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乳房无痛给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18318发布日期:2020-09-04 15:52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乳房无痛给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乳房无痛给药装置。



背景技术:

乳腺疾病是指源于乳腺腺体、脂肪、淋巴、血管、乳头等乳腺相关组织的疾病。乳腺疾病包括乳腺炎症性疾病、乳腺良性病变、乳腺恶性肿瘤、先天发育异常及男性乳腺发育等。传统治疗乳腺疾病的给药方式多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进行,但是上述给药方式都无法令药物直达病灶部位,而是通过肠道吸收或体内循环的途径使有效成分到达患处,这些传统的给药方式在吸收或循环过程中药效多有损失,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尤其在针对胃病患者、孕妇等特殊群体进行医治时,静脉注射或口服方式给药也会对患者的泌乳及肠道消化功能造成严重的额外损害。

鉴于此,申请人设计了本装置,能够方便对乳腺疾病直接针对病灶部位给药,降低患者痛苦,提高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乳房无痛给药装置,能够方便对乳腺疾病直接针对病灶部位给药,降低患者痛苦,提高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乳房无痛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穿戴式固定器,所述穿戴式固定器包括半球形罩体,在罩体的左右两侧和上端分别固定左扎带、右扎带和上扎带,在左扎带和右扎带的末端分别设置能够相互贴合的尼龙搭扣;在左扎带和右扎带的外侧分别横向设置左部尼龙搭扣粘合面和右部尼龙搭扣粘合面;在上扎带的末端内侧设置上部尼龙搭扣粘合面,所述上部尼龙搭扣粘合面能够粘贴固定在左部尼龙搭扣粘合面或右部尼龙搭扣粘合面上;在罩体的中心部设置无痛注射装置,在无针注射装置一侧的罩体上设置自吸附式无针注射装置;

所述罩体包括环形基座和罩杯,所述左扎带、右扎带和上扎带分别固定在环形基座的左侧、右侧和上部;所述罩杯以能够转动的安装方式同轴扣合安装在环形基座上;

所述罩杯包括中心部和外环部,在中心部上设置无痛注射装置;在外环部上开设条形滑移通孔,在条形滑移通孔内设置安装滑块,在安装滑块上开设插装孔,所述自吸附式无针注射装置插装固定在插装孔内;在环形基座上设置带有数字标识的圆环形刻度盘,在条形滑移通孔的外伸端设置指针,当沿中轴线旋转罩杯时,指针能够指向圆环形刻度盘上的数字标识。

优选的,所述无痛注射装置包括乳头固定机构,所述乳头固定机构包括固定筒,在罩体的中心部开设圆形安装孔,所述固定筒的下端安装在圆形安装孔内,在固定筒的上端固定平板式滑移导向托板,所述滑移导向托板的中部开设通孔,所述通孔与固定筒同轴设置;在滑移托板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左挡头和右挡头;在滑移托板的上表面设置托板滑块,所述托板滑块的下部前侧和后侧分别对称设置“l”形前箍臂和后箍臂,所述前箍臂和后箍臂紧密包裹滑移导向托板,托板滑块及前箍臂和后箍臂能够沿滑移托板左右移动;在托板滑块的左部开设无痛注射器安装通孔,在无痛注射器安装通孔内安装无痛注射器;在托板滑块的右部开设抽吸器安装通孔,在抽吸器安装通孔内安装抽吸器;

当托板滑块向左接触到左挡头时即到达左限位,位于托板滑块右部的抽吸器密封对接固定筒的上端;当托板滑块向右接触到右挡头时即到达右限位,位于托板滑块左部的无痛注射器密封对接固定筒的上端;在前箍臂和后箍臂的左右滑移过程中不与固定筒发生干涉。

优选的,所述无痛注射器包括无痛注射器外筒壳,所述无痛注射器外筒壳包括上筒盘、下筒盘和筒身,所述上筒盘和下筒盘分别固定在筒身的上下两端,所述下筒盘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在无痛注射器安装通孔内;在无痛注射器外筒壳的内部设置注射驱动顶簧,所述注射驱动顶簧的上端安装固定在上筒盘的下表面,注射驱动顶簧的下端连接弹板;

在弹板的下方设置无痛注射头,所述无痛注射头包括上顶板、推柱、下顶板、容药仓和无痛针板,所述上顶板设置在无痛注射器外筒壳内弹板的下方,上顶板的下端连接推柱,所述推柱穿过下筒盘后连接下顶板,下顶板由上端插入容药仓内,在上顶板和下筒盘之间的推柱上套装注射头复位弹簧,在容药仓的下部设置无痛针板;在无痛针板上设置若干个无痛针头;在上顶板和无痛针板之间的容药仓内设置均液板,所述均液板上开设若干个均液孔,所述薄膜药液包放置在上顶板和均液板之间;所述无痛针头呈尖端朝下的中空棱锥体形,所述无痛针头的上端敞口,无痛针头的下端开设注液孔。

