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寒水石的抗病毒抗菌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29070214发布日期:2022-03-01 21:07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寒水石的抗病毒抗菌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寒水石的抗病毒抗菌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2.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且作息常不规律,日积月累则易出现“上火”症状,如大便干结、全身发热、咽喉肿痛等。西医针对以上症状多为对症治疗,如采用导泻药或益生菌来通便,以退热药或物理方式来降温,以消炎药和抗生素来治疗咽喉肿痛,但均仅能治标,不能治本,疗效不佳,且停药后以上症状仍会在不久后复发。尤其是大便干结,益生菌起效慢且疗效不强,而导泻药可能造成药物依赖,长期使用反而会使肠蠕动功能下降而加重症状。
3.从中医角度来说,以上“上火”症状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而引起,即内热。配方合理的中药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且能避免西药的以上问题。但中药配方的药味之间存在君臣佐使关系,若搭配不当,仍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如,误用发汗攻表的药味来退热,则不但难以祛除表热,还可能使内热益甚,反而使症状加重。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目前西药治疗内热症状疗效不佳、中药搭配不当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含寒水石的抗病毒抗菌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5.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数配比的原料:连翘8~13份、荆芥6~12份、板蓝根12~18份、黄芩7~12份、藿香7~12份、寒水石7~12份、柴胡6~11份、大黄2~4份、贝母6~12份和灵芝4~8份。
7.本发明提供的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中:
8.连翘性微寒,归肺、心、胆经,轻清性浮,善于清热解毒,尤善清心火而散上焦风热,又可消痈散结。
9.荆芥性微温,归肺、肝经,药性平和,既能宣散透疹,又能祛风解表,止痒止血。
10.板蓝根性寒,归心经、胃经,善于清解实热火毒,凉血利咽、消肿散结。
11.黄芩性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偏于上焦肺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尤善清肺热,又能除胃肠、肝胆湿热,并兼入血分,能清热、凉血、止血。
12.藿香性微温,归脾、胃、肺经,性温不燥,既能中焦脾胃之湿浊,又能和中止呕,且能发散表寒。
13.寒水石性寒,归心、胃、肾经,清热降火,解毒,利窍,消肿。
14.柴胡性微寒,归心包络、肝、胆、三焦经,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和解表里。
15.大黄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沉降之性,可引热下行,泻下作用甚强,能泻下攻积,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既清泄热毒,又清泄血分之热,具有凉血解毒、活血祛瘀之效。
16.贝母性微寒,归肺、胃、脾、心四经,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17.灵芝性平,归肝、肺、肾经,益气血,安心神,健脾胃,止咳平喘,滋补强壮。
18.阳明内热,则肠道津液不足,大便干结难下,烦热。而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不降,则肺气宣发不畅,郁热而致肺满,皮肤灼痛,咽喉疼痛。肺主皮毛,又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阴伤,则关门不利。在该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中,大黄苦寒,下积聚宿食,通利水谷,荡涤肠胃;寒水石辛寒,主身热,烦满,皮肤灼痛;连翘苦平,主结热,痈肿。三药合用为君药。臣以板蓝根,黄芩,贝母助君疗上焦热症;柴胡,荆芥,藿香,取药味之辛温,反佐上述寒凉之药,疏散风热,并以灵芝扶正,提高免疫力。
19.临床应用效果证明,整方经以上药味的配伍,对于大便干结、身热、烦满、皮肤灼痛、咽喉疼痛、舌苔薄黄、舌质红、脉数的症状能够有效治愈。并且动物试验、抑菌试验证明,该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抗菌和退热的作用。
20.优选地,该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数配比的原料:连翘9~12份、荆芥7~10份、板蓝根13~16份、黄芩8~11份、藿香8~11份、寒水石8~11份、柴胡7~10份、大黄2~4份、贝母7~10份和灵芝5~7份。
21.优选地,该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数配比的原料:连翘10份、荆芥9份、板蓝根15份、黄芩10份、藿香9份、寒水石9份、柴胡9份、大黄3份、贝母9份和灵芝6份。
22.本方在实际使用中,以上每重量份为1g即为每剂用量,根据病情每天使用1~2剂。
23.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按所述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中的原料配比称取各原料,提取所述藿香的挥发油,将残渣与所述连翘、荆芥、板蓝根、黄芩、寒水石、柴胡、大黄、贝母和灵芝水煎提取后过滤,收集所得滤液,干燥,得水煎提取物;将所述藿香的挥发油加入所得水煎提取物中混合均匀,得所述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该制备方法制得的产品可根据临床使用的实际需要或剂型需求进行进一步加工成片剂、颗粒剂、散剂、胶囊剂、糖浆、混悬液、大蜜丸等口服剂型。
