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疗急救技术体外膜肺氧合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37818发布日期:2020-08-28 17:42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疗急救技术体外膜肺氧合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学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医疗急救技术体外膜肺氧合设备。



背景技术:

体外膜肺氧合,俗称“叶克膜”、“人工肺”,是一种医疗急救技术设备,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其基本结构:血管内插管、连接管、动力泵(人工心脏)、氧合器(人工肺)、供氧管、监测系统。临床上常将可抛弃部分组成套包,不可抛弃部分绑定存放,并设计为可移动,提高应急能力。动力泵(人工心脏):作用是形成动力驱使血液向管道的一方流动,类似心脏的功能。氧合器(人工肺):其功能是将非氧合血氧合成氧合血,又叫人工肺。

目前,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具有以下问题:

1、无专门的管路固定装置,仅采用单一的将管路与管路安装部位进行粘贴(如通过胶带粘贴)的形式,具有容易松动的缺陷;

2、现有血泵通常为恒压泵,而心脏是血循环系统中的“血泵”,它既是“变频泵”又是“变压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医疗急救技术体外膜肺氧合设备,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至少一个。

一种医疗急救技术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包括:血泵、氧合器、变温水箱、控制主机,所述血泵进口端连接血管插管,所述血泵出口端连接氧合器的血液进口,所述变温水箱的血液进口连接所述氧合器的血液出口,还包括:

血栓处理装置,所述血栓处理装置的血液进口连接所述变温水箱的血液出口,所述血栓处理装置与所述控制主机电连接;

固定装置,用于固定氧合设备的管路。

优选的,所述血泵为变压血泵,包括:

血泵本体,所述血泵本体包括:第二腔室、第一腔室、隔膜;

两个活塞装置;

所述活塞装置包括:

第一安装壳体,所述第一安装壳体上端设置液体进口;

活塞,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壳体内,所述活塞左右两端和前后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壳体左右两端和前后两端密封连接;

第一连接管,一端连接在所述液体进口,所述第一连接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

所述第一安装壳体内活塞上侧及第一连接管内及第一腔室设置流体;

旋转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壳体一侧,与所述控制主机电连接;

第一连接杆,第一端连接在所述活塞下侧,所述第一安装壳体下端外侧设置安装凹槽,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端位于所述安装凹槽内;

曲轴,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所述曲轴由旋转电机驱动旋转。

优选的,所述曲轴包括:u形杆,所述u形杆上端两侧均设置水平杆,两个所述水平杆分别与安装凹槽两侧转动连接;

所述活塞下端设置第三固定块,所述第一连接杆上端与所述第三固定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下端设置水平通孔,所述u形杆下端穿过所述水平通孔;

所述旋转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壳体设置安装凹槽处外侧,且位于水平杆下方;

第一锥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上;

第二锥齿轮,固定连接在一个水平杆上,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传动。

优选的,所述血栓处理装置包括:

透明壳体,所述透明壳体上端设置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上端设置连接部,所述透明壳体设置刻度;

压力传感器,连接在所述透明壳体内;

第七连接管,一端设置在所述透明壳体内顶端,另一端与负压调节装置连接;

第二连接管,一端设置所述透明壳体内顶端,另一端连接所述变温水箱的血液出口;

两个水平隔板,上下间隔的设置在所述透明壳体内侧壁,将所述透明壳体分成上腔、中腔、下腔;

竖向管道,一端与下侧的水平隔板下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透明壳体内下端固定连接;

第三连接管,位于竖向管道一侧,所述第三连接管一端贯穿上侧的水平隔板,所述第三连接管另一端贯穿下侧的水平隔板,连通所述上腔和下腔;

第四连接管,设置在下侧的水平隔板上,且位于位于所述竖向管道所述一侧,所述第四连接管上端位于中腔内,所述第四连接管下端位于下腔内;

若干过滤孔,设置在所述竖向管道所述一侧;

第五连接管,连接在所述透明壳体下端,且一端与所述竖向管道连通;

第六连接管,一端连接在所述所述透明壳体下端且位于竖向管道靠近过滤孔的一侧;

第二固定块,设置在所述透明壳体上端一侧;

