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疗救援直升机专用担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58301发布日期:2020-05-15 17:41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疗救援直升机专用担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设备担架,具体涉及一种医疗救援直升机专用担架,尤其涉及一种能够能够配合救援直升机的医疗救援直升机专用担架。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的促进了医疗器械的需求旺盛,其中在现在的医疗设备中,救援直升机越来越被广泛的使用,能够利用救援直升机能够进一步的避免了交通拥堵的问题,从而能够达到及时救治的目前,虽然利用救援直升机能够达到紧急救援的目的,但是利用救援直升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1、其中在现在的救援直升机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救援的迫切,所以就需要直升机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待命,由于直升机的螺旋桨的转动会造成一定的风力,所以在对病人进行搬运的过程中大多都是利用担架队病人进行搬运,由于在搬运病人的过程中会导致螺旋桨的转动产生风力,就会造成风力对病人的直吹,从而进一步的导致病情的加重或者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不利于病人的紧急救治。

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医疗救援直升机专用担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医疗救援直升机专用担架,能够通过所述滑动床体在所述担架体上的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带动病人的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方便对病人的搬运,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转杆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滑动床体的滑动,能够利用所述防风罩的滑动能够进一步的对滑动床体进行罩住,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利用防风罩对直升机上的螺旋桨产生的风力进行阻挡,从而进一步的避免了因螺旋桨产生的风力过大而导致对病人造成的伤害。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医疗救援直升机专用担架,包括有一个担架体,所述担架体四角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腿,所述支撑腿上分别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一滚轮,担架体上设置有一个滑动凹槽,所述滑动凹槽的两侧分别包括有一个设置在所述担架体上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四滑槽,所述滑动凹槽内设置有一个滑动的滑动床体,所述滑动床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在所述第四滑槽内滑动的第二滚轮,所述第一滑块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在所述第四滑槽内滑动的第三压杆,所述第三压杆分别与所述第二滚轮相对应卡接,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控制所述第三压杆的伸缩滑动,所述第一滑块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在所述担架体内滑动的第二螺纹轴,所述担架体上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二转杆,所述第二转杆控制所述第二螺纹轴同步滑动,所述第二螺纹轴带动所述第一滑块滑动。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转杆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第一滑块在所述第三凹槽内滑动,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一滑块滑动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第三压杆的动作,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三压杆的动作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第二滚轮在所述第四滑槽内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滑动床体在所述滑动凹槽内的滑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滑动床体的滑动进一步的方便对病人进行搬运。

所述滑动床体的底部还设置有在所述担架体内转动的第三滚轮。能够通过所述第三滚轮在所述担架体内所设的滑槽内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防止因滑动床体在滑动的过程中因中心的偏移而导致所述滑动床体发生倾斜的问题。

所述担架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的防风罩,所述担架体上还设置有控制两侧所述防风罩同步滑动的第一电机,两侧所述防风罩相对应连接后与所述滑动床体相对应,所述防风罩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伸缩的防风布,两端所述防风布伸展后与所述滑动床体相对应。能够通过所述防尘罩的开启闭合能够进一步的对所述滑动床体进行罩住,从而进一步的避免了因直升机螺旋桨产生的风力过大而导致对病人造成的伤害。

所述支撑腿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的第一滑轴,所述第一滚轮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轴的端部,所述支撑腿上分别设置有一个连接块,所述支撑腿之间分别通过一个第一支撑架相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控制所述第一滑轴的同步滑动。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转杆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担架体的升降高度,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方便对病人的搬运。

