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穴位给药的治疗装置及其应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890282发布日期:2020-11-10 18:14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穴位给药的治疗装置及其应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穴位给药的治疗装置及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现如今,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随之而来的疾病越来越多,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通常要吃药或者住院治疗,住院费用高,治疗效果也不理想,吃药副作用大,治疗不太安全,治疗周期较长,药效持续时间短,治疗效果也不好。现在的人们保健意识有所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高科技的医疗保健器材的产生,穴位给药的治疗方式产生。

在现有的医疗治疗领域,穴位敷贴或给药治疗方法,通过配制药物,对穴位给药,达到康复治疗目的。这种治疗方式,针对疼痛点或穴位给药内病外治,将药物穿透皮肤,刺激热疗,快速将药物全部渗入患处,迅速解决病症问题。效果好,见效快,避免了其它各种灸和外用药给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

但是现有的给药治疗器械,当负压舱顶面与负压源相通,吸气口直对皮肤,直上直下的吸气。硅胶盘和皮肤都有韧性,随负压舱压力增大,硅胶盘和皮肤变形的程度随之增大,从而到会导致负压吸气口吸到皮肤,整体的治疗时间比较长,皮肤长时间作用在负压压力下,吸气口的位置容易产生血痕。

浸泡过中药的药片贴附在正压舱底面,进行加热。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药片中的药分逐渐减少,本身药片也有自身的重力,从而使与药片底面的粘合度降低,容易贴到皮肤上,对皮肤产生烫伤。也会产生药物加热不充分的问题。还有,负压工作的时候,会吸走一部分正压舱的气体,使正压舱产生负压。中间的温度传感器安装地容易和皮肤接触,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压痕。正压舱容易漏气,药物分子容易跑出,影响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吸气口的位置设置不佳的技术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负压吸气口的侧吸设置、正压舱增压的治疗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穴位给药的治疗装置,包括一个壳体及内部的控制主板,在所述的壳体上设有操作台,在壳体内设有负压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内设有正压源;在所述壳体上设有若干个胶盘,在每个所述胶盘的内表面上分别设有内凹的负压舱和正压舱,所述负压舱与所述正压舱隔离;在胶盘的外表面上的手柄上分别设有负压气管和正压气管,所述负压舱依次经胶盘的盘面负压气道、所述负压气管、负压气道、负压连管与壳体内的所述负压源相连,所述正压舱依次经胶盘的盘面正压气道、所述正压气管、正压气道、正压连管与壳体内的所述正压源相连。

所述的胶盘的内表面的外环上设有所述负压舱,胶盘的内表面的中部设有所述正压舱,负压舱在外环,正压舱在中部;在负压舱内,盘面负压气道的吸气口是横置侧吸式。

所述的胶盘的内表面的外环上设有环型所述负压舱,胶盘的内表面的中部上设有环形所述正压舱,负压舱套在正压舱外,两者的底端齐平。

所述的盘面正压气道与手柄上的正压气道连接,胶盘与手柄固定连接。

所述负压舱的宽度为0.3-1cm。

所述胶盘为y型硅胶盘;在所述y型硅胶盘上的负压气管和正压气管及后部的手柄呈y型;所述正压连管、负压连管是硅胶管道。

所述在壳体下面设有移动底座;所述壳体顶部的操作台为触摸屏;壳体前部设有消毒舱,所述消毒舱设有紫外线消毒灯;消毒舱设有若干个所述y型硅胶盘;所述紫外线消毒灯朝着所述y型硅胶盘。

在所述壳体上设有一个水膜仪,包括一个外壳,所述外壳设有上部的储水罐、下部的喷雾口,及冷热喷雾开关、电源总开关。

一种穴位给药的治疗装置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应用方法的步骤为:

1、将所述y型硅胶盘至于穴位皮肤表面;

2、启动所述负压源,所述负压气道与负压源相连接,负压源吸气使所述负压舱内达到系统给定的压力,停止工作;

3、接着所述正压源启动,所述正压气道与正压源相连,气流往所述正压舱中冲压,达到一定的压强,正压源停止工作;

4、最后所述加热膜片加热,随时间的增加,加热膜片温度升高,直至稳定到65-72度,热量经加热膜片与第二顶壁接触传导,给药片进行加热,蒸发出药物分子对穴位进行治疗,温度一直保持35-55分钟治疗结束。

所述在将所述的y型硅胶盘至于穴位皮肤表面之前,使用所述水膜仪在穴位上喷水,水膜仪的储水罐中加有促渗剂浸泡过的液体,水膜仪的喷雾水温有常温和温水两种模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在负压吸气方式上,采用侧面吸气,避免直接吸气,负压吸附皮肤产生损伤。

2、药物舱增加正压,正压压皮肤,让穴位更加容易打开,同时避免中间的温度传感器接触到皮肤,产生压痕。

3、在穴位上喷一层水膜有利于y型硅胶盘和皮肤的更好贴合,减少治疗过程中漏气的可能,穴位上喷洒一层水膜有利于穴位的打开,增加治疗的效果。皮肤上的水膜还起到了防烫伤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水膜仪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y型硅胶盘的上表面的外观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y型硅胶盘的不设手柄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y型硅胶盘的不设手柄的仰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y型硅胶盘的不设手柄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y型硅胶盘的负压舱的a-a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y型硅胶盘的盘面正压气道的出气口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加热膜片的底面示意图。

