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08223发布日期:2020-11-04 04:15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床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医疗护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床具。



背景技术:

对于因身体疾患卧床的患者或老人,当发生更换卧具、洗浴、出行、手术、检查、治疗等活动时,需要从目前身下的卧具转移到另一个卧具或其他可支撑患者身体的设备(如轮椅)上,由于患者失去了自主行动能力,通常需要他人帮助,传统的转移患者或老人的方式是采用人力搬运,对于护理者或者搬运者来说,这是重体力劳作。在患者失去知觉或者病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搬运患者往往需要多人合力才能完成。尤其对于刚做完手术的患者,先要从手术台搬到转运车上,推到病房再从转运车搬到病床上。这种搬运一方面对搬运者的体力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搬运过程中很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及二次损伤,进而影响治疗效果。为了更容易地将患者搬运到转运车或轮椅上,现有技术公开了多种患者转移装置。

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164269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床和轮椅自动位移系统,其系统内的病床包括床架、床板、床面传送带机构以及第一床板升降机构;所述床板至少由床头、床尾两块床板组成,床尾床板的尾端相对床架铰接,所述第一床板升降机构作用于床尾床板上并驱动床尾床板向床尾侧翻起。床面传送带机构包括床头滚筒、床尾滚筒和床面传送带,床头滚筒和床尾滚筒相互平行分设于床架的床头床尾两端,所述床面传送带经床板的上侧铺设,且其两端卷绕于床头滚筒和床尾滚筒上。

上述专利中,通过床头滚筒和床尾滚筒的转动带动床面传送带移动,从而对患者进行转移,待患者移动到接近床尾侧时,可驱动床尾床板向床尾侧翻起,从而将患者的体位由卧姿变为坐姿,进而转移至配套的轮椅上。

该自动位移系统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转移患者的需求,但是存在缺陷:床面传送带经床板的上侧铺设,在床尾床板翻起的过程中,要求传送带的长度不断变长,故需要在使用中不断调节床面传送带的长度,否则容易出现打滑的现象,而该缺陷在使用传送带并具备翻起患者功能的患者转移装置中普遍存在。为解决该缺陷,现有技术也公开了患者转移装置种各种用于调节传带长度的机构。

例如,专利申请号为cn104523382a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输送带式急救床,该急救床公开了利用张紧滚筒与调向滚筒张紧传送带,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利用该张紧滚筒与调向滚筒进行传送带的调节。

目前患者转移装置中已有各种用于调节传送带长度的机构,但是仍免不了“调节长度”这一步骤,目前的改进方向也是基于补偿传送带长度变化的思路,研究如何将传送带长度调节机构设计得更为精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床具,该床具的使用者可进行卧姿与坐姿之间的体位变换,同时,可利用传送带在自身体位不变的情况下实现自身位置的改变,在使用者卧姿与坐姿的变换中,可省略调节传送带长度的步骤。

根据第一方面,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床具,包括:

床架,其用于为床的至少部分提供支撑;

床面,其用于提供使用者卧榻的区域,具有床面头部和床面尾部,所述床面包括至少两个并排支撑在床架上的卧榻部;

所述卧榻部具有朝向床面头部或尾部的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卧榻部包括固定卧榻部和活动卧榻部,所述活动卧榻部的第一端设有转动部件,所述转动部件可转动地安装在床架上,以使活动卧榻部在外力作用下以转动部件为转动轴由水平状态向床面头部或尾部翻起呈倾斜状态;

所述固定卧榻部包括第二卧榻部,所述第二卧榻部位于使用者躺卧到床面后臀部所在的区域,所述第二卧榻部上设有贯通床面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一间隙;

所述活动卧榻部包括第一卧榻部、第三卧榻部和第四卧榻部;

所述第一卧榻部位于使用者躺卧到床面后上半身所在的区域,所述第三卧榻部位于使用者躺卧到床面时大腿所在区域,所述第四卧榻部位于使用者躺卧到床面时小腿所在的区域;

所述第一卧榻部的第二端朝向床面头部,所述第三卧榻部的第二端和第四卧榻部的第二端相向且两者之间具有贯通床面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二间隙,所述第三卧榻部的第一端朝向床面头部,所述第四卧榻部的第一端靠近床面尾部;

换向辊,其可转动地固定在床架上,位于第四卧榻部的下方并靠近第四卧榻部的第一端;