进一步的,第一滑块内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五滑槽,所述第五滑槽内分别设置有一个连接在所述第一滑块上的第七转轴,所述第七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在所述第五滑槽内摆动的第一压杆,所述第一压杆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在所述第三凹槽内滑动的顶压头,所述第三凹槽内分别设置有一个连接在所述担架体上的顶压凸头,所述第一滑块的底部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顶压凸头相对应的第七滑槽,所述第五滑槽内分别设置有一个弹压所述第一压杆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滑块内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第五滑槽相对应连通的第六滑槽,所述第六滑槽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的第二压杆,所述第一压杆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九转轴,所述第二压杆的一端分别在所述第九转轴上转动,所述第二压杆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十转轴,所述第三压杆分别在所述第十转轴上转动,所述第三压杆分别呈z型设置,所述第六滑槽内分别设置有一个连接在所述第一滑块上的第八转轴,所述第八转轴支撑所述第三压杆在所述第四滑槽内伸缩滑动,所述第四滑槽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第二滚轮相对应的限位块。

进一步的,所述担架体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所述第二螺纹轴滑动的第二滑孔,所述担架体内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第二滑孔相对应连通的第二转槽,所述第二转槽内分别设置有一个转动的转动套管,所述转动套管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轴分别与所述第二螺纹孔相对应啮合连接,所述螺纹套管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三锥齿轮,所述担架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十一转轴,所述第十一转轴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锥齿轮,两端所述第二锥齿轮分别与两侧所述第三锥齿轮相对应啮合连接,所述第十一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相对应的第二链轮,两个所述第二链轮之间通过一个第二链条相对应连接,所述第二转杆与所述第十一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一锥齿轮。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床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分别设置有一排连接在所述滑动床体上的第五转轴,所述第二滚轮分别在所述第五转轴上转动,所述滑动床体的底部连接有一个第二滑轴,所述担架体上设置有一个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呈t型设置,所述第二滑轴上设置有一个在所述第三滑槽内滑动的第六转轴,所述第三滚轮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六转轴的两端,且分别在所述第六转轴上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担架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滑槽,所述防风罩分别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所述防风罩分别呈半圆形设置,所述担架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齿轮,所述防风罩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对应啮合连接的齿槽,所述第一滑槽的两侧分分别设置有连接在所述担架体上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所述防风罩滑动的支撑转轮,所述第一转轴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链轮,所述担架体的一端设置有两个转动的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电机驱动其中一个所述第四转轴转动,所述第四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第一链轮相对应的第二链轮,所述第一链轮与所述第二链轮之间分别通过一个第一链条相对应连接,所述担架体上分别设置有支撑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支撑转轮转动的第一转槽。

进一步的,所述防风罩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内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气管,所述第二气管上分别连接有一排支撑气柱,所述防风布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气柱之间,所述第二气管之间分别通过一个第一气管相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气管与所担架体底部设置的气囊相对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腿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滑孔,所述第一滑轴分别在所述第一滑孔内滑动,所述连接块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三转槽,两侧所述连接块之间设置有一个在所述第三转槽内转动的第十三转轴,所述第十三转轴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在所述第三转槽内转动的第三齿轮,所述第一滑轴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齿轮相对应啮合连接的齿槽,所述第十三转轴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相对应的第五链轮,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设置有一个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上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十二转轴,所述第十二转轴上设置有两个第四链轮,两侧所述第五链轮与所述第四链轮之间分别通过一个第四链条相对应连接,所述第一转杆在所述第二支撑架上转动,所述第二转杆上设置有一个第三链轮,所述第十二转轴上还设置有一个第六链轮,所述第三链轮与所述第六链轮之间通过一个第三链条相对应连接;

所述第一滑轴上分别连接有一个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分别设置有一个连接在所述固定块上的第三转轴,所述第一滚轮分别在所述第三转轴上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在所述担架体上设置有一个滑动凹槽,在所述滑动凹槽内设置有一个滑动的滑动床体,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转杆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滑动床体的滑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滑动床体的滑动能够进一步的对病人进行滑动至直升机舱内,从而进一步的方便对病人进行搬运;

能够通过所述第三滚轮在所述担架体内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防止所述滑动床体在滑动的过程中因中心发生偏移而导致的滑动床体发生倾斜的问题,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到对病人进行正常的搬运;