微型摄像头,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块上;

所述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第四连接管、第五连接管、第六连接管上均设有电磁阀;

所述微型摄像头、电磁阀、负压调节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主机电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

第一电动伸缩杆,固定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中腔内,且固定端下端贯穿下侧的水平隔板,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与所述控制主机电连接;

刮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所述刮板的靠近竖向管道一侧的形状与竖向管道的形状匹配。

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

第二安装壳体,所述第二安装壳体前后两端设有开口,所述第二安装壳体上端、左右两端均设置螺纹通孔;

螺栓,连接在所述螺纹通孔内;

夹持板,设置在所述螺栓位于第二安装壳体内的一端;

固定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壳体下端;

两个l形连接杆,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板左右两侧,所述两个l形连接杆的竖直端与所述固定板左右两侧转动连接,所述两个l形连接杆的水平端相互靠近设置;

两个吸盘,设置在所述l形连接杆的水平端;

第二伸缩杆,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板下端;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伸缩杆下端,所述连接板用于连接粘贴件。

优选的,所述氧合设备的供电接口通过供电电路连接主电源及辅助电源,通过供电电路切换主电源和辅助电源,所述供电电路包括:

温度控制模块、电压检测模块、电压控制模块;

所述温度控制模块包括:

第一电阻,为温敏电阻,设置在所述主电源上,所述第一电阻第一端通过第二集成芯片连接辅助电源;

运算放大器,正输入端连接第一电阻第二端,所述第一电阻第二端还通过第二电阻接地,负输入端通过第三电阻接地;

第四电阻,为可变电阻,一端连接第二集成芯片及第一电阻第二端,所述第四电阻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负输入端;

非门,输入端连接运算放大器输出端;

第一继电器,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第一端连接主电源第一端,所述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第二端连接非门输出端;

二极管,负极连接主电源第一端,正极连接非门输出端;

所述电压检测模块包括:

光电隔离器,正极端连接第五电阻第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第二端通过第一继电器的开关与主电源第一端连接;

第六电阻,一端连接光电隔离器正极端,另一端连接光电隔离器负极端及连接主电源的第二端;

第二电容,第一端连接光电隔离器的集电极,第二端连接光电隔离器的发射极;

所述电压控制模块包括:

第一集成芯片,第一输入端连接主电源第二端,第二输入端通过第一继电器的开关与主电源第一端连接,输出端连接光电隔离器的集电极;

第一三极管,集电极连接第一集成芯片输出端;

第二三极管,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基极,发射极通过第七电阻接地;

第八电阻,一端连接光电隔离器的发射极及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另一端接地;

第一电容,一端连接光电隔离器的发射极及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另一端接地;

第二继电器,线圈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发射极,线圈另一端接地,第一触点连接主电源第二端,第二触点连接辅助电源第一端,第三触点连接供电接口第一电源输入端;

第三继电器,线圈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发射极,线圈另一端接地,第一触点通过第一继电器的开关与主电源第一端连接,第二触点连接辅助电源第二端,第三触点连接供电接口第二电源输入端。

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

第三伸缩杆,竖直设置;

四个第四固定块,两个第四固定块分别与第三伸缩杆上端、下端固定连接,另两个第四固定块分别设置在第三伸缩杆左右两侧,所述四个第四固定块用于与固定装置安装部位吸附连接或粘贴连接;

两个连杆组件,分别设置在第三伸缩杆左右两侧,且位于第三伸缩杆上下方的第四固定块之间;

所述连杆组件包括:

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下端与第三连接杆上端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在左侧或右侧的第四固定块靠近第三伸缩杆的一侧;

所述第二连接杆上端与上方的第四固定块下端左侧或右侧固定或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下端与下方的第四固定块下端左侧或右侧固定或转动连接(即铰接);

第四连接杆,竖直设置,所述第四连接杆下端与上方的第四固定块固定或转动连接;

安装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四连接杆上端,所述安装板周侧和第四固定块周侧对应设置若干竖直螺纹孔,通过螺栓将安装板与上方的第四固定块固定连接;

