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防止针刺伤的静脉留置针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532277发布日期:2021-04-02 10:11阅读:7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以防止针刺伤的静脉留置针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以防止针刺伤的静脉留置针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静脉留置针又称静脉套管针,核心的组成部件包括可以留置在血管内的柔软的导管,以及不锈钢的穿刺引导针芯。使用时将导管和针芯一起穿刺入血管内,当导管全部进入血管后,回撤出针芯,仅将柔软的导管留置在血管内从而进行输液治疗。传统的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操作抽出穿刺针芯时,粘有病人血液的针芯尖极有可能造成医护人员的误伤和感染,并且废弃的裸露穿刺针芯对环境造成污染,并给医疗垃圾专项处理造成困难,因此也存在严重的社会危害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防止针刺伤的静脉留置针及其使用方法,解决了传统的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操作抽出穿刺针芯时,粘有病人血液的针芯尖极有可能造成医护人员的误伤和感染,并且废弃的裸露穿刺针芯对环境造成污染,并给医疗垃圾专项处理造成困难,因此也存在严重社会危害隐患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以防止针刺伤的静脉留置针,包括导管座,所述导管座的底端卡接有针座,所述针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伸缩胶管,且伸缩胶管位于导管座内,所述伸缩胶管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针尖保护塞,所述针尖保护塞卡接在导管座内,所述针尖保护塞的上表面搭接有环形板,所述环形板设置在导管座内,所述环形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密封塞,所述密封设置在导管座内;

所述针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穿刺针,所述穿刺针的顶端依次穿过伸缩胶管、针尖保护塞、环形板和密封塞并且延伸到导管座的上方,所述穿刺针的表面套接有导管,所述导管的底端与导管座的顶端相连通,所述导管座左侧面的上方与导管座延长臂相连通,所述导管座延长臂内设置有延长管,所述延长管的一端与密闭式输液接头相连通,所述密闭式输液接头的左侧面设置有冲管口。

优选的,所述导管座内设置有环形挡板,所述环形挡板的上表面搭接在针尖保护塞的下表面。

优选的,所述穿刺针正面的下方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位于导管座内。

优选的,所述穿刺针的表面设置有留置针保护套,所述留置针保护套的底端卡接在导管座的顶端。

优选的,所述延长管的表面卡接有封管夹。

优选的,所述针座的右侧面设置有针柄,所述针柄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

一种可以防止针刺伤的静脉留置针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使用时,在穿刺点上方的15—30厘米处扎上止血带,然后对患者的穿刺点进行消毒,此时护士右手手持针柄与皮肤呈15—30度之间进针,见到导管座内回血现象,再继续进2厘米左右退穿刺针少许,再将导管缓慢送入血管内;

s2、当导管送入血管后,松开止血带,此时使用针柄带动针座脱离导管座,针座向下运动带动伸缩胶管伸长,当穿刺针的针尖退到针尖保护塞内,此时伸缩胶管完全展开,继续抽动针柄,针座通过伸缩胶管带动针尖保护塞脱离导管座,然而穿刺针抽出后,其针尖部位会停留在针尖保护塞内;

s3、最后,人们打开封管夹,使得输液管内的药液经过密闭式输液接头、延长管、导管座和导管进入到血管内,当护士更换不同药液时,先使用针管向冲管口内冲入生理盐水,避免不同药物混合产生不良反应,当输液结束时,向延长管内打入稀释肝素液,来保证静脉畅通。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可以防止针刺伤的静脉留置针及其使用方法,通过设置针座、伸缩胶管、针尖保护塞和穿刺针,在医护人们使用穿刺针导引导管进入到血管内,使用针柄把针座从导管座内抽出,针座带动穿刺针从导管内退出,由于伸缩胶管完全被拉伸变长的长度与穿刺针退到针尖保护塞内的长度相等,使得穿刺针在被抽出后,不会因为操作失误而误伤到别人,从而起到了防止穿刺针刺伤的风险。

2、该可以防止针刺伤的静脉留置针及其使用方法,通过设置通孔,在穿刺针刺入静脉血管内,血液会沿着穿刺针从通孔流到导管座内,人们观察导管座内见血后,说明穿刺针进入到静脉血管,此时应该避免穿刺针穿破静脉血管后壁,通过设置密封塞,能够起到密封导管座的作用,避免血液或者药液从导管座与针座的连接处泄漏,通过设置密闭式输液接头,医护人员在进行打点滴时,把输液管与其连接就可以直接把药液输入到静脉血管内,从而避免反复穿刺,通过设置冲管口,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把延长管内的药液冲入血管内,避免残留的药液刺激局部的血管,同时减少药物之间配伍禁忌。

