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女性气血两虚型痛经浴足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36845发布日期:2020-12-01 13:12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女性气血两虚痛经的浴足中药组方,可有实现高效、低成本、高满意度治疗女性气血两虚痛经问题。



背景技术:

痛经属于袓国医学“经行腹痛”的范畴,最早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创造性地提出疲血为其基本病机以及创立了活血止痛的治疗法则,其对痛经症状和治法做了初步描写。隋巢元方着《诸病源候论》月水来腹痛候:“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至令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手太阳、少阴之经”,提出了痛经的病因病机。明清时期《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对本病辨证作了较系统的论述:“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归纳了本病的常见病因。傅山之《傅青主女科》从肝郁化火、肾虚血癖、下焦寒湿等方面完善了痛经的病因病机学说:“妇人有经前腹疼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人以为寒极而然也,谁知是热极而火不化乎夫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疼生。然经满则不能内藏,而肝中之郁火焚烧,内逼经出,则其火亦因之而怒泄。其紫黑者,水火两战之象也,其成块者,火煎成之状也。”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不固乎夫经水者,乃天一之真水也,满则溢而虚则闭,亦其常耳,何以虚能作疼哉盖肾水一虚则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争,则气必逆,故尔作疼。”历代医家对痛经之病因病机的认识可归纳为“风冷”、“血热”、“肝郁”、“气郁”、“血结”、“气血俱虚”、“血虚”、“气虚”、“肾虚”等方面。妇女先天察赋虚弱,肝肾本虚,或因多产房劳,损伤肝肾,以致阴血不足,冲任亏虚,经行之后,血液空虚,不能滋养胞宫致使少腹疼痛。导致痛经的原因与寒、湿、热六淫有关,与气滞、血癖、气虚、血虚之气失调有关与肝肾不足、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肾阳不足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与历代医家对痛经的病因病机认识一致。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有四根:鼻根、乳根、耳根、足根,鼻为苗窍之根,乳为宗气之根,耳为神机之根,脚为精气之根。鼻、耳、乳为精气的凝聚点,脚是人体精气总的集合点。人有脚,就好像树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头脑清灵,步履轻健均为健康的特征;而头重脚轻,脚肿履艰,为病体之躯。人体健康与双足密切关联,双足对人体的养生保健作用,很早就引起古人的重视和研究。在人类与自然界的接触、适应、融合、反复、迂回等过程中,足常作为身体信号的折射点、疾病预防的作用点和疾病治疗的靶点。足浴作为传统医学重要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在传统医学上与针灸誉为“同根生”之效果,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备受专家和和学者关注和推崇。足浴可以刺激足部穴位,强身健体,特别是在足浴过程中加入中草药品,在保健的同时达到健体除病的作用。

足浴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医药传承、认识、发展和提升,对其重要作用的认识在不断强化和凝练。双足在人体最底部,距离心脏距离最远,直立行走过程中,支撑身体同时,还需要表现强大耐受功能,血液循环过程中尿酸和尿素等有害物质容易沉积在脚底;足部皮脂腺少,而汗腺分泌较多,容易消耗机体热量,所以足部外周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血流速度慢,容易产生疲血。足浴通过皮肤表面毛孔与界面进行交换吸收,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分解沉积在足底的有害物质,可使其通过汗液、尿液排出体外。脚作为人的第二心脏,提高足部温度,激活穴位,通过反射区促使大脑传导信号,改善人体内分泌和血液循环,调节生理环境。

