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髓腔入路开髓导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95694发布日期:2020-06-23 18:43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髓腔入路开髓导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牙齿髓腔入路孔开设工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髓腔入路开髓导板。



背景技术:

口腔根管治疗中,髓腔入路开设是对牙齿操作程序的第一步,良好的髓腔入路设计和开设质量均对口腔根管治疗和牙齿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髓腔入路也被称之为髓腔进入,是指由牙冠外部进行开孔以进入髓室或髓腔,又称开髓,要求开孔能够直接到达根管口。恰当的开髓洞形既要有利于建立器械进入根管的直线通路,又要最大限度的保留牙体组织,以保证固位和抗力,在以往,这对开髓医生的技术和经验有很大依赖性。

由于牙齿之间的个体差异,口腔医生在不借助辅助装置的情况下制备出与髓腔和根管形态精确匹配的开髓洞形是非常困难的。为此,寻找相应的辅助装置和方法,以使得其在开髓洞上被运用是必要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扫描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现有技术中,如:通过锥形束投照计算机重组断层影像cbct扫描,获取目标牙齿的髓室及根管上段的三维数据、牙冠表面的三维数据,利用计算机成像,结合经验确定最佳的髓腔进入方向或者由计算机自动计算最佳的髓腔进入方向;同时,获得牙齿的其他相应数据:牙冠表面数据,近、远中以牙冠面和颊舌面的近中边缘线、远中边缘线等数据,而后结合如3d打印技术,为患者制作出包括引导筒或引导孔的导板(又称基底板)。将导板安装于患者的口腔中后,在导板的指引下,人工完成相应的开髓洞操作。采用以上技术手段完成开髓洞操作,相较于之前,可有效提高髓腔入路开设的精确性。

对髓腔入路开髓技术做进一步优化,以推动口腔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科研的重要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提出的对髓腔入路开髓技术做进一步优化,以推动口腔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科研的重要方向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髓腔入路开髓导板。本导板的结构设计利于实现精确开髓、微创开髓。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髓腔入路开髓导板通过以下技术要点来解决问题:一种髓腔入路开髓导板,包括其上设置有牙型腔的导板本体,所述导板本体上还设置有定位孔洞,所述定位孔洞作为磨牙上牙齿髓室和根管口开髓孔洞的引导孔,还包括设置在导板本体上的档沿,所述档沿位于导板本体远离牙型腔的一侧上,且档沿沿着定位孔洞边缘延伸。

本方案提供的导板中,导板本体作为座体安装于患者的口腔中作为基底板,以上牙型腔即为用于导板本体上用于容纳牙齿的个性化腔体。现有技术中,为方便形成牙髓腔室和根管口的开髓孔洞边界形成,出现了在导板本体上设置定位孔洞的方案,但现有技术中的定位孔洞仅作为髓腔入路开髓的参考,对所形成开髓孔洞的边界并没有直接的引导作用。

本方案中,通过设置为还包括档沿,且档沿沿着定位孔洞边缘延伸,这样,当导板本体安装于患者的口腔中后,所述档沿为相对于导板本体凸出的挡板,在具体运用时,通过用于实现髓腔入路开髓的车针的侧面与档沿靠近定位孔洞的一侧接触,即可达到直接约束车针运动轨迹,以如根据具体的计算机的髓腔入路开髓位置计算结果,精确髓腔入路开髓孔洞的位置,达到实现精确开髓、微创开髓的目的。

作为优选,设置为档沿靠近定位孔洞的一侧与定位孔洞的孔壁相接,定位孔洞的孔深方向为竖直方向,档沿与定位孔洞孔壁相接的一侧的侧面也为竖直面。根据具体的车针形式,可为:针对切削部直径与连接端直径相等的车针,档沿围成的空间与定位孔洞的空间一致;针对切削部直径小于连接端直径的车针,档沿围成的空间大于定位孔洞的空间,即档沿位于定位孔洞的外侧,档沿与定位孔洞的边缘距离为车针连接端半径与切削部半径的差值。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由于在现有导板本体上增加了档沿,这样,车针嵌入定位孔洞时,相较于未设置档沿,针对同样的车针,需要患者有更大的口腔张开宽度,为避免出现以上问题,设置为:所述档沿为具有开口的环形结构,所述开口为连通所述环形结构内、外侧的第三槽体,且第三槽体的端部与档沿的自由端相接。本方案中,以上第三槽体作为车针由档沿外侧引入档沿内侧的引入槽。

