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内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21019发布日期:2021-01-24 08:23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髌骨骨折内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属于髌骨骨折内固定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位于股骨下端前面,在股四头肌腱内,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为关节面,是伸直膝关节的重要解剖结构。髌骨骨折占所有骨折的1%~2%,常由股四头肌肌键原发破裂或直接撞击股骨引起。髌骨具有保护膝关节,避免股四头肌腱对股骨髁软骨面摩擦的功能。髌骨骨折是较常见的损伤,髌骨骨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起骨折不愈合、关节粘连、创伤性关节炎、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通常髌骨骨折内固定术有多种方法,临床上治疗髌骨骨折的方法可分为保守和手术治疗两大类。部分现有技术采用抱膝圈外侧固定绳带,实际是将将绳带系在膝盖背衬板上的外固定部件,例如公开号为:cn23075272y的“向心膨胀式髌骨复位气圈”、公开号为:cn2840957y的“髌骨骨折固定架”、cn 201968880 u实用新型“髌骨骨折用固定装置”、公开号为:cn 104644305 a的“一种髌骨骨折固定装置”等,这些外固定部件,并非直接固定于髌骨上,无法实质性固定骨折的髌骨,而且其固定张力都集中在髌骨的前面,而髌骨背面无牵引,容易致使背面折痕张口,导致髌骨恢复时走样,且恢复较慢。
[0003]
在对髌骨骨折部位切口后的固定术如克氏针钢丝张力固定、记忆合金聚髌固定髌骨爪和张力带两种手术方式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手术时需要较大切口才能置入固定物,而且还需要二次手术将固定物取出。髌骨爪固定的缺点有:成本较高,加重患者负担;需要准确把握髌骨爪的尺寸,不然易于过大及过小,造成髌骨爪与髌骨不敷贴;因髌骨爪占有面积大,造成髌骨皮肤与髌骨之间隔离,容积加大,髌骨皮肤张力过大,不利于缝合,易于引起髌骨皮肤坏死,髌骨爪外露;对于横行骨折效果较好,但对于复杂粉碎性骨折及髌骨下极骨折固定效果并不可靠,往往借助于克氏针固定,使用范围变小,与其用克氏针加髌骨爪,不如单纯应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使手术变得多此一举;因担忧固定的牢固程度,所以早期功能锻炼受到限制;并不是普遍都可以采用的固定方法。
[0004]
钢丝线性固定带与髌骨接触部位单位面积内承受压力较大导致软组织会坏死、液化、吸收、纤维化,使张力带钢丝松动,且打结部位的刺激造成患者不适。例如公开号:cn 110960306 a的“一种髌骨骨折打包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带、锁紧扣、引导装置,其固定带为柔性结构,固定带需要在引导装置带动下缠绕髌骨且至少有一道固定带与骨折折痕交叉,固定带两端通过锁紧扣连接并张紧固定。这种技术需要采用固定带围绕髌骨进行打包缠绕固定,打结部位存在较大结点,影响血液循环,延缓恢复时间,甚至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经常刺激造成患者不适。