张紧辊,其可转动设置,所述张紧辊位于第三卧榻部的下方且靠近第三卧榻部;

驱动机构,用于提供动力,所述驱动机构固定在床架上并位于床面下;

导向机构,其至少包括第一导向辊和第二导向辊,所述第一导向辊和第二导向辊分别可转动地固定在床架上且依次位于床面尾部和床面头部之间,所述第一导向辊靠近床面尾部;

传送带,所述传送带耦合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所述传送带由动力输出端通过第一间隙穿出至床面的上表面后,分别向床面头部与床面尾部延伸并从床面头部和床面尾部穿出至床面下方,自床面尾部穿出至床面下方的传送带依次绕经第一导向辊和第二导向辊,并向床面头部延伸;

所述传送带位于所述第二间隙的部分通过所述第二间隙穿行到床面下方,且所述部分依次绕经换向辊和张紧辊形成迂回结构,所述传送带的迂回结构和驱动机构分别位于传送带在第一导向辊和第二导向辊之间的部分与床面之间,所述传送带位于床面上方的部分贴附在床面上,所述传送带位于第四卧榻部与换向辊之间的部分贴附于第四卧榻部上,所述传送带位于第三卧榻部与张紧辊之间的部分贴附于第三卧榻部上;

所述传送带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可进行双向循环往复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机构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三导向辊,所述第三导向辊固定在床架上并位于床面下,所述第一导向辊和第三导向辊依次间隔设置,且第一导向辊与相邻第三导向辊、相邻第三导向辊之间的连线与床面围成一容纳空间,所述传送带绕行于床面下方的部分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所述床具还包括:

褥垫;

松紧带,松紧带的一端与褥垫的一端相连,松紧带的另一端与褥垫的另一端相连,使得松紧带与褥垫形成环形带,床面与传送带分别位于所述环形带的内部,环形带位于床面下方的部分绕经第一导向辊和第三导向辊,使得松紧带位于床面上方的部分施加作用力于传送带上,并随传送带的运动而运动。

进一步的,还包括:

升降机构,位于床面的下方,所述升降机构施加作用力于活动卧榻部上,以使活动卧榻部在外力作用下以转动部件为转动轴由水平状态向床面头部或尾部翻起呈倾斜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和一个滚轮,所述电机驱动滚轮转动,所述滚轮两端等间距设有径向延伸的棘爪,所述传送带两侧等间距设有对应于棘爪的凹槽或孔;或者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和一个滚轮,所述电机驱动滚轮转动,所述传送带绕经所述滚轮,并在所述滚轮的静摩擦力的作用下进行运动。

进一步的,还包括:

滑轨,其与张紧辊对应,所述滑轨固定在第三卧榻部上且位于第三卧榻部的下方,所述滑轨与第三卧榻部大致平行;

所述张紧辊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滑轨内,随张紧辊在滑轨内的移动,传送带更为张紧或松弛。

首先,上述床具未设置长度调节机构,使得整个床具的结构更为简单;其次,该床具操作方便,与传统的患者转移装置相比,对床具进行控制的操作人员与该床具的使用者身体接触较少,可减少搬运使用者(例如病人或老人等)过程中给该使用者带来的二次损伤,而且,该床具的第四卧榻部下方设有换向辊,与第四卧榻部相邻的第三卧榻部下方设有张紧辊,经过第四卧榻部的传送带穿过间隙绕经换向辊和张紧辊,在床面下方形成迂回结构。该迂回结构使得第三卧榻部和/或第四卧榻部在转动的过程中,其上表面和下表面贴附着的传送带的长度几乎不会发生改变,使得整个传送带的长度不会发生改变。

附图说明

图1为床具中床面的床尾床板翻转的结构简化示意图;

图2为一种实施例的床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实施例的床具的第一卧榻部和第三卧榻部倾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实施例的床具的床面结构简化示意图;

图5为一种实施例的与床具配套的轮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实施例的床具与轮椅配套使用时的结构简化示意图;

图7为一种实施例的使用者转移到轮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种实施例的第四卧榻部呈水平状态的结构简化示意图;