为实现如在患牙根管钙化、牙冠完好的情况下实现微创开髓,设置为:所述定位孔洞呈发散型:定位孔洞具有多个顶角,各顶角均对应磨牙上的一个根管口;还包括数量与顶角数量相等的条形孔道,条形孔道与顶角一一对应:条形孔道的一端相交汇,条形孔道的另一端均与对应顶角相接;

且:条形孔道的宽度、顶角的宽度均与加工根管口开髓孔的车针的钻孔直径相等;

所述第三槽体设置在以上交汇位置。采用本方案,相较于传统的定位孔洞设置为圆形的孔道,采用本方案在牙齿上形成的创面更小;设置为所述条形孔道的宽度、顶角的宽度均与加工根管口开髓孔的车针的钻孔直径相等,通过所述档沿,即可获得唯一的车针径向方向进针路线,以实现精确开髓;设置为所述第三槽体设置在以上交汇位置,旨在方便开髓操作:有第三槽体引入车针后,根据具体开髓需要,可向任意条形孔道运动以在牙齿上获得相应的条形孔或运动至顶角位置获得根管口开髓孔洞钻制。为方便操作,优选的,设置为:在完成导板本体在口腔内的安装后,第三槽体位于导板本体的外侧。

还包括用于引导切牙和尖牙髓腔入路车针的导向筒,所述导向筒的中心设置有中心孔,在导向筒的壁厚方向,导向筒的侧壁上还设置有贯穿导向筒侧壁的第二槽体,所述第二槽体的一端与导向筒远离导板本体的一侧相交。本方案的具体设计中,通过设置为还包括第二槽体,在具体运用时,完成导板本体的安装后,以车针引入为例,第二槽体作为车针由导向筒侧面嵌入中心孔的通道,这样,相较于现有技术,车针引入导向筒不再需要由导向筒远离导板本体的一端引入,由于患者不再需要更大的张口宽度,故采用本方案实现髓腔入路开设时,不仅方便医生操作,同时可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同时,所述第二槽体由于贯穿导向筒的侧壁,故所述第二槽体可作为髓腔入路开设过程中的排屑、排水孔和观察孔,更为便捷的排屑和排水,可有效减少开髓过程中产生的磨粒对髓腔入路侧壁的影响,利于实现微创、精确开髓。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完成导板本体在口腔内的安装后,第二槽体位于导板本体的内侧和外侧均可,为使得第二槽体能够更为直观的发挥观察孔作用,设置为:在完成导板本体在口腔内的安装后,第二槽体位于导板本体的外侧。

为使得本导板的制备通过现有扫描技术和3d打印技术即可方便和准确获得,设置为:所述导板本体与导向筒形成的组合体为一体式结构。

为使得基于本导板,能够实现如车针在工作时具体轴线方向的限定,以实现准确开髓孔洞制备,设置为:所述导向筒的材质为塑料或橡胶,还包括材质为金属的套筒,在套筒的壁厚方向,套筒的侧壁上还设置有贯穿套筒侧壁的第一槽体,所述第一槽体的一端与套筒的一端相交;

所述中心孔作为套筒安装于导板本体上的安装孔:套筒整体或局部嵌入所述中心孔中,且套筒与中心孔同轴;

在套筒嵌入中心孔中后,第一槽体与第二槽体相接:第一槽体与第二槽体形成车针由导板本体侧面嵌入套筒中的通道。本方案在具体运用时,对所述导向筒的材质限定旨在提供一种轻质、且制作成本低的导向筒,如采用导向筒与导板本体为一体式结构的方案,设置为还包括套筒,同时通过对套筒的材料限定,使得套筒本身为本导板上的耐磨部件,在套筒嵌入所述中心孔后,套筒作为导向筒内侧的耐磨层:通过设置为如相应车针上具有发挥导向作用的针段作为引导部,以上针段的直径与套筒的内径相等,这样,由于通过套筒可限定车针的具体方向,通过套筒引导车针运行,不仅可方便医生完成髓腔入路开设,同时可提高髓腔入路开设的准确性。