《黄帝内经》中记载:“双足既是三阴经的起点,又是三阳经的终点。”这六条经脉与足部有直接的联系,六条经脉又与十二经脉的另外六条经脉相联络,十二条经脉分布于全身各部,与各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足连通着人体的阴阳,双足不仅是人体阳气起点又是人体阴脉聚集点。加强了足部与机体各部位的联系,构成了足部与机体全身的整体性。足浴将中药汤剂作用于局部皮肤、经络、肌肉、关节,浸泡过程中借助药力随着水和水蒸气的热力蒸腾作用,通过机体腠理、玄腑开阖吸收,药物随热通过经络传递上行,使机体气血通畅,筋骨关节得以疏通,药物气血运行中达到并补给至脏腑。足浴是对痛经有明确疗效的一种外治方法,将药物的精微通过经络输送到皮肤和腠理,通过汗孔玄府的开阖将药物吸入体内,通过血液淋巴循环系统,将药物运送到身体各个器官。足厥阴肝经起于足部,从足走腹,绕阴气,经女子胞宫,经足部皮肤吸收的药物可循肝经上行直达胞宫,活血化瘀,以缓解痉挛疼痛,起到按其位,循其名,就病以治病,皮肤隔而毛穷通,不见脏腑恰达脏腑也。

在实证性研究中,药浴对于疾病治疗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有独有的特点。足部作为疾病治疗关键靶点,有其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所决定:皮肤作为机体关键器官,其表面布满丰富毛孔,具有强有力的吸收和排泄功能;小腿上分布着60多个穴位,足部有近70个反射区,双足与周身经络密切联系,穴位和反射区彼此内外协作,纵横交错,构成网络结构,与脏腑器官之间做到里应外合;足浴过程中,人体可以借助水体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加快血液循环,增加细胞氧的供应和能量生成,提高细胞活力,加快物质转化和运输能力,增加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生成,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足浴通过刺激相应穴位,使经络通畅、调整脏腑阴阳、调和气血、扶正去邪,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疾病的效果;足浴过程中药物吸收采用皮肤吸收方式,有效规避了一些药物对肠和胃的直接刺激,更有助于减少内脏器官的损伤,保护脏腑器官,稳定脏腑器官稳态基础;足浴过程将药物性味通过体表肌肤腠理进入体内,将药物源源不断的释放渗透进机体内,性味随气血走行全身,使机体血液始终含有药物,到达病处并发挥其效应。

妇女素体气血亏虚,或失血过多,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耗损,脾胃素虚,气血不足,可形成血虚或气血两虚之病机。气血亏虚,行经之后,血海愈虚,胞脉失养,则经行而腹痛。气虚运血无力,血虚血流缓慢,可致经血滞而不畅,可见经行腹痛,出现气血两虚证。鉴于中药足浴治疗方法的安全性、使用方便性和作用特点,学者一直在尝试、观察、推敲、论证、凝练找到对女性痛经具有显著疗效的足浴中药组方。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0910231989.6公开了一种女士补血养颜果冻,所需原料包括冰糖、黄酒、柠檬酸、蜂蜜、乳酸链球菌素、阿胶、当归、枸杞、黄芪、红枣、首乌、黑芝麻、水果粒、桃花。本发明产品口味甘甜,食用方便,香味浓郁,集各种组份功效于一体,具有补血益气、美容养颜、延缓衰老、增强抵抗力等优点,是一种上好的滋补佳品,无任何毒副作用,无不良气味,对治疗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萎黄、头发干枯、皮肤干涩、黄褐斑、便秘、月经不调、痛经、手脚冰凉、四肢乏力、失眠、月经紊乱、心烦易怒、失眠等症状效果明显。本发明配方中采用黄芪、当归辅助配合以补气。作为一种补血养颜保健品,用于防治女性气血两虚痛经,效果有待考究。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1810032264.3提供了具有补血补气功效的药物组合物,原料药重量配比如下:冬虫夏草5-30份、黄芪20-100份、白芍20-80份、当归20-80份、甘草20-80份、阿胶5-50份、肉桂5-50份。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是经配方考察及工艺考察,筛选组方后确定的,既可用于气血两虚,血虚津伤所致的头晕目眩、乏力自汗、心悸失眠、妇科炎性腹痛、痛经、贫血、面色少华、过早衰老、产后血虚等,又可用于亚健康、疲劳综合征、各种术后恢复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在补血补气,尤其是针对女性补益气血,增强免疫力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但女性痛经发病机理不同,主症不同,单靠补血补气,效果难以达到最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理论辩证女性经期生理特点,分析气血两虚型痛经发病机制,结合足浴疗法优点,实现以皮肤吸收为媒介,玄府开阖为着力点,完成内病外治。提出一种防治女性气血两虚型痛经浴足中药组合物。本发明组方以当归和黄芪为君药,两药配伍成对,阳生阴长,益气生血,气血双补,药后气旺血生,虚火自熄,虚热乃平。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防治女性气血两虚型痛经浴足中药组合物,以当归和黄芪为君药,以丹参、鸡血藤、补骨脂、骨碎补、升麻、柴胡、益母草、枳壳、生地、知母、沙苑子、白蒺藜为臣药,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药组成:当归、黄芪各20~30份,丹参、鸡血藤、补骨脂、骨碎补、升麻、柴胡、益母草、枳壳、生地、知母、沙苑子、白蒺藜各10~15份。