24.其中,水煎提取物可选以下操作过程进行制备:按上述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中的原料配比称取各原料,将所述石膏煎煮15~25min,再加入所述藿香提挥发油后的残渣以及所述连翘、荆芥、板蓝根、黄芩、寒水石、柴胡、贝母和灵芝煎煮,然后加入所述大黄继续煎煮5~10min,过滤,得水煎滤液,将所述水煎滤液干燥,得水煎提取物。煎煮所述石膏的水量优选为所述连翘、荆芥、板蓝根、黄芩、寒水石、柴胡、贝母和灵芝总重量6~9倍,完成石膏煎煮后再直接加入所述连翘、荆芥、板蓝根、黄芩、寒水石、柴胡、贝母和灵芝煎煮2~3次,每次20~35min,优选煎煮2次,每次30min。加入所述大黄后继续煎煮的时间优选8min。
25.该制备方法中的干燥方式可采用45~55℃喷雾干燥或减压干燥方式,或采用冷冻干燥,干燥前可先在45~55℃减压浓缩。
26.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大便干结的药物中的应用。
27.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在制备退热药物中的应用。
28.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皮肤灼痛的药物中的应用。
29.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咽喉疼痛的药物中的应用。
30.第七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大便干结、发热、皮肤灼痛和咽喉疼痛中至少两种症状的药物中的应用。
31.经临床验证,上述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对于因阳明内热、肠道津液不足引起的大便干结以及身热、烦满、皮肤灼痛、咽喉疼痛、舌苔薄黄、舌质红、脉数的症状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故可用于制备成治疗以上一种或多种症状的药物。
32.第八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抗病毒和/或抗菌的药物,所述药物包括上述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以下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34.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连翘、荆芥、板蓝根、黄芩、藿香、寒水石、柴胡、大黄、贝母和灵芝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正文各药材项下的有关规定。
35.以下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原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从商业途径获得。
36.实施例
3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每个实施例中,每剂中的原料组成如表1所示(单位:g)。
38.表1各实施例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的原料组成
39.原料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5连翘10912813荆芥9710612板蓝根1513161218黄芩10811712藿香9811712寒水石9811712柴胡9710611大黄32424贝母9710612灵芝65748
40.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以上实施例中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按上述实施例中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中的原料配比称取各原料,提取藿香的挥发油,将石膏煎煮15~25min,再加入藿香提挥发油后的残渣以及连翘、荆芥、板蓝根、黄芩、寒水石、柴胡、贝母和灵芝煎煮2~3次,每次20~35min;然后加入大黄继续煎煮5~10min,过滤,得水煎滤液,将该水煎滤液在45~55℃喷雾干燥,得水煎提取物;将藿香的挥发油加入所得水煎提取物中混合均匀,即得。
41.各实施例的制备方法中具体参数条件如表2所示。
42.表2各实施例的制备参数
[0043][0044]
对比例1
[0045]
本发明对比例提供了一种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以实施例1的原料组成为基础,去掉寒水石,将与寒水石功效相似、均能清热泻火的大黄用量增加。每剂中的原料为:连翘10g、荆芥9g、板蓝根15g、黄芩10g、藿香9g、柴胡9g、大黄12g、贝母9g和灵芝6g。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46]
对比例2
[0047]
本发明对比例提供了一种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以实施例1的原料组成为基础,去掉连翘,将与连翘功效相似、均能清热解毒的板蓝根用量增加。每剂中的原料为:荆芥9g、板蓝根25g、黄芩10g、藿香9g、寒水石9g、柴胡9g、大黄3g、贝母9g和灵芝6g。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48]
效果例1
[0049]
本效果例提供了上述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的小鼠灌胃单次给药毒性试验,以观察服用本发明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后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
[0050]
1、材料
[0051]
1.1试验药物
[0052]
根据实施例1~5的原料和制备方法进行制备,分别研磨均匀,用0.5%cmc-na溶解,配制成2.2g生药/ml的浓度,作为待测液。
[0053]
1.2试验动物
[0054]
icr小鼠,spf级,240只,20~22g,雌雄各半,购于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xk(京)2016-0011。
[0055]
2、方法
[0056]
2.1分组及给药
[0057]
将雌雄小鼠分别随机分为6组,每组2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和5个实施例组(实施例1组、实施例2组、实施例3组、实施例4组和实施例5组),各实施例组分别用1.1所得实施例1~5的待测液灌胃,容量为0.4ml/10g体重(最大容量),一日共给药二次,间隔6小时,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0.5%cmc-na。所有动物于给药前一夜禁食,不禁水。
[0058]
2.2观测的指标、时间和内容
[0059]
每次给药后均连续观察2小时,观察动物外观体征、行为、分泌物、排泄物、死亡情