中空弹性袋体,所述中空弹性袋体内部周侧设置若干气囊,所述气囊连接自动抽充气设备。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血栓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固定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供电电路的电路图。

图6为本发明固定装置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血泵;11、血泵本体;111、第二腔室;112、第一腔室;113、隔膜;12、活塞装置;121、第一安装壳体;122、活塞;123、第一连接管;124、旋转电机;125、第一连接杆;1251、水平通孔;126、曲轴;1261、u形杆;1262、水平杆;127、第一锥齿轮;128、第二锥齿轮;129、第三固定块;1210、安装凹槽;2、氧合器;3、变温水箱;4、血栓处理装置;41、透明壳体;42、第一固定块;43、连接部;44、第七连接管;45、第二连接管;46、水平隔板;47、第三连接管;48、第四连接管;49、竖向管道;410、过滤孔;411、第五连接管;412、第六连接管;413、第二固定块;414、摄像头;415、第一电动伸缩杆;416、刮板;5、固定装置;51、第二安装壳体;52、螺栓;53、夹持板;54、固定板;55、l形连接杆;56、吸盘;57、第二伸缩杆;58、连接板;59、第三伸缩杆;510、第四固定块;511、连杆组件;5111、第二连接杆;5112、第三连接杆;512、第四连接杆;513、安装板;514、中空弹性袋体;515、气囊;516、螺栓;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q1、第一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d1、二极管;j1、第一继电器;j2、第二继电器;j3、第三继电器;u1、运算放大器;u2、非门;u3、光电隔离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医疗急救技术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血泵1、氧合器2、变温水箱3、控制主机(可为现有体外膜肺氧合设备所采用的控制主机),所述血泵1进口端连接血管插管,所述血泵1出口端连接氧合器2的血液进口,所述变温水箱3的血液进口连接所述氧合器2的血液出口,还包括:

血栓处理装置4,所述血栓处理装置4的血液进口连接所述变温水箱3的血液出口,所述血栓处理装置4与所述控制主机电连接;

固定装置5,用于固定氧合设备的管路。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设置变温水箱用于调整血液温度,避免血液凝固;设置血栓处理装置用于处理血栓,避免血栓再输入血管导致血管堵塞;设置固定装置,用于固定氧合设备的管路,避免仅仅采用粘贴(如胶带粘贴)具有容易松动的缺陷(包括由于管道安装处粘贴部位及管道自身重量及材质的影响,以及更换粘贴位置后容易松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血泵1为变压血泵1,包括:

血泵本体11,所述血泵本体11包括:第二腔室111(用于进入血液)、第一腔室112、隔膜113;由柔性隔膜将血泵本体分为第二腔室111、第一腔室112;

两个活塞装置12;

所述活塞装置12包括:

第一安装壳体121,所述第一安装壳体121上端设置液体进口;

活塞122,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壳体121内,所述活塞122左右两端和前后两端分别与壳体121左右两端和前后两端密封连接;

第一连接管123,一端连接在所述液体进口,所述第一连接管123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腔室112连通;

所述壳体121内活塞122上侧及第一连接管123内及第一腔室设置流体(可为生理盐水);优选的,可通过三通连接管将两个活塞装置的第一连接管分别与第一腔室连接,在三通连接管上设置控制阀门;

旋转电机124,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壳体121一侧,与所述控制主机电连接;

第一连接杆125,第一端连接在所述活塞122下侧,所述第一安装壳体121下端外侧设置安装凹槽1210,所述第一连接杆125第二端位于所述安装凹槽1210内;

曲轴126,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25连接,所述曲轴126由旋转电机124驱动旋转。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旋转电机与控制主机连接,控制主机控制旋转电机旋转(控制主机控制电机转动角度、频率、速度、循环转动的周期间隔),带动曲轴旋转,曲轴通过第一连接杆带动活塞上下往复移动,由控制主机控制活塞工作,如控制活塞上下往复运动的距离(以实现第一腔室不同的压力(压缩程度));活塞向下运动时,减少了第二腔室内的流体量,使得第一腔室容积增大,吸入血液;活塞向上运动时,增加了第二腔室内的流体量,使得第一腔室容积减小(压缩),排出血液;实现第一腔室吸入血液与推排出血液,形成类似人体心脏的脉动。