所述的治女性气血两虚型痛经浴足中药组合物,组方中还包括龙骨、牡蛎、玫瑰花、月季花各5~10份,以龙骨、牡蛎、玫瑰花、月季花为佐药。

所述的治女性气血两虚型痛经浴足中药组合物,组方中还包括红花、艾叶各10~15份,以红花和艾叶为使药。

各原料药的药理功效分别为:

[1]当归:味甘而重,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

[2]黄芪:为升阳补气之圣药,可大补脾肺之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产后失血致虚,以致阴不敛阳,黄芪升补宗气,当归补血和营,两药配伍,阳生阴长,益气生血,气血双补,药后气旺血生,虚火自熄,虚热乃平;

[3]丹参:补血生血,功过当归和地黄,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瘀生新,性倍芎,凉血而不致留瘀,散瘀而不致血液妄行的特点;

[4]鸡血藤:归肝、肾经,功效补血,活血,通络,鸡血藤既能补血,又能活血通络

[5]补骨脂:归肾、脾经,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6]骨碎补:归肝、肾经,功效活血续伤,补肾强骨;

[7]柴胡:味苦性微寒,入肝胆经,善升举阳气,解肌退热;

[8]升麻:味甘苦,性微寒,升举阳气,并能散风热,解毒透疹;

[9]益母草:辛苦微寒,善于活血调经,有祛瘀而不伤正,活血而不留瘀之特点,对于妇女月经不调、产后瘀阻腹痛有很好的效果,故有“益母”之名;

[10]枳壳:偏于破气消痞、行气宽中;

[11]生地:滋肾养阴以济心火;

[12]知母:泻肾火而降心火,解热除烦,能养阴清热、宁心除烦;

[13]沙苑子:入肝、肾经,补肝,益肾,明目,固精,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目昏;

[14]白蒺藜:入肝经,平肝解郁,祛风明目,用于眩晕头痛,肝郁胁痛,风热头痛,目赤肿痛;

[15]龙骨:归心、肝、肾经,敛气逐湿,止盗汗,镇惊安神,涩精止血;

[16]牡砺:归肝、胆、肾经,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17]玫瑰花:归肝、脾经,行气解郁,和血止痛,能行气和血;

[18]月季花:能疏肝解郁、理气和中,化痰散结;

[19]红花:入肝、肾二经,活血通经,去瘀止痛;

[20]艾叶:归肝、脾、肾经,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

发明有益效果:

1、本发明防治女性气血两虚型痛经浴足中药组合物,理论辩证女性经期生理特点,分析气血两虚型痛经发病机制,结合足浴疗法优点,实现以皮肤吸收为媒介,玄府开阖为着力点,完成内病外治。本发明以足中心、借热发力、激活经络原动力,疏通关节,以水为媒、引药上行,周行全身,辐射五脏,疏肝养肾,生血益气,气行血行,益气生血,气血双补,药后气旺血生,气血两旺,化瘀止疼,滋养胞宫,有效治疗女性气血两虚型痛经。