3、该可以防止针刺伤的静脉留置针及其使用方法,通过设置环形挡板,避免伸缩胶管在没有完全张开时,带动针尖保护塞向下运动,从而保证了穿刺针的针尖进入到针尖保护塞内,通过设置留置针保护套,避免医护人员在拿取留置针时扎伤自己,同时也可以避免穿刺针受到污染,通过设置封管夹,在护士更换药液时,通过卡紧封管夹,避免血液倒流的现象,给护士换药带来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a部分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环形挡板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导管座、2针座、3环形挡板、4伸缩胶管、5针尖保护塞、6环形板、7密封塞、8穿刺针、9导管、10留置针保护套、11通孔、12导管座延长臂、13延长管、14封管夹、15密闭式输液接头、16冲管口、17针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以防止针刺伤的静脉留置针,包括导管座1,导管座1的底端卡接有针座2,针座2的右侧面设置有针柄17,针柄17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通过设置针柄17,方便护士使用针柄17操作穿刺针8,同时针柄17表面的防花纹,能够增加其表面的摩擦力,避免护士在使用针柄17时打滑,针座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伸缩胶管4,且伸缩胶管4位于导管座1内,伸缩胶管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针尖保护塞5,导管座1内设置有环形挡板3,环形挡板3的上表面搭接在针尖保护塞5的下表面,通过设置环形挡板3,避免伸缩胶管4在没有完全张开时,带动针尖保护塞5向下运动,从而保证了穿刺针8的针尖进入到针尖保护塞5内,针尖保护塞5卡接在导管座1内,针尖保护塞5的上表面搭接有环形板6,环形板6设置在导管座1内,环形板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密封塞7,密封设置在导管座1内,通过设置密封塞7,能够起到密封导管座1的作用,避免血液或者药液从导管座1与针座2的连接处泄漏;

针座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穿刺针8,通过设置针座2、伸缩胶管4、针尖保护塞5和穿刺针8,在医护人们使用穿刺针8导引导管9进入到血管内,使用针柄17把针座2从导管座1内抽出,针座2带动穿刺针8从导管9内退出,由于伸缩胶管4完全被拉伸变长的长度与穿刺针8退到针尖保护塞5内的长度相等,使得穿刺针8在被抽出后,不会因为操作失误而误伤到别人,从而起到了防止穿刺针8刺伤的风险,穿刺针8正面的下方设置有通孔11,通孔11位于导管座1内,通过设置通孔11,在穿刺针8刺入静脉血管内,血液会沿着穿刺针8从通孔11流到导管座1内,人们观察导管座1内见血后,说明穿刺针8进入到静脉血管,此时应该避免穿刺针8穿破静脉血管后壁,穿刺针8的顶端依次穿过伸缩胶管4、针尖保护塞5、环形板6和密封塞7并且延伸到导管座1的上方,穿刺针8的表面套接有导管9,导管9的底端与导管座1的顶端相连通,穿刺针8的表面设置有留置针保护套10,留置针保护套10的底端卡接在导管座1的顶端,通过设置留置针保护套10,避免医护人员在拿取留置针时扎伤自己,同时也可以避免穿刺针8受到污染,导管座1左侧面的上方与导管座延长臂12相连通,导管座延长臂12内设置有延长管13,延长管13的表面卡接有封管夹14,通过设置封管夹14,在护士更换药液时,通过卡紧封管夹14,避免血液倒流的现象,给护士换药带来了方便,延长管13的一端与密闭式输液接头15相连通,通过设置密闭式输液接头15,医护人员在进行打点滴时,把输液管与其连接就可以直接把药液输入到静脉血管内,从而避免反复穿刺,密闭式输液接头15的左侧面设置有冲管口16,通过设置冲管口16,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把延长管13内的药液冲入血管内,避免残留的药液刺激局部的血管,同时减少药物之间配伍禁忌。

一种可以防止针刺伤的静脉留置针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使用时,在穿刺点上方的15—30厘米处扎上止血带,然后对患者的穿刺点进行消毒,此时护士右手手持针柄17与皮肤呈15—30度之间进针,见到导管座1内回血现象,再继续进2厘米左右退穿刺针8少许,再将导管9缓慢送入血管内;

s2、当导管9送入血管后,松开止血带,此时使用针柄17带动针座2脱离导管座1,针座2向下运动带动伸缩胶管4伸长,当穿刺针8的针尖退到针尖保护塞5内,此时伸缩胶管4完全展开,继续抽动针柄17,针座2通过伸缩胶管4带动针尖保护塞5脱离导管座1,然而穿刺针8抽出后,其针尖部位会停留在针尖保护塞5内;

s3、最后,人们打开封管夹14,使得输液管内的药液经过密闭式输液接头15、延长管13、导管座1和导管9进入到血管内,当护士更换不同药液时,先使用针管向冲管口16内冲入生理盐水,避免不同药物混合产生不良反应,当输液结束时,向延长管13内打入稀释肝素液,来保证静脉畅通。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