况及中毒反应(中毒反应的症状、起始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是否可逆)等,并详细记录异常症状的出现时间、持续时间等信息。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给药后第1、2、3、4、7、14天,每天一次记录动物体重、摄食量。观察期结束后对存活动物实施安乐死,进行大体解剖,当发现器官出现体积、颜色、质地等改变时,则对改变的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0060]
2.3数据分析
[0061]
试验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结果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双侧t检验。
[0062]
3、结果
[0063]
3.1对一般状况的影响
[0064]
空白对照组和各实施例组一般状况观察均未见异常。
[0065]
3.2对体重、摄食量的影响
[0066]
各实施例组雌、雄动物体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摄食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见表3~6。
[0067]
表3、icr小鼠灌胃单次给药毒性试验雄性动物体重变化(g)
[0068][0069]
表4、icr小鼠灌胃单次给药毒性试验雌性动物体重变化(g)
[0070][0071]
表5、icr小鼠灌胃单次给药毒性试验雄性动物摄食量变化(g/日/只)
[0072]
[0073]
表6、icr小鼠灌胃单次给药毒性试验雌性动物摄食量变化(g/日/只)
[0074][0075]
3.3大体解剖
[0076]
观察期结束后对空白对照组及各实施例组小鼠进行大体解剖,心、肝、脾、肺、肾、脑、胃、肠、胸腺、生殖器官、膀胱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0077]
4、结论
[0078]
小鼠灌胃给药的最大给药量为176g生药/kg,此剂量下未见受试物相关毒性反应。
[0079]
效果例2
[0080]
本效果例提供了上述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对lps致大鼠发热的影响试验,以观察服用本发明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的解热作用。
[0081]
1、材料
[0082]
1.1试验药物
[0083]
根据实施例1~5以及对比例1、2的原料组成和制备方法进行制备,分别研磨均匀,用0.5%cmc-na溶解,配制成0.3g生药/ml的浓度,作为待测液。
[0084]
1.2试验动物
[0085]
sd大鼠,spf级,96只,180-200g,雄性,购于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xk(京)2016-0011。
[0086]
2、方法
[0087]
2.1分组及给药
[0088]
将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2只,分别为模型对照组、5个实施例组(实施例1组、实施例2组、实施例3组、实施例4组和实施例5组)、对比例1组和对比例2组,各实施例组分别用1.1所得实施例1~5的待测液灌胃,对比例1组和对比例2组分别用1.1所得对比例1、2的待测液灌胃,灌胃容量为1ml/100g体重。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0.5%cmc-na。各组大鼠给药30min后,测量一次肛温记为t0,然后均腹腔注射20μg/kg lps(生理盐水配置)造模,体积5ml/kg。造模后每隔1h测量一次肛温记为t
x
,连续5h,计算体温差

t,

t=t
x-t0。
[0089]
2.2数据分析
[0090]
试验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结果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0091]
3、结果
[0092]
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lps造模后1-5h体温差呈明显上升趋势,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实施例组大鼠造模后2h、3h体温差明显降低(p《0.05),对比例组大鼠造模后3h体温差明显降低(p《0.05)。见表7。
[0093]
表7对lps致大鼠发热的影响
[0094][0095]
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
[0096]
4、结论
[0097]
本发明的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具有抑制大鼠腹腔注射lps引起的发热作用,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优于对比例。
[0098]
效果例3
[0099]
本效果例提供了上述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响,以观察服用本发明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的抗病毒作用。
[0100]
1、材料
[0101]
1.1试验药物
[0102]
根据实施例1~5以及对比例1、2的原料组成和制备方法进行制备,分别研磨均匀,用0.5%cmc-na溶解,配制成0.44g生药/ml的浓度,作为待测液。
[0103]
1.2试验动物
[0104]
km小鼠,spf级,108只,20-22g,雄性,购于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xk(京)2016-0011。
[0105]
1.3病毒
[0106]
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fm1),引自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使用时接种9日龄鸡胚尿囊腔,37℃培养3天,收集尿囊液备用。
[0107]
2、方法
[0108]
2.1分组及给药
[0109]
将小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5个实施例组(实施例1组、实施例2组、实施例3组、实施例4组和实施例5组)、对比例1组和对比例2组。各实施例组分别用1.1所得实施例1~5的待测液灌胃,对比例1组和对比例2组分别用1.1所得对比例1、2的待测液灌胃,均连续灌胃给药共7天,每日一次,容量为0.2ml/10g体重。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0.5%cmc-na。第3天小鼠给药后30分钟,在乙醚浅度麻醉下以50μl ld
50