上述技术方案为变压泵,与叶片泵相比,对血细胞损害小;与目前恒压泵相比,上述技术方案的血泵类似人体心脏脉动血液循环,与恒压泵相比,循环效果更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曲轴126包括:u形杆1261,所述u形杆1261上端两侧均设置水平杆1262,两个所述水平杆1262分别与安装凹槽1210两侧转动连接;

所述活塞122下端设置第三固定块,所述第一连接杆125上端与所述第三固定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125下端设置水平通孔1251,所述u形杆1261下端穿过所述水平通孔1251;(优选的,第一连接杆可与水平通孔为间隙配合)

所述旋转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壳体121设置安装凹槽处外侧,且位于水平杆1262下方;

第一锥齿轮127,固定连接在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上;

第二锥齿轮128,固定连接在一个水平杆1262上,所述第二锥齿轮128与第一锥齿轮127啮合传动。优选的,本申请的曲轴也可为现有其他的曲轴。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上述结构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便于通过旋转电机驱动活塞上下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血栓处理装置4包括:

透明壳体41,所述透明壳体41上端设置第一固定块42,所述第一固定块42上端设置连接部43(优选的,所示连接部可为挂钩),所述透明壳体41设置刻度;

压力传感器,连接在所述透明壳体41内;

第七连接管44,一端设置在所述透明壳体41内顶端,另一端与负压调节装置连接;优选的,负压调节装置可包括电动气泵,通过电动气泵进行抽气,便于调负压;也可为现有其他负压调节装置;

第二连接管45,一端设置所述透明壳体41内顶端,另一端连接所述变温水箱3的血液出口;

两个水平隔板46,上下间隔的设置在所述透明壳体41内侧壁,将所述透明壳体41分成上腔、中腔、下腔;

竖向管道49,一端与下侧的水平隔板46下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透明壳体41内下端固定连接;

第三连接管47,位于竖向管道49一侧,所述第三连接管47一端贯穿上侧的水平隔板46,所述第三连接管47另一端贯穿下侧的水平隔板46,连通所述上腔和下腔;

第四连接管48,设置在下侧的水平隔板46上,且位于位于所述竖向管道49所述一侧,所述第四连接管48上端位于中腔内,所述第四连接管48下端位于下腔内;

若干过滤孔410,设置在所述竖向管道49所述一侧;

第五连接管411,连接在所述透明壳体41下端,且一端与所述竖向管道49连通;

第六连接管412,一端连接在所述所述透明壳体41下端且位于竖向管道49靠近过滤孔410的一侧;

第二固定块413,设置在所述透明壳体41上端一侧;

微型摄像头414,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块413上;

所述第一连接管123、第二连接管45、第三连接管47、第四连接管48、第五连接管411、第六连接管上均设有电磁阀;

所述微型摄像头414、电磁阀、负压调节装置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主机电连接。

优选的,上述透明壳体还连接有排气管,用于排出气泡或者其他气泡处理装置;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所述透明壳体41设置刻度,便于观察透明壳体内液位;

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透明壳体内气压值信息,并将其传输给控制主机,控制主机根据压力传感器采集的气压值信息调节负压调节装置,使得透明壳内压力为预设值;

处理血栓时,控制主机首先控制第二连接管上的电磁阀打开,将经过变温水箱调温的含有血栓的血液输入透明壳体内上腔,同时,控制主机打开第三连接管上的电磁阀和第五连接管上的电磁阀,通过第三连接管将上腔内的含有血栓的血液输入下腔位于竖向管道含有过滤孔的一侧,通过血液通过过滤孔过滤,去除血栓,去除血栓的血液通过竖向管道内侧,通过第五连接管输回至人体;

当需要清理血栓时,打开第四连接管和第六连接管上的电磁阀,通过第四连接管输入清理液,冲洗过滤孔,冲洗后的液体含有血栓的液体通过第六连接管排出;

