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疗用包裹式外伤疼痛缓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29736发布日期:2020-06-09 20:07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疗用包裹式外伤疼痛缓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外伤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医疗用包裹式外伤疼痛缓解装置。



背景技术:

外伤一般是指人体受外力撞击,或者外界异物刮、戳等导致的人体伤害,当人体受到外伤时,通常会伴有大量的疼痛感,这些疼痛感时刻刺激着患者的神经,导致患者在恢复过程中饱受折磨。

在现有的医疗技术中,患者在受到外伤时,多是采用冰敷或者热敷来进行患者外伤部位的疼痛减弱,而现有的冰敷多采用装有冰块的盒子直接覆盖在患者伤口位置,在冰敷过程中,周围水蒸气冷凝成小水珠,容易聚集在伤口位置,导致伤口感染,并且若患者在外受到伤害时,由于缺少冰块提供冷源,则导致冰敷缓痛难以实现,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医疗用包裹式外伤疼痛缓解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疗用包裹式外伤疼痛缓解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对于患者外伤的疼痛缓解通常采用冰块覆盖降温的操作,使得冰块周围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容易聚集在伤口处,导致伤口感染,以及在外受伤时,难以获取冰块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医疗用包裹式外伤疼痛缓解装置,包括支持框架、微型电机、微型震动马达、微型风扇、电热板、控制盒和控制面板,所述支持框架的外侧安装有穿戴机构,且穿戴机构的内部包括第一束带和第二束带,所述支持框架的中间位置开设有伤口放置槽,且伤口放置槽的中间位置插设有防护板,所述伤口放置槽的左右两侧对称插设有连接杆,且两组所述连接杆之间套设有纱布,所述支持框架的顶部安装有驱动机构,且驱动机构的内部包括承载杆,所述承载杆焊接固定在支持框架的前后两侧,所述承载杆的内部开设有滑轨,且滑轨的内部镶嵌有活动螺套,所述活动螺套的上方焊接固定有活动杆,所述活动螺套的内部插设有驱动螺杆,且驱动螺杆的一端焊接固定有微型电机,所述活动杆的内部均匀插设有支撑柱,且支撑柱的外侧套设有簧片,所述簧片的底端焊接固定有微型震动马达,且微型震动马达的底部通过支架铰接有按摩滚轮,所述支持框架的上方焊接固定有防护仓壳,所述防护仓壳的顶部两侧对称开设有通风口,且其中一组所述通风口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微型风扇,所述防护仓壳的顶部安装有冷热供给机构,且冷热供给机构的内部包括储水盒,并且储水盒焊接固定在防护仓壳的顶部中间位置,所述储水盒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导热片,所述储水盒的左右两侧插设有连接推板,所述储水盒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导热片,且第二导热片的上方固定装设有电热板,所述储水盒的顶部开设有注水盖,所述储水盒的顶部中间位置固定镶嵌有硝石盒,且硝石盒的上方套设有盒盖,所述硝石盒的右侧外壁上开设有连接口,所述硝石盒的内部插设有加料器,所述防护仓壳的右侧内部固定镶嵌有控制盒,所述防护仓壳的正面中间位置固定装设有控制面板。

优选的,所述支持框架的外形为前后方向的弯曲状,所述支持框架的底部左右两侧对称安装有缓冲气囊。

优选的,所述穿戴机构包括第一束带、连接环、第二束带、魔术贴母面和魔术贴勾面,所述第一束带固定安装在支持框架的背面一侧,所述第一束带的另一侧缝合有连接环,所述支持框架的正面一侧固定装设有第二束带,且第二束带的上方缝合有魔术贴母面,所述魔术贴母面的后侧安装有魔术贴勾面,且魔术贴勾面缝合在第二束带上。

优选的,所述伤口放置槽的前后两侧内壁上对称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右侧为向下开口的圆弧状,所述防护板的前后两侧对称焊接有滑块,且滑块与伤口放置槽内壁上开设的滑槽相适配,所述防护板通过滑块和滑槽的配合与伤口放置槽滑动连接,所述防护板的内部均匀开设透气通孔。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包括主杆、第一插槽、第一卡口、插销、按压杆和弹簧,所述主杆的前后两端均开设有第一插槽,且第一插槽的右侧开设有第一卡口,所述第一插槽的内部插设有插销,且插销的右侧焊接固定有按压杆,所述第一插槽的内部镶嵌有弹簧,所述按压杆的外侧尺寸与第一卡口的内部尺寸相适配,所述按压杆与第一卡口滑动连接,所述弹簧的一端焊接固定在第一插槽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焊接固定在插销上,所述插销通过弹簧与主杆弹性伸缩连接。

