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压创产生的面部软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29916发布日期:2020-07-29 02:38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防止压创产生的面部软垫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用器械领域,具体是防止压创产生的面部软垫。



背景技术:

致病病毒和细菌经空气传播是发生大面积的交叉感染、疫情蔓延的重要途径。现有的口罩过滤材料都大同小异,但都存在密封效果不好的问题。现有的口罩一佩戴时,由于人面部生理结构不平整,使得口罩不能与脸颊良好的贴合,以及不同厂家生产面部防护用品的参数不一,佩戴人员的面部条件不一致,导致佩戴时很难贴合完全。特别是在脸颊两侧,由于口罩缘边弯折起皱并与脸颊之间会形成较大的缝隙,这样会导致口罩的密封性能下降,进而降低口罩的防护性能。医务工作者或者防疫工作者佩戴面部防护用具时,为追求密封性能,而不得增加紧密度,从而导致面部压疮的出现。作为疫病、疫情查验第一线,检验检疫工作离不开口罩这种简单防护用品。尤其是在非典或冠状病毒这种传染性极强的检疫工作,检验检疫人员很可能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

目前丢弃式或重复使用的口罩具有分别穿设于口罩的两侧的二绑带及设置于口罩的上缘的一压条,当使用者配戴口罩或护目镜时,压条具有可挠性及可塑性,其可顺着使用者的鼻部及脸型,使口罩的上缘可沿使用者的鼻部及脸型包覆。目前所使用的压条通常为铝片或其它金属片,压条为刚性材质,压条与使用者的脸部直接接触,容易于使用者的脸部产生压痕或其它不适感,而且压条的两端较为锐利,容易刮伤使用者的脸部肌肤。压条也不能保证口罩与使用者的脸部间产生间隙。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医护人员佩戴护目镜和口罩的防护装置时,避免医护人员面部产生压痕的技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防止压创产生的面部软垫包括横截面为椭圆的软垫本体,所述软垫本体的长轴的覆盖范围为人体额部至下颏,所述短轴的覆盖范围为人体两侧颧骨围成范围,所述软垫本体与人体眼部重合处带有眼孔,所述软垫本体与人体鼻部重合处带有空心的圆球,圆球表面带有出气孔,所述软垫本体与人体嘴部重合处带有嘴孔,且软垫内部带有固定件。

采用上述方案后实现了以下有益效果:1、相对于无保护佩戴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利用软垫,吸收缓冲口罩和护目镜对医护人员面部的压力,避免了压痕的产生。

2、相对于带有软垫保护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利用圆球包裹鼻部,提升了不同类型鼻子的适应性,提高了适用范围。

3、相对于常规的软垫,本技术方案中利用鼻部圆球的设计结构,使口罩与医护人员鼻部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分散了医护人员鼻子部位的压力。

进一步,所述固定件包括医用凝胶,所述软垫本体内表面的任意中心线处都带有相互对置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填充医用凝胶,医用凝胶的高度高于凹槽的深度。

有益效果:1、相对于不采用固定结构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避免了软垫本体会受重力作用产生下坠现象,同时凝胶与医护人员面部进行粘接贴合,在粘黏力的作用下克服了软垫本体的重力作用。

2、相对于采用其他胶体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医用树胶属于表面粘接剂,不具备渗透性,在一天时间内随着新陈代谢皮肤表层细胞的脱落,医用树胶会自然剥离。

3、采用的医用凝胶,相对于其他固定方式而言,医用凝胶能缓冲压力,同时其具有一定有皮肤损伤修复功能的药物作用

进一步,所述医用凝胶为医用凝胶,且凹槽表面覆盖有薄膜,所述薄膜与凹槽外部粘接。

有益效果:相对于暴露状态的医用凝胶,本技术方案中采用薄膜技术,也便于本技术方案收容和运输,提升了医用凝胶的保存期限。

进一步,所述固定件包括绑带,所述短轴两侧带有通孔,通孔之间穿过绑带。

有益效果:便于固定软垫本体。

进一步,所述圆球的横向中轴线的延伸两侧加工有与圆球等高的横纹。

有益效果:相对于仅带有圆球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当口罩和医护人员鼻子部位接触时,横纹保持口罩与鼻部的横向接触面始终等高,保持佩戴时口罩的密封性与隔绝性。

进一步,所述软垫本体采用橡胶材质。

有益效果:相对于其他材质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利用橡胶对皮肤的无刺激性和橡胶的回复性,吸收口罩的压力。

进一步,所述医用凝胶外部包裹有凝胶球,所述凝胶球包括球体和颈部,所述颈部位于球体的竖向中轴线处,且颈部内凹。

有益效果:相对于添加医用凝胶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凝胶球受到挤压后凝胶球内部的医用凝胶沿颈部逐渐喷出,逐渐润滑佩戴者表面皮肤,形成润滑区。

进一步,所述颈部的内部中空,颈部沿球体内至球体外部逐渐收束。

有益效果:相对于采用常规球体的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中由于凝胶球的颈部逐渐收束,医用凝胶快速喷洒至医护人员面部形成粘合与润滑面。

进一步,所述球体内凝胶与空气的比例为1:1。

有益效果:相对于采用喷洒凝胶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方案使用时位于颈部尚未喷出的凝胶会在颈部下滑,此时颈部内的凝胶与即将喷涌的凝胶相遇,从而使颈部堵塞,保证凝胶球内的气密性,从而避免凝胶球干瘪,避免了凹槽产生负压,使佩戴者的面部产生吸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佩戴护目镜和口罩后装置整体的位置图;

