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04458发布日期:2020-09-04 13:22阅读:4406来源:国知局
葫芦灸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理疗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葫芦灸。



背景技术:

艾灸疗法是一种用艾绒制成的艾炷或艾条,或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或放置在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烧,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入脏腑、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调整生理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之功效。

艾条燃烧时,会产生一定量的烟气,若流通不畅,会影响燃烧效果;固定在艾灸器上的艾条都是自上往下燃烧,通过艾灸器的下部的粘贴面粘在皮肤上,但由于长时间的粘贴,又或者人为的晃动,会使艾灸器倾斜,粘贴不牢固时,燃烧状态的艾条倒在皮肤上,存在灼伤皮肤的危险。

公告号为cn208243782u的专利文献提供了一种艾灸罐,包括艾灸罐本体和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外旋转固定件和内旋转艾条固定件;所述外旋转固定件的侧壁与艾灸罐本体的中心螺纹连接;所述内旋转艾条固定件的侧壁与外旋转固定件的中心螺纹连接,所述外旋转固定件上设有通气孔道,所述艾灸罐本体的侧壁上设有进气孔道,所述内旋转艾条固定件的一端上设有艾条固定件。该实用新型具有观察方便,有效调控艾条的燃烧速度、拆卸清洗方便的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葫芦灸,易操作,控烟效果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葫芦灸,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配接筒、与所述配接筒连接的灸条固定机构、以及与所述壳体连接的隔灸机构,所述壳体的两端呈碗状,两端的碗状结构共用一底部,该共用底部上设置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灸条固定机构包括与所述配接筒活动连接的帽盖、与所述帽盖连接的固定针、以及扣设在所述固定针端部的罩体,所述罩体上设置若干第二通孔,所述隔灸机构包括格网、以及固定所述格网的金属片,所述隔灸机构所在一侧的壳体上设置若干第三通孔。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两端均为平面敞口式,所述配接筒和隔灸机构分别位于所述壳体两端的碗状结构内。

优选地,所述帽盖与所述配接筒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帽盖的底部设置连接孔,所述固定针穿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帽盖通过螺母固定。

优选地,所述帽盖的底部内侧设置内螺纹柱,所述固定针与所述内螺纹柱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罩体呈杯状,所述罩体的内部设置若干辅助针头。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内螺纹槽,所述隔灸机构通过螺钉与所述内螺纹槽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壳体两端的开口面积不相同。

优选地,所述壳体和帽盖均为绝热制件。

优选地,所述罩体为导热制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葫芦灸,本装置外形美观,易于握持,便于操作,而且控烟效果好,温灸效果明显。

1)本实用新型中壳体的两端呈碗状,两端的碗状结构共用一底部,这样两端碗状结构的连接部位形成一便于手持的弧形部,便于操作的同时,整体外形给人以舒适、美观的感官体验。

2)本实用新型中配接筒与帽盖活动连接,具体活动连接方式优选螺纹连接,方便灸条固定机构的安装和拆卸,在更换新的灸条或灸条燃烧结束后,通过旋转帽盖,可将灸条固定机构拆卸下来,进行清洗或更换新的灸条。

3)本实用新型中固定针用于固定灸条,固定针上扣设有罩体,罩体将灸条的燃烧空间缩得更小,罩体由导热材料制成,在灸条燃烧过程中起到聚温和缓慢释热的效果;罩体上设有第二通孔,生成的烟气自第二通孔散出,并由第一通孔自壳体的上部排出至外部,同时新鲜空气自第三通孔和格网进入罩体和壳体内,补充灸条燃烧所需要的氧气,同时进入的空气也有利于烟气的外逸,从而基于罩体、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格网以及第三通孔的协同作用,使得烟气适度地缓慢扩散出去,而且散出的方向朝上,大大降低了使用者对烟气的不适感。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种葫芦灸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图1的剖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图1中灸条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图1的俯视立体图;

图5:本实用新型第二种葫芦灸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壳体1,2-配接筒,3-共用底部,4-第一通孔,5-帽盖,6-固定针,7-罩体,8-第二通孔,9-格网,10-金属片,11-第三通孔,12-螺母,13-内螺纹柱,14-辅助针头,15-内螺纹槽,16-螺钉,17-外环,18-内环,19-连接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清楚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实施例1