优选的,所述伤口放置槽的内部上对称开设有凹槽,所述插销另一端的外侧尺寸与伤口放置槽上开设的凹槽的尺寸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活动螺套的外侧尺寸与滑轨的内部尺寸相适配,所述活动螺套与滑轨滑动连接,所述驱动螺杆的左右两端横向插设在滑轨的两侧内壁上,所述驱动螺杆与滑轨转动连接,所述活动螺套内壁上装配的螺纹与驱动螺杆外侧装配的螺纹相适配,所述驱动螺杆通过螺纹啮合与活动螺套螺纹旋转连接。

优选的,所述簧片的上端固定安装在活动杆上,所述簧片的下端固定安装在支撑柱上,所述支撑柱通过簧片与活动杆弹性升降连接,所述按摩滚轮与微型震动马达转动连接,所述按摩滚轮的外侧均匀固定有圆滑的凸块。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热片的内部均匀开设有相互连通的通孔,所述储水盒的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卡槽,且卡槽位于第一导热片与第二导热片之间,所述连接推板插设在储水盒上开设的卡槽中,所述连接推板通过卡槽与储水盒滑动连接,所述硝石盒的上方外壁上均匀装配有螺纹,所述盒盖的内壁上均装配有螺纹,所述硝石盒上装配的螺纹与盒盖上装配的螺纹相适配,所述盒盖通过螺纹的啮合与硝石盒螺纹旋转连接,所述连接口连通硝石盒与储水盒之间。

优选的,所述加料器包括转杆、底板、隔板、密封块、第二插槽、第二卡口和施力杆,所述转杆的底部焊接固定有底板,且底板的顶部均匀固定有隔板,其中两组所述隔板的中间位置固定焊接有密封块,所述转杆的顶部开设有第二插槽,且第二插槽的右侧上方开设有第二卡口,所述第二插槽的内部插设有施力杆,所述底板通过转杆与硝石盒转动连接,所述隔板的外壁上开设有凹槽,所述连接口的内壁上焊接有卡块,所述第二插槽的内壁上对称开设有滑槽,所述施力杆的底部对称焊接有插杆,且插杆插设在第二插槽内部开设的滑槽中,所述施力杆通过插杆和滑槽与第二插槽滑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设置纱布安装在伤口放置槽内部,使得该装置的上下两部分隔离,有利于防止设备内部装置与患者受伤位置直接接触导致感染,有效的增强了该装置的安全防护性,同时,设置纱布通过连接杆安装在伤口放置槽内部,连接杆两侧插设在插销在弹簧的弹性支撑下与主杆弹性伸缩连接,使得通过按压按压杆带动插销移动,便于将纱布取下进行更换,操作简单便捷。

2、通过设置防护仓壳包裹在该支持框架的上方,对患者伤痛位置进行防护,有效的提高了该装置对于患者伤口的保护性,同时,在防护仓壳的两侧开设有通风口,且在其中一组通风口的内部安装有微型风扇,使得该装置在使用时,可以通过微型风扇启动带动防护仓壳内部的气流流动,有利于通过通风流畅,使得患者伤口周围保持干燥洁净,有利于增强伤口的恢复效率。

3、设置驱动机构带动支撑柱移动,带动下方的按摩滚轮滚动移动,配微型震动马达的工作使得该装置上的按摩滚轮对患者受伤位置周围产生按摩效果,有利于减缓患者伤口位置的疼痛感,同时,设置冷热供给机构为本装置提供冷源或者人员,从而有利于通过冷敷或者热敷对患者受伤位置进行疼痛减缓,有效的提高了该装置的疼痛感减缓效果,且使用时灵活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正视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1中b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防护板的结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连接杆的结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驱动机构的结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硝石盒的结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中:1、支持框架;21、第一束带;22、连接环;23、第二束带;24、魔术贴母面;25、魔术贴勾面;3、伤口放置槽;4、防护板;5、连接杆;51、主杆;52、第一插槽;53、第一卡口;54、插销;55、按压杆;56、弹簧;6、纱布;71、承载杆;72、滑轨;73、活动螺套;74、活动杆;75、驱动螺杆;76、微型电机;81、支撑柱;82、簧片;83、微型震动马达;84、按摩滚轮;9、防护仓壳;10、通风口;11、微型风扇;121、储水盒;122、第一导热片;123、连接推板;124、第二导热片;125、电热板;126、注水盖;127、硝石盒;128、盒盖;129、连接口;1210、加料器;12101、转杆;12102、底板;12103、隔板;12104、密封块;12105、第二插槽;12106、第二卡口;12107、施力杆;13、控制盒;14、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9,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