1、移动底座,2、壳体,3、水膜仪,4、操作台,5、消毒舱,6、y型硅胶盘,7、储物舱,8、储水罐,9、喷雾口,10、冷热喷雾开关,11、电源总开关,12、外壳,13、负压气管,14、正压气管,15、正压气道,16、负压气道,17、盘面负压气道,18、电线孔,19、左外壁,20、右外壁,21、左内壁,22、右内壁,23、负压舱,24、出气口,25、左壁,26、第二顶壁,27、盘面正压气道,28、药片,29、凸台,30、第一顶壁,31、温度传感器安装孔,32、右内侧壁,33、正压舱,34、加热膜片,35、环形舱,36、右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底部的移动底座1、中间的壳体2及内部的控制主板、壳体2外的水膜仪3、顶部的操作台4、壳体2前上部的消毒舱5、消毒舱5内若干个y型硅胶盘6、壳体2前下部的储物舱7。在壳体2下面设有移动底座1,便于移动仪器。壳体2顶部的操作台4为触摸屏,省去了键盘操作,实用。

壳体2前部设有消毒舱5,消毒舱5设有紫外线消毒灯,每次使用后对y型硅胶盘6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消毒舱5设有三个y型硅胶盘6,紫外线消毒灯朝着y型硅胶盘6。

如图1-图9所示,本发明在壳体2内设有负压源、正压源(分别是吸气泵和充气泵)。在壳体2上设有若干个(图1中给出三个)y型硅胶盘6,在每个y型硅胶盘6的内表面上分别设有内凹的负压舱23和正压舱33,负压舱23与正压舱33隔离,不串气。在y型硅胶盘6的外表面上的手柄上分别设有负压气管13和正压气管14,负压舱23依次经y型硅胶盘6的盘面负压气道17、负压气管13、负压气道16、负压连管与壳体2内的负压源相连。正压舱33依次经y型硅胶盘6的盘面正压气道27、所述正压气管14、正压气道15、正压连管与壳体2内的正压源相连。图1中看不到正压连管、负压连管。

如图3-图7所示,y型硅胶盘6的盘面正压气道27与手柄上的正压气道15连接,盘面负压气道17与手柄上的负压气道16连接,y型硅胶盘6与手柄固定连接为一体。负压气道16与负压气管13之间的就是手柄的管道,正压气道15与负压气管13之间的就是手柄的管道。手柄内设有集成的正压管道和负压管道,还有温度传感器的电线。在y型硅胶盘6上的负压气管13和正压气管14及后部的手柄呈y型。正压连管、负压连管是硅胶管道,耐用方便。正压连管、负压连管与手柄后端连接。温度传感器的电线与正压连管、负压连管整合在一根管子内传输,既美观又实用。

y型硅胶盘6的内表面的外环上设有环型负压舱23,y型硅胶盘6的内表面的中部上设有环形正压舱33,负压舱23套在正压舱33外,两者的低端齐平。两者齐平是为了y型硅胶盘6接触皮肤治疗时,不互相漏气跑气。负压舱23的两侧是外壁(包括左外壁19与右外壁20)与内壁(包括左内壁21与右内壁22),其顶部是第一顶壁30。即左外壁19与左内壁21,同时右内壁22与右外壁20、第一顶壁30围成负压舱23。在负压吸气方式上,在负压舱23内,盘面负压气道17的吸气口是横置侧吸式。采用侧面吸气,避免直接吸气,这样避免直接负压吸附皮肤产生损伤。正压舱33的两侧是左内壁21、右内侧壁32,顶部是第二顶壁26,内壁、右内侧壁32、第二顶壁26三者围成一个正压舱33。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y型硅胶盘6的不设手柄的剖视示意图,图7是盘面负压气道17的a-a剖视示意图。从第一顶壁30引下来的盘面负压气道17转九十度弯后开口,吸收气流不直冲皮肤,不损伤皮肤。负压舱23的宽度为零点三-一点零cm,太宽了,皮肤会被吸引近负压舱23内,使皮肤有吸痕。

如图5、图6所示,从y型硅胶盘6内表面的中心处向正压舱33下凸,于是在y型硅胶盘6的上表面设有凹槽,为温度传感器安装孔31,温度传感器安装孔31的下底端高于负压舱23或正压舱33的底端,相距一点二至二点零mm。y型硅胶盘6上表面的手柄上还设有电线孔18,温度传感器的电线穿过手柄的电线孔18,穿过电线孔18中的电线(加热线和温控线)的一端分别连接在y型硅胶盘6的加热膜片34及温度传感器上,另一端还与壳体2内部的控制主板相连。安装温度传感器安装孔31,是为了检测正压舱33内的温度,并反馈给控制主板,进行温度控制。