图9为一种实施例的第四卧榻部呈翻转状态的结构简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本发明中的这种床平时作为使用者(例如患者)躺卧的床具,当需要将患者由该床具转运到另外的床具或座椅上时,该床具作为转运患者的设备。请参照图1,图1中包括轮椅w、床头床板l1,床尾床板l2、传送带l3以及躺在传送带l3上的患者p。下面对该图中患者转移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床头床板l1与床尾床板l2组成床面,图中床面的左侧为床头,床面的右侧为床尾,床尾床板l2可绕位于床尾的转轴向床尾翻转,使自身由水平状态变为倾斜状态,轮椅w与床尾对接。该床面用于为患者p提供支撑。患者p在躺卧于床面上时,头部朝向床头。

传送带l3铺设于床面上,且可由床头向床尾移动,患者p随着传送带l3的移动而由靠近床头的位置被运送至靠近床尾的位置。当患者p的臀部被运送到轮椅w上时,可以将床尾床板l2朝床尾翻转,使得患者由卧姿变为坐姿,完成患者由床面到轮椅w上的转移。

由图1可以看出,当床尾床板l2未翻转时,传送带l3位于床面上方的长度等于a点到b点之间的距离加上b点到c点之间的距离,即等于ab+bc,即传送带的长度和床面的长度相同。床尾床板l2翻转后,床尾床板l2的端部抬高,传送带l3随着被抬高,从图1中可以看出,传送带l3位于床面上方的部分和床面构成一个三角形,传送带l3位于床面上方的长度等于a点到d点之间的距离加上d点到c点之间的距离,即传送带l3位于床面上方的长度是三角形的两边之和,根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因此传送带l3位于床面上方的长度大于床面的长度,床尾床板l2的端部抬高的高度不同,传送带l3位于床面上方的长度也不同。也就是说,随着床尾床板l3的向上翻转,要求传送带的长度不断变长,换言之,床尾床板l3的翻转影响了传送带的长度。目前类似的患者转移装置,就需要调节机构去调节传送带的长度,否则若传送带l3的长度不变,床尾床板l2就无法翻起,或者床尾床板l2放平后传送带l3处于过于松弛的状态,多余的传送带无规则地耸拉下来,影响其他各机构的正常运行。

本发明意图不需要调节传送带长度的调节机构,而是通过床板之间的间隙将传送带导入到床面下,然后在通过换向棍将传送带导入到床面上,使得无论床尾床板是否翻转,都不会影响传送带的长度。

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床具,包括床架10、床面20、驱动机构、导向机构、传送带40、褥垫81和松紧带82。

床架10用于为床的至少部分提供支撑,床架10可以采用钢筋、碳素纤维等材料制成,通常情况下,床架10放置在地面上。

床面20用于提供使用者卧榻的区域,使用者可以是重症患者、老人或其他行动不便的人群。该床面20具有床面头部和床面尾部,床面20包括至少两个并排支撑在床架10上的卧榻部,且卧榻部具有朝向床面头部或尾部的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上述卧榻部中包括两类卧榻部,固定卧榻部和活动卧榻部。

所述固定卧榻部固定安装于床架上。活动卧榻部的第一端设有转动部件,所述转动部件可转动地安装在床架上,以使活动卧榻部在外力作用下以转动部件为转动轴由水平状态向床面头部或尾部翻起呈倾斜状态。

图2以及图3中,床面20的卧榻部由床面头部至床面尾部,依次包括第一卧榻部21、第二卧榻部22、第三卧榻部23和第四卧榻部24。其中,第一卧榻部21的第二端紧靠床面头部,第三卧榻部23的第二端与第四卧榻部24的第二端相邻设置,第四卧榻部24的第一端紧靠床面尾部。如图4所示,第一卧榻部21位于使用者躺卧到床面20后上半身s1所在的区域,第二卧榻部22位于使用者躺卧到床面20后臀部s2所在的区域,第三卧榻部23位于使用者躺卧到床面20时大腿s3所在的区域,第四卧榻部24位于使用者躺卧到床面20时小腿(图中未示出)所在的区域。

在其他实施例中,床面20也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卧榻部,这可以根据床具的长度要求和市场需求等决定。