一种医疗用包裹式外伤疼痛缓解装置,包括支持框架1、微型电机76、微型震动马达83、微型风扇11、电热板125、控制盒13和控制面板14,控制面板14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控制盒13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盒13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微型电机76、微型震动马达83、微型风扇11和电热板125的输入端电连接,支持框架1的外侧安装有穿戴机构,支持框架1的外形为前后方向的弯曲状,支持框架1的底部左右两侧对称安装有缓冲气囊,设置支持框架1为弯曲状,使得该装置在使用时与患者躯体位置更加贴合,有利于该装置固定时更加牢固,同时,在支持框架1的底部两侧安装有缓冲气囊,使得该装置在包裹在患者伤痛位置外侧时,患者躯干受到的压迫降低,有利于患者伤口部位的恢复,且穿戴更加舒适。

穿戴机构的内部包括第一束带21和第二束带23,穿戴机构包括第一束带21、连接环22、第二束带23、魔术贴母面24和魔术贴勾面25,第一束带21固定安装在支持框架1的背面一侧,第一束带21的另一侧缝合有连接环22,支持框架1的正面一侧固定装设有第二束带23,且第二束带23的上方缝合有魔术贴母面24,魔术贴母面24的后侧安装有魔术贴勾面25,且魔术贴勾面25缝合在第二束带23上,使用时,工作人员将该装置罩设在患者受外伤部位的躯干上,将第一束带21和第二束带23绕到患者躯干位置的后方,随后,工作人员将第二束带23穿过连接环22内部,并拉动第二束带23,使得第二束带23配合第一束带21将该装置包裹固定在患者躯干上,并通过魔术贴母面24粘贴在魔术贴勾面25上,使得该装置固定牢固,采用包裹粘贴固定的方式,使得该装置在穿戴使用时方便牢固。

支持框架1的中间位置开设有伤口放置槽3,且伤口放置槽3的中间位置插设有防护板4,伤口放置槽3的前后两侧内壁上对称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右侧为向下开口的圆弧状,防护板4的前后两侧对称焊接有滑块,且滑块与伤口放置槽3内壁上开设的滑槽相适配,防护板4通过滑块和滑槽的配合与伤口放置槽3滑动连接,防护板4的内部均匀开设透气通孔,在伤口放置槽3上开设的滑槽中插设有防护板4,使得可以根据使用时的实际需求,灵活的选择是否摘除防护板4,当患者受外伤部位不存在伤口可以进行按压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滑动,使得防护板4从伤口放置槽3上开设的滑槽中滑动取出,设置伤口放置槽3上开设的滑槽的右侧为圆弧状,为滑槽留出开口,使得防护板4取出时方便,若患者受外伤位置存在伤口不能进行按压,则使用时保留防护板4在伤口放置槽3内部的位置,通过防护板4的罩设支撑对患者伤口上方进行保护,以防止后续装置在启动时对伤口外侧按摩时触碰到伤口位置,在防护板4的上方均匀开设有透气通孔,有效的保证了伤口位置与外接的透气性,防止伤口被防护板4包裹过于严密,导致通风不便延缓愈合,有效的提高了该装置的工作稳定性,使得该装置在使用时灵活方便。