如图5、图6、图9所示,第二顶壁26为环形,其中心处是温度传感器安装孔。从第二顶壁26两侧的y型硅胶盘6向上设有左壁25和右壁36,左壁25和右壁36形成一个水平环形舱35。一个加热膜片34卡固定在环形舱35中,加热膜片34的下表面与第二顶壁26接触。加热膜片34分成若干个加热扇片,这样可以加热均匀。第二顶壁26的下表面接触并固定有药片28。

在正压舱33内上部的环壁上向中心处均匀开设若干(四个)个凸台29,通过四个凸台29和一个鸭嘴凸台29将药片28卡在第二顶壁26下方,保证药片28不脱落,通过给药片28进行加热,让药物分子快速挥发,增加治疗效果。

如图6、图8所示,盘面正压气道27一侧与左壁25连为一体。盘面正压气道27的出气口24转九十度弯后,侧向朝向正压舱33的水平中心开设,设为单向阀式鸭嘴型。其中连接盘面正压气道27的一端宽,出气口24(鸭嘴凸台29)一端窄,且扁平,为硅胶出气口24。在硅胶出气口24上划一道缝,因为硅胶材质有韧性,划出缝隙后本身不会自己打开,只有通过一定压力的气体才会打开,起到气流单向阀截止的作用。当压力达到标准后,正压气道15停止供气,正压舱33内的压力,大于正压气道15内的压力,所以把硅胶出气口24的缝隙压得严严实实,形成一个封闭的舱体。

在壳体2上设有一个水膜仪3,固定在壳体2的一侧。包括一个外壳12,外壳12设有上部的储水罐8、下部的喷雾口9,及冷热喷雾开关10、电源总开关11。

工作原理:

通过药片28在y型硅胶盘6中加热,将药物分子蒸发出来,在封闭的正压舱33容腔内精准对准穴位,进行药物给及,发挥治疗作用从达到治疗的效果。

所述负压气道与负压源相连接,负压源吸气使所述负压舱23内达到系统给定的压力,吸住皮肤。正压作用在皮肤上,使皮肤的毛孔打开,有利于后期治疗过程中的药物的渗入。随时间的增加,加热膜片34温度升高,直至稳定到七十(六十五-七十二)度,加热膜片34对药片28进行加热,让药物更快的挥发出来,内舱药物分子浓度不断增大,并且温度恒定也保证了毛孔打开的持续性,从而让药物进入穴位,达到治疗效果。负压舱23的存在让整个正压药物正压舱33达到密封状态,药物分子不易挥发到外部环境,从而增大了药物给及量。y型硅胶盘6比较小巧,找穴位精准,与操作台4通过硅胶做的管道连接,从而也增加的人们的使用灵活性,治疗时简单的活动不会影响治疗效果。

本发明的应用方法的步骤为:

(一)、将若干个y型硅胶盘6至于穴位皮肤表面;

(二)、启动负压源,负压气道与负压源相连接,负压源吸气使负压舱23内达到系统给定的压力,停止工作;

(三)、接着正压源启动,正压气道与正压源相连,气流往正压舱33中冲压,达到一定的压强,正压源停止工作;

(四)、最后加热膜片34加热,随时间的增加,加热膜片34温度升高,直至稳定到六十五-七十二度,优选七十度,热量经加热膜片34与第二顶壁26接触传导,给药片28进行加热,蒸发出药物分子对穴位进行治疗,温度一直保持三十五-五十五分钟治疗结束。

水膜仪3的使用步骤:

水膜仪3的储水罐中加有促渗剂浸泡过的液体。

首先用水膜仪3在穴位上喷一层水膜,水膜仪3的喷雾水温可以调节,有常温和温水两个选择,可以根据需求自行调节。水膜仪3内部有加热炉,通过把液体加热后喷出形成五十度左右的喷雾喷到皮肤上。在穴位上喷一层水膜有利于y型硅胶盘6和皮肤的更好贴合,减少治疗过程中漏气的可能,穴位上喷洒一层水膜有利于穴位的打开,增加治疗的效果。皮肤上的水膜还起到了防烫伤的作用,假如身体上真有烫伤部位,可以选择冷的喷雾口9进行喷雾减缓疼痛感。涂完水膜后,在操作台4上控制设备,启动负压源,负压达到设定的压强停止工工作,负压舱23与皮肤紧密的贴合,从而正压舱33形成了一个密封的空间。正压启动向正压舱33内充气,达到一定压强正压停止工作,由于正压的存在,压迫皮肤表层面积增大,从而穴位更容易打开。正压结束,控制主板给加热膜片34加温最终稳定在七十度左右,恒温保证穴位一直打开,温度也让正压舱33内的药物分子,浓度增大有利于更多的药物分子进入体内,温度一直保持四十五分钟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取出药片28,擦拭y型硅胶盘6干净放入消毒舱5进行消毒,待下次使用。本装置采用硅胶做的管道与y型硅胶盘6和控制主板(壳体2)相连接,治疗过程中,病人者可以简单活动,不会影响治疗效果。y型硅胶盘6的设计也可精准地找对穴位,不会因体型的差异而使设备无法使用。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及结构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行业技术人员做的近似替代改动设计,均是是本发明所要保护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