等同的,为使得导向筒本身能够具有一定的耐磨能力以约束如车针在工作时的运动方向,设置为:所述导向筒的材质为金属。

为避免套筒在中心孔中发生转动,影响套筒在导板本体上的装配精度、影响髓腔入路操作,设置为:还包括设置于套筒与导向筒之间的凹槽和凸棱,所述凹槽和凸棱两者中,其中一者设置在套筒的外部侧壁上,另一者设置在中心孔的表面上,在套筒嵌入中心孔的过程中,所述凸棱嵌入所述凹槽中,利用凹槽槽壁对凸棱的约束,通过凸棱受剪,避免套筒在中心孔中转动。本方案中,所述凸棱即为设置在以上任意一者上的键,另一者即为键槽。优选的,为减小本导板的使用成本,设置为套筒与导向筒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连接方式:导板本体本身需要根据不同患者具有个性化设计,但套筒可作为可重复利用的部件,利用以上凸棱与凹槽实现套筒防转约束,不仅可保证髓腔入路开设质量,同时可很好的实现所述的可拆卸连接。

为最大限度利用本导板上各部分的厚度或高度,方便如将车针引入导向筒中、利用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排屑、排液、利用所述通道形成观察口观察患牙上髓腔入路的开设情况,设置为:所述第一槽体贯通套筒的上、下端;所述导向筒相对于导板本体的上端凸出,第二槽体由导向筒的上端延伸至导板本体的下端。

为使得所述通道不仅能够发挥导流作用和观察口作用,同时利于本导板的整体刚度,以利于髓腔入路开设精度,设置为:所述导向筒相对于导板本体的上端凸出,在患牙的长度方向上,所述通道的底面为封闭端,且所述底面位置位于所述型腔底面与患牙牙面之间。

为利于节约材料,使得套筒在本身厚度更薄的情况下,整体具有更好的抗变形能力以约束如车针工作,设置为:所述套筒的外侧还设置有绕套筒周向方向延伸的环形凸棱,本方案在具体运用时,所述环形凸棱即为用于强化套筒抗变形能力的加强棱;作为一种套筒在约束如车针时,本身磨损小,且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的技术方案,设置为:所述套筒的内壁面为光滑面,且套筒的材质为钛合金或不锈钢,在具体运用时,可设置为所述内壁面的表面粗糙度数值小于或等于ra1.6。

还包括设置在导板本体上的观察窗;

所述导板本体的下侧设置有多个牙型腔,所述导向筒的位置与患牙对应的牙型腔匹配,所述观察窗为设置于导板本体上的孔道,观察窗一侧的孔口与导板本体的顶面相交,观察窗另一侧的孔口与牙型腔的底面相交,且观察窗对应的牙型腔与患牙对应的牙型腔呈相邻关系。

本方案中,所述导板本体的下侧为导板本体用于与牙齿配合的一侧,相应的,导板本体的上侧即为导板本体导板本体下侧的对侧。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中,通过设置为还包括档沿,且档沿沿着定位孔洞边缘延伸,这样,当导板本体安装于患者的口腔中后,所述档沿为相对于导板本体凸出的挡板,在具体运用时,通过用于实现髓腔入路开髓的车针的侧面与档沿靠近定位孔洞的一侧接触,即可达到直接约束车针运动轨迹,以如根据具体的计算机的髓腔入路开髓位置计算结果,精确髓腔入路开髓孔洞的位置,达到实现精确开髓、微创开髓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髓腔入路开髓导板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髓腔入路开髓导板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结构右端端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的标记分别为:1、导板本体,2、套筒,3、导向筒,4、第一槽体,5、第二槽体,6、中心孔,7、观察窗,8、环形凸棱,9、定位孔洞,10、档沿,11、第三槽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髓腔入路开髓导板,包括其上设置有牙型腔的导板本体1,所述导板本体1上还设置有定位孔洞9,所述定位孔洞9作为磨牙上牙齿髓室和根管口开髓孔洞的引导孔,还包括设置在导板本体1上的档沿10,所述档沿10位于导板本体1远离牙型腔的一侧上,且档沿10沿着定位孔洞9边缘延伸。

本方案提供的导板中,导板本体1作为座体安装于患者的口腔中作为基底板,以上牙型腔即为用于导板本体1上用于容纳牙齿的个性化腔体。现有技术中,为方便形成牙髓腔室和根管口的开髓孔洞边界形成,出现了在导板本体1上设置定位孔洞9的方案,但现有技术中的定位孔洞9仅作为髓腔入路开髓的参考,对所形成开髓孔洞的边界并没有直接的引导作用。