伤口放置槽3的左右两侧对称插设有连接杆5,且两组连接杆5之间套设有纱布6,连接杆5包括主杆51、第一插槽52、第一卡口53、插销54、按压杆55和弹簧56,主杆51的前后两端均开设有第一插槽52,且第一插槽52的右侧开设有第一卡口53,第一插槽52的内部插设有插销54,且插销54的右侧焊接固定有按压杆55,第一插槽52的内部镶嵌有弹簧56,按压杆55的外侧尺寸与第一卡口53的内部尺寸相适配,按压杆55与第一卡口53滑动连接,弹簧56的一端焊接固定在第一插槽52上,弹簧56的另一端焊接固定在插销54上,插销54通过弹簧56与主杆51弹性伸缩连接,伤口放置槽3的内部上对称开设有凹槽,插销54另一端的外侧尺寸与伤口放置槽3上开设的凹槽的尺寸相适配,使用时,若需要对连接杆5上套设的纱布6进行更换,则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按动按压杆55,使得按压杆55在第一卡口53内部移动,带动插销54收回第一插槽52的内部,从而使得插销54收回伤口放置槽3上开设的凹槽中,从而将连接杆5以及纱布6取下,对纱布6进行更换,当纱布6更换结束后,对于连接杆5的重新安装,工作人员只需反向重复上述操作,按住按压杆55使得插销54收回第一插槽52内部,并将连接杆5对齐在初始位置后松开,在弹簧56的弹性支持作用下,使得插销54重新卡合在伤口放置槽3上开设的凹槽中,即可固定牢固,使用时操作方便便捷,有利于保障纱布6更换的便捷性,设置纱布6覆盖在患者肌肤上方,有利于防止患者受伤位置直接与该装置内部接触,导致产生交叉感染,有效的保障了该装置使用时的卫生安全性。

支持框架1的顶部安装有驱动机构,且驱动机构的内部包括承载杆71,承载杆71焊接固定在支持框架1的前后两侧,承载杆71的内部开设有滑轨72,且滑轨72的内部镶嵌有活动螺套73,活动螺套73的上方焊接固定有活动杆74,活动螺套73的内部插设有驱动螺杆75,且驱动螺杆75的一端焊接固定有微型电机76,活动螺套73的外侧尺寸与滑轨72的内部尺寸相适配,活动螺套73与滑轨72滑动连接,驱动螺杆75的左右两端横向插设在滑轨72的两侧内壁上,驱动螺杆75与滑轨72转动连接,活动螺套73内壁上装配的螺纹与驱动螺杆75外侧装配的螺纹相适配,驱动螺杆75通过螺纹啮合与活动螺套73螺纹旋转连接,工作时,微型电机76通电启动后,带动固定在其转动输出轴上的驱动螺杆75转动,在螺纹的啮合作用下,配合活动螺套73在滑轨72的限制下仅可进行左右方向上的滑动,使得活动螺套73在驱动螺杆75上左右移动,通过驱动螺杆75的移动带动活动杆74在该装置内部左右移,有效得到为该装置持续进行循环按摩提供移动驱动。

活动杆74的内部均匀插设有支撑柱81,且支撑柱81的外侧套设有簧片82,簧片82的底端焊接固定有微型震动马达83,且微型震动马达83的底部通过支架铰接有按摩滚轮84,簧片82的上端固定安装在活动杆74上,簧片82的下端固定安装在支撑柱81上,支撑柱81通过簧片82与活动杆74弹性升降连接,按摩滚轮84与微型震动马达83转动连接,按摩滚轮84的外侧均匀固定有圆滑的凸块,工作时,支撑柱81在活动杆74的移动带动下进行同步移动,此时微型震动马达83通电启动带动按摩滚轮84震动,按摩滚轮84在支撑柱81左右移动的过程中,在接触摩擦的作用下进行滚动,按摩滚轮84外侧均匀固定的凸块在滚动震动的过程中对患者受伤位置周围进行按摩,有效的减缓患者外伤的疼痛感,当该装置内部插设有防护板4时,按摩滚轮84受到防护板4的挤压作用下向上移动,从防护板4上滚动过去,有效的防止按摩滚轮84对患者伤口位置直接按摩导致疼痛增强,支撑柱81在移动过程中,通过簧片82的弹性支持,保持按摩滚轮84在失去防护板4的阻挡情况下,始终贴合在患者肌肤上,有效的保证了按摩舒缓疼痛的稳定性。