2、本发明防治女性气血两虚型痛经浴足中药组合物,以天然中药材为原料,实现理论基础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在传统医学“足下暖;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足为精气之根”等理论基础上,深化足部全息论的应用和拓展;充分考虑药物的“首过效应”和规避女性脾胃运化素弱的基础上,实现疾病治疗和药性发挥之间的趋利避害;中医药经络通畅、气血运行、脏腑和谐、“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生殖轴等理论完成对接、互动和交融;双足作为人体阳气起点和阴脉聚集点理论与反射区认识进一步加强;积极辨析药性基础上,组方设计上采用两个药物配伍成对使用,做到药物之间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相须相使。。

3、本发明防治女性气血两虚型痛经浴足中药组合物,组方配伍成对使用,配方科学合理,药物作用相得益彰,原料资源丰富,制备方法简单可行,易生产制备,使用方便快捷,已在市场广泛推广,疗效显著,得到专业人士认可和社会好评,是防治气血两虚痛经药物上的创新,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发明防治女性气血两虚型痛经浴足中药组合物,以当归和黄芪为君药,以丹参、鸡血藤、补骨脂、骨碎补、升麻、柴胡、益母草、枳壳、生地、知母、沙苑子、白蒺藜为臣药,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药组成:当归、黄芪各20~30份,丹参、鸡血藤、补骨脂、骨碎补、升麻、柴胡、益母草、枳壳、生地、知母、沙苑子、白蒺藜各10~15份。

本发明组方以当归和黄芪为君药,两药配伍成对,阳生阴长,益气生血,气血双补,药后气旺血生,虚火自熄,虚热乃平。丹参、鸡血藤、补骨脂、骨碎补、升麻、柴胡、益母草、枳壳、生地、知母、沙苑子、白蒺藜为臣药,丹参和鸡血藤配伍成对合用,养血又活血,既补又通,有补有通,动静结合,补血不留疲,活血不伤正;补骨脂和骨碎补配伍成对合用,皆借温入肾,能温补肾阳,能调控“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生殖轴,改善子宫内膜微循环;升麻和柴胡配伍成对,相须为用,增强升阳举陷之功,多用于气虚引起的气不摄血而出现月经紊乱;益母草和枳壳配伍成对合用,强化活血行气之力,佐助生化,促进宫腔内浊液的排出;生地和知母配伍成对合用能养阴清热、宁心除烦;沙苑子和白蒺藜配伍成对合用,一补一清,既补又通,既能养肝血又能平肝阳,治疗肝肾不足所致阴血亏虚。龙骨、牡蛎、玫瑰花、月季花为佐药,龙骨、牡蛎配伍成对合用,有固涩止汗止血之功,既固涩止汗又镇静安神,一药多用;玫瑰花和月季花配伍成对使用入肝经,有疏肝理气之功效。红花和艾叶为使药,实现有效调理和滋养肌肤,加强皮肤血液循环,疏散暑邪,强化活血化瘀、激活穴位、通筋活络、疏通气脉,构筑穴、脉、气、血的纲目联动机制,提升药物吸收能力,固本扶阳。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防治女性气血两虚型痛经浴足中药组合物,和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进一步的,组方中还包括龙骨、牡蛎、玫瑰花、月季花各5~10份,以龙骨、牡蛎、玫瑰花、月季花为佐药。龙骨、牡蛎、玫瑰花、月季花为佐药,龙骨、牡蛎配伍成对合用,有固涩止汗止血之功,既固涩止汗又镇静安神,一药多用;玫瑰花和月季花配伍成对使用入肝经,有疏肝理气之功效。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防治女性气血两虚型痛经浴足中药组合物,和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组方中还包括红花、艾叶各10~15份,以红花和艾叶为使药。