本实施例中,第二卧榻部22为固定卧榻部,第二卧榻部上22设有贯通床面20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一间隙20a;第一卧榻部21、第三卧榻部23和第四卧榻部24为活动卧榻部,第一卧榻部21可在外力作用下由水平状态向床面尾部翻起呈倾斜状态,第三卧榻部23可在外力作用下由水平状态向床面头部翻起呈倾斜状态;第四卧榻部24可在外力作用下由水平状态向床面尾部翻起呈倾斜状态,第三卧榻部23的第二端和第四卧榻部24的第二端相向且两者之间具有贯通床面20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二间隙20b,第三卧榻部23的第一端朝向床面头部,第四卧榻部24的下方靠近其第一端的位置设有换向辊26,例如换向辊26可设置在第四卧榻部24的转动部件25a的正下方或斜下方,第三卧榻部23的下方设有与该换向辊26对应的张紧辊61。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床面20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滚筒20c,所述卧榻部包括若干所述滚筒20c,卧榻部包括的滚筒20c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上述转动部件25a为滚筒20c的转轴,该转轴插入床架10上预设的插孔内,上述第一间隙20a可为两个相邻滚筒20c之间的间隙。

可设置升降机构为上述卧榻部提供外部作用力,该升降机构施加作用力于活动卧榻部上,使得上述各卧榻部由水平状态向上翻起呈倾斜状态,例如图3所示,第一升降装置31推动第一卧榻部21和第三卧榻部23旋转升降,第二升降装置32推动第四卧榻部24旋转升降。

驱动机构固定在床架10上并位于床面20下,用于提供动力,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位于第二卧榻部22的下方。

导向机构包括第一导向辊51、第二导向辊52和两个第三导向辊53,第一导向辊51和第二导向辊52分别可转动地固定在床架10上且依次位于床面尾部和床面头部之间,第一导向辊51靠近床面尾部。具体而言。第一导向辊51沿床面20的水平方向位于床面尾部和第四卧榻部24下方的换向辊26之间,第一导向辊51沿床面20的竖直方向至少部分位于换向辊26的下方,第二导向辊52沿床面20的水平方向位于床面头部和驱动机构之间,第二导向辊52沿床面20的竖直方向至少部分位于驱动机构的下方。第三导向辊53固定在床架10上并位于第一导向辊51和第二导向辊52的下方。所述第一导向辊51和第三导向辊53依次间隔设置,且第一导向辊51与相邻第三导向辊53、相邻第三导向辊53之间的连线与床面20围成一容纳空间。

传送带40耦合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该传送带40由动力输出端通过第一间隙20a穿出至床面20的上表面后,分别向床面头部与床面尾部延伸并从床面头部和床面尾部穿出至床面20下方,自床面尾部穿出至床面20下方的传送带40依次绕经第一导向辊51和第二导向辊52,并向床面头部延伸,传送带40绕行于床面20下方的部分位于上述容纳空间内。

传送带40向床面尾部延伸的过程中,经过第二间隙20b时,位于第二间隙20b的部分通过所述第二间隙20b穿行到床面20下方,且该部分依次绕经换向辊26和张紧辊61形成迂回结构,传送带40的迂回结构和驱动机构分别位于传送带40在第一导向辊51和第二导向辊52之间的部分与床面20之间。这样一来,传送带40的迂回部分不会与床面20下方的传送带40的其他部分发生接触摩擦,避免了静电的产生。

下面对传送带40的运动路径进行说明:假定传送带40上存在一与传送带40相对静止的参考点。该参考点从床面20上方,随传送带40的移动而自床面头部向床面尾部移动。该参考点首先贴附于床面20的上表面经过第一卧榻部21直至到达第一间隙20a,接着穿过第一间隙20a进入床面20下方并经过驱动机构后,再从第一间隙20a穿出至床面20的上表面,保持贴附于床面20上表面的状态下依次经过第二卧榻部22和第三卧榻部23,直至到达第二间隙20b。该参考点穿过第二间隙20b进入床面20下方并转向朝床面头部移动,在朝床面头部移动的过程中,保持贴附于第三卧榻部23的下表面的状态,这一过程也可以看成参考点绕经第三卧榻部23的第二端后朝床面头部移动。接着,该参考点到达张紧辊61后再绕经该张紧辊61后,转向朝换向辊26移动,到达换向辊26后再绕经换向辊26并转向朝第四卧榻部24的第二端,也就是床面头部的方向移动。在朝床面头部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保持贴附于第四卧榻部24的下表面的状态,直至再次到达第二间隙20b处后,该参考点通过第二间隙20b穿出至床面20的上方后继续朝床面尾部移动。到达床面尾部后自床面尾部穿出至床面20下方,并依经过第一导向辊51和第二导向辊52,最后向床面头部移动,完成绕床面20一周的运动。可见,传送带40并不直接从第三卧榻部23运动至第四卧榻部24,而是穿过第二间隙20b在床面20下方迂回绕行。