支持框架1的上方焊接固定有防护仓壳9,防护仓壳9的顶部两侧对称开设有通风口10,且其中一组通风口10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微型风扇11,工作时,通过防护仓壳9罩设在该装置的上方,为患者的伤口上方提供以及相对稳定的防护,有效的防止外界二次碰撞导致的患者伤口位置疼痛加重,同时,在防护仓壳9的两侧安装有通风口10,且在通风口10的内部均固定有防尘网,有效的保障了防护仓壳9内部空间的相对洁净程度,有利于降低患者伤口感染概率,同时,在其中一组通风口10的内部安装有微型风扇11,当微型风扇11通电启动后,带动防护仓壳9内部的气流流通,有利于保证患者伤口部位的通风效果,为患者伤口恢复提供良好的环境。

防护仓壳9的顶部安装有冷热供给机构,且冷热供给机构的内部包括储水盒121,并且储水盒121焊接固定在防护仓壳9的顶部中间位置,储水盒12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导热片122,储水盒121的左右两侧插设有连接推板123,储水盒12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导热片124,且第二导热片124的上方固定装设有电热板125,储水盒121的顶部开设有注水盖126,储水盒121的顶部中间位置固定镶嵌有硝石盒127,且硝石盒127的上方套设有盒盖128,硝石盒127的右侧外壁上开设有连接口129,第一导热片122的内部均匀开设有相互连通的通孔,储水盒121的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卡槽,且卡槽位于第一导热片122与第二导热片124之间,连接推板123插设在储水盒121上开设的卡槽中,连接推板123通过卡槽与储水盒121滑动连接,硝石盒127的上方外壁上均匀装配有螺纹,盒盖128的内壁上均装配有螺纹,硝石盒127上装配的螺纹与盒盖128上装配的螺纹相适配,盒盖128通过螺纹的啮合与硝石盒127螺纹旋转连接,连接口129连通硝石盒127与储水盒121之间,工作时,若需要对患者进行热敷,则可以使得电热板125通电,电热板125通电后,其内部的发热电阻在通电后产生热量,通过第二导热片124传播到防护仓壳9内部,为患者的外伤位置进行热敷减缓疼痛的操作,若需要对患者的伤口位置进行冷敷,工作人员在使用之前预先在硝石盒127内部的加料器1210上填装适量的硝石,并通过注水盖126向储水盒121内部加注适量的水,使用时,工作人员可以转动加料器1210,使得加料器1210上的硝石与储水盒121内部的水通过连接口129连通混合,硝石在水的内部反应吸热,将周环境温度降低,进行冷敷时,工作人员按压连接推板123,使得连接推板123插设在第一导热片122与第二导热片124之间,通过连接推板123连接第一导热片122和第二导热片124,防护仓壳9内部的热量可以快速被吸收,使得防护仓壳9内部的温度降低,对患者进行冷敷缓痛操作,通过硝石入水的反应,有效的解决该装置在使用时采用冰块的局限性,使得该装置在户外也可以使用,有利于保障该装置使用时的灵活全面性,便于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冷热敷的调节,在进行热敷时工作人员需要将连接推板123向外拉动,使得第一导热片122与第二导热片124之间断开,防止热量传递到第一导热片122上导致的浪费。

硝石盒127的内部插设有加料器1210,加料器1210包括转杆12101、底板12102、隔板12103、密封块12104、第二插槽12105、第二卡口12106和施力杆12107,转杆12101的底部焊接固定有底板12102,且底板12102的顶部均匀固定有隔板12103,其中两组隔板12103的中间位置固定焊接有密封块12104,转杆12101的顶部开设有第二插槽12105,且第二插槽12105的右侧上方开设有第二卡口12106,第二插槽12105的内部插设有施力杆12107,底板12102通过转杆12101与硝石盒127转动连接,隔板12103的外壁上开设有凹槽,连接口129的内壁上焊接有卡块,第二插槽12105的内壁上对称开设有滑槽,施力杆12107的底部对称焊接有插杆,且插杆插设在第二插槽12105内部开设的滑槽中,施力杆12107通过插杆和滑槽与第二插槽12105滑动连接,工作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转动盒盖128,通过螺纹的啮合作用,使得盒盖128打开,随后在加料器1210内部加入硝石,使得硝石填装在隔板12103之间,使用时,通过上拉施力杆12107并转动,使得施力杆12107卡合在第二卡口12106内部,即可便于施力,操作方便,在隔板12103上设置有凹槽,且在连接口129上焊接有卡块,使得该装置在使用时,可以通过卡块的卡合限位,使得该装置转动时隔板12103转动一格,便于使得该装置稳定的多次使用,有利于的降低了往复上料的繁琐性。