在所述担架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的防风罩,从而能够通过两侧的防风罩的滑动,能够进一步的对直升机的螺旋桨产生的风力进行阻挡,从而能够进一步的防止因风力过大而导致的对病人造成的伤害;

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转杆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第一滑轴的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调整所述担架体的升降高度,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方便对病人进行搬运。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医疗救援直升机专用担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医疗救援直升机专用担架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滑动床体与开启后的防风罩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防风罩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防风罩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支撑与第一滑轴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滑块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螺纹套管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支撑架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滚轮与第三压杆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中:1担架体、2滑动凹槽、3支撑腿、4第一支撑支架、5滑动床体、6第一滑槽、7防风罩、8第一齿轮、9第一转槽、10第一转杆、11支撑转轮、12第一转轴、13第二转轴、14第一滑孔、15第一滑轴、16连接块、17固定块、18第一凹槽、19第一滚轮、20第三转轴、21第一链轮、22第一电机、23第四转轴、24第二齿轮、25第二链轮、26第一链条、27第二滑槽、28支撑气柱、29第一气管、30防风布、31第二气管、32第二凹槽、33第五转轴、34第二滚轮、35第三凹槽、36第一滑块、37第二滑孔、38第二螺纹轴、39第二链轮、40第二链条、41第一锥齿轮、42第二转杆、43第二滑轴、44第三滑槽、45第六转轴、46第三滚轮、47第四滑槽、48第五滑槽、49第六滑槽、50第七转轴、51第八转轴、52第一压杆、53第一弹簧、54第七滑槽、55顶压凸块、56顶压头、57第二压杆、58第九转轴、59第三压杆、60第十转轴、61限位块、62第十一转轴、63第二转槽、64转动套管、65第二锥齿轮、66第三锥齿轮、67第一螺纹孔、68第二支撑架、69第三链轮、70第四链轮、71第四链条、72第十二转轴、73第三转槽、74第十三转轴、75第五链轮、76第三齿轮、77第六链轮、78第三链条、79第四链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10所示,一种医疗救援直升机专用担架,包括有一个担架体1,所述担架体1四角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腿3,所述支撑腿3上分别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一滚轮19,担架体1上设置有一个滑动凹槽2,所述滑动凹槽2的两侧分别包括有一个设置在所述担架体1上的第三凹槽35,所述第三凹槽35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的第一滑块36,所述第一滑块36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四滑槽47,所述滑动凹槽2内设置有一个滑动的滑动床体5,所述滑动床体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在所述第四滑槽47内滑动的第二滚轮34,所述第一滑块36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在所述第四滑槽46内滑动的第三压杆59,所述第三压杆59分别与所述第二滚轮34相对应卡接,所述第一滑块36的滑动控制所述第三压杆59的伸缩滑动,所述第一滑块3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在所述担架体1内滑动的第二螺纹轴38,所述担架体1上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二转杆41,所述第二转杆42控制所述第二螺纹轴38同步滑动,所述第二螺纹轴38带动所述第一滑块36滑动。

