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滑脱用双侧复位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50188发布日期:2021-12-17 20:28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椎体滑脱用双侧复位钳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椎体滑脱用双侧复位钳。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发展,采用脊柱钉棒固定系统对颈椎、胸椎、腰椎弯曲、畸形等病理性退变进行复位、矫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此类手术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类的复位钳,如蛙式复位钳、枪式复位钳对椎体进行复位。
3.具体来说,以脊柱腰椎滑脱为例,通常在脊柱两侧采用椎弓根螺钉及钛棒进行矫形,在提拉矫形时,一般为脊柱单侧提拉矫形,这样容易造成椎体复位时不稳,受力不均,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双侧提拉复位器械,以保证椎体复位时受力均匀,矫形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保证椎体复位时受力均匀,矫形准确的椎体滑脱用双侧复位钳。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椎体滑脱用双侧复位钳,包括用于连接椎弓根螺钉的内套筒、套设在所述内套筒上用于压棒的滑动套筒、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滑动套筒在所述内套筒上移动的钳体,其中,所述钳体的前端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横向滑道,所述内套筒和滑动套筒均为两个且并排设置,所述内套筒的后部分别位于所述钳体的左右两侧的横向滑道内,所述钳体上还设置有用于调节两内套筒之间距离的调节机构。
7.进一步的,所述钳体包括上钳柄、下钳柄、上驱动臂和下驱动臂,其中:
8.所述上钳柄和下钳柄在钳柄的前部铰接连接,所述上驱动臂和下驱动臂在驱动臂的中部铰接连接;
9.所述上钳柄的前端铰接连接所述上驱动臂的一端,所述上驱动臂的另一端驱动连接所述滑动套筒的后部上侧;
10.所述下钳柄的前端铰接连接所述下驱动臂的一端,所述下驱动臂的另一端驱动连接所述滑动套筒的后部下侧。
11.进一步的,所述上驱动臂和所述滑动套筒之间、所述下驱动臂和所述滑动套筒之间均设置有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端部铰接连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
12.进一步的,所述上驱动臂和下驱动臂均通过螺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连杆,所述螺杆两侧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螺杆的中部为光杆且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螺杆转动的滚花圆盘,所述螺杆和滚花圆盘构成所述调节机构。
13.进一步的,所述上驱动臂和下驱动臂上穿设有定位引导柱,所述第一连杆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引导柱相配合的透孔。
14.进一步的,所述横向滑道固定在所述上驱动臂和下驱动臂的铰接轴处,所述钳体单侧的横向滑道呈u形。
15.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筒的后部设置有周向凸环,所述横向滑道内设置有沿钳体左右两侧延伸用于容纳所述周向凸环的导槽。
16.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筒的后端设置有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的前表面抵靠所述横向滑道的后端面。
17.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筒的中后部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滑动套筒限位的第二限位环。
18.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筒的前部设置有用于连接椎弓根螺钉的u形槽的一对左右弹性夹臂,所述弹性夹臂之间设有用于容纳钛棒的开槽;所述滑动套筒的前部设置有用于挤压所述弹性夹臂的挤压部。
19.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夹臂的外表面设有凸台,所述滑动套筒的挤压部为一对上下挤压臂。
20.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本发明的椎体滑脱用双侧复位钳,内套筒为两个且并排设置,可实现脊柱双侧提拉,以保证椎体复位时受力均匀,矫形准确稳定;并且两内套筒之间的距离可调节,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发明的椎体滑脱用双侧复位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立体图,(b)为正视图,(c)为俯视图;
23.图2为图1所示双侧复位钳的中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图1中钳体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图1中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图1中内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俯视图,(b)为正视图;
27.图6为图1中滑动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俯视图,(b)为正视图;