又如cn 209186903 u的“一种髌骨骨折手术内固定装置”包括顶柱和固定块,骨头的通孔的内部安装有髌骨针,顶柱安装在髌骨针的顶端,且顶柱位于安装槽的内部,并且安装槽开设在骨头的上表面,顶柱的外表面顶端设置有钢丝,固定块安装在髌骨针的底端。该髌骨骨折手术内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的顶端为顶柱且缠绕钢丝,钢丝相互重叠压紧后缠绕形成较大结点,结点和顶柱端明显凸起刺激皮肤。影响血液循环,延缓恢复时
间,甚至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经常刺激造成患者不适。内固定物易于突起皮肤,刺破皮肤,引起疼痛及感染;术后膝关节疼痛较多;不利于早期锻炼;克氏针易于松动移位,钢丝容易脱落,使有效固定时间缩短。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针对现有多种用于髌骨骨折器械普遍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基本不用考究打钉位置而通过调节各绳带并张紧的髌骨骨折内固定装置,用以简化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消除节点,显著降低凸起程度。
[0006]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髌骨骨折内固定装置,包括抱膝圈和髌骨钉,还包括调节绳带及调节机构,所述的抱膝圈为圆环形钢性圈,其圆周边缘至少连接两根调节绳带和其余固定绳带,或者全部连接调节绳带,所述的固定绳带的一端固定于抱膝圈边缘,另一端连接有套环,所述的调节绳带,当其一端与抱膝圈固定连接时,另一端与髌骨钉之间设置端部调节机构或者绳带中部设置长度调节机构,当其一端与抱膝圈设置径向调节机构时,另一端连接有套环,至少两个髌骨钉沿近似平行贯穿髌骨骨折部位两侧,各固定绳带和各调节绳带的末端分别套接于相应的髌骨钉端部,并调节所述的径向调节机构时或端部调节机构或长度调节机构,使各固定绳带和各调节绳带张紧。
[0007]
一种髌骨骨折内固定装置,包括抱膝圈和固定绳带以及髌骨钉,还包括调节绳带及调节机构,所述的抱膝圈为圆环形弹性圈,其圆周边缘至少连接一根调节绳带和其余固定绳带,或者全部连接调节绳带,所述的固定绳带的一端固定于抱膝圈边缘,另一端连接有套环,所述的调节绳带,当其一端与抱膝圈固定连接时,另一端与髌骨钉之间设置端部调节机构或者绳带中部设置长度调节机构,当其一端与抱膝圈设置径向调节机构时,另一端连接有套环,至少两个髌骨钉沿近似平行贯穿髌骨骨折部位两侧,各固定绳带和各调节绳带的末端分别套接于相应的髌骨钉端部,并调节所述的径向调节机构时或长度调节机构,使各固定绳带和各调节绳带张紧。
[0008]
一种髌骨骨折内固定装置,包括抱膝圈和髌骨钉,所述的抱膝圈为圆环形钢性圈或为弹性圈,其圆周周边均布有多个套接孔,多个绳带的一端固定有套环而另一端固定活接套环,活接套环套接于各套接孔内,或者至少一个绳带的一端固定有套环而另一端固定活接套环,活接套环套接于各套接孔内,其余为固定绳带,固定绳带的一端固定于抱膝圈边缘,另一端连接有套环。
[0009]
所述的径向调节机构一:在刚性抱膝圈a圆周边缘沿径向设置多个径向穿孔,且在每个径向穿孔内分别设置具有弹性的卡头,采用扎带式调节绳带c,其一端固定有套环,另一端设置防滑倒齿,各防滑倒齿插入相应的径向穿孔内,且确保各卡头能自动插入防滑倒齿的沟槽内;或者,在刚性抱膝圈a圆周边缘连接部分固定绳带,和通过多个径向穿孔连接部分扎带式调节绳带c,将固定绳带与调节绳带配合使用。