褥垫81的一端与松紧带82的一端相连,褥垫81的另一端与松紧带82的另一端相连,例如,褥垫81的一端缝接松紧带82的一端,另一端和松紧带82的另一端各自缝上相匹配的尼龙粘扣,以方便装卸,褥垫81与松紧带82形成环形带,床面20与传送带40分别位于该环形带的内部,环形带位于床面20下方的部分绕经第一导向辊51和第三导向辊53,使得松紧带82位于床面20上方的部分施加作用力于传送带40上,并随传送带40的运动而运动,该褥垫81用于供使用者躺卧。优选的,可在褥垫81上可拆卸地设置供使用者使用的床单以及枕头等床上用具,例如,用尼龙粘扣的方式将床单以及枕头固定在褥垫81上。

下面对该床具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该床具具有为使用者提供卧榻区域以及使用者在卧榻时改变体位的功能,还具有转移使用者以及使用者在转移时变换体位的功能。

当使用者躺在床面20上时,第一卧榻部21为使用者的上半身s1(诸如腰部或背部)提供支撑,第二卧榻部22为使用者的臀部s2提供支撑,第三卧榻部23则为使用者的大腿s3提供支撑,第四卧榻部24则为使用者的小腿(图中未示出)提供支撑,从而实现床具提供卧榻区域的功能。

如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的床具的床面20结构简化图,当第一卧榻部21由水平状态向床面尾部翻起呈倾斜状态时,使用者的上半身s1也随之升起,而当第三卧榻部23由水平状态向床面头部翻起呈倾斜状态时,使用者的大腿s3也随之往上抬起,从而实现使用者在卧榻时改变体位的功能,而使用者的臀部s2仍位于第二卧榻部22上。

为了实现转移使用者以及使用者在卧榻或转移时变换体位的功能,该床具还需要配套转运床、转运轮椅等转运设备。例如,如图5所示为与本实施例床具配套使用的一种用于转运的轮椅,该轮椅包括椅架210、设于椅架上的前轮211、后轮212、座板220、靠背230和扶手240,所述座板220位于靠背230的下方,座板220前后设置有方便患者在其上移动的座板滚筒221,所述靠背230可拆卸,例如设计成旋转拆卸结构,靠背230与扶手240上的旋转轴250铰接。

上述轮椅与普通轮椅形状与功能类似,但为了能与本实施例的床具对接转移使用者,做了以下几点改动:座板220以及轮椅的整体进行了加宽,靠背230设置为可拆卸,这主要是为了对接转移时使用者能够通过靠背230处进入座板220;座板220前后加装了一根座板滚筒221,方便使用者在其上进行移动。

图6为该床具与轮椅配套使用时的结构简化示意图。该床具与上述轮椅配套使用时进行使用者的转移时,首先需要将轮椅的靠背230朝向床面尾部抵靠在床具上,并保持床面20与座板220对齐形成一条通道,接着,拆除靠背230。

驱动机构驱动传送带40沿图6中箭头方向运动,带动使用者朝靠近轮椅的方向移动,使用者的臀部s2依次经过第二卧榻部22,第三卧榻部23和第四卧榻部24,当使用者臀部临近轮椅后侧的座板滚筒221时,停止传送带40启动第二升降装置32抬升第四卧榻部24送患者越过轮椅后侧的座板滚筒221到座板220上,同时以改卧姿为坐姿,驱动机构停止驱动传送带40,此时使用者仍保持卧姿且上半身s1躺在第四卧榻部24上。

将第四卧榻部24由水平状态向床面尾部翻起呈倾斜状态,则使用者由卧姿转换为坐姿,并保持坐姿地坐在了轮椅上。使用者最终的状态如图7所示。

最后安装上靠背230,推走轮椅,即完成使用者的转移以及转移中的体位变换。

上述床具在转移患者时,传送带40依靠静摩擦力拖带褥垫81和患者一同运行,待患者前行至对接的轮椅上时,褥垫81绕过床面尾部往床面20下方前行,并且在床面尾部处开始与传送带40分离,传送带40在床面20下方的运动路径位于褥垫81在床面20下方的运动路径的上方。