优选的,在容药仓内设置薄膜药液包,在容药仓的侧面设置能够开合的密封仓门。

优选的,在无痛注射器外筒壳上安装注射驱动装置,所述注射驱动装置包括左旋臂和右旋臂,所述左旋臂和右旋臂均呈“c”形且开口相对设置;在上筒盘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设置左旋臂铰接座和右旋臂铰接座,所述左旋臂和右旋臂的中部分别铰接设置在左旋臂铰接座和右旋臂铰接座上,左旋臂和右旋臂的上端位于上筒盘的上部且二者通过弧形金属涨紧弹片连接,在筒身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开设左旋臂插孔和右旋臂插孔,所述左旋臂和右旋臂的下端分别通过左旋臂插孔和右旋臂插孔插入筒身内;在初始状态时,弧形金属涨紧弹片的左右两端抵紧并撑开左旋臂和右旋臂的上端,令左旋臂和右旋臂的下端在筒身内相对靠拢并托住弹板的左右两端,此时注射驱动顶簧处于压缩装置;当手动将左旋臂和右旋臂的上端相对靠拢,同时左旋臂和右旋臂的下端相对分开,弹板在注射驱动顶簧的弹力作用下向下顶出,直至将无痛注射头向下推动,当无痛针板上的无痛针头刺入乳头内时,下顶板继续下行直至挤破薄膜药液包,薄膜药液包内的药液流出并通过均液板的均液整理后通过无痛针头注入人体内。

优选的,在上筒盘、下筒盘、弹板、上顶板、推柱和下顶板上开设输液导管孔;还包括储液箱、压力输液泵和压力输液管,所述储液箱的出液口连接压力输液管的前端,压力输液管上设置压力输液泵,压力输液管的后端穿过上筒盘、下筒盘、弹板、上顶板、推柱和下顶板上的输液导管孔插入容药仓内;所述压力输液管和各个输液导管孔中间均通过密封圈密封。

优选的,所述抽吸器包括抽气筒,在抽气筒的上端插装抽气活塞,在抽气筒的下端内部设置单向防回缩密封阀;所述单向防回缩密封阀包括上阀盖、阀柱、下阀盖和阀芯膜,上阀盖安装在抽气筒的中下部,在上阀盖上开设至少三个上阀孔;下阀盖安装在抽气筒的下部,在下阀盖上开设至少三个下阀孔;上阀盖和下阀盖的中部通过阀柱连接,在阀柱上套装阀芯膜;当向上抽拉抽气活塞时,阀芯膜沿着阀柱上移并贴合上阀盖的下表面但不会完全封堵上阀盖上的上阀孔,当停止抽拉抽气活塞时,阀芯膜沿着阀柱自由下落并贴合下阀盖的上表面并能完全封堵下阀盖上的下阀孔。

优选的,乳头固定机构的固定筒下部内环壁上开设环形内凹槽,在环形内凹槽内嵌装充气环,在充气环的内侧环形阵列三个以上的弹性橡胶卡片;所述弹性橡胶卡片的固定端厚度大于悬空端的厚度,所述充气环上开设充气孔,所述充气孔通过充气管联通充放气装置;所述充放气装置为气泵或注射器。

优选的,所述自吸附式无针注射装置包括无针注射外筒壳,在无针注射外筒壳内由上而下顺序设置无针注射动力装置和注射用安瓿瓶,在注射用安瓿瓶包括上端敞口的瓶体,在瓶体敞口端插入活塞,活塞上端连接活塞推杆;在瓶体的下端设置无针注射头;所述无针注射动力装置能够连接并驱动活塞推杆和活塞下移;在无针注射外筒壳的外部下方设置自吸附机构;

所述自吸附机构包括自吸附内套筒、自吸附外套筒和硅胶吸盘,在无针注射外筒壳的下端外周设置外螺纹,在自吸附内套筒的内壁上设置内螺纹,所述自吸附内套筒通过内螺纹安装在无针注射外筒壳下端的外螺纹上;在自吸附内套筒的外壁上竖直设置至少两根直条形外凸条,在自吸附外套筒的内壁上竖直设置至少两根直条形内凹槽,所述自吸附外套筒套装在自吸附内套筒的外周,所述各个外凸条分别插入各个内凹槽内,且在外凸条和内凹槽的配合导向作用下,自吸附外套筒能够沿自吸附内套筒竖直移动;在自吸附外套筒的上端安装环形挡环,所述环形挡环能够阻挡自吸附内套筒由上方从自吸附外套筒内脱出;在自吸附外套筒的外壁上套装防滑橡胶套,在自吸附外套筒的末端端安装固定硅胶吸盘的收口端;在无针注射外筒壳的外螺纹上方环形开设至少两个的定位仓,定位仓的外端敞口,在定位仓内安装定位弹簧的内侧,定位弹簧的外侧连接定位伸缩块,所述定位伸缩块外伸端伸出定位仓的敞口端且在定位伸缩块的外伸端下部设置斜坡面;

