进一步,控制面板位于小腿按摩部的外侧,控制面板用布料包裹,控制面板上的显示屏、按键和对外接口露出。

进一步,小腿按摩部与足底按摩部之间通过弹性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弹性连接件与足底按摩部的连接处设置有定位标记。

有益效果:通过使用可拆卸的魔术贴粘合和按扣扣合,实现了足底按摩部与小腿按摩部的独立使用,可切换小腿加足底按摩、足底按摩两种模式。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可广泛应用于理疗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按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为按摩装置的内侧;

图2为按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为按摩装置的外侧;

图3为按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为按摩装置的外侧;

图4为按摩贴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按摩装置,其包括小腿按摩部和足底按摩部11,因此按摩装置具有两个按摩模式,一种为按摩小腿和足底,另一种为按摩小腿。

小腿按摩部包括上按摩部12和下按摩部13,上按摩部12、下按摩部13和足底按摩部11均为具有夹层的结构,上按摩部12、下按摩部13和足底按摩部11分别布置有气囊24,气囊24缝合密闭在对应的夹层中。气囊24为条状制成的环形结构,在保证气压足够的前提下,其按摩效果与一体式气囊相同,而且大大减少了充气量,提高了充气速度,改善了用户体验。

上按摩部12中布置有振动器14,下按摩部13中布置有振动器14。以上按摩部12为例,振动器14安装在上按摩部12织物层内,振动器14置于一缝合的口袋容器中,将口袋容器缝合在织物层,并外接导线。

小腿按摩部布置有控制面板27,控制面板27通过导线分别与两个振动器14连接。因此可结合气囊24的挤压按摩和振动器14的振动按摩两种方式,丰富了按摩方式。

控制面板27布置有气泵,气泵分别通过电磁阀与各气囊24相通,各电磁阀与对应的气囊24之间通过导管连通,根据不同的模式控制气囊24充放气。

控制面板27中的主控芯片连接用户手机,实现人机交互。控制面板27位于小腿按摩部的外侧,方便携带,也不影响使用。使用时,气囊24将控制面板27与腿部隔开,用户感受不到控制面板27,避免不舒适感。

控制面板27用布料包裹,以保护控制面板27上各部件的对接,控制面板27上的显示屏、按键和对外接口露出。

控制面板27采用可充电的锂电池供电,通过usb接口充电,具有更好的便携性。

上按摩部12的两端分别布置有第一左连接部15和第一右连接部16,第一左连接部15和第一右连接部16之间通过魔术贴连接,使用时,上按摩部12卷起包裹小腿部,第一左连接部15与第一右连接部16粘合固定。

上按摩部12包括第一内侧面和第一外侧面,第一内侧面贴向皮肤,第一外侧面在对应第一右连接部16处布置有毛面,第一内侧面在对应第一左连接部15处布置有勾面,上按摩部12卷起包裹小腿部时,第一右连接部16外侧的毛面与第一左连接部15内侧的勾面粘合固定。

下按摩部13的两端分别布置有第二左连接部17和第二右连接部18,第二左连接部17和第二右连接部18之间通过魔术贴连接,使用时,下按摩部13卷起包裹小腿部,第二左连接部17与第二右连接部18粘合固定。

下按摩部13包括第二内侧面和第二外侧面,第二内侧面贴向皮肤,第二外侧面在对应第二右连接部18处布置有毛面,第二内侧面在对应第二左连接部17处布置有勾面,下按摩部13卷起包裹小腿部时,第二右连接部18外侧的毛面与第二左连接部17内侧的勾面粘合固定。

足底按摩部11的两端分别布置有第三左连接部19和第三右连接部20,第三左连接部19和第三右连接部20之间通过魔术贴连接,足底按摩部11卷起包裹脚部,第三左连接部19和第三右连接部20粘合固定。

足底按摩部11包括第三内侧面和第三外侧面,第三内侧面贴向皮肤,第三外侧面在对应第三右连接部20处布置有勾面,第三内侧面布置有毛面,足底按摩部11卷起包裹脚部时,第三右连接部20外侧的勾面与第三内侧面的毛面粘合固定,从而,第三左连接部19和第三右连接部20粘合固定。

第三内侧面布置有至少一个按摩贴,根据足底按摩的需要,可对应足底穴位布置多个按摩贴。

按摩贴包括按摩结构26和固定结构25,按摩结构26为硅胶构件,按摩结构26和固定结构25之间采用胶粘或缝纫的方式固定。固定结构25的底部为附着面,附着面为勾面,按摩贴通过附着面粘合在第三内侧面。

小腿按摩部与足底按摩部11之间通过弹性连接件21连接,因此通过弹性伸缩使用时可适用于不同长度的腿部。

弹性连接件21与足底按摩部11的连接处设置有定位标记,方便对脚底按摩位置的定位。

弹性连接件21采用弹性纤维织物制作,弹性连接件21设计成中空结构,用于连接足底按摩部11中气囊24的导管穿过弹性连接件21的中空结构,避免导管外露,且导管预留一段长度,以适应弹性连接件21的伸展。

第二外侧面布置有脚踝绑带23,脚踝绑带23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外侧面,脚踝绑带23的另一端通过魔术贴与第二外侧面连接,弹性连接件21与足底按摩部11固定的位置处于脚踝绑带23两端与足底按摩部11固定的位置之间。通过脚踝绑带23可实现脚部的全包裹,有助于使用足底按摩部11时进行定位。

第二外侧面布置有至少一个按扣28,第三外侧面布置有至少一个按扣28,第二外侧面的按扣28与第三外侧面的按扣28一一对应,特别的,应在第三外侧面上对应第三左连接部19处布置一按扣28,相对应的两个按扣28中,一为母扣,一为公扣。当只需要对腿部按摩时,将足底按摩部11向第二外侧面翻起,第二外侧面和第三外侧面上对应的按扣28扣合固定。之后,小腿按摩部卷起包裹小腿时,第一右连接部16外侧的毛面与第一左连接部15内侧的勾面粘合固定,第二左连接部17内侧的勾面与第三内侧面的毛面粘合固定。

其中,第二外侧面上对应第二右连接部18处布置有一按扣28,相应的,第三外侧面上对应第三右连接部20处布置有一按扣28。在此基础上,还可在第二外侧面的中部布置一按扣28,相应的,第三外侧面上对应布置一按扣28。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