[0010]
所述的径向调节机构二:在刚性抱膝圈a圆周边缘沿径向设置多个浅槽且在浅槽中部设有螺孔,各浅槽的槽底有槽内齿,采用扁环式调节绳带d,其一端固定有套环,另一端连接调节板,调节板中部有调节孔,调节板的一个侧面有防滑齿,将各防滑齿沿径向调节后卡装在相应的浅槽内,锁丝插入调节孔内并螺纹连接于相应的螺孔内,利用锁丝帽部压紧调节板表面使其固定于浅槽内;或者在刚性抱膝圈a圆周边缘连接部分固定绳带,和通过多
个径向的浅槽连接部分扁环式调节绳带d,将固定绳带与调节绳带配合使用。
[0011]
所述的径向调节机构三:在刚性抱膝圈a圆周边缘沿径向设置多个燕尾槽且在浅槽中部设有螺孔,采用燕尾形调节绳带e,其一端固定有套环,另一端连接燕尾插头,燕尾插头中部有调节孔,调节板的外侧面有防滑齿,将各燕尾插头沿径向插入相应的燕尾槽内并能沿径向滑动调节,在各燕尾插头外侧还覆盖有平垫片a,将平垫片a一侧的防滑齿匹配扣合在相应燕尾插头外侧的防滑齿内,通过锁丝穿过平垫片a的穿孔在进一步插入燕尾插头的调节孔内,锁丝螺纹连接于相应的螺孔内,利用锁丝帽部压紧平垫片a表面进而压紧燕尾插头使其固定于浅槽内,或者在刚性抱膝圈a圆周边缘连接部分固定绳带,和通过多个径向的浅槽连接部分燕尾形调节绳带e,将固定绳带与调节绳带配合使用。
[0012]
所述的长度调节机构:调节绳带的一端固定连接刚性抱膝圈a,另一端固定连接套环,其中部设置长度调节机构。
[0013]
所述的端部调节机构:是在绳带端部固定有条状的调节板,调节板中部有扁长的调节孔,将该调节板套装在相对应的髌骨钉外侧后,通过髌骨钉两端的端帽和丝母对相应的调节板压紧,在垫片中心有穿孔且套装在髌骨钉外侧,在位于调节板的表面有防滑齿,在位于各垫片的表面有防滑齿。
[0014]
所述的固定绳带或调节绳带:其一端设置有与抱膝圈连接的活动挂扣以便于针对不同患者更换不同型号的绳带。
[0015]
所述的抱膝圈为钢性圈和柔性圈复合圈。
[001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绳带既能沿径向无级调节又能沿抱膝圈适度转动,从而能适应不同位置的下钉选择。下钉时无需考虑绳带长度和带端孔位的约束问题,能够寻找最佳位置下钉,无需借助定位器械,下钉后只需要操作绳带张紧调节即可。手术过程操作简单,高效。
[0017]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采用固定带围绕髌骨进行打包缠绕固定,本发明不会造成绳带的重叠堆厚问题,不会出现绳端结点问题,无需现场缠绕的麻烦,各绳带端部处理都是在制造过程已经处于压扁的扁制状态,所以术后不会造成较大凸起问题。通过本发明的上述装置,可将骨折后的髌骨碎块牢固合拢在一起,所采用的无级调节功能使各骨折面受力均衡,避免了骨折错位和折痕张口,且各绳带及锁扣厚度小,不会引起组织突起,产生不适,利于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0018]
本发明所涉及的绳带还可以采用可吸收材料,解决植入物需二次手术取出的难题,显著降低手术的难度和较传统至少能节约一半的手术时间。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调节绳带具有端部调节机构的内固定装置示意图。
[0020]
图2是将本发明内固定装置应用于髌骨的示意图。
[0021]
图3是图1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
图4是刚性抱膝圈双调节绳带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3]