初始状态时,正向旋转无针注射外筒壳,令自吸附内套筒和自吸附外套筒同时移动至下限位,而后令硅胶吸盘吸附在乳房需要注射的皮肤上,而后反向旋转无针注射外筒壳并使之下移,在负压的吸引下令硅胶吸盘内的肌肤进一步向上紧密吸附,而后握持防滑橡胶套相对于自吸附内套筒向上提拉自吸附外套筒,直至自吸附外套筒上端的环形挡环移动至各个定位伸缩块的上方,与此同时,注射用安瓿瓶下端的无针注射头嵌入被吸入皮肤的中心部。

优选的,所述无针注射动力装置包括顶紧盖体、旋转盖体、线轮、拉线、拉线顶簧、驱动弹簧和驱动板,在无针注射外筒壳的顶端开设上端敞口的拉线顶簧安装槽,在拉线顶簧安装槽内插装拉线顶簧,在拉线顶簧的上端顺序设置顶紧盖体和旋转盖体,在旋转盖体的上部安装固定把手,在旋转盖体的外周通过滑动轴承同轴安装外圈体;在旋转盖体上开设下端敞口的线轮安装孔,在线轮安装孔内轴向竖直安装线轮,在顶紧盖体和无针注射外筒壳上开设通孔,所述拉线的上端缠绕设置在线轮上,拉线的下端穿过顶紧盖体上的通孔、拉线顶簧和无针注射外筒壳上的通孔后,进入无针注射外筒壳内的拉线下端连接驱动板,所述驱动板和驱动弹簧均设置在无针注射外筒壳的内部上端,所述驱动弹簧套装在拉线外且驱动弹簧的上端抵紧无针注射外筒壳的上端面,驱动弹簧的下端抵紧驱动板的上端面;在旋转盖体的下端面设置中心部向下凸起的上锥齿面,在顶紧盖体的上端面设置中心部向下内凹的下锥齿面,所述上锥齿面和下锥齿面相互啮合;

在初始状态,驱动弹簧处于伸展状态,驱动弹簧通过拉线向下拉拽旋转盖体,而顶紧盖体在拉线顶簧的顶紧力下向上贴紧旋转盖体,继而令上锥齿面和下锥齿面紧密啮合;向下按下顶紧盖体,令下锥齿面下移与上锥齿面分离,而后通过转动固定把手继而驱动旋转盖体旋转,令拉线盘绕在线轮上,随着拉线的收短,驱动板上移,驱动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待驱动板位于上限位且驱动弹簧压缩到极限状态时,松开下顶紧盖体,令下锥齿面上移啮合上锥齿面以固定拉线长度;需要注射时,握持住外圈体的同时,向下按压顶紧盖体,令下锥齿面下移与上锥齿面分离,驱动弹簧快速伸展向下回弹,并带动驱动板快速下移,推动活塞推杆下压,继而令活塞将注射用安瓿瓶内的药液从无针注射头顶出,形成多股高速高压药物射流,直至穿透皮肤被乳房吸收。

优选的,所述无针注射外筒壳包括上筒壳体和下筒壳体,上筒壳体和下筒壳体之间通过螺纹同轴可拆卸安装为一体;所述各个定位仓设置在上筒壳体的下端,安瓿瓶的瓶体设置在下筒壳体内;

在下筒壳体内部同轴设置导向内筒壳,所述导向内筒壳的轴向长度不小于活塞推杆长度的1/3;所述导向内筒壳和下筒壳体的下端通过环形法兰连接为一体,所述导向内筒壳和下筒壳体之间夹持形成上端敞口的环形容仓,在环形容仓内设置吸盘释放装置;

所述吸盘释放装置包括上压环、下压环、复位弹簧、柔性联动条和压块,所述定位仓横向贯穿下筒壳体后插入环形法兰中;在环形法兰靠近导向内筒壳的内周设置上端敞口的环形复位插槽,在各个定位仓的内侧开设联通复位插槽的联动条穿孔,所述柔性联动条的外端连接定位伸缩块,柔性联动条的内端穿过联动条穿孔后连接压块,所述压块设置在环形复位插槽内;在环形容仓内右下而上顺序设置下压环和上压环,所述上、下压环能够沿导向内筒壳的外周壁上下移动;所述下压环的下端能够插入复位插槽内,在下压环的外周套装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上端抵紧上压环的下底面,复位弹簧的下端抵紧环形法兰的上顶面;

在活塞杆的上方设置复位压板,当无针注射动力装置推动复位压板和活塞杆同步下移至下限位时,复位压板挤压上压环和下压环下移,直至下压环压入复位插槽内并带动压块下移,同时牵拉柔性联动条向定位仓内收缩,继而释放环形挡环,令自吸附外套筒下移,放松硅胶吸盘的吸力,此时只需挤压硅胶吸盘变形即可实现硅胶吸盘对吸附皮肤的释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乳房无痛给药装置,穿着固定方便,能够针对乳头进行无痛注射、针对乳房进行无针注射,适应于多种乳腺疾病的用药治疗。