摄像头用于采集透明壳体图像信息,并从中提取特征,如可通过图像信息获取液位刻度信息(和透明壳体内气泡信息,还可以获取血液浊度信息,可根据浊度信息冲洗过滤孔)传输给控制主机,控制主机根据图像信息控制血栓处理装置工作,能够便于自动控制(还可实现液位异常报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还包括:

第一电动伸缩杆415,固定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中腔内,且固定端下端贯穿下侧的水平隔板46,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与所述控制主机电连接;

刮板416,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415的伸缩端,所述刮板416的靠近竖向管道一侧的形状与竖向管道49的形状匹配。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清理血栓时,通过控制主机控制第一电动伸缩杆伸缩带动刮板上下移动,清扫过滤孔;通过刮板挂和所述第四连接管冲洗,便于加快清理血栓。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固定装置5包括:

第二安装壳体51,所述第二安装壳体51前后两端设有开口,所述第二安装壳体51上端、左右两端均设置螺纹通孔;

螺栓52,连接在所述螺纹通孔内;

夹持板53,设置在所述螺栓52位于第二安装壳体51内的一端;

固定板54,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壳体51下端;

两个l形连接杆55,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板54左右两侧,所述两个l形连接杆55的竖直端与所述固定板54左右两侧转动连接,所述两个l形连接杆55的水平端相互靠近设置;

两个吸盘56,设置在所述l形连接杆55的水平端;优选的,所述吸盘可通过连接管可连接电动抽充气泵,进行抽充气;

第二伸缩杆57,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板54下端;

连接板58,所述连接板58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伸缩杆57下端,所述连接板58用于连接粘贴件。优选的,可将第二安装壳体通过螺纹杆与固定板可转动连接,便于调整第二安装壳体的方向。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所述第二安装壳体51前后两端设有开口,用于穿入管道(可穿入一根或多根管道),通过转动第二安装壳体51上端、左右两端设置的螺栓,使得夹持板靠近夹持管道,上述上下夹持、左右夹持便于可靠夹持管道,避免管道松动;

通过转动固定板左右两侧的l形连接杆,调节l形连接杆与固定板的角度,便于将吸盘吸附在不同方位(如体外膜肺氧合设备的不同方位或者床体等,可根据需要吸附),便于连接,且吸附连接稳定可靠、不容易松动;通过伸缩杆可调整粘贴件的高度,可根据需要选择吸附或粘贴或者吸附与粘贴结合,连接方式灵活,便于满足不同使用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氧合设备的供电接口通过供电电路连接主电源及辅助电源(优选的,辅助电源可为蓄电池),通过供电电路切换主电源和辅助电源,所述供电电路包括:

温度控制模块、电压检测模块、电压控制模块;

所述温度控制模块包括:

第一电阻r1,为温敏电阻,设置在所述主电源上,所述第一电阻r1第一端通过第二集成芯片连接辅助电源;

运算放大器u1,正输入端连接第一电阻r1第二端,所述第一电阻r1第二端还通过第二电阻r2接地,负输入端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u1也可为比较器;

第四电阻r4,为可变电阻,一端连接第二集成芯片及第一电阻r1第二端,所述第四电阻r4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1负输入端;

非门u2,输入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1输出端;

第一继电器j1,所述第一继电器j1的线圈第一端连接主电源第一端,所述所述第一继电器j1的线圈第二端连接非门u2输出端;

二极管d1,负极连接主电源第一端,正极连接非门u2输出端;

所述电压检测模块包括:

光电隔离器u3,正极端连接第五电阻r5第一端,所述第五电阻r5第二端通过第一继电器j1的开关与主电源第一端连接;

第六电阻r6,一端连接光电隔离器u3正极端,另一端连接光电隔离器u3负极端及连接主电源的第二端;

第二电容c2,第一端连接光电隔离器u3的集电极,第二端连接光电隔离器u3的发射极;

所述电压控制模块包括:

第一集成芯片,第一输入端连接主电源第二端,第二输入端通过第一继电器j1的开关(即通过线圈通断使得开关闭合或打开,使得主电源第一端连接的线路断开或接通)与主电源第一端连接,输出端连接光电隔离器u3的集电极;

第一三极管q1,集电极连接第一集成芯片输出端;