图5是刚性抱膝圈双调节绳带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4]
图6是弹性抱膝圈单调节绳带结构示意图。
[0025]
图7是调节绳带具有中部调节机构的内固定装置示意图。
[0026]
图8是扎带式调节绳带的内固定装置示意图。
[0027]
图9是图8中扎带与穿孔配合关系示意图。
[0028]
图10是调节绳带具有径向调节机构的内固定装置示意图之一。
[0029]
图11是图10中调节绳带的立体结构图。
[0030]
图12是调节绳带具有径向调节机构的内固定装置示意图之二。
[0031]
图13是图12中径向调节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0032]
图14是图12中调节绳带的立体结构图。
[0033]
图15是调节绳带具有径向调节机构的内固定装置示意图之三。
[0034]
图16是调节绳带具有径向调节机构的内固定装置示意图之四。
[0035]
图17是调节绳带具有径向调节机构的内固定装置示意图之五。
[0036]
图中标号:刚性抱膝圈1a,柔性抱膝圈1b,固定绳带2,末端调节绳带3a,中段调节绳带3b,扎带式调节绳带3c,扁环式调节绳带3d,燕尾形调节绳带3e,调节板301,调节孔302,防滑齿303,固定带304,调节带305,单向斜齿306,活接套环307,固接套环308,固定套309,防滑倒齿310,卡头311,槽内齿312,燕尾插头313,髌骨钉4,顶帽41,平垫片42a,楔形垫片42b,弹性楔形垫片42c,齿片421,底片422,v型簧片423,让位槽424,穿孔43,防滑齿44,丝母45,自攻丝段46,螺套47,丝杆48,套环5,套接孔6,径向穿孔7,浅槽8,螺孔9,锁丝10,燕尾槽11。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为更好地了解本发明技术方案,可以通过以下较为典型的几个实例从不同方面来理解技术方案和投入应用。
[0038]
实施例1:图1是一种刚性抱膝圈双调节绳带式髌骨骨折内固定装置,图中可以看出,位于刚性抱膝圈1a四周分别固定连接有四根绳带,分别为两根固定绳带2和两根调节绳带3。在此基础上,固定绳带和调节绳带的数量还可以增加,通常是成对增加,保持总绳带数量为偶数为宜,但并不排除增加为奇数个绳带的可能。或者制备含有多个备用的绳带,在手术时根据需要进行删减处理。
[0039]
图2显示了将图1内固定装置在髌骨状态时,可以看出,通常情况下,两个髌骨钉沿近似平行贯穿髌骨骨折部位两侧,各固定绳带和各调节绳带的末端分别套接于相应的髌骨钉端部。特殊情下需要增加髌骨钉数量或绳带数量时,还要求在刚性抱膝圈1a周边缘增加一根固定绳带和一根调节绳带。当如上所述增加为奇数个绳带时,需要有一根髌骨钉为盲打钉,仅有顶帽部外露即可,适用于粉碎性骨折。从而,在设计刚性抱膝圈与各绳带数量时,可以设置不同型号,除了大小型号外,还应当考虑设计在抱膝圈周边固定连接不同数量的绳带。一个较好的方式是在刚性抱膝圈周边同时固定多个各种绳带,根据需要使用相应数量绳带,多余绳带可在手术后直接剪除即可。
[0040]
针对本实施例,从图1可以看出,抱膝圈为圆环形钢性圈,与刚性抱膝圈1a周边连接的两根固定绳带2,其一端固定于抱膝圈边缘,另一端连接有套环,打钉(打孔后插钉)时将套环拉至需要打钉位置,并将钉尖对准套环内打钉。与刚性抱膝圈1a周边连接的两根末端调节绳带3a,从图1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是将调节绳带的一端与抱膝圈固定连接,另一端
