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战创伤急救止血封闭加压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69594发布日期:2020-07-04 06:0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战创伤急救止血封闭加压夹,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体(1)、第二夹体(2)、中心轴(3)和定位销(4);

所述第一夹体(1)包括第一手持板(11)、第一夹板(12)、固定在第一手持板(11)和第一夹板(12)同侧的套环(13)以及垂直设在第一夹板(12)内壁的多个第一夹持针(14);所述第二夹体(2)包括第二手持板(21)、第二夹板(22)、固定在第二手持板(21)和第二夹板(22)同侧的套筒(23)以及垂直设在第二夹板(22)内壁的多个第二夹持针(24);所述套环(13)和套筒(23)同轴且均套在中心轴(3)上,且套环(13)与中心轴(3)固定,套筒(23)与中心轴(3)不固定以使第二夹体(2)绕中心轴(3)转动调节第一夹板(12)和第二夹板(22)张开角度;

所述套筒(23)上设有贯通孔,该贯通孔位于第一手持板(11)和第二手持板(21)之间;所述定位销(4)能插进贯通孔且定位销(4)下端能与中心轴(3)表面接触以限制套筒(23)与中心轴(3)之间的相对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战创伤急救止血封闭加压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持板(11)和第二手持板(21)相互对称且位于中心轴(3)上方两侧,第一夹板(12)和第二夹板(22)相互对称且位于中心轴(3)下方两侧;所述中心轴(3)与第一夹板(12)内壁所在平面和第一手持板(11)均平行,中心轴(3)与第二夹板(22)内壁所在平面和第二手持板(21)均平行;所述套环(13)有两个,两个套环(13)位于套筒(23)两端;套环(13)和套筒(23)均位于第一夹体(1)和第二夹体(2)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战创伤急救止血封闭加压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针(14)和第二夹持针(24)的端部为尖端;

多个第一夹持针(14)与多个第二夹持针(24)交错布设,在多个第一夹持针(14)之间的第一夹板(12)内壁设有胶垫,多个第二夹持针(24)之间的第二夹板(22)内壁也设有胶垫。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战创伤急救止血封闭加压夹,其特征在于,多个第一夹持针(14)沿直线等间距布设,多个第二夹持针(24)沿直线等间距布设,且多个第一夹持针(14)所在直线与多个第二夹持针(24)所在直线平行相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战创伤急救止血封闭加压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对应的中心轴(3)上沿周向设有紧密排列的凹槽,每个凹槽能容纳定位销(4)的下端;

或所述贯通孔对应的中心轴(3)的周向表面为环状粗糙面,且所述定位销(4)的下端面为粗糙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战创伤急救止血封闭加压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的内壁为波纹壁,所述定位销(4)的侧壁为波纹壁,且定位销(4)能紧密插进贯通孔内并通过两者的波纹壁之间的摩擦力使两者保持固定;在定位销(4)的顶部设有提拉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战创伤急救止血封闭加压夹,其特征在于,当第一夹板(12)的内壁和第二夹板(22)的内壁平行相对时,第一手持板(11)与第二手持板(21)之间的夹角为70°-12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战创伤急救止血封闭加压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12)的内壁与第二夹板(22)的内壁平行相对时,第一夹板(12)与第二夹板(22)之间的距离为40mm,第一手持板(11)和第二手持板(21)之间的最大距离为60mm;第一夹持针(14)和第二夹持针(24)的长度均为30m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战创伤急救止血封闭加压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针(14)和第二夹持针(24)的直径均为4mm,便于穿刺人体皮肤。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战创伤急救止血封闭加压夹,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轴(3)的长度为75mm,第一夹板(12)、第二夹板(22)、第一手持板(11)和第二手持板(21)的长度均为95mm;所述套环(13)外径为50mm,套筒(23)外径略小于套环(13),中心轴(3)直径为6-8mm。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战创伤急救止血封闭加压夹,包括第一夹体、第二夹体、中心轴和定位销;第一夹体包括第一手持板、第一夹板、固定在第一手持板和第一夹板同侧的套环以及垂直设在第一夹板内壁的多个第一夹持针;第二夹体包括第二手持板、第二夹板、固定在第二手持板和第二夹板同侧的套筒以及垂直设在第二夹板内壁的多个第二夹持针;套环和套筒均套在中心轴上,第二夹体能绕中心轴转动调节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张开角度;套筒上设有贯通孔,定位销能插进贯通孔且定位销下端能与中心轴表面接触以限制套筒与中心轴之间的相对转动。本发明适用于不同条件下包括战争条件下的伤员救治及平时条件下的急性创伤救治等,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诣林;王天吉;王靖;冯亚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0.02.27
技术公布日:2020.07.03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