本方案中,通过设置为还包括档沿10,且档沿10沿着定位孔洞9边缘延伸,这样,当导板本体1安装于患者的口腔中后,所述档沿10为相对于导板本体1凸出的挡板,在具体运用时,通过用于实现髓腔入路开髓的车针的侧面与档沿10靠近定位孔洞9的一侧接触,即可达到直接约束车针运动轨迹,以如根据具体的计算机的髓腔入路开髓位置计算结果,精确髓腔入路开髓孔洞的位置,达到实现精确开髓、微创开髓的目的。

作为优选,设置为档沿10靠近定位孔洞9的一侧与定位孔洞9的孔壁相接,定位孔洞9的孔深方向为竖直方向,档沿10与定位孔洞9孔壁相接的一侧的侧面也为竖直面。根据具体的车针形式,可为:针对切削部直径与连接端直径相等的车针,档沿10围成的空间与定位孔洞9的空间一致;针对切削部直径小于连接端直径的车针,档沿10围成的空间大于定位孔洞9的空间,即档沿10位于定位孔洞9的外侧,档沿10与定位孔洞9的边缘距离为车针连接端半径与切削部半径的差值。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限定,如图1至图3所示,由于在现有导板本体1上增加了档沿10,这样,车针嵌入定位孔洞9时,相较于未设置档沿10,针对同样的车针,需要患者有更大的口腔张开宽度,为避免出现以上问题,设置为:所述档沿10为具有开口的环形结构,所述开口为连通所述环形结构内、外侧的第三槽体11,且第三槽体11的端部与档沿10的自由端相接。本方案中,以上第三槽体11作为车针由档沿10外侧引入档沿10内侧的引入槽。

为实现如在患牙根管钙化、牙冠完好的情况下实现微创开髓,设置为:所述定位孔洞9呈发散型:定位孔洞9具有多个顶角,各顶角均对应磨牙上的一个根管口;还包括数量与顶角数量相等的条形孔道,条形孔道与顶角一一对应:条形孔道的一端相交汇,条形孔道的另一端均与对应顶角相接;

且:条形孔道的宽度、顶角的宽度均与加工根管口开髓孔的车针的钻孔直径相等;

所述第三槽体11设置在以上交汇位置。采用本方案,相较于传统的定位孔洞9设置为圆形的孔道,采用本方案在牙齿上形成的创面更小;设置为所述条形孔道的宽度、顶角的宽度均与加工根管口开髓孔的车针的钻孔直径相等,通过所述档沿10,即可获得唯一的车针径向方向进针路线,以实现精确开髓;设置为所述第三槽体11设置在以上交汇位置,旨在方便开髓操作:有第三槽体11引入车针后,根据具体开髓需要,可向任意条形孔道运动以在牙齿上获得相应的条形孔或运动至顶角位置获得根管口开髓孔洞钻制。为方便操作,优选的,设置为:在完成导板本体1在口腔内的安装后,第三槽体11位于导板本体1的外侧。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限定,如图1至图3所示,还包括用于引导切牙和尖牙髓腔入路车针的导向筒3,所述导向筒3的中心设置有中心孔6,在导向筒3的壁厚方向,导向筒3的侧壁上还设置有贯穿导向筒3侧壁的第二槽体5,所述第二槽体5的一端与导向筒3远离导板本体1的一侧相交。本方案的具体设计中,通过设置为还包括第二槽体5,在具体运用时,完成导板本体1的安装后,以车针引入为例,第二槽体5作为车针由导向筒3侧面嵌入中心孔6的通道,这样,相较于现有技术,车针引入导向筒3不再需要由导向筒3远离导板本体1的一端引入,由于患者不再需要更大的张口宽度,故采用本方案实现髓腔入路开设时,不仅方便医生操作,同时可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同时,所述第二槽体5由于贯穿导向筒3的侧壁,故所述第二槽体5可作为髓腔入路开设过程中的排屑、排水孔和观察孔,更为便捷的排屑和排水,可有效减少开髓过程中产生的磨粒对髓腔入路侧壁的影响,利于实现微创、精确开髓。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完成导板本体1在口腔内的安装后,第二槽体5位于导板本体1的内侧和外侧均可,为使得第二槽体5能够更为直观的发挥观察孔作用,设置为:在完成导板本体1在口腔内的安装后,第二槽体5位于导板本体1的外侧。