防护仓壳9的右侧内部固定镶嵌有控制盒13,防护仓壳9的正面中间位置固定装设有控制面板14,控制盒13的内部包括单片机、蓄电池和电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通过改变通入微型电机76的电流方向,可以改变微型电机76的转向,工作时,控制盒13内部的单片机根据设置好的程序控制电机控制器给微型电机76正反供电,使得微型电机76正反往复转动,从而使得支撑柱81往复左右移动,使得该装置往复持续的为患者进行按摩操作,有利于减缓患者的外伤疼痛感。

工作原理:工作时,工作人员转动盒盖128,在螺纹的啮合作用下,使得盒盖128从硝石盒127上取下,随后,在隔板12103之间填装有适量的硝石,当硝石装填结束后,工作人员向下按压转杆12101插设在硝石盒127的内部,反向转动盒盖128,使得盒盖128固定在硝石盒127上,随后,工作人员转动打开注水盖126,通过注水盖126向硝石盒127的内部注入适量的水;

工作时,工作人员将该装置穿戴在患者肢体上,穿戴时,若外伤部位无破损,则工作人员滑动将防护板4从伤口放置槽3上的滑槽中取出,工作人员将伤口放置槽3,若外伤部位为破损不可按压状态,则工作人员确定防护板4罩设在患者伤口上方位置,工作人员将第一束带21和第二束带23缠绕过患者躯干位置,使得第二束带23穿插在连接环22内部,随后,工作人员翻折第二束带23并拉紧,使得第二束带23上的魔术贴母面24粘合在魔术贴勾面25上,将该装置与患者进行固定;

工作时,若需要对患者伤口位置进行冷敷,则工作人员向上提拉施力杆12107,使得施力杆12107在第二插槽12105内部向上移动,随后进行翻转,使得施力杆12107卡合在第二卡口12106内部,转动施力杆12107带动转杆12101转动,使得底板12102移动,隔板12103之间装填的硝石在底板12102移动过后对准连接口129,通过连接口129与硝石盒127内部的水进行混合,产生反应,硝石混入水中吸热,降低周围温度,工作人员按压连接推板123,使得连接推板123的内侧一端插设在储水盒121上开设的卡槽中,连接推板123将第一导热片122与第二导热片124之间进行连接,通过第一导热片122、连接推板123以及第二导热片124的传递,使得防护仓壳9内部温度降低,对患者伤痛位置进行冷敷;

工作时,若需要对患者进行热敷,则工作人员拉动连接推板123,使得连接推板123保持在储水盒121上开设卡槽中偏向于外侧的位置,此时,连接推板123不填充在第一导热片122与第二导热片124的连接处,工作人员按动控制面板14控制电热板125通电启动,利用电热板125通电后发热,对防护仓壳9内部进行加热,对患者伤痛位置进行热敷;

工作时,通过控制面板14控制该装置启动,微型电机76通电后带动驱动螺杆75转动,在螺纹的啮合作用下,使得驱动螺杆75上套设的活动螺套73进行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带动活动杆74上插设的支撑柱81左右方向上移动,微型震动马达83通电启动后带动安装在其底部的按摩滚轮84抖动,按摩滚轮84在跟随支撑柱81移动的过程中在患者伤口外侧进行滚动,并在微型震动马达83的驱动抖动下对患者伤口周边肌肤震动按摩,减缓疼痛感;

工作时,微型风扇11通电启动,进行抽风操作,带动气流从一组通风口10的内部进入防护仓壳9内部,并在鼓吹的作用下,使得防护仓壳9内部的气流通过另一组通风口10排出,对防护仓壳9内部进行换气通风操作;

工作时,若需要对纱布6进行更换,工作人员按压主杆51两侧的按压杆55,通过挤压带动插销54移动收回第一插槽52内部,将连接杆5从伤口放置槽3上开设的凹槽中取出,随后取下纱布6进行更换,更换结束后,工作人员反向重复上诉操作,使得插销54在弹簧56的弹性支撑下重新卡合在伤口放置槽3上开设的凹槽中,将连接杆5的位置固定。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