2、本发明所述的穿戴式固定器能够通过左部、右部和上部的尼龙搭扣拼接方式固定在患者身体上,通过设置具备弹性的左扎带、右扎带和上扎带,轻松适应不同体型患者,固定牢固舒适,普适性强。

3、在罩体的环形基座上设置带有数字标识的圆环形刻度盘,在条形滑移通孔的外伸端设置指针,当沿中轴线旋转罩杯时,指针能够指向圆环形刻度盘上的数字标识。所述环形刻度盘上数字标识可标明注射次数及对应注射角度,避免在同一位置多次注射,影响药物吸收效果。也可在圆环形刻度盘上标识角度数值,而后在条形滑移通孔上沿滑动方向标识长度尺寸数值,以便确定病灶部位,精准施针。

4、无痛注射装置能够直接针对乳头进行药物注射,通过提前放置薄膜药液包或通过压力装置持续供药的方式完成药液的注射。由于无痛针头能够刺穿皮肤的角质层屏障,产生微通道来增加药物的渗入,药物通过注液孔隙渗入皮肤真皮层的毛细血管网,随血液循环直达治疗靶位,能够达到足量、快速的给药目的,大大减少了药物的剂量和提高了药物的疗效。由于微针细而尖,一般的穿刺深度仅在角质层及真皮上层,未接触到神经末梢,减少了对机体组织的损伤程度,不会令神经分布密集的乳头产生剧烈的疼痛感,以达到无痛注射的目的。

5、在抽气筒的下端内部设置单向防回缩密封阀,阀芯膜将固定筒和抽气筒之间的空间相对隔开,防止在停止抽拉抽气活塞时乳头回缩。此外,可根据需要在乳头进入固定筒内后,通过气泵或注射器给充气环充气,令充气环箍紧乳头,同时弹性橡胶卡片起到柔性棘齿的作用,在乳头进入固定筒时已被带动向上翻起,乳头如果回缩,弹性橡胶卡片也要被摩擦带动回卷,能够进一步挤紧乳头的外周壁,实现牢固固定的效果。

6、由于在常规状态下使用无针注射器时,需要令针头紧紧压在皮肤上,才能使得高速射流能够瞬间穿透皮肤到达皮下。但是,乳房部位含有丰富的腺体,不能强力挤压,尤其在乳房已产生病变(如肿胀、瘘管等)的情况下,更不能承受强力按压。本装置独创的自吸附机构能够通过三级吸附式提拉贴紧,将乳房表面肌肤吸附固定在无针注射头的周围,而不会对乳房内部腺体造成挤压伤害。

7、无针注射动力装置设计为纯机械动力形式,通过控制对驱动弹簧的不同压缩程度,根据不同的患者的皮肤表面情况,灵活控制无针注射动力的大小,继而在满足注射力的前提下,避免对患者肌肤表面造成损伤。本装置在无针注射外筒壳内设置导向内筒壳,能够为活塞推杆提供垂直导向,避免出现注射过程中的卡壳现象,影响药物射流速度和注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无痛注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抽吸状态);

图3是无痛注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注射状态);

图4是单向防回缩密封阀的仰视图;

图5是单向防回缩密封阀的俯视图;

图6是自吸附式无针注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自吸附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按压硅胶吸盘初步吸附状态);

图8是自吸附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反向旋转无针注射外筒壳状态);

图9是自吸附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向上提拉自吸附外套筒状态);

图10是图9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无针注射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无针注射动力装置的上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1、穿戴式固定器:1.1、上扎带;1.2、左部尼龙搭扣粘合面;1.3、左扎带;1.4、指针;1.5、安装滑块;1.6、条形滑移通孔;1.7、圆形安装孔;1.8、罩杯;1.9、环形基座;1.10、右扎带;1.11、右部尼龙搭扣粘合面;

2、无痛注射装置:2.1、左旋臂铰接座;2.2、弹板;2.3、左旋臂插孔;2.4、上顶板;2.5、无痛注射器外筒壳;2.6、下顶板;2.7、托板滑块;2.8、左挡头;2.9、无痛注射器安装通孔;2.10、容药仓;2.11、后箍臂;2.12、薄膜药液包;2.13、均液板;2.14、无痛针头;2.15、密封仓门;2.16、推柱;2.17、注射头复位弹簧;2.18、右旋臂插孔;2.19、右旋臂;2.20、右旋臂铰接座;2.21、弧形金属涨紧弹片;2.22、输液导管孔;2.23、注射驱动顶簧;2.24、左旋臂;2.25、抽气活塞;2.26、抽气筒;2.27、上阀盖;2.28、上阀孔;2.29、阀柱;2.30、阀芯膜;2.31、抽吸器安装通孔;2.32、下阀盖;2.33、下阀孔;2.34、充气孔;2.35、环形内凹槽;2.36、充气环;2.37、弹性橡胶卡片;2.38、固定筒;2.39、滑移导向托板;2.40、右挡头;2.41、充气管;2.42、注射器;