与髌骨钉之间设置端部调节机构。图1中显示了该端部调节机构,是在绳带端部固定有条状的调节板301,调节板301中部有扁长的调节孔302,将该调节板301套装在相对应的髌骨钉4外侧后,通过髌骨钉两端的端帽41和丝母45对相应的调节板301压紧。从图1中可以看出,平垫片42a或楔形垫片42b或弹性楔形垫片42c中心有穿孔43且套装在髌骨钉4外侧,在位于调节板301的表面有防滑齿303,在位于各垫片的表面有防滑齿44。调节好各调节板位置后,旋拧丝母45后,上下垫片向内收缩并将各调节板挤压在髌骨表面,从而各垫片与相应的调节板通过防滑齿啮合组成防滑固定关系。
[0041]
楔形垫片42b和弹性楔形垫片42c可以分别设置不同型号,主要用于配合髌骨钉进入髌骨时可能存在倾角(非垂直)。楔形垫片42b可设置不同型号以配合不同倾角达到近似匹配,但弹性楔形垫片42c的适应性更强,几乎可适应任意倾角。从图3可以看出,弹性楔形垫片42c包括了齿片421和底片422,两者的中部都有穿孔43,一个v型簧片423含有让位槽424,v型簧片423的两页分别固定齿片421和底片422,让位槽与各穿孔对应。
[0042]
从图1中可以看出,髌骨钉4的杆体上端有顶帽41,下端有丝并套装有丝母45。 可以先钻孔后插入螺杆式髌骨钉4,也可以将髌骨钉4设计为尖端具有自攻丝的自攻钉以便于直接旋入并穿透骨质。另一种髌骨钉如图8中左下部,在钉体上端有自攻丝段46,用于旋入骨质钻孔内。当各绳带被固定和张紧后,钉端部可露出肌肤之外或将过分突出部分可以截断。
[0043]
使用时,如图2所示,先将本装置的抱膝圈支撑在髌骨前侧中部区域,然后牵引固定绳带2至合适部位,沿近似垂直于骨折缝方向植入至少两根髌骨钉4,每根髌骨钉都沿进入固定绳带的套环或调节绳带的调节孔内,图中可以看出,各绳带组成x形,且末端的套环或调节孔依次位于两髌骨钉的四个端部。分别参见图4和图5,图4显示了将两根调节绳带分别位于同一髌骨钉两端的情况,图5显示了将两根调节绳带分别位于两根髌骨钉下端的情况。两种情况都能够实现调节张紧功能。另外,在以上基础上,还可以设计采用三根调节绳带和一根固定绳带的情况,还可以进一步设计采用四根调节绳带的情况。
[0044]
旋拧丝母45后,上下垫片向内收缩并将各调节板挤压在髌骨表面,但并没有被压死。当采用如图8所示的自攻丝钉体时,无需再使用丝母45,仅需旋拧钉体使自攻丝段46进入骨质固定即可。此时移动各调节板到达合适位置,保持适度张力,再进一步旋拧各丝母,使各丝母压迫各垫片,进而使各垫片与相应的调节板通过防滑齿啮合,组成防滑固定关系。可以看出,通过本实施例上述方案,下钉位置不会受限于绳带长度或套环位置,以便于能够寻找最佳下钉位置,下钉时无需借助定位器械,下钉后只需要操作绳带张紧调节即可,从而使手术过程操作简单和高效。而且,各绳带既能沿径向调节又能沿抱膝圈适度转动,从而能适应不同位置的下钉选择。还可以看出,由于抱膝圈和各绳带的固定关系属于出厂前即加固为一体,可以保持两者连接具有扁平的结构,位于髌骨钉各端部的套环或调节板也可以为边片状结构,从而能够使节点数量最小化,避免各绳带重叠而增厚,防止出现绳结点导致内固定物易于突起皮肤,刺破皮肤,引起疼痛及感染。相对比于目前在手术过程用手缠绕绳子或钢丝绳的方式,本实施例采用套环和调节板能够方便快捷的实现手术操作,而且套环和调节板不会向捆绑的绳子或钢丝一样容易脱落,保证有效的固定时间。
[0045]
实施例2:在实施例1基础上,采用一种弹性抱膝圈双调节绳带式髌骨骨折内固定装置,如图6所
示,该装置包括抱膝圈、固定绳带、髌骨钉、调节绳带及调节机构。
[0046]