第二三极管,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基极,发射极通过第七电阻r7接地;

第八电阻r8,一端连接光电隔离器u3的发射极及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另一端接地;

第一电容c1,一端连接光电隔离器u3的发射极及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另一端接地;

第二继电器j2,线圈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1发射极,线圈另一端接地,第一触点连接主电源第二端,第二触点连接辅助电源第一端,第三触点连接供电接口第一电源输入端;

第三继电器j3,线圈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1发射极,线圈另一端接地,第一触点通过第一继电器j1的开关与主电源第一端连接,第二触点连接辅助电源第二端,第三触点连接供电接口第二电源输入端。上述在线圈断电时,第二触点和第三触点接通,线圈通电后第一触点和第三触点接通。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主电源及辅助电源,通过供电电路切换辅助电源,且设置电压检测电路和电压控制电路,以及温度控制电路,可在主电源电压异常(如主电源线路原因或者断电等由因素导致电压异常),或者温度异常时,切换辅助电源,避免影响本发明设备的工作,提高本发明设备工作的可靠性;

上述温度控制电路中,通过r1感应主电源的温度信息,并转换为电压信息,通过u1比较,和u2的作用使得第一继电器的线圈通断电,使得主电源第一端连接的线路断开或接通,使得电压检测电路检测到电压变化后自动控制由辅助电源连接供电接口,保证本发明设备的可靠工作;上述d1用于保护第一继电器(如继电器的线圈动作产生反向电压时保护),通过r4用于调整对应的触发电压;

上述电压检测电路中,通过u3、r5、r6的作用检测电压,以输出不同的电平至电压控制电路,c2用于滤波即钳位作用;上述电压控制电路中,通过q1、q2、j2、j3的作用将供电接口连接主电源及辅助电源,其中c1用于滤波。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固定装置5包括:

第三伸缩杆59,竖直设置;

四个第四固定块510,两个第四固定块510分别与第三伸缩杆59上端、下端固定连接,另两个第四固定块510分别设置在第三伸缩杆59左右两侧,所述四个第四固定块510用于与固定装置5安装部位吸附连接(如通过上述吸盘吸附,或者磁吸吸附)或粘贴连接;

两个连杆组件511,分别设置在第三伸缩杆59左右两侧,且位于第三伸缩杆59上下方的第四固定块510之间;

所述连杆组件511包括:

第二连接杆5111、第三连接杆5112,所述第二连接杆5111下端与第三连接杆5112上端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在左侧或右侧的第四固定块510靠近第三伸缩杆59的一侧;

所述第二连接杆5111上端与上方的第四固定块510下端左侧或右侧固定或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5112下端与下方的第四固定块510下端左侧或右侧固定或转动连接;

第四连接杆512,竖直设置,所述第四连接杆512下端与上方的第四固定块510固定或转动连接;

安装板513,固定连接在所述第四连接杆512上端,所述安装板513周侧和第四固定块510周侧对应设置若干竖直螺纹孔,通过螺栓51652将安装板513与上方的第四固定块510固定连接;

中空弹性袋体514,所述中空弹性袋体514内部周侧设置若干气囊515,所述气囊515连接自动抽充气设备(可为上述电动抽充气泵等)。

优选的,所述中空袋体可根据需要设置为由若干中空连接端相互连接,便于根据需要调整形成的环形袋体的环形大小;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安装时,可根据需要,可将上下左右布置的四个第四固定块510中任一个或者多个与安装固定装置的部位吸附或者粘贴连接,便于根据安装空间和设备管道安装方向的需求进行固定;

设置第四连接杆,可转动第四连接杆,调整管道方向,调整好后通过螺栓进行固定,便于根据安装需求调整管道方向;

设置第三伸缩杆,便于调整管道距离下方的第四固定块的距离,以满足对高度的不同安装需要;

且设置中空袋体及其内部的气囊,可通过充气调整真空袋体内径大小,使得抵接在管路上,便于从不同方向夹持管路,使得管路安装稳定,该结构便于根据管路直径(一根或者多根组合的管路)调整,调整方便,且夹持可靠。

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本发明设备的管路的可靠固定。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