病毒液滴鼻感染,正常对照组用等体积无菌pbs液滴鼻,感染后96小时解剖小鼠,取肺称重,并计算肺指数。取肺组织,甲醛固定,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
[0110]
2.2数据分析
[0111]
试验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结果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0112]
3、结果
[0113]
3.1对流感病毒性小鼠肺指数的影响
[0114]
模型对照组比正常对照组肺指数明显升高(p《0.05),实施例组和对比例组比模型对照组肺指数明显降低(p《0.05),且实施例组肺指数低于对比例组。见表8。
[0115]
表8对流感病毒性小鼠肺指数的影响
[0116][0117]
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
[0118]
3.2本发明药物对肺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0119]
光镜下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模型对照组肺泡腔内满布血性渗出物,大量上皮脱落,肺泡壁结构不清。实施例组和对比例组与模型组比较,病变明显减轻。实施例组比对比例组病变范围更局限,炎性细胞密度更低,肺泡腔内浆液性渗出少,肺泡结构较完整。
[0120]
4、结论
[0121]
本发明的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体内给药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优于对比例。
[0122]
效果例4
[0123]
本效果例考察了上述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的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效果试验,以观察本发明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的抑菌作用。
[0124]
1、材料
[0125]
1.1试验药物
[0126]
根据实施例1~5以及对比例1、2的原料和制备方法进行制备,分别研磨均匀,用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并采用超声助溶,配制成500mg生药/ml的浓度,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作为待测液。
[0127]
1.2试验菌株
[0128]
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化脓性链球菌(atcc19615);
[0129]
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atcc35218)、绿脓杆菌(atcc9027)。
[0130]
1.3培养基
[0131]
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牛肉膏0.5g,氯化钠0.5g,蛋白胨1.0g,水100ml,ph 7.0~7.2。121℃,0.1mpa条件下灭菌20min;
[0132]
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牛肉膏0.5g,氯化钠0.5g,蛋白胨1.0g,琼脂粉2.0~4.0g,水100ml,ph 7.0~7.2。121℃,0.1mpa条件下灭菌20min。
[0133]
2、方法
[0134]
将试验菌株的第5代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培养物(24h)用无菌水洗下菌苔,用上述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稀释,制成浓度为106cfu/ml的菌悬液。
[0135]
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待测液均按如下操作:取灭菌后的96孔板,在第1孔~第11孔分别加入100μl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取100μl待测液加到第1孔中,混合均匀后从第1孔中吸取100μl加入第2孔中,混合均匀后从第2孔中吸取100μl加入第3孔中,如此操作直至第10孔,最后从第10孔中吸取100μl弃去。取100μl菌悬液加入96孔板的第1孔~第12孔。向第12孔中加入100μl二甲基亚砜,作为阴性对照。上述每组均设置3个平行试验。
[0136]
3、结果
[0137]
将上述96孔板置于37℃恒温培养箱培养24h后,置于黑色背景下观察,得到每个样品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见表9。
[0138]
表9样品最小抑菌浓度(以生药计)
[0139][0140][0141]
4、结论
[0142]
本发明的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优于对比例。
[0143]
效果例5
[0144]
本效果例提供了实施例1的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的临床应用效果。
[0145]
1.病例及治疗方法
[0146]
对2018年9月~2020年6月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的症状相同的95例内热证患者进行临床应用效果的统计。
[0147]
以上患者平均年龄38.1岁(年龄范围20~45岁),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身热,烦满,皮肤灼痛,咽喉疼痛,舌苔薄黄,舌质红,脉数。每人每天服用一剂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治疗期间不再使用其他药物,规律作息不熬夜,不食辛辣,每天饮水1~2l。
[0148]
2.治疗效果
[0149]
以上述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为治愈标准。
[0150]
经统计,以上患者均在服药1~2天后大便干结情况明显缓解或消失,且体温下降,3~7天后以上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治愈率100%。停药后保持规律作息不熬夜、不食辛辣、每天饮水1~2l的生活习惯,1个月后随访,以上症状均未复发。
[0151]
该结果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抗菌抗病毒中药组合物能够有效消除患者因内热证引起的以上临床症状。
[015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