3、无针注射装置:3.1、固定把手;3.2、旋转盖体;3.3、外圈体;3.4、线轮;3.5、顶紧盖体;3.6、拉线顶簧;3.7、驱动弹簧;3.8、驱动板;3.9、无针注射外筒壳;3.10、活塞推杆;3.11、导向内筒壳;3.12、防滑橡胶套;3.13、注射用安瓿瓶;3.14、自吸附内套筒;3.15、自吸附外套筒;3.16、硅胶吸盘;3.17、无针注射头;3.18、上压环;3.19、复位弹簧;3.20、活塞;3.21、内螺纹;3.22、下筒壳体;3.23、复位插槽;3.24、压块;3.25、定位弹簧;3.26、定位伸缩块;3.27、柔性联动条;3.28、定位仓;3.29、下压环;3.30、上筒壳体;3.31、内凹槽;3.32、外凸条;3.33、环形法兰;3.34、拉线顶簧安装槽;3.35、拉线;3.36、滑动轴承;3.37、上锥齿面;3.38、下锥齿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乳房无痛给药装置,包括穿戴式固定器,所述穿戴式固定器包括半球形罩体,在罩体的左右两侧和上端分别固定左扎带、右扎带和上扎带,所述左扎带、右扎带和上扎带均为弹性带体。在左扎带和右扎带的末端分别设置能够相互贴合的尼龙搭扣;在左扎带和右扎带的外侧分别横向设置左部尼龙搭扣粘合面和右部尼龙搭扣粘合面;在上扎带的末端内侧设置上部尼龙搭扣粘合面,所述上部尼龙搭扣粘合面能够粘贴固定在左部尼龙搭扣粘合面或右部尼龙搭扣粘合面上;在罩体的中心部设置无痛注射装置,在无针注射装置一侧的罩体上设置自吸附式无针注射装置。

所述罩体包括环形基座和罩杯,所述左扎带、右扎带和上扎带分别固定在环形基座的左侧、右侧和上部;所述罩杯以能够转动的安装方式同轴扣合安装在环形基座上;

所述罩杯包括中心部和外环部,在罩杯的中心部开设圆形安装孔。在中心部上设置无痛注射装置,在外环部上开设条形滑移通孔,在条形滑移通孔内设置安装滑块,在安装滑块上开设插装孔,所述自吸附式无针注射装置插装固定在插装孔内;在环形基座上设置带有数字标识的圆环形刻度盘,在条形滑移通孔的外伸端设置指针,当沿中轴线旋转罩杯时,指针能够指向圆环形刻度盘上的数字标识。所述环形刻度盘上数字标识可标明注射次数及对应注射角度,避免在同一位置多次注射,影响药物吸收效果。也可在圆环形刻度盘上标识角度数值,而后在条形滑移通孔上沿滑动方向标识长度尺寸数值,以便确定病灶部位,精准施针。

穿戴式固定器的使用方法如下:将罩体的罩杯扣合在患者乳房上,令乳头嵌入圆形安装孔内。将左扎带和右扎带分别从左右两侧从前向后围绕胸部至背部,并通过左部尼龙搭扣粘合面和右部尼龙搭扣粘合面搭接贴合固定;而后将上扎带向上跨过左肩或右肩部,令上扎带的上部尼龙搭扣粘合面能够粘贴固定在左部尼龙搭扣粘合面或右部尼龙搭扣粘合面上,完成穿戴式固定器的穿着固定。

实施例二

如图2和3所示,所述无痛注射装置包括乳头固定机构,所述乳头固定机构包括固定筒,所述固定筒的下端安装在圆形安装孔内,在固定筒的上端固定平板式滑移导向托板,所述滑移导向托板的中部开设通孔,所述通孔与固定筒同轴设置;在滑移托板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左挡头和右挡头;在滑移托板的上表面设置托板滑块,所述托板滑块的下部前侧和后侧分别对称设置“l”形前箍臂和后箍臂,所述前箍臂和后箍臂紧密包裹滑移导向托板,托板滑块及前箍臂和后箍臂能够沿滑移托板左右移动;在托板滑块的左部开设无痛注射器安装通孔,在无痛注射器安装通孔内安装无痛注射器;在托板滑块的右部开设抽吸器安装通孔,在抽吸器安装通孔内安装抽吸器。

当托板滑块向左接触到左挡头时即到达左限位,位于托板滑块右部的抽吸器密封对接固定筒的上端;当托板滑块向右接触到右挡头时即到达右限位,位于托板滑块左部的无痛注射器密封对接固定筒的上端;在前箍臂和后箍臂的左右滑移过程中不与固定筒发生干涉。

所述无痛注射器包括无痛注射器外筒壳,所述无痛注射器外筒壳包括上筒盘、下筒盘和筒身,所述上筒盘和下筒盘分别固定在筒身的上下两端,所述下筒盘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在无痛注射器安装通孔内;在无痛注射器外筒壳的内部设置注射驱动顶簧,所述注射驱动顶簧的上端安装固定在上筒盘的下表面,注射驱动顶簧的下端连接弹板。