为使得本导板的制备通过现有扫描技术和3d打印技术即可方便和准确获得,设置为:所述导板本体1与导向筒3形成的组合体为一体式结构。

为使得基于本导板,能够实现如车针在工作时具体轴线方向的限定,以实现准确开髓孔洞制备,设置为:所述导向筒3的材质为塑料或橡胶,还包括材质为金属的套筒2,在套筒2的壁厚方向,套筒2的侧壁上还设置有贯穿套筒2侧壁的第一槽体4,所述第一槽体4的一端与套筒2的一端相交;

所述中心孔6作为套筒2安装于导板本体1上的安装孔:套筒2整体或局部嵌入所述中心孔6中,且套筒2与中心孔6同轴;

在套筒2嵌入中心孔6中后,第一槽体4与第二槽体5相接:第一槽体4与第二槽体5形成车针由导板本体1侧面嵌入套筒2中的通道。本方案在具体运用时,对所述导向筒3的材质限定旨在提供一种轻质、且制作成本低的导向筒3,如采用导向筒3与导板本体1为一体式结构的方案,设置为还包括套筒2,同时通过对套筒2的材料限定,使得套筒2本身为本导板上的耐磨部件,在套筒2嵌入所述中心孔6后,套筒2作为导向筒3内侧的耐磨层:通过设置为如相应车针上具有发挥导向作用的针段作为引导部,以上针段的直径与套筒2的内径相等,这样,由于通过套筒2可限定车针的具体方向,通过套筒2引导车针运行,不仅可方便医生完成髓腔入路开设,同时可提高髓腔入路开设的准确性。

等同的,为使得导向筒3本身能够具有一定的耐磨能力以约束如车针在工作时的运动方向,设置为:所述导向筒3的材质为金属。

为避免套筒2在中心孔6中发生转动,影响套筒2在导板本体1上的装配精度、影响髓腔入路操作,设置为:还包括设置于套筒2与导向筒3之间的凹槽和凸棱,所述凹槽和凸棱两者中,其中一者设置在套筒2的外部侧壁上,另一者设置在中心孔6的表面上,在套筒2嵌入中心孔6的过程中,所述凸棱嵌入所述凹槽中,利用凹槽槽壁对凸棱的约束,通过凸棱受剪,避免套筒2在中心孔6中转动。本方案中,所述凸棱即为设置在以上任意一者上的键,另一者即为键槽。优选的,为减小本导板的使用成本,设置为套筒2与导向筒3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连接方式:导板本体1本身需要根据不同患者具有个性化设计,但套筒2可作为可重复利用的部件,利用以上凸棱与凹槽实现套筒2防转约束,不仅可保证髓腔入路开设质量,同时可很好的实现所述的可拆卸连接。

为最大限度利用本导板上各部分的厚度或高度,方便如将车针引入导向筒3中、利用第一槽体4和第二槽体5排屑、排液、利用所述通道形成观察口观察患牙上髓腔入路的开设情况,设置为:所述第一槽体4贯通套筒2的上、下端;所述导向筒3相对于导板本体1的上端凸出,第二槽体5由导向筒3的上端延伸至导板本体1的下端。

为使得所述通道不仅能够发挥导流作用和观察口作用,同时利于本导板的整体刚度,以利于髓腔入路开设精度,设置为:所述导向筒3相对于导板本体1的上端凸出,在患牙的长度方向上,所述通道的底面为封闭端,且所述底面位置位于所述型腔底面与患牙牙面之间。

为利于节约材料,使得套筒2在本身厚度更薄的情况下,整体具有更好的抗变形能力以约束如车针工作,设置为:所述套筒2的外侧还设置有绕套筒2周向方向延伸的环形凸棱8,本方案在具体运用时,所述环形凸棱8即为用于强化套筒2抗变形能力的加强棱;作为一种套筒2在约束如车针时,本身磨损小,且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的技术方案,设置为:所述套筒2的内壁面为光滑面,且套筒2的材质为钛合金或不锈钢,在具体运用时,可设置为所述内壁面的表面粗糙度数值小于或等于ra1.6。

还包括设置在导板本体1上的观察窗7;

所述导板本体1的下侧设置有多个牙型腔,所述导向筒3的位置与患牙对应的牙型腔匹配,所述观察窗7为设置于导板本体1上的孔道,观察窗7一侧的孔口与导板本体1的顶面相交,观察窗7另一侧的孔口与牙型腔的底面相交,且观察窗7对应的牙型腔与患牙对应的牙型腔呈相邻关系。

本方案中,所述导板本体1的下侧为导板本体1用于与牙齿配合的一侧,相应的,导板本体1的上侧即为导板本体1导板本体1下侧的对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