上述轮椅与床具配套使用向床具转移使用者时,首先需要将轮椅的靠背230朝向床面尾部地抵靠在床具上,并保持床面20与座板220对齐形成一条通道,接着,拆除靠背230。

他人扶着使用者的上半身s1靠向预先呈倾斜状态的第四卧榻部24,待使用者的上半身s1靠在第四卧榻部24后放平第四卧榻部24,使用者由坐姿变为卧姿。启动驱动机构,驱动传送带40沿图6中与箭头相反的方向运动,带动使用者朝远离轮椅的方向移动,直到使用者的上半身s1位于第一卧榻部21上,完成使用者从轮椅到床面20的转移。使用者与轮椅分离后可将该轮椅推走,也可原地放置,以备下次使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卧榻部21和第三卧榻部23的任意之一或两者全部也可以采用固定卧榻部,即该床具不具有让使用者起身或曲腿的功能。

上述床具在改变使用者体位时,传送带40的长度不会增长或缩短。其原理已在上述对传送带40运动路径的说明中有所阐述,并可进一步见图8-9。

如图8-9所示为省略了第一卧榻部21、第二卧榻部22的床面20的结构简化示意图。其中,可看到由于换向辊26以及张紧辊61的存在,第四卧榻部24顶部侧面以及底部侧面分别贴附有传送带40,当第四卧榻部24上的转动部件25a转动时,第四卧榻部24顶部侧面与底部侧面的传送带40的长度均几乎不会发生变化,传送带40的总长度也就不会发生变化。

同理,图8与图9中,第三卧榻部2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也分别贴附有传送带40,当第三卧榻部23上的转动部件25a转动时,第三卧榻部23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传送带40的长度均几乎不会发生变化,传送带40的总长度也就不会发生变化。而若第三卧榻部23为固定卧榻部,也不会引起第四卧榻部24上传送带40的长度变化。

第四卧榻部24上的转动部件25a转动时,传送带40的长度虽然不会发生变化,不过伴随着使用或四季的热胀冷缩,传送带40自身原来的长度可能会有细微的变化,作为优选的方案,可继续参照图2,该床具还包括滑轨62,该滑轨62位于第三卧榻部23的下方,并与第三卧榻部23大致平行,张紧辊61可移动地安装于对应滑轨62内,例如可通过张紧螺栓63改变张紧辊61在滑轨62内的位置。随张紧辊61在滑轨62内的移动,传送带40更为张紧或松弛。

具体的,滑轨62是一段130mm长的30x20不锈钢矩形材,其30mm面上距一端10mm处,在型材正中加工有12mm宽80mm长的通槽,在另一端,平齐端面且对正通槽的位置,焊接有m14标准螺母。而后,将型材20mm一面贴附于大腿框根部(第三卧榻部23)边框焊接,在第三卧榻部23的两侧一边一根,相互对应。

兜带着传送带的张紧辊,两端分别插入两边通槽中,靠两边两根120mm长m14螺栓推动,张紧传送带到能有余裕地带动人为止。

上述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可以如图2所示,包括电机71和一个滚轮72,所述电机71驱动滚轮72转动,所述传送带40绕经该滚轮72,并在该滚轮72的静摩擦力的作用下进行运动,或者,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和一个滚轮,所述滚轮两端等间距设有径向延伸的棘爪,所述传送带40两侧等间距设有对应于棘爪的凹槽或孔。当卧榻部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滚筒时,位于驱动机构上方的第二卧榻部22内的滚筒的直径可以小于其他卧榻部内滚筒的直径,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以为驱动机构留出更多的空间。

本实施例的床具未设置长度调节机构,使得整个床具的结构更为简单;其次,该床具操作方便,与传统的患者转移装置相比,对床具进行控制的操作人员与该床具的使用者身体接触较少,可减少搬运使用者(例如病人或老人等)过程中给该使用者带来的二次损伤,而且,该床具的第四卧榻部下方设有换向辊,第三卧榻部下方设有张紧辊,经过第四卧榻部的传送带穿过间隙绕经换向辊和张紧辊,在床面下方形成迂回结构。该迂回结构使得第三卧榻部和/或第四卧榻部在转动的过程中,其上表面和下表面贴附着的传送带的长度几乎不会发生改变,使得整个传送带的长度不会发生改变,进一步的,传送带在迂回绕行的过程中不会与其他部件或自身发生滑动摩擦,避免了静电的产生。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