参阅图1-图4,一种葫芦灸,包括壳体1、位于壳体1内部的配接筒2、与配接筒2连接的灸条固定机构、以及与壳体1连接的隔灸机构,壳体1的两端呈碗状,两端的碗状结构共用一底部,该共用底部3上设置若干第一通孔4,灸条固定机构包括与配接筒2活动连接的帽盖5、与帽盖5连接的固定针6、以及扣设在固定针6端部的罩体7,罩体7上设置若干第二通孔8,隔灸机构包括格网9、以及固定格网9的金属片10,隔灸机构所在一侧的壳体1上设置若干第三通孔11。

本实用新型中,壳体1的两端均为平面敞口式,配接筒2和隔灸机构分别位于壳体1两端的碗状结构内。更为优选的是,壳体1两端的开口面积不相同,进一步的,配接筒2所在一侧的壳体1开口面积较隔灸机构所在一侧的壳体1开口面积小,这样的好处是:本实用新型葫芦灸在使用时,隔灸机构所在一侧的壳体1开口是对着使用者的受热部位的,这样既增大了受热面积,也使得装置的放置稳定性更好。

此外,壳体1的两端设计为敞口式,其中:隔灸机构所在一侧的壳体1开口对应使用者的受热部位,设计为敞口式便于热量的传导,而且壳体1开口与人体受热部位之间有隔灸机构阻隔,灸条不会灼伤皮肤,而且掉落的烟灰阻挡在隔灸机构上,也不会直接落下。而配接筒2所在一侧的壳体1开口则便于灸烟的逸出,逸出的灸烟由于壳体1的限制会向上散出,进一步减缓了灸烟的周向弥漫,减轻使用者对灸烟的不适感。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通孔4、第二通孔8和第三通孔11的数量均可以设计为3-5个,具体可以为3个、4个或5个,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实质性限定。

隔灸机构包括格网9、以及固定格网9的金属片10。格网9为一整片格网9,格网9为方格网9或圆格网9,格网9的边长或直径小于1毫米。金属片10的外形与格网9的外形相同,金属片10为环状结构。为进一步起到加固作用,金属片10采用如下结构:金属片10由外环17、以及与外环17连接的内环18组成,外环17与内环18之间通过连接片19连接。这样可以保持格网9处于更为平整的状态,使得格网9的固定性更好。

本实用新型中,配接筒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共用底部3上,另一端为开口结构。

帽盖5与配接筒2螺纹连接,方便灸条固定机构的安装和拆卸,在更换新的灸条或灸条燃烧结束后,通过旋转帽盖5,可将灸条固定机构拆卸下来,进行清洗或更换新的灸条。更为优选的是,帽盖5设置内螺纹,配接筒2设置外螺纹,二者配合完成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优选实施方案,固定针6与帽盖5之间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更为优选的是,帽盖5的底部内侧设置内螺纹柱13,固定针6与内螺纹柱13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罩体7呈杯状,罩体7的内部设置若干辅助针头14。辅助针头14用于辅助固定针6固定灸条,具体数量根据需要进行常规设计即可,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辅助针头14的数量优选为1-3个,可以选择设置1个、2个或3个。

为了实现隔灸机构与壳体1的可拆卸式连接,本实用新型中壳体1的内部设置内螺纹槽15,隔灸机构通过螺钉16与内螺纹槽15固定连接。这样,方便隔灸机构的拆卸和清洗。

为了便于握持和减少热量散失,壳体1和帽盖5均采用绝热制件,具体的可选择热系数小于或等于0.12的保温材料,例如聚乙烯、聚氨酯、酚醛等。

罩体7采用导热制件,例如导热的陶瓷类材料、导热的金属材料。

本实用新型葫芦灸的使用方法为:使用者一手握持壳体1,另一手旋开帽盖5,取出灸条固定机构,将灸条固定至固定针6(或:固定针6和辅助针头14)上,点燃灸条,将灸条固定机构放置壳体1内,旋紧帽盖5与配接筒2,放置在需要灸疗的部位即可。

实施例2

参阅图5,本实施例所描述的葫芦灸,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

帽盖5的底部设置连接孔,固定针6穿过连接孔,与帽盖5通过螺母12固定。

这样的结构设计耐用性好,而且连接关系也很简单,拆卸、安装都很省力,方便对灸条固定机构做彻底地清洁。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