在所述担架体1的四角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腿3,所述担架体1呈方形设置,在所述支撑腿31上分别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一滚轮19,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滚轮19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担架体1的滑动,在所述担架体1上设置有一个滑动凹槽2,所述滑动凹槽2呈凹形设置,在所述滑动凹槽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三凹槽35,所述第三凹槽35的长度与所述滑动凹槽2的长度相同,在所述第三凹槽35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的第一滑块36,在所述第一滑块36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四滑槽47,所述第四滑槽47从侧面看呈l型设置,在所述滑动凹槽2内设置有一个滑动的滑动床体5,在所述滑动床体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转动的第二滚轮34,所述第二滚轮34能够分别的在所述第四滑槽47内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三滑槽46对所述第二滚轮34进行支撑,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到所述滑动床体5能够在所述滑动凹槽2内正常的滑动,在所述第一滑块36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的第三压杆59,所述第三压杆59能够在所述所述第四滑槽47内滑动,所述第三压杆59分别的与所述第二滚轮34相对应,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三压杆59进一步的限制所述第二滚轮34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对所述第二滚轮34进行固定,能够进一步的将所述滑动床体5固定在所述滑动凹槽2内,从而能够进一步的防止所述滑动床体5的随意滑动,从而能够保证对对病人进行搬运,所述第一滑块36能够上下的滑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滑块36的滑动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第三压杆59的伸缩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对所述滑动床体5的滑动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在搬运病人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所述滑动床体5的滑动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滑动床体5滑动到所述直升机舱内,从而方便对病人的上下搬运,在所述担架体1上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二转杆42,在所述第一滑块3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螺纹轴38,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转杆42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第二螺纹轴38的上下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方便对第一滑块36上下的滑动的控制,从而进一步的控制所述滑动床体5的滑动。

所述滑动床体5的底部还设置有在所述担架体1内转动的第三滚轮46。

在所滑动床体5的底部设置有转动的第三滚轮46,所述第三滚轮46能够在所述担架体1内所设的滑槽内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三滚轮46进一步的对所述滑动床体5进行支撑,从而能够进一步的限制所述滑动床体5的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防止所述滑动床体5在滑动的过程中因重心的倾斜而导致发生侧翻的问题,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到对病人进行正常的搬运。

所述担架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的防风罩7,所述担架体1上还设置有控制两侧所述防风罩7同步滑动的第一电机22,两侧所述防风罩7相对应连接后与所述滑动床体5相对应,所述防风罩7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伸缩的防风布30,两端所述防风布30伸展后与所述滑动床体5相对应。

在所述担架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的防风罩7,所述防风罩7分别呈半圆形设置,两侧所述防风罩7在滑动的过程中相对应的连接后,能够进一步的对所述滑动床体5进行罩住,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在推送担架体1的过程中能够对直升机螺旋桨产生的风力进行阻挡,从而能够进一步的避免因风力过大而导致对病人造成的伤害,在所述防风罩7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伸缩滑动的防风布30,从而能够通过所述防风布30伸展开以后,能够进一步的与所述防风罩7配合,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到对螺旋桨产生的风力进行阻挡,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对风的阻挡效果,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对病人进行保护,从而避免了因风力过大而导致对病人造成的伤害。

所述支撑腿3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的第一滑轴15,所述第一滚轮19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滑轴15的端部,所述支撑腿3上分别设置有一个连接块16,所述支撑腿3之间分别通过一个第一支撑架4相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4上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一转杆10,所述第一转杆10控制所述第一滑轴15的同步滑动。

在所述支撑腿3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的第一滑轴15,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滑轴15的滑动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担架体1的伸缩高度,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转杆10的转动能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第一滑轴15的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担架体1的升降高度,从而能够方便对病人进行搬运。

如图3、图7和图10所示,第一滑块36内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五滑槽48,所述第五滑槽48内分别设置有一个连接在所述第一滑块36上的第七转轴50,所述第七转轴50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在所述第五滑槽48内摆动的第一压杆52,所述第一压杆52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在所述第三凹槽35内滑动的顶压头56,所述第三凹槽35内分别设置有一个连接在所述担架体1上的顶压凸头55,所述第一滑块36的底部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顶压凸头55相对应的第七滑槽54,所述第五滑槽48内分别设置有一个弹压所述第一压杆52的第一弹簧53,所述第一滑块36内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第五滑槽48相对应连通的第六滑槽49,所述第六滑槽49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的第二压杆57,所述第一压杆52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九转轴58,所述第二压杆57的一端分别在所述第九转轴58上转动,所述第二压杆57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十转轴60,所述第三压杆59分别在所述第十转轴60上转动,所述第三压杆59分别呈z型设置,所述第六滑槽49内分别设置有一个连接在所述第一滑块36上的第八转轴51,所述第八转轴51支撑所述第三压杆59在所述第四滑槽47内伸缩滑动,所述第四滑槽47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第二滚轮34相对应的限位块61。