抱膝圈为圆环形弹性圈,其圆周边缘连接一根调节绳带和其余三根固定绳带。其中,固定绳带的一端固定于抱膝圈边缘,另一端连接有套环。调节绳带的一端与抱膝圈固定连接时,另一端与髌骨钉之间设置端部调节机构或者绳带中部设置长度调节机构,当其一端与抱膝圈设置径向调节机构时,另一端连接有套环,至少两个髌骨钉沿近似平行贯穿髌骨骨折部位两侧,各固定绳带和各调节绳带的末端分别套接于相应的髌骨钉端部,并调节所述的径向调节机构时或长度调节机构,使各固定绳带和各调节绳带张紧。
[0047]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采用了弹性抱膝圈1b,从而该弹性抱膝圈能够适度变形,当三根固定绳带分别被相应髌骨钉固定后,通过调节最后一根绳带即调节绳带,张紧调节绳带的过程,能够拉动弹性抱膝圈1b适度变形,从而能够克服其余三根固定绳带可能存在张力不足的情况(对角的两根固定绳带能够在打钉时被提前拉紧)。
[0048]
实施例3:在实施例1基础上,将调节绳带更换为如图7所示的另一种调节绳带,以实现一种新的髌骨骨折内固定装置,本实施例仍然以刚性抱膝圈双调节绳带式为例。固定绳带不详述,调节绳带如图7所示,其一端固定连接刚性抱膝圈1a,另一端固定连接套环5,其中部设置长度调节机构。
[0049]
如图7所示,中段调节绳带3b包括固定带304和调节带305,固定带304的一端固定连接套环5,另一端连接固定套309,调节带305一端连接活接套环307或固接套环308,另一端侧壁设置有单向斜齿306且穿过固定套309,固定套309内壁设置能卡接单向斜齿306凸块,从而单向斜齿306只能沿一个方向进入固定套309,实现中段调节绳带3b的固定带304和调节带305相对拉紧。这种中段调节绳带3b也能如实施例1中末端调节绳带3a一样实现涨缩调节功能。对于调节绳带的调节方式,也可以通过在其一端固定套环5而另一端固定活接套环307,更换不同型号来实现相对调节。图7中的刚性抱膝圈1a的周边均布有多个套接孔6,所述的活接套环307或固接套环308套接于各套接孔6内。
[0050]
实施例4:在实施例1基础上,将调节绳带更换为如图8所示的另一种调节绳带,以实现一种新的髌骨骨折内固定装置,本实施例仍然以刚性抱膝圈双调节绳带式为例(不排除采用弹性抱膝圈的可能)。调节绳带的一端与抱膝圈之间设置径向调节机构,另一端连接有套环5,调节径向调节机构时,使各固定绳带和各调节绳带张紧。
[0051]
具体地,如图8所示,在刚性抱膝圈1a圆周边缘沿径向设置多个径向穿孔7,且在每个径向穿孔7内分别设置具有弹性的卡头311,如图9所示。
[0052]
本实施例采用扎带式调节绳带3c,从图8能够看出,该扎带式调节绳带3c的一端固定有套环5,另一端设置防滑倒齿310,各防滑倒齿310插入相应的径向穿孔7内,且确保各卡头311能自动插入防滑倒齿310的沟槽内。
[0053]
本实施采用扎带式调节绳带3c,其自身能够弯曲,本实施例在应用时,先用各髌骨钉将相应的套环固定后,并旋拧丝母5将各套环压贴在髌骨表面,然后将各部分或全部扎带式调节绳带3c的防滑倒齿310插入相应的径向穿孔7内,并拉紧。
[0054]
在本实施例上述构造基础上,还可以设计在刚性抱膝圈1a圆周边缘连接部分固定绳带,和通过多个径向穿孔7连接部分扎带式调节绳带3c。实现将固定绳带与调节绳带配合
使用的可能情况。
[0055]
实施例5:如图10所示,在刚性抱膝圈1a圆周边缘沿径向设置多个浅槽8且在浅槽中部设有螺孔9。同时还在各浅槽8的槽底有槽内齿312。
[0056]
采用如图11所示的扁环式调节绳带3d,其一端固定有套环5,另一端连接调节板301。从图11可以看出,在调节板301中部有调节孔302,调节板301的一个侧面有防滑齿303。
[0057]
从图10可以看出,将各防滑齿303沿径向调节后卡装在相应的浅槽8内,锁丝10插入调节孔302内并螺纹连接于相应的螺孔9内,利用锁丝帽部压紧调节板表面使其固定于浅槽内。