在弹板的下方设置无痛注射头,所述无痛注射头包括上顶板、推柱、下顶板、容药仓和无痛针板,所述上顶板设置在无痛注射器外筒壳内弹板的下方,上顶板的下端连接推柱,所述推柱穿过下筒盘后连接下顶板,下顶板由上端插入容药仓内,在上顶板和下筒盘之间的推柱上套装注射头复位弹簧,在容药仓的下部设置无痛针板;在无痛针板上设置若干个无痛针头。

在容药仓内设置薄膜药液包,在容药仓的侧面设置能够开合的密封仓门。

在上顶板和无痛针板之间的容药仓内设置均液板,所述均液板上开设若干个均液孔,所述薄膜药液包放置在上顶板和均液板之间;所述无痛针头呈尖端朝下的中空棱锥体形,所述无痛针头的上端敞口,无痛针头的下端开设注液孔。

在无痛注射器外筒壳上安装注射驱动装置,所述注射驱动装置包括左旋臂和右旋臂,所述左旋臂和右旋臂均呈“c”形且开口相对设置;在上筒盘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设置左旋臂铰接座和右旋臂铰接座,所述左旋臂和右旋臂的中部分别铰接设置在左旋臂铰接座和右旋臂铰接座上,左旋臂和右旋臂的上端位于上筒盘的上部且二者通过弧形金属涨紧弹片连接,在筒身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开设左旋臂插孔和右旋臂插孔,所述左旋臂和右旋臂的下端分别通过左旋臂插孔和右旋臂插孔插入筒身内;在初始状态时,弧形金属涨紧弹片的左右两端抵紧并撑开左旋臂和右旋臂的上端,令左旋臂和右旋臂的下端在筒身内相对靠拢并托住弹板的左右两端,此时注射驱动顶簧处于压缩装置;当手动将左旋臂和右旋臂的上端相对靠拢,同时左旋臂和右旋臂的下端相对分开,弹板在注射驱动顶簧的弹力作用下向下顶出,直至将无痛注射头向下推动,当无痛针板上的无痛针头刺入乳头内时,下顶板继续下行直至挤破薄膜药液包,薄膜药液包内的药液流出并通过均液板的均液整理后通过无痛针头注入人体内。

所述抽吸器包括抽气筒,在抽气筒的上端插装抽气活塞,在抽气筒的下端内部设置单向防回缩密封阀。如图4和5所示,所述单向防回缩密封阀包括上阀盖、阀柱、下阀盖和阀芯膜,上阀盖安装在抽气筒的中下部,在上阀盖上开设至少三个上阀孔;下阀盖安装在抽气筒的下部,在下阀盖上开设至少三个下阀孔;上阀盖和下阀盖的中部通过阀柱连接,在阀柱上套装阀芯膜;当向上抽拉抽气活塞时,阀芯膜沿着阀柱上移并贴合上阀盖的下表面但不会完全封堵上阀盖上的上阀孔,当停止抽拉抽气活塞时,阀芯膜沿着阀柱自由下落并贴合下阀盖的上表面并能完全封堵下阀盖上的下阀孔。

乳头固定机构的固定筒下部内环壁上开设环形内凹槽,在环形内凹槽内嵌装充气环,在充气环的内侧环形阵列三个以上的弹性橡胶卡片;所述弹性橡胶卡片的固定端厚度大于悬空端的厚度,所述充气环上开设充气孔,所述充气孔通过充气管联通充放气装置;所述充放气装置为气泵或注射器。

无痛注射装置的具体使用过程如下:

(1)准备工作:医护人员一手挤压弧形金属涨紧弹片令左旋臂和右旋臂的上端相对靠拢,与此同时,左旋臂和右旋臂的下端相对张开;另一只手握容药仓的侧壁,向上压缩注射驱动顶簧并顶起弹板,令弹板位于上限位,而后松开弧形金属涨紧弹片,令左旋臂和右旋臂的上端向左右分开,左旋臂和右旋臂的下端向中部靠拢并托住弹板下底面的左右两侧,完成注射驱动装置的初始蓄力设置。

当病患需要对乳头直接用药时,可根据病情选取合适的治疗药剂,并将药剂充装至薄膜药液包内,所述薄膜药液包为超薄防水薄膜制成。打开容药仓侧面的密封仓门,将装好药剂的薄膜药液包装入容药仓内,将外筒壳的下筒盘通过螺纹或旋转凸块的连接方式安装在无痛注射器安装通孔内。通过穿戴式固定器将本装置固定在患者的待施药乳房上。。