在所述第一滑块36内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五滑槽48,在所述第五滑槽48内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七转轴50,在所述第七转轴50上分别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一压杆52,所述第一压杆52分别在所述第五滑槽48内摆动,在所述第一压杆52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顶压头56,所述顶压头56能够分别的在所述第三凹槽35内滑动,在所述第三凹槽35内分别设置有一个顶压凸头55,所述顶压凸头55分别与所述顶压头56相对应,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一滑块36滑动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顶压头56顶压在所述顶压凸头55上,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一压杆52的摆动,在所述第五滑槽48内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弹簧53,所述第一弹簧53分别对所述第一压杆52进行弹压,在所述第一滑块36内还分别设置有一个第六滑槽49,所述第六滑槽49与所述第五滑槽48垂直设置,在所述第六滑槽49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滑动的第二压杆57,在所述第一压杆52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九转轴58,所述第二压杆57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九转轴58上,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滑块36的滑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一压杆52的摆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通过所述第一压杆52与所述第二压杆57进行顶压,从而带动所述第二压杆57的滑动,所述第二压杆5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压杆59通过一个第十转轴60相对应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三压杆59的摆动,所述第三压杆59呈z型设置,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第三压杆59在所述第四滑槽47内伸缩滑动,并且能够通过所述第八转轴51对所述第三压杆59进行支撑,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到所述第三压杆59能够正常的在所述第四滑槽47内正常的伸缩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通过所述第一滑块36的滑动能够控制所述第三压杆59的伸缩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通过所述第三压杆59的滑动来限制所述第二滚轮34的转动,从而能够对所述滑动床体5进行滑动的限制,同时能够在所述第四滑槽47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块61,从而能够通过所述限位块61对第二滚轮34进行限制,从而防止所述第二滚轮34滑脱出所述第四滑槽47。

如图3、图7和图8所示,所述担架体1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所述第二螺纹轴38滑动的第二滑孔37,所述担架体1内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第二滑孔37相对应连通的第二转槽63,所述第二转槽63内分别设置有一个转动的转动套管64,所述转动套管64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螺纹孔67,所述第二螺纹轴38分别与所述第一纹孔67相对应啮合连接,所述螺纹套管64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三锥齿轮66,所述担架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十一转轴62,所述第十一转轴6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锥齿轮65,两端所述第二锥齿轮65分别与两侧所述第三锥齿轮66相对应啮合连接,所述第十一转轴62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相对应的第二链轮39,两个所述第二链轮39之间通过一个第二链条40相对应连接,所述第二转杆42与所述第十一转轴62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一锥齿轮41。

在所述担架体1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所述第二螺纹轴38滑动的第二滑孔37,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滑孔37进一步的保证到所述第二螺纹轴38的正常滑动,在所述担架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十一转轴62,所述第一滑块3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螺纹轴38,在所述第十一转轴6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锥齿轮65,在所述螺纹套管64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三锥齿轮66,两端所述第二锥齿轮65分别与所述第三锥齿轮66相对应啮合连接,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十一转轴62的转动能够带动两侧所述螺纹套管64的转动,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转槽63对所述螺纹套管64进行支撑,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到所述螺纹套管64能够正常的自转,在所述第十一转轴62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链轮39,在两个所述第二链轮39之间通过一个第二链条40相对应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使两个所述第十一转轴62同步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第二螺纹轴38的同步的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使两侧设置的第一滑块36能够同步的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滑动床体5的滑动,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转杆42的转动,通过两个所述第一锥齿轮41之间的相对应啮合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的通过所述第二转杆42控制所述第十一转轴62的转动,从而能够控制两侧的第一滑块36同步的滑动。

