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气防滑翻身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57304发布日期:2020-09-08 14:49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透气防滑翻身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透气防滑翻身枕。



背景技术:

长期卧床患者长时间处于卧位容易形成压疮,建议最少2小时更换卧位,而在更换卧位时即侧位时,需要借助靠枕等物体来实现位置的支撑。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820653738.1公开一种翻身固定枕,公开了作为加强层的板面铅垂布置的衬板,衬板的朝向病人身体的一板面处布置用于起到翻身及托撑作用的垫块;垫块的底部锥面与衬板底端面处于同一平面上,垫块的顶部锥面为轴线平行垫块板面的凹弧面状。能简便实现病人的快速翻身和可靠侧卧支撑功能。但是整体结构硬度较大。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610586378.3公开一种护腰翻身枕,包含一“l”字形的枕基,枕基的顶部设有一弧形的支撑枕面,支撑枕面上设有一向外突出的弧形的脊柱支撑突出,脊柱支撑突出的两侧分别设有一过渡弧面。在使用者处于侧位位时,脊柱支撑突出与人体的脊柱生理弧度相适应,增强使用者的舒适感。

但是上述的翻身枕均具有如下缺陷:

(1)翻身枕均为单个立体三角形,放置于患者背后支撑,随着时间的流逝,翻身枕和患者均容易发生滑动,不利于摆良肢体位,并且在协助患者翻身时,需要左右移动翻身枕,很不便利。

(2)翻身枕的侧位支撑角度固定,只能实现某个角度的侧位支撑,不能调节患者侧位支撑角度,因此,不能很好的实现患者的多角度侧位翻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透气防滑翻身枕,目的之一是通过第一调节布和第二调节布间隔连接主枕和附枕,在患者处于卧位时,实现对患者背部和腰部的双重支撑,不发生滑动。

目的之二是主枕的角度能够调节,进而调节患者侧位支撑角度,实现患者的多角度侧位翻身。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透气防滑翻身枕,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其为长方体结构;

主枕,其底面径向一侧与所述底座径向一侧铰接,且能够绕所述底座轴向翻转;

其中,所述主枕包括:

第一枕面,其为弧面,其靠近铰接处设置;

第二枕面,其与所述第一枕面一体成型,且为内凹面,所述内凹面设置为波浪面;

第一调节布,其轴向一侧与靠近铰接处的所述底座径向一侧固定连接;

附枕,其为充气式,所述附枕顶面给为外凸弧面,与所述主枕相背侧面为外凸弧面,且与所述主枕相对侧面为内凹弧面;

第二调节布,其轴向一侧与靠近所述主枕的附枕底面径向一侧固定连接且一体成型;

其中,所述第一调节布的轴向另一侧与所述第二调节布的轴向另一侧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是,还包括:

多个调节气缸,其沿所述底座轴向等间距设置,且缸体一端铰接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伸缩杆一端与所述主枕底面铰接;

驱动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底座内部,且与所述调节气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调节气缸伸长或者缩短。

优选的是,还包括:

多个连接勾,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布轴向另一侧底面,沿所述第一调节布径向等间距设置,并沿所述第一调节布轴向阵列多行;

多个连接扣,其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布轴向另一侧顶面,沿所述第二调节布径向等间距设置;

其中,所述连接扣与所述连接勾配合连接,用于调节所述主枕和所述附枕的间距。

优选的是,还包括:

支撑板,其固定设置在所述主枕底面,且与所述调节气缸的伸缩杆一端铰接,所述支撑板径向一侧与所述底座径向一侧铰接;

弹性连接布,其连接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底座的周向未铰接处。

优选的是,所述附枕包括:

枕套;以及

充气囊,其可拆出设置在所述枕套内;

其中,通过放空所述充气囊将所述充气囊拆出所述枕套。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调节布的轴向另一侧与所述第二调节布的轴向另一侧通过魔术贴可拆卸连接,且所述魔术贴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布的轴向另一侧底面和所述第二调节布的轴向另一侧顶面。

优选的是,所述附枕的内凹弧面为内凹波浪面。

优选的是,所述底座的外侧面包裹有海绵;所述底座和所述支撑板的铰接处外侧包裹有海绵。

优选的是,所述底座的厚度为5~10mm,所述第一调节布和所述第二调节布采用水洗隔尿透气材料。

优选的是,还包括:

外部控制终端,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驱动机构工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透气防滑翻身枕,通过第一调节布和第二调节布间隔连接主枕和附枕,在患者处于卧位时,实现对患者背部和腰部的双重支撑,不发生滑动。并且主枕的角度能够调节,进而调节患者侧位支撑角度,实现患者的多角度侧位翻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主枕和附枕配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主枕和第一调节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主枕和第一调节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主枕和第一调节布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附枕和第二调节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附枕和第二调节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附枕和第二调节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本实用新型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而不应该理解为限于再次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和完整的。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会夸大结构和区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透气防滑翻身枕,包括:底座110,其为长方体结构,且外部包裹有海绵,使得使用时能够与身体进行良好的接触,提高使用舒适性。与底座110径向一侧铰接设置有主枕120,其能够绕底座110轴向翻转,进而在对患者的背部进行支撑时,能够调节支撑角度。所述的主枕120包括第一枕面121,其为弧面,其靠近铰接处设置,第二枕面122,其与第一枕面121一体成型,且为内凹面,所述的内凹面设置为波浪面;既能够在支撑患者背部时起到防滑作用,并且波浪面的存在能够更好的透气。

第一调节布130,其轴向一侧与底座110径向一侧(与主枕120铰接一侧)固定连接并一体成型,一般第一调节布130的长度为70~90cm,厚度为3~7mm。

附枕140,其为充气式,所述的附枕140顶面给为外凸弧面,与主枕120相背侧面为外凸弧面,且与主枕120相对侧面为内凹弧面;第二调节布150,其轴向一侧与靠近主枕120的附枕140底面径向一侧固定连接且一体成型;并且第一调节布130的轴向另一侧与第二调节布150的轴向另一侧可拆卸连接。

在主枕120对患者背部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附枕140能够支撑患者与床面接触的腰部一侧,起到支撑作用,防止患者背部在主枕120的长时间支撑下会发生侧滑现象,起到防滑作用。并且附枕140的顶面给为外凸弧面,与主枕120相背侧面为外凸弧面,手臂或其他部位接触附枕140时会更加舒适。同时,附枕140与主枕120相对侧面为内凹弧面,能够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作为一种优选方式,附枕140的内凹弧面为内凹波浪面143,在支撑的同时,更加透气。

所述的附枕140包括:枕套141;以及充气囊(图中未示出),其通过枕套141底面设置的开口142可拆出设置在枕套141内;通过放空充气囊能够将充气囊通过开口142拆出枕套141。

在主枕120底面设置有支撑板123,沿底座110轴向等间距设置有多个调节气缸160,其缸体一端铰接设置在底座110上,伸缩杆一端与支撑板123底面铰接,通过调节气缸160的伸长或者缩短运动,驱动主枕120沿底座110轴向翻转,进而调节主枕120支撑角度,调节角度一般在30~75°之间。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其设置在底座110内部,且与调节气缸160连接,用于驱动调节气缸160伸长或者缩短,进而驱动主枕120沿底座110轴向翻转,调节支撑角度。

在主枕120和底座110的未铰接处的周向连接有弹性连接布180,通过弹性连接布180、主枕120和底座110围成密闭结构,且调节气缸160位于密闭结构内,提高美观性和使用安全性。

在底座110外侧面包裹有海绵;在底座110和主枕120的铰接处外侧包裹有海绵;使得患者使用时能够与身体进行良好的接触,提高使用舒适。所述底座110的厚度不宜过厚,一般为5~10mm。

第一调节布130的轴向另一侧与第二调节布150的轴向另一侧可拆卸连接。在第一调节布130的轴向另一侧底面设置有多个连接勾131,其沿调节布130径向等间距设置,并沿第一调节布130轴向阵列多行;在第二调节布150轴向另一侧顶面设置有多个连接扣151,其沿第二调节布150轴向等间距设置;不同行的连接勾131与连接扣151配合连接,能够调节主枕120和附枕140的间距,以适应不同身材的患者使用。

当然,所述的第一调节布130的轴向另一侧与第二调节布150的轴向另一侧可以通过魔术贴可拆卸连接,且魔术贴分别设置在第一调节布130的轴向另一侧底面和第二调节布150的轴向另一侧顶面。所述的第一调节布130和第二调节布150采用水洗隔尿透气材料。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外部控制终端(一般为遥控器),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驱动机构连接,用于驱动机构工作,进而调节主枕120的支撑角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透气防滑翻身枕,通过第一调节布和第二调节布间隔连接主枕和附枕,在患者处于卧位时,实现对患者背部和腰部的双重支撑,不发生滑动。并且主枕的角度能够调节,进而调节患者侧位支撑角度,实现患者的多角度侧位翻身。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