图3为实施例二中软垫本体的内表面结构图;

图4为实施例三中软垫本体的内表面结构图;

图5为图4中球体的俯视图;

图6为图4中球体侧侧视全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软垫本体1、眼孔2、圆球3、嘴孔4、绑带5、横纹6、口罩7、凹槽8、护目镜9、出气孔10、球体11、颈部12、凝胶13。

实施例一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防止压创产生的面部软垫包括横截面为椭圆的软垫本体1,软垫本体1采用橡胶材质,软垫本体1的长轴的覆盖范围为人体额部至下颏,短轴的覆盖范围为人体两侧颧骨围成范围。

软垫本体1与人体眼部重合处带有眼孔2,所述软垫本体1与人体鼻部重合处带有空心的圆球3,圆球3表面带有出气孔10,软垫本体1与人体嘴部重合处带有嘴孔4,且软垫内部带有固定件,固定件包括绑带5,所述短轴两侧带有通孔,通孔之间穿过绑带5,圆球3的横向中轴线的延伸两侧加工有与圆球3等高的横纹6,软垫本体1采用橡胶材质。

请参考图2,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在实施过程中医护人员先将软垫本体1进行佩戴,此时应当注意软垫本体1的长轴覆盖自身的额部至下颏,软垫本体1的短轴长度覆盖自身的颧骨,随后医护人员将绑带5系在自己的耳部,避免软垫本体1滑动。

随后医护人员按照常规方式佩戴护目镜9和口罩7,此时由于软垫本体1在鼻部带有横纹6,当口罩7和医护人员鼻子部位接触时,横纹6保持口罩7与鼻部的横向接触面始终等高,保持佩戴时口罩7的密封性与隔绝性。

以n95口罩7和医用护目镜9为研究对象,当完成护目镜9和口罩7的佩戴后,由于软垫本体1采用橡胶材质,此时软垫与人体的接触部位之间产生防护措施,软垫本体1吸收护目镜9和口罩7对医护人员面部产生的压力,降低了压创产生的可能。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3,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固定件包括医用凝胶13,软垫本体1内表面的任意中心线处都带有相互对置的凹槽8,所述凹槽8内填充医用凝胶13,医用凝胶13的高度高于凹槽8的深度,医用凝胶13为医用凝胶13,且凹槽8表面覆盖有薄膜,所述薄膜与凹槽8外部粘接。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采用本技术方案时,由于在未佩戴护目镜9和口罩7时软垫本体1处于自由状态,这个状态下软垫本体1会受重力作用产生下坠现象,于是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软垫本体1滑移,同时也避免绑带5对患者的耳部产生勒痕,因此采用凹槽8添加医用凝胶13的技术。

在医用凝胶13的前提下,本技术方案中先抠开薄膜,此时将软垫本体1扣合在面部,此时由于凝胶13的高度高于凹槽8的深度,所以凝胶13与医护人员面部进行粘接贴合,在粘黏力的作用下克服了软垫本体1的重力作用,避免了软垫本体1晃动,因为医用树胶属于表面粘接剂,不具备渗透性,在一天时间内随着新陈代谢皮肤表层细胞的脱落,医用树胶会自然剥离。

随后由于凹槽8内填充有凝胶13,避免了凹槽8与人体面部产生负压吸力,同时由于凹槽8表面带有薄膜,也便于本技术方案收容和运输,提升了医用凝胶13的保存期限。

实施例三

请参考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二的凹槽内添加凝胶球,凝胶球的高度2倍于凹槽的深度,凹槽卡合凝胶球,请参考图6,凝胶球包括球体11和颈部12,球体11内凝胶13与空气的比例为1:1,颈部12位于球体11的竖向中轴线处,且颈部12内凹,且颈部12的内部中空,颈部12带有开口,开口朝向医护人员面部,颈部12沿球体11内至球体11外部逐渐收束。

在本实施例使用时,医护人员先佩戴本软垫覆盖于自身面部,当凹槽内的凝胶球受到挤压,在这个状态下由于医护人员面部紧贴软垫的凹槽,此时凝胶球受到挤压后凝胶球内部的医用凝胶13沿颈部12逐渐喷出,在喷出凝胶13的状态下,由于凝胶球的颈部12逐渐收束,医用凝胶13快速喷洒至医护人员面部形成粘合与润滑面。

由于凝胶13逐渐的喷出,在这种状态下凝胶球逐渐压扁导致凝胶球的体积减小,从而使凹槽与凝胶球的卡合状态(过盈配合)转化为间隙配合,此时凝胶球在凹槽内受到挤压力和凝胶13喷出的动力,从而使凝胶球转动,转动过程中的凝胶球不但改变了凝胶13的喷射方向且凝胶球对转动范围中的凝胶13进行摸匀处理,避免凝胶13结块。

当凝胶球收缩至凝胶13不能喷涌的过程时,由于颈部12沿球体11内至球体11外部逐渐收束,此时根据最小能耗原理,位于颈部12尚未喷出的凝胶13会在颈部12下滑,此时颈部12内的凝胶13与即将喷涌的凝胶13相遇,从而使颈部12堵塞,保证凝胶球内的气密性,从而避免凝胶球完全干瘪,使凝胶球始终填充凹槽,避免了凹槽产生负压,使佩戴者的面部产生吸痕。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