如图3所示,所述滑动床体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凹槽32,所述第二凹槽32内分别设置有一排连接在所述滑动床体5上的第五转轴33,所述第二滚轮34分别在所述第五转轴33上转动,所述滑动床体5的底部连接有一个第二滑轴43,所述担架体1上设置有一个第三滑槽44,所述第三滑槽44呈t型设置,所述第二滑轴43上设置有一个在所述第三滑槽44内滑动的第六转轴45,所述第三滚轮46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六转轴45的两端,且分别在所述第六转轴45上转动。

在所述滑动床体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凹槽32,所述第二凹槽32内分别设置有一排第五转轴33,所述第五转轴33分别连接在所述滑动床体5上,所述第二滚轮34分别在所述第五转轴33上转动,在所述滑动床体5的底部连接有一个第二滑轴43,所述第二滑轴43设置在所述滑动床体5的端部,在所述担架体1上设置有一个第三滑槽44,所述第三滑槽44呈t型设置,所述第二滑轴43能够在所述第三滑槽44内滑动,在所述第二滑轴43上连接有一个第六转轴45,所述第六转轴45能够在所述第三滑槽44内滑动,所述第三滚轮46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六转轴45的两端,所述第三滚轮46能够在所述第六转轴45上转动,从而能够在所述滑动床体5滑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所述第三滚轮46在所述第三滑槽44内转动,从而能够对所述滑动床体5进行支撑,从而能够进一步的防止所述滑动床体5因重心的倾斜而导致所述滑动床体5发生倾斜的问题,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到所述滑动床体5的正常滑动,从而能够对病人进行正常的搬运。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担架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滑槽6,所述防风罩7分别在所述第一滑槽6内滑动,所述防风罩7分别呈半圆形设置,所述担架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一转轴12,所述第一转轴12上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齿轮8,所述防风罩7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8相对应啮合连接的齿槽,所述第一滑槽6的两侧分分别设置有连接在所述担架1上的第二转轴13,所述第二转轴13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所述防风罩7滑动的支撑转轮11,所述第一转轴12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链轮21,所述担架体1的一端设置有两个转动的第四转轴23,所述第四转轴23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二齿轮24,所述第一电机22驱动其中一个所述第四转轴23转动,所述第四转轴23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与所述第一链轮21相对应的第二链轮25,所述第一链轮21与所述第二链轮25之间分别通过一个第一链条26相对应连接,所述担架体1上分别设置有支撑所述第一齿轮8与所述支撑转轮11转动的第一转槽9。

在所述担架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滑槽6,所述防风罩7能够在所述第一滑槽6内滑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电机22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四转轴23的转动,从而能够通过两个所述第二齿轮24的相对应啮合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使两个第四转轴23同步的转动,在所述担架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一转轴12,在所述第一转轴12与所述第四转轴23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相对应的第一链轮21和一个第二链轮25,在所述第一链轮21与所述第二链轮25之间分别通过一个第一链条21相对应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使两侧所述第一转轴12同步的转动,在所述第一转轴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齿轮8,在所述防尘罩7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8相对应啮合连接的齿槽,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转轴12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防尘罩7的滑动,从而能够控制所述防尘罩7的开启闭合,能够在所述第一滑槽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转轴13,在所述第二转轴13上分别设置有一个转动的支撑转轮11,从而能够通过所述支撑转轮11的转动对所述防尘罩7进行支撑,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到所述防尘罩7的正常滑动,在所述担架体1上设置有第一转槽9,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转槽9对所述第一齿轮8和所述支撑转轮11进行支撑,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到诉讼第一齿轮8和所述支撑转轮11的正常转动。

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防风罩7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滑槽27,所述第二滑槽27内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气管31,所述第二气管31上分别连接有一排支撑气柱28,所述防风布30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气柱28之间,所述第二气管31之间分别通过一个第一气管29相对应连接,所述第一气管29与所担架体1底部设置的气囊相对应连接。