以红花和艾叶为使药,实现有效调理和滋养肌肤,加强皮肤血液循环,疏散暑邪,强化活血化瘀、激活穴位、通筋活络、疏通气脉,构筑穴、脉、气、血的纲目联动机制,提升药物吸收能力,固本扶阳。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防治女性气血两虚型痛经浴足中药组合物,组方中:当归20g、黄芪20g、丹参12g、鸡血藤12g、补骨脂10g、骨碎补10g、升麻10g、柴胡10g、益母草13g、枳壳13g、生地15g、知母15g、沙苑子11g、白蒺藜11g、龙骨6g、牡蛎6g、玫瑰花6g、月季花6g、红花12g、艾叶12g。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防治女性气血两虚型痛经浴足中药组合物,组方中:当归30g、黄芪30g、丹参15g、鸡血藤15g、补骨脂12g、骨碎补12g、升麻12g、柴胡12g、益母草10g、枳壳10g、生地11g、知母11g、沙苑子10g、白蒺藜10g、龙骨8g、牡蛎8g、玫瑰花7g、月季花7g、红花15g、艾叶15g。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的防治女性气血两虚型痛经浴足中药组合物,组方中:当归26g、黄芪22g、丹参14g、鸡血藤14g、补骨脂15g、骨碎补15g、升麻15g、柴胡15g、益母草12g、枳壳12g、生地10g、知母10g、沙苑子12g、白蒺藜12g、龙骨10g、牡蛎10g、玫瑰花8g、月季花8g、红花10g、艾叶10g。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的防治女性气血两虚型痛经浴足中药组合物,组方中:当归30g、黄芪28g、丹参11g、鸡血藤12g、补骨脂14g、骨碎补13g、升麻13g、柴胡13g、益母草15g、枳壳15g、生地10g、知母10g、沙苑子12g、白蒺藜12g、龙骨9g、牡蛎9g、玫瑰花8g、月季花8g、红花11g、艾叶11g。

本发明防治女性气血两虚型痛经的浴足中药组合物,中药组方:当归20~30份、黄芪20~30份、丹参10~15份、鸡血藤10~15份、补骨脂10~15份、骨碎补10~15份、升麻10~15份、柴胡10~15份、益母草10~15份、枳壳10~15份、生地10~15份、知母10~15份、沙苑子10~15份、白蒺藜10~15份、龙骨5~10份、牡蛎5~10份、玫瑰花5~10份、月季花5~10份、红花10~15份、艾叶10~15份。各原料药在比例范围内任意配伍。将原料药物筛选、炮制、粉碎、成药粉、过200~300目筛后,混匀再分装入无纺布袋内。

具体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当归: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碾碎,过筛;

2)黄芪: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碾碎,过筛;

3)丹参:拣净杂质,除去根茎,洗净,捞出,润透后切片,晾干,碾碎,过筛;

4)鸡血藤: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碎,晒干,碾碎,过筛;

5)补骨脂:取净补骨脂,用盐水拌匀,稍润,炒至略鼓起,晾干,碾碎,过筛;

6)骨碎补: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碾碎,过筛;

7)升麻: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碾碎,过筛;

8)柴胡: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碾碎,过筛;

9)益母草:除去杂质,迅速洗净,润透,切段,干燥,碾碎,过筛;

10)枳壳: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后筛去碎落的瓤核。本品为不规则弧状条形薄片,长达5cm,宽达1.3cm。切面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中果皮黄白色至黄棕色,碾碎,过筛;

11)生地:选取根部,除去杂质,洗净,切碎,晒干,碾碎,过筛;

12)知母: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去毛屑,碾碎,过筛;

13)沙苑子:取净沙苑子,用盐水拌匀,放锅内炒干,碾碎,过筛;

14)白蒺藜:取去刺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用小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干,碾碎,过筛;

15)龙骨:刷净泥土,碾碎,过筛;

16)牡蛎:洗净,干燥,碾碎,过筛;

17)玫瑰花:拣去杂质,摘除花柄及蒂,碾碎,过筛;

18)月季花:取原材料,除去杂质。炮炙:取净制材料晾干,或微火烘干即可,碾碎,过筛;

19)红花:拣净杂质,除去茎叶、蒂头,晒干,碾碎,过筛;

20)艾叶:拣去杂质,去梗,筛去灰屑,碾碎,过筛;

21)上述成份按照比例混合均匀。

下面以实施例7的浴足中药组合物为例,说明女性气血两虚型痛经群体治疗过程:

[1]一般资料:本发明足浴制剂共采集附属医院80例临床病例,女性年龄25~50岁,治疗组40人,对照组40人。

[2]纳入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学》气血虚弱型痛经诊断标准:主证:经期或经后1~2d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次证:月经量少,色淡质薄,面色萎黄不华,纳少便溏;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具备主症、次症中至少一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月经周期超过35天,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3]干预措施:治疗组取本足浴制剂产品50g,加入到20l左右、38~45℃的清水中,使组合物溶解后,进行足浴,足浴时药液淹过脚踝部10~15cm,缓慢搓动30min以上,每天浴足1~3次,连续使用30天,受试者在试验期间停止使用其他足浴保健品。对照组30人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4]治愈标准:治愈:用药30天,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维持3个月以上;显效:用药30天,症状明显减轻,大部分体征消失,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无效:用药30天,不能使症状体征消失。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100%。

[5]治愈、显著、无效、总有效率的比较见表1。

表1治愈、显著、无效、总有效率的比较

[6]经临床试验证明,本发明中药药浴防治女性气血两虚痛经总有效率为85.00%,比对照组的有效率高出12.50%,使女性气血两虚痛经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对患者身体造成的负面效应。本发明中药足浴组方见效时间提前,治愈时间提前,能够达到积极治疗女性气血两虚痛经的目的。

具体实例

(1)叶某,女,46岁,经期小腹隐隐作痛,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面色萎黄不华,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足浴30天后,月经周期、经量、经期恢复正常,主诉症状消失。

(2)董某,女,35岁,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面色萎黄不华,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足浴30天后,月经周期、经量、经期恢复正常,主诉症状消失。

(3)李某,女,34岁,小腹隐隐作痛,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面色萎黄不华,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足浴30天后,月经周期、经量、经期恢复正常,主诉症状消失。

(4)吴某,女,40岁;经期小腹隐隐作痛,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面色萎黄不华,纳少便溏;舌淡且苔白,脉细弱。足浴30天后,月经周期、经量、经期恢复正常,主诉症状消失。

本发明组方以当归和黄芪为君药,两药配伍成对,阳生阴长,益气生血,气血双补,药后气旺血生,虚火自熄,虚热乃平。以丹参、鸡血藤、补骨脂、骨碎补、升麻、柴胡、益母草、枳壳、生地、知母、沙苑子、白蒺藜为臣药,丹参和鸡血藤配伍成对合用,养血又活血,既补又通,有补有通,动静结合,补血不留疲,活血不伤正;补骨脂和骨碎补配伍成对合用,皆借温入肾,能温补肾阳,能调控“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生殖轴,改善子宫内膜微循环;升麻和柴胡配伍成对,相须为用,增强升阳举陷之功,多用于气虚引起的气不摄血而出现月经紊乱;益母草和枳壳配伍成对合用,强化活血行气之力,佐助生化,促进宫腔内浊液的排出;生地和知母配伍成对合用能养阴清热、宁心除烦;沙苑子和白蒺藜配伍成对合用,一补一清,既补又通,既能养肝血又能平肝阳,治疗肝肾不足所致阴血亏虚。龙骨、牡蛎、玫瑰花、月季花为佐药,龙骨、牡蛎配伍成对合用,有固涩止汗止血之功,既固涩止汗又镇静安神,一药多用;玫瑰花和月季花配伍成对使用入肝经,有疏肝理气之功效。红花和艾叶为使药,实现有效调理和滋养肌肤,加强皮肤血液循环,疏散暑邪,强化活血化瘀、激活穴位、通筋活络、疏通气脉,构筑穴、脉、气、血的纲目联动机制,提升药物吸收能力,固本扶阳。组方配伍成对使用为基础,配方科学合理,药物作用相得益彰,原料资源丰富,制备方法简单可行,易生产制备,使用方便快捷,疗效显著,经试用得到专业人士认可和社会好评,是防治气血两虚痛经药物上的创新,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