28.图7为图1所示双侧复位钳的使用状态图,其中(a)为内套筒连接椎弓根螺钉后的初始状态图,(b)为在(a)的基础上滑动套筒移动后的状态图,(c)为其中所采用的常规椎弓根螺钉的结构图;
29.图8为图1中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俯视图,(b)为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31.本发明提供一种椎体滑脱用双侧复位钳,如图1-8所示,包括用于连接椎弓根螺钉的内套筒1、套设在内套筒1上用于压棒的滑动套筒2、以及用于驱动滑动套筒2在内套筒1上移动的钳体3,其中:
32.钳体3的前端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横向滑道4,内套筒1和滑动套筒2均为两个且并排设置(即如图1所示并列平行间隔一定距离),内套筒1的后部分别位于钳体3的左右两侧的横向滑道4内,钳体3上还设置有用于调节两内套筒1之间距离的调节机构5。
33.术中使用时,首先在脊柱两侧植入椎弓根螺钉,然后利用调节机构5调节本发明双侧复位钳的两内套筒1之间的距离,使之与脊柱两侧待提拉的两个椎弓根螺钉之间的距离
相同,之后将本发明双侧复位钳对准牢固连接脊柱两侧待提拉的两个椎弓根螺钉,操作钳体3使滑动套筒2在内套筒1上移动,将钛棒压入椎弓根螺钉的u形槽内,然后根据需要提拉椎弓根螺钉,完成脊柱矫形,最后将螺纹压钉通过内套筒1拧入椎弓根螺钉的u形槽内以固定住钛棒。
34.综上,本发明的椎体滑脱用双侧复位钳,内套筒为两个且并排设置,可实现脊柱双侧提拉,以保证椎体复位时受力均匀,矫形准确稳定;并且两内套筒之间的距离可调节,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本发明适用于脊柱胸腰椎椎体滑脱的矫形治疗。
35.为方便实施和操作,钳体3优选采用蛙式钳体,如图3所示,具体可以包括上钳柄31、下钳柄32、上驱动臂33和下驱动臂34,其中:
36.上钳柄31和下钳柄32在钳柄自身的前部铰接连接(铰接处为h1),上驱动臂33和下驱动臂34在驱动臂自身的中部铰接连接(铰接处为h2);
37.上钳柄31的前端铰接连接上驱动臂33的一端,上驱动臂33的另一端驱动连接滑动套筒2的后部上侧;
38.下钳柄32的前端铰接连接下驱动臂34的一端,下驱动臂34的另一端驱动连接滑动套筒2的后部下侧。
39.这样,上下钳柄通过上下驱动臂分别带动滑动套筒的上下两侧,对滑动套筒的驱动稳定可靠。上下驱动臂具体实施时可以均为图中所示的l形。
40.为方便将上下驱动臂的弧线转动转换为滑动套筒的线性移动,如图1-2和图8所示,上驱动臂33和滑动套筒2之间、下驱动臂34和滑动套筒2之间可以均设置有连杆机构6,连杆机构6可以为两连杆,包括端部铰接连接的第一连杆61和第二连杆62。
41.使用时,向内挤压上下钳柄使之并紧,上下钳柄带动上下驱动臂向前内方向转动,上下驱动臂通过连杆机构6带动滑动套筒2向前移动,从而将钛棒压入椎弓根螺钉的u形槽内。
42.如图3所示,上下钳柄后部可以设置有弹性片36,以使上下钳柄保持常开状态;并且,上下钳柄其中一个的后端可以铰接有齿条37,以用于与另一个的后端相啮合,从而使上下钳柄并紧至一定程度后能够锁定位置。
43.为实现两内套筒之间的距离可调,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各种方式,例如在横向滑道上设置拨动机构以调节内套筒的位置,然而为方便实施、精确调节和调节后能够自锁定,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44.如图1-2和图4所示,上驱动臂33和下驱动臂34均通过螺杆51螺纹连接连杆机构6的第一连杆61(具体是第一连杆的端部,未与第二连杆铰接的那端),螺杆51两侧的螺纹方向相反以使两内套筒1在横向滑道4中同时向内或向外移动,螺杆51的中部为光杆以与上下驱动臂保持铰接且转动时能够维持在当前位置,螺杆51的中部设置有用于带动螺杆51转动的滚花圆盘52,螺杆51和滚花圆盘52构成前述调节机构5。此时,上驱动臂33和下驱动臂34上可以穿设有定位引导柱38(可以理解的是,定位引导柱38的位置需要与滚花圆盘52的位置错开,以避免影响对滚花圆盘52的操作),第一连杆61上可以设置有与定位引导柱38相配合的透孔63,定位引导柱38与透孔63滑动配合,并且结合螺杆51对第一连杆61的连接,这样当上下驱动臂转动时就可较为方便的驱动连杆机构6动作。另外,上下驱动臂的中部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容纳滚花圆盘52的开槽35,以更好的使调节机构5维持在中间位置,避免在使用
时沿螺杆51轴向发生偏移。
45.继续如图1-2所示,优选的,横向滑道4固定在上驱动臂33和下驱动臂34的铰接轴处,钳体3单侧的横向滑道4呈u形。
46.内套筒1的后部可以设置有周向凸环11,横向滑道4内可以设置有沿钳体3左右两侧延伸用于容纳周向凸环11的导槽41,这样通过周向凸环11和导槽41的配合作用,能够较好的引导两内套筒1在横向滑道4内直线移动。为较好的限定后套筒1的位置,避免在滑动套筒2移动时随滑动套筒2纵向移位,内套筒1的后端可以设置有第一限位环12,第一限位环12的前表面抵靠横向滑道4的后端面。另外,为将滑动套筒2限定在内套筒1上靠前的位置,内套筒1的中后部可以设置有用于对滑动套筒2限位的第二限位环13,该第二限位环13具体可以通过使内套筒1在此处形成变径的扩大部分(图5)来实现。
47.本发明中,内套筒1和滑动套筒2与脊柱钉棒固定系统相配合的相关结构优选如下:
48.如图5-6所示,内套筒1的前部可以设置有用于连接椎弓根螺钉的u形槽的一对左右弹性夹臂14,弹性夹臂14之间设有用于容纳钛棒的开槽15;滑动套筒2的前部可以设置有用于挤压弹性夹臂14的挤压部21。
49.初始时,弹性夹臂14处于张开状态,可套设在椎弓根螺钉7的u形槽两侧,随着滑动套筒2向前移动不断挤压弹性夹臂14,弹性夹臂14逐渐闭合并牢固夹持住椎弓根螺钉7的u形槽(如图7(a)所示),此时钛棒8还未进入椎弓根螺钉7的u形槽底部,之后,滑动套筒2继续向前移动,将钛棒8压入椎弓根螺钉7的u形槽底部(如图7(b)所示)。
50.进一步的,弹性夹臂14的外表面可以设有凸台16,这样挤压部21可以通过挤压凸台16使弹性夹臂14闭合,实现更方便;如图6所示,滑动套筒2的挤压部21优选为一对上下挤压臂(即设有一对横向的开槽22),以使挤压部21具有一定弹性,增加对弹性夹臂14的挤压方便性。
51.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