在所述担架体1的底部设置有一个气囊,(在本发明的附图中未标注气囊)能通过气囊进行压缩空气的存储,能够将所述第一气管29分别的连接在所述气囊上,从而能够通过所述气囊将压缩空气进一步的输送到所述第一气管29内,从而能够进一步的输送到所述支撑气柱28内,所述支撑气柱28内分别设置有一个空腔,从而能够在所述支撑气柱28充气以后,能够进一步的膨胀从而实现伸展的目的,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气柱28之间分别通过防风布30进行相对应的连接,从而能够在所述支撑气柱28充气伸展开以后,能够进一步的将所述防风布30伸展开,从而能够在两侧设置的防风布30同时的伸展开以后,能够进一步的对所述滑动床体5进行罩住,从而能够仅以的防止因直升机上的螺旋桨产生的风力对病人造成的伤害,在所述防风罩7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滑槽27,从而能够在所述支撑气柱28未充气的状态下,能够进一步的伸缩到所述第二滑槽27内,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到所述防风罩7的正常滑动。

如图1、图6和图9所示,所述支撑腿3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滑孔14,所述第一滑轴15分别在所述第一滑孔14内滑动,所述连接块16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三转槽73,两侧所述连接块16之间设置有一个在所述第三转槽73内转动的第十三转轴74,所述第十三转轴7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在所述第三转槽73内转动的第三齿轮76,所述第一滑轴15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齿轮76相对应啮合连接的齿槽,所述第十三转轴74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相对应的第五链轮75,所述第一支撑架4上设置有一个第二支撑架68,所述第二支撑架68上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十二转轴72,所述第十二转轴72上设置有两个第四链轮70,两侧所述第五链轮75与所述第四链轮70之间分别通过一个第四链条71相对应连接,所述第一转杆10在所述第二支撑架68上转动,所述第二转杆42上设置有一个第三链轮69,所述第十二转轴72上还设置有一个第六链轮77,所述第三链轮69与所述第六链轮77之间通过一个第三链条78相对应连接。

在所述支撑腿3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滑孔14,所述第一滑孔14与所述第一滑轴15分别呈方形设置,在所述支撑腿3上分别设置有一个连接块16,在所述连接块16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三转槽73,在两侧所述连接块16之间分别设置有一个第十三转轴74,所述第十三转轴74分别的穿入到所述第三转槽73内,在所述第十三转轴74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在所述第三转槽73内转动的第三齿轮76,在所述第一滑轴15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齿轮76相对应啮合连接的齿槽,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十三转轴74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三齿轮76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一滑轴15的伸缩滑动,在所述担架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支撑架4,所述第一支撑架4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支撑腿3之间,在一端所述第一支撑架4上连接有一个第二支撑架68,在所述第二支撑架68上设置有一个转动的第十二转轴72,在所述第十二转轴72上设置有两个第四链轮70,在所述第十三转轴74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五链轮75,在所述第五链轮75与所第四链轮70之间分别通过一个第四链条71相对应连接,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十二转轴72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两侧的第十三转轴74的同步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三齿轮76的同步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一滑轴15的同步伸缩滑动,所述第一转杆10在所述第二支撑架68上转动,在所述第一转杆10上设置有一个第三链轮69,在所述第三链轮69与所述第六链轮77之间通过一个第三链条78相对应连接,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转杆10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第十二转轴72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第一滑轴15的同步伸缩滑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担架体1的升降,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方便对病人进行搬运。

所述第一滑轴15上分别连接有一个固定块17,所述固定块17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凹槽18,所述第一凹槽18内分别设置有一个连接在所述固定块17上的第三转轴20,所述第一滚轮19分别在所述第三转轴20上转动。

在所述第一滑轴15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固定块17,在所述固定块17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凹槽18,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滚轮19在所述第三转轴20上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担架体1的滑动,从而方便对病人进行搬运。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发明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