[0058]
本实施采用扁环式调节绳带3d,其自身能够弯曲,本实施例在应用时,先用各髌骨钉将相应的套环固定后,并旋拧丝母5将各套环压贴在髌骨表面,然后将各部分或全部扁环式调节绳带3d的调节板301沿径向拉伸后卡装于相应浅槽的防滑齿303,在旋拧相应的锁丝对调节板固定。
[0059]
在本实施例上述构造基础上,还可以设计在刚性抱膝圈1a圆周边缘连接部分固定绳带,和通过多个径向的浅槽8连接部分扁环式调节绳带3d。实现将固定绳带与调节绳带配合使用的可能情况。
[0060]
实施例6:如图12所示,在刚性抱膝圈1a圆周边缘沿径向设置多个燕尾槽11且在浅槽中部设有螺孔9。采用如图14所示的燕尾形调节绳带3e,该调节绳带的一端固定有套环5,另一端连接燕尾插头313。具体地,还在燕尾插头313中部有调节孔302,调节板301的外侧面有防滑齿303。
[0061]
如图13所示,将各燕尾插头313沿径向插入相应的燕尾槽11内并能沿径向滑动调节,在各燕尾插头313外侧还覆盖有平垫片42a,将平垫片42a一侧的防滑齿44匹配扣合在相应燕尾插头313外侧的防滑齿303内,通过锁丝10穿过平垫片42a的穿孔43在进一步插入燕尾插头313的调节孔302内,锁丝10螺纹连接于相应的螺孔9内,利用锁丝帽部压紧平垫片42a表面进而压紧燕尾插头313使其固定于浅槽内。
[0062]
本实施采用燕尾形调节绳带3e,其自身能够弯曲,本实施例在应用时,先用各髌骨钉将相应的套环固定后,并旋拧丝母5将各套环压贴在髌骨表面,然后将各部分或全部燕尾形调节绳带3e的燕尾插头313沿径向拉伸滑动插入相应的燕尾插头313,在旋拧相应的锁丝对调节板固定。
[0063]
在本实施例上述构造基础上,还可以设计在刚性抱膝圈1a圆周边缘连接部分固定绳带,和通过多个径向的浅槽8连接部分燕尾形调节绳带3e。实现将固定绳带与调节绳带配合使用的可能情况。
[0064]
在以上各实施例基础上,还可以设计抱膝圈为钢性圈和柔性圈复合圈,例如在柔性圈的上表面或者内部嵌装有刚性或弹性圈。基于以上构思,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一些实施例形式,例如实施例4中在抱膝圈周边缘设置沿径向穿孔时,可改为燕尾形径向槽,例如实施例5中的浅槽,可以不设置浅槽而直接将槽内齿变为抱膝圈表面的卡齿。所有抱膝圈还可以设置为复合两层结构,将其应用于实施例4-实施例6时,上下两层圈组合在一起,在组合面位置形成径向穿孔,或封闭的浅槽或封闭的燕尾槽等结构。如图16中当采用上下两层复合固定时,可以在上下两环内表面设置防滑纹路(上下纹路平行或者垂直,平行时能相互
嵌入,垂直时最好选用钢圈和柔性带在压合后能够相互嵌入),以及将调节绳带的端部设置有能够与防滑纹路贴合的相应纹路,能够分别沿径向拉紧,当上下两环被压紧固定后,各调节绳带即被固定。
[0065]
例如在实施基础上的一种变形,抱膝圈被设计为单层结构时,位于其上表面可以有多个环形卡槽,如图15所示,位于调节绳带端的调节板下表面与该处环形卡槽匹配扣合,沿径向调节各调节板到位,当被锁丝固定后,调节绳带的端部调节板能够被压紧固定在抱膝圈上。或者如图17所示,抱膝圈被设计为单层结构时,其圆周均布有螺孔,其表面光滑或设置纹路,调节绳带的内端为扁平状且有盈余,拉紧调节绳带将其扁平位置与相应螺孔对应后打孔并向螺孔内安装螺丝。
[0066]
同时可将突出顶柱上表面的髌骨针进行截断,从而有效的减少固定时顶端刺激皮肤。或者,所采用髌骨钉的一端有带钉帽螺套47,另一端是带顶帽的丝杆48,如图17,丝杆48旋入螺套47的长度可控。以及,将以上各实施例的调节绳带混合使用等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