(2)负压抽吸固定乳头:如图2所示,令托板滑块向左滑移直至接触到左挡头,位于托板滑块右部的抽吸器密封对接固定筒的上端。向上抽拉抽气活塞,阀芯膜沿着阀柱上移并贴合上阀盖的下表面但不会完全封堵上阀盖上的上阀孔,令固定筒内空气被抽出,乳头被吸入固定筒内。停止抽拉抽气活塞时,阀芯膜沿着阀柱自由下落并贴合下阀盖的上表面并能完全封堵下阀盖上的下阀孔,阀芯膜将固定筒和抽气筒之间的空间相对隔开,防止在停止抽拉抽气活塞时乳头回缩。此外,可根据需要在乳头进入固定筒内后,通过气泵或注射器给充气环充气,令充气环箍紧乳头,同时弹性橡胶卡片起到柔性棘齿的作用,在乳头进入固定筒时已被带动向上翻起,乳头如果回缩,弹性橡胶卡片也要被摩擦带动回卷,能够进一步挤紧乳头的外周壁,实现牢固固定的效果。

(3)无痛注射:如图3所示,令托板滑块向右滑移直至接触到右挡头,位于托板滑块左部的无痛注射器密封对接固定筒的上端。手动将左旋臂和右旋臂的上端相对靠拢,同时左旋臂和右旋臂的下端相对分开,弹板在注射驱动顶簧的弹力作用下向下顶出,直至将无痛注射头向下推动,当无痛针板上的无痛针头刺入乳头内时,下顶板继续下行直至挤破薄膜药液包,薄膜药液包内的药液流出并通过均液板的均液整理后通过无痛针头注入人体内,完成药剂的无痛注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无痛针头为呈尖端朝下的中空棱锥体形,针体高度为400-750微米,针尖直径8-12微米(优选的,针体高度为600微米,针尖直径10微米,),针尖间距500微米,阵列10×10行,100个针体,微针阵列尺寸为1cm×1cm。

无痛针头能够刺穿皮肤的角质层屏障,产生微通道来增加药物的渗入,药物通过注液孔隙渗入皮肤真皮层的毛细血管网,随血液循环直达治疗靶位,能够达到足量、快速的给药目的,大大减少了药物的剂量和提高了药物的疗效。由于针头细而尖且分布较密,一般的穿刺深度仅在角质层及真皮上层,未接触到神经末梢,减少了对机体组织的损伤程度,不会令神经分布密集的乳头产生剧烈的疼痛感,以达到无痛注射的目的。

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和使用方式同实施例一,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筒盘、下筒盘、弹板、上顶板、推柱和下顶板上开设输液导管孔;还包括储液箱、压力输液泵和压力输液管,所述储液箱的出液口连接压力输液管的前端,压力输液管上设置压力输液泵,压力输液管的后端穿过上筒盘、下筒盘、弹板、上顶板、推柱和下顶板上的输液导管孔插入容药仓内;所述压力输液管和各个输液导管孔中间均通过密封圈密封。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二不同之处在于无需在容药仓内放置薄膜药液包,而是通过压力输液泵和压力输液管向容药仓内注入药液,而容药仓内的药液可通过注入压力直接进入无痛针头,并完成注射。

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和使用方式同实施例二,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如图6所示,所述自吸附式无针注射装置包括无针注射外筒壳,在无针注射外筒壳内由上而下顺序设置无针注射动力装置和注射用安瓿瓶,在注射用安瓿瓶包括上端敞口的瓶体,在瓶体敞口端插入活塞,活塞上端连接活塞推杆;在瓶体的下端设置无针注射头;所述无针注射动力装置能够连接并驱动活塞推杆和活塞下移;在无针注射外筒壳的外部下方设置自吸附机构。

如图7、8、9和10所示,所述自吸附机构包括自吸附内套筒、自吸附外套筒和硅胶吸盘,在无针注射外筒壳的下端外周设置外螺纹,在自吸附内套筒的内壁上设置内螺纹,所述自吸附内套筒通过内螺纹安装在无针注射外筒壳下端的外螺纹上;在自吸附内套筒的外壁上竖直设置至少两根直条形外凸条,在自吸附外套筒的内壁上竖直设置至少两根直条形内凹槽,所述自吸附外套筒套装在自吸附内套筒的外周,所述各个外凸条分别插入各个内凹槽内,且在外凸条和内凹槽的配合导向作用下,自吸附外套筒能够沿自吸附内套筒竖直移动;在自吸附外套筒的上端安装环形挡环,所述环形挡环能够阻挡自吸附内套筒由上方从自吸附外套筒内脱出;在自吸附外套筒的外壁上套装防滑橡胶套,在自吸附外套筒的末端端安装固定硅胶吸盘的收口端;在无针注射外筒壳的外螺纹上方环形开设至少两个的定位仓,定位仓的外端敞口,在定位仓内安装定位弹簧的内侧,定位弹簧的外侧连接定位伸缩块,所述定位伸缩块外伸端伸出定位仓的敞口端且在定位伸缩块的外伸端下部设置斜坡面。

所述无针注射动力装置包括顶紧盖体、旋转盖体、线轮、拉线、拉线顶簧、驱动弹簧和驱动板,在无针注射外筒壳的顶端开设上端敞口的拉线顶簧安装槽,在拉线顶簧安装槽内插装拉线顶簧,在拉线顶簧的上端顺序设置顶紧盖体和旋转盖体,在旋转盖体的上部安装固定把手,在旋转盖体的外周通过滑动轴承同轴安装外圈体;在旋转盖体上开设下端敞口的线轮安装孔,在线轮安装孔内轴向竖直安装线轮,在顶紧盖体和无针注射外筒壳上开设通孔,所述拉线的上端缠绕设置在线轮上,拉线的下端穿过顶紧盖体上的通孔、拉线顶簧和无针注射外筒壳上的通孔后,进入无针注射外筒壳内的拉线下端连接驱动板,所述驱动板和驱动弹簧均设置在无针注射外筒壳的内部上端,所述驱动弹簧套装在拉线外且驱动弹簧的上端抵紧无针注射外筒壳的上端面,驱动弹簧的下端抵紧驱动板的上端面;在旋转盖体的下端面设置中心部向下凸起的上锥齿面,在顶紧盖体的上端面设置中心部向下内凹的下锥齿面,所述上锥齿面和下锥齿面相互啮合。

所述无针注射外筒壳包括上筒壳体和下筒壳体,上筒壳体和下筒壳体之间通过螺纹同轴可拆卸安装为一体;所述各个定位仓设置在上筒壳体的下端,安瓿瓶的瓶体设置在下筒壳体内。

在下筒壳体内部同轴设置导向内筒壳,所述导向内筒壳的轴向长度不小于活塞推杆长度的1/3;所述导向内筒壳和下筒壳体的下端通过环形法兰连接为一体,所述导向内筒壳和下筒壳体之间夹持形成上端敞口的环形容仓,在环形容仓内设置吸盘释放装置。

所述吸盘释放装置包括上压环、下压环、复位弹簧、柔性联动条和压块,所述定位仓横向贯穿下筒壳体后插入环形法兰中;在环形法兰靠近导向内筒壳的内周设置上端敞口的环形复位插槽,在各个定位仓的内侧开设联通复位插槽的联动条穿孔,所述柔性联动条的外端连接定位伸缩块,柔性联动条的内端穿过联动条穿孔后连接压块,所述压块设置在环形复位插槽内;在环形容仓内右下而上顺序设置下压环和上压环,所述上、下压环能够沿导向内筒壳的外周壁上下移动;所述下压环的下端能够插入复位插槽内,在下压环的外周套装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上端抵紧上压环的下底面,复位弹簧的下端抵紧环形法兰的上顶面。

在活塞杆的上方设置复位压板,当无针注射动力装置推动复位压板和活塞杆同步下移至下限位时,复位压板挤压上压环和下压环下移,直至下压环压入复位插槽内并带动压块下移,同时牵拉柔性联动条向定位仓内收缩,继而释放环形挡环,令自吸附外套筒下移,放松硅胶吸盘的吸力,此时只需挤压硅胶吸盘变形即可实现硅胶吸盘对吸附皮肤的释放。

自吸附式无针注射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

根据病人情况,选择盛装合适药物的注射用安瓿瓶,并将无痛注射器外筒壳的上筒壳体和下筒壳体拆开成两部分,将注射用安倍瓶的瓶体装入下筒壳体中,令注射用安瓿瓶的活塞推杆插入下筒壳体的导向内筒壳内,而后通过螺纹将上筒壳体和下筒壳体组装在一起。

初始状态时,正向旋转无针注射外筒壳,令自吸附内套筒和自吸附外套筒同时移动至下限位,而后令硅胶吸盘吸附在乳房需要注射的皮肤上,而后反向旋转无针注射外筒壳并使之下移,在负压的吸引下令硅胶吸盘内的肌肤进一步向上紧密吸附,而后握持防滑橡胶套相对于自吸附内套筒向上提拉自吸附外套筒,直至自吸附外套筒上端的环形挡环移动至各个定位伸缩块的上方,与此同时,注射用安瓿瓶下端的无针注射头嵌入被吸入皮肤的中心部,至此完成针头的定位和固定。

在初始状态,驱动弹簧处于伸展状态,驱动弹簧通过拉线向下拉拽旋转盖体,而顶紧盖体在拉线顶簧的顶紧力下向上贴紧旋转盖体,继而令上锥齿面和下锥齿面紧密啮合;向下按下顶紧盖体,令下锥齿面下移与上锥齿面分离,而后通过转动固定把手继而驱动旋转盖体旋转,令拉线盘绕在线轮上,随着拉线的收短,驱动板上移,驱动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待驱动板位于上限位且驱动弹簧压缩到极限状态时,松开下顶紧盖体,令下锥齿面上移啮合上锥齿面以固定拉线长度;需要注射时,握持住外圈体的同时,向下按压顶紧盖体,令下锥齿面下移与上锥齿面分离,驱动弹簧快速伸展向下回弹,并带动驱动板快速下移,推动活塞推杆下压,继而令活塞将注射用安瓿瓶内的药液从无针注射头顶出,形成多股高速高压药物射流,直至穿透皮肤被乳房吸收。

